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是谁: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下册完整教学设计(表格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01 18:32
tags:大树图片

师范类院校-孕妇食谱大全下载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成方圆)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 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
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 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
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 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 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
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 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
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 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
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 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
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 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生命体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
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
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难

教学
准备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具
图片
学具
校园中的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
记录纸。
教 学 流 程
导入→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总结拓展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 ……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
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个 性 设 计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 br>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
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
听,并大 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
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
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 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
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
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 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
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在真正
的大树前 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为什么会多
呢?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 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
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
不是 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
的观察活动就 开始了。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
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6、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
法?
7、学生小组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
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6.学生 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
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
个 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 树,我们肯定
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 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
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 的观察内容,说说从
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
位同学的记 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
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 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
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 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
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我看到了什么
计 方法: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
观察:有目的,有顺序地看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 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
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从观察 的目标和观察的方法
两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丰富学生的观察方法。
学生能否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潘幸君)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 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
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 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
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科学词汇:树冠、树干、树根
(二)过程和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科学方法:观察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重点:能尝试通过 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
重、
难点
教 具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难点: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
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
准备

大树挂图、照片等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
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 学 流 程
观察时老师要做好组织工
作,加强引导。
明确观察任务 指导观察方法 学生观 整理、交 得出结论
和记录方法 察记录 流观察记录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引入
师: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许许多多树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
校园里观察树木吧。
二、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任务。
师:每位学生都要亲身去观察一棵树,那如何来观察呢?
2.学生介绍观察方法。
(先思考后汇报)
师: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主要的方法有:画简图、
测量、闻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拾树叶等,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在笔记
中。
3.画简图方法:
在远处先观察整棵树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
观察P5上的“不同形状的树”,并要求学生把树的形状画在P5
上的记录夹中。
4.拓印树皮方法:
阅读P6上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
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学写观察笔记:
自学P6上的 观察记录,(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3)最好能贴上 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师:我们所写的观察记录必须是真实的,记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三、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1.每组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
2.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四、交流观察的内容
1.交流: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2.小组讨论:
你观察了什么树?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特征?
3.学生交流:
4.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
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 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个 性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校园的树木
相 同 不 同
长在泥土里 树的形状不同
需要阳光、水 树干有粗细
都有根、茎、叶节 叶片形状不一样
…… ……
选定一棵自己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并把自己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学生对 大树的观察方法可能会提出“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方法,在此基础上
老师样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用工 具来帮助我们观察。对于记录的方法要引导学生
懂得可以用文字、实物绘画等方法进行记录。
1. 对学生说出的观察树木的方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学生能否根据观察到不同大树的特点得出树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 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
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 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
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 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
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 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
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 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
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
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 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 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
字。其次, 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
行细微的 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
等,以 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科学词汇: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根、木质茎、草质茎、叶、开花结果、水分、阳光、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科学方法:观察比较、记录整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养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生命体的共同特征认识。
教学
重难
学重点:找小草与大树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具
教学
准备
课件、小黑板3块、录音机、歌
曲《小草》
学具
采集工具、放大镜、小刀、科学
观察记录表
教 学 流 程
说明与提醒
1、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描述看到过的 探究小草的 探究大树和小草的
小草 特点 异同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你们
见过树吗?
学生:见过
2、播放课件:谁能帮老师描述一下这几棵大树?(古松、五叶枫、银杏树)
3、你们发现这几棵古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小黑板1)适时板书:根、茎、叶等 < br>4、师:同学们描述得非常准确,看来大家都是观察事物行家,对吗?那么,大
家注意过我们上学 的路边、操场的边上、教室后面的山坡上,除了树还有什么?
学生:有草
5、师:谁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草?
学生交流
6、师:我们要想全面、准确地描述小草的特点,需要怎么办?
学生:仔细观察
二、观察探究草的特点(户外)
1、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到室外去观察你喜欢的小草,在观 察之前需要做什么
准备、需要哪些材料?
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工具。(学生领取材料)
温馨提示:a、注意安全
b、观察有序小组互助
c、保护好花草树木
d、采集样本
3、教师到各观察点巡视:参与活动作必要指导。
10分钟后,将学生集中到有树有草的阴凉处。
4、展示探究成果。
生出示观察标本、展示科学记录表,汇报观察结果。
5、教师有选性的板书(小黑板3):创建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
总结归纳小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
三、探究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1、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有一个小的要求: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好
吗?
播放歌曲《小草》
2、组织汇报: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
学生汇报
个 性 设 计

