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当然英文怎么说:诗歌鉴赏范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01 11:04
tags:鉴赏

等级英文-苦荞麦茶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花欣)
..
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试题集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从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等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1、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鉴赏】: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着这 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
旅途中 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 郁的审美情境。既
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
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
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 缕淡淡的客
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 风情,吸
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 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
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 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
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 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鉴赏】: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 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
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 情。
《月下独酌》是李白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 独酌,本
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 ”字想到
“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 的是表达
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 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
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 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
在天上仙境再见。
题目 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
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 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
诗题“望岳”的“望 ”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作者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 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在古代 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
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 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
;.
..
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 句“青未了”的注脚。“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 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其中蕴藏着
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 河的赞美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
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
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
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
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 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
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 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4、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鉴赏】: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
所写的物是线与衣 ,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
对儿子的深 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
华, 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 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
意切, 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5、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鉴赏】:
首联虚实交错, 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表面看有初登岳 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
根结蒂是为描写 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 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 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 “病”,飘流湖湘,以舟
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
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首联叙事,颔联描 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
庭水”。诗人屏弃眼 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 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
成沉雄悲壮、博大深 远的意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鉴赏】:
首联“城阙辅三 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
气势。第二句点 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
;.
..
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
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 然“五津”可望,
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 高远的感受,为全
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 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
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 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 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 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
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 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
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 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
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 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
坦然 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 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
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 上品。
7、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
这首诗写出了清 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 ,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
秋佳景,风雅 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
一个空灵澄净的 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
写秋山晚景之幽 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
景生情。反衬了 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
这种生活。也表 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 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
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 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 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
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 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
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8、登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
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 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
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 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
;.
..
意 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
注 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 ”之意。“不复返”,更
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 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
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 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
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
高照, 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
温暖 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
归, 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尾联 < br>“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
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 br>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 br>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9、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
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
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
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
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
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 、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
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 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
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 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
并用了浓重的笔墨。
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 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
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 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此诗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 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
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 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
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 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
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 名句。
10、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
【鉴赏】: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 明了凤去台空,六
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 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 皇帝被奸邪包围,
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 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三
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 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 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
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 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
山半落青天外,二水 中分白鹭洲。”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 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
示皇帝被奸邪包围 ,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
生愁,意寓言外, 饶有余味。
1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
诗 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
归 ,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
的 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
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
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 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
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 ,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
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 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
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 br>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
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
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2、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
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
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
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
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
之情含而不露。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 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
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
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 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
..
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
联想到诗人孤 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
以浑然天成, 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13、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
残 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
背 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用朱雀桥
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 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
三鸟”的选择。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 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
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 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
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
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 染之后,作者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
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
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 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 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
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 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
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 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
限感慨。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 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
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 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
叹,用笔尤为曲折。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鉴赏】:
本篇为是人把酒赏月而作。时苏轼出川宦游,滞留密州,生 活上与胞弟七年阔隔,政治上同变法派意见抵
牾。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感慨身世,激荡出如许感喟遐思 。词由探询月轮开始、开阙年代摇曳入题,足见对
超尘表示兴趣。继而虚幻憧憬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 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
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间? 现实眷恋终于战胜了虚幻憧憬,归结为人间即是仙境,识度
何等明达。人间毕竟不无缺憾,月移夜深,月 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惆怅无眠的人,怀人
无寐,月圆人缺,倍添离索。其实人不长 聚,月不长圆,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唯愿顺其定则,各保康 泰,共沐明月清辉,襟怀何等旷达。本词思路由虚而实,由实而虚,由天上折
转人间,由星体妙悟人生。 “人有悲欢”三句,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自然与人类共同律动,意象愈空灵,
意境愈澄澈,意蕴愈 玄奥,意念愈明达。
15、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鉴赏】:
这首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他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 云和
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 概。上片
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 ,集中腕力塑
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 术集中、提炼和加
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词中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 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
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 大,是前所未有的。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鉴赏】: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即景怀古,借古人寄怀。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 觅求
像孙仲谋一流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 抹斜阳映
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雨打风吹”、“斜阳草树”,沧桑感 喟,吊古幽思,贯
注行间。“想当年”三句,镜头由历史陈迹转向盖世英雄。健笔勾勒,生气虎虎,与南 宋萎靡怯懦,反差极大。
呼唤英才,正为济世而图功。下片以古鉴今,折转到现实,表达自己献身恢复雄 心。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
北伐中原,梦想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 败北狼狈逃窜。先引述刘宋北伐教
训,提醒当局审慎筹划。次追忆当年抗金往事,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 景历历在目,以此激励人们挽时艰,再
顾望淮北平静气象,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 鸦鸣噪,社鼓喧闹,暗示倡导恢复势在必行。
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当时作者已6 6岁高龄了,南归也已四十三年,可朝廷昏庸,王佐
无人,不是和议投降,就是轻敌误国,国事糜烂,金 瓯残缺,自己壮志难酬而老无为,怎不令人悲愤。词由怀
古到议今,所有史事无不扣紧京口,关联现实, 用事虽多,熔裁有方,浑然一体。
17、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 br>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
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
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
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那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 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
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 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
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 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
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 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
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 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
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 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
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
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 ,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
;.
..
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
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
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
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18、龟虽寿
[三国·魏]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
这 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
真切体 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
出来的 ,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
古 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
意 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
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
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 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
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 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
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 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
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19、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赏】: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 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
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 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
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
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 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
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 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 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
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 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
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 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
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 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
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这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 艺术感觉,诗中就是
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 略其中的奥妙。所谓
“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 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
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 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20、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 示出一种清新幽静
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 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
..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 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
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 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
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
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 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
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 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
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 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
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 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 锵,直贯灵心。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 三行全由名词性
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 涯的游子在秋天
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 然景物的鲜明形
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21、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 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
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 着志士仁人无论面
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 骨”极形象地写出
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22、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 咏物诗,开头用“咬
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 了无数次的磨难,长
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 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
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 人,写作者自己那种
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 生命的感动,曲折恶
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

英语48个音标-工作岗位有哪些


人文始祖是谁-王者荣耀杨戬出装


hold过去式-长城旅游


高职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simple副词-团组织生活总结


上海大学有哪些-微软面试题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颜玉宏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什么-dnf徽章镶嵌位置



本文更新与2020-12-01 11: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5756.html

诗歌鉴赏范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