3、师:小草除了没有树高以外,小草和大树还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交流 < br>4、教师板书交流的要点,根据讨论结果,回顾不同小草特征的维恩图,师生共
同完成有关小草与 大树特征的维恩图。
(边总结边将1、3号小黑板上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特征移到2号小黑板上)
四、拓展应用
1、师:同学们,除了我们已经研究了的树和草以外,你还想研究哪些植物?
学生交流
2、你能按照我今天的研究方法,试着去研究你喜欢的植物吗?(教师不强行指定研究项目,研究水生植物更好)




















1、 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描述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
2、 学生能否认识到大树和小草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学生可能在观察活动和记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加强巡视并作必要指导。
大树 和 小草

粗、硬、高大 茎 细、软、矮小
大、少 果实 小、多
木本植物 叶、种子、 草本植物
都需要土壤阳光
水、有生命
研究1-2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⒋观察水生植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 ,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
植物的多样性。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 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
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 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
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水花 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
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 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
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 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
间有 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
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
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 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
秘密。观察水葫芦 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
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
学生把水葫芦 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
在哪里?教 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动 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 向水生植物的共同
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 陆生植物的比较,总
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水生环境 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
型的生存环境。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 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 同特征。本课的设计仍
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 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
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 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
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 究
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 结的
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科学词汇:水生 陆生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科学方法:观察 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
体。
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
教学
重难

教具
教学
准备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
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
记录纸
学具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
物,其中最好有水葫
芦和金鱼藻;一个水
说明与提醒
1、 观察时要仔细。
2、 记录时要认真。

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槽,一张记录纸
教 学 流 程
认识常见水生植物→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个性设计 < br>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你课外
调查到我们周围有哪些水生植物?你 能介绍一下吗?(学生出示
自己采集到的水生植物,边指边介绍。)
2. 老师也带了几种水生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师逐一出
示学生未采集到的水生植物。)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
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 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
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说说水葫芦和金鱼藻各有什么形态特征?你最关注的
是它什么特征?
3. 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水葫芦和金鱼藻会怎样呢?(浮起
来了)那为什么会浮起来,有什么秘密吗? (学生猜测)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海绵状
的结构)这种结构 与它浮在水面上有什么关联?金鱼藻有这样的
结构吗?其它水生植物呢?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
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
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 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
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 繁
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等)










观察水生植物
水葫芦
金鱼藻
课外
活动
生成
预见
课堂
评估



收集其它水 生植物来进行观察、研究。
对于水生植物为什么能适应水中环境,学生之前可能无法理解。教师要在让学
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之处,再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让学生互相通过探究找到原因。
1、 在观察后能否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水葫芦和金鱼藻的联系及水葫芦和狗尾草的
联系。
2、 课后小结时,能否对水生植物适合水里生长的原因进行总结。
⒌植物的叶
一、教材简析:
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研究叶子< br>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
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
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







生。
科学词汇:叶片、叶柄、叶脉
(二)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 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
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科学方法:统计、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
识。
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树叶的兴趣。

教学
重难

教学
准备
教具

教 学 流 程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观察比较树叶→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落叶,说说你是
怎么收集树叶的?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统计一下自己捡了几片落叶?这里
面有几种树叶?你是怎么分的?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2、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他们出示他们说到的的树叶)
3、比较: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
么相同的结构吗?(学生观察各种叶)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个性设计
学具 说明与提醒
提醒学生在课前收集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 一些落叶 一条枝条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一些落叶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
里?
2、描述:(教师分发给各组一条枝条)观察一条枝条上
的叶,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 到这条树枝上
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并用词语来表述树叶的生
长阶段。(如叶芽、小 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
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
程吗?
3、排序:根据叶子的生长变化特点,你能将你们组中同种
树叶按叶子的生长过程排队 吗?并指出他们各阶段的名称。
4、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
又慢 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
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 落叶,但
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四、拓展
秋天不落叶的叶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课后自己仔细观
察一下它们的变化。
植物的叶
板书
设计
叶柄
叶是有生命的
课外
活动
生成
预见
课堂
评估


1、 学生能够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
念。
2、 学生能判断是否是同一种叶子。
叶片(叶脉)


课外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再进行观察研究。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比较有难度, 如何解决这个难度就成为一个问题。
⒍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教材简析:
植物的 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因此,观察植物的变化,也就是体会生命体变化的
特征。主 要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有些植物的变
化是很 明显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树落叶了,只要对这些植物观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变化
不明 显,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个部分变化很不明显,这就需要测量和记录了,从前后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它们
的 变化。
二、教学背景:
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叙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变化。植物 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呢?一年生的
植株会枯萎死亡;落叶树的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并掉落下来;常绿树几 乎不变;一些植物在秋季又开始生
长、开花;一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对学生来说, 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实成熟了,树
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变化必须要学生平 时留心观察,做好记录,才能看出来。
三、教学设计:
教 3、 科学概念: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
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科学词汇:植物变化、(不)明显、变化表现、生命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科学方法:实际测量、数据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核心价值观: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
教学
重难

教学
准备
重点:用正确的方法观察植物的变化。
难点:知道学生坚持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教具
图片、带花苞的菊花、
狗尾草
学具
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
片、记录表
教学流程

说明与提醒
观察方法指导→校园观察→交流观察内容→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导入
师:植物在春天有些什么变化?到了秋天又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
师:我们知 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
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 几个星期过
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二、观察方法指导
1、植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讨论、汇报。
2、师:一年生的植物 会枯死,落叶树的叶会渐渐变黄、变红并
掉下来,有些常绿树几乎不变,而一些植物在秋季会开化,些植
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
3、 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植物的这些变化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一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测一测树叶
的宽度,(教师板书这三项任务)。
还可以看看菊花的花苞长的怎么样?等等。
三、校园观察
学生到校园中观察。
分组安排:6-8人一组
观察安排:学生观察教师指定的树。(可以观察玉兰树)
观察内容:测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与最小叶、中间叶的长度和
宽度。
测量树干的粗细,连测三次,取平均数。
数一数落叶有多少?

个性设计
(学生观察并记录)
四、交流观察内容
1、汇报落叶的数量。
落叶的数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老化死亡)
2、汇报叶的大小数据。
树叶的大小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成长,在变化。)
3、汇报树干的粗细。 树干的粗细说明什么?(树干的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
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 物的树干变化可能是十分缓
慢的。
五、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1、观察P16一棵树的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说一说有些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进一步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长,在成长,在
变化。)
3、 记录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可以记录本节课上的观察内容,作为第一次记录:)
树干:可以记粗细、树皮情况
树冠:树的形状和大小
叶子:叶的多少、大小、颜色
其他:花朵、果实
六、教师小结:
植物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很明显, 有些变化不明显,需要
我们长期的观察。植物在树干、树叶、茎方面都有变化,会开花
结果,这 些变化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是一个活的生命体。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
设计

课外 1、学生课后选择一种小草或者树木进行观察,并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记
活动 录。
生成 学生以前的观察植物只是一种对植物整体形状的观察比较多,很少对植物的某
预见 一部分进行观察,让学生养成能坚持一段时间来观察一个物体的良好习惯。
课堂 1、学生能否正确地观察一种植物。
评估 2、学生能否坚持对一种植物观察、记录、比较。
观察项目 观察情况 说明了什么
落叶 …… 老化死亡
树叶 …… 在成长

(布政小学:刘永祥)




⒎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有大 树和小草,这时形态的差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这是生长环境的差别。
这个差别造成了植物个体的 多样性,但是,不管植物的个体多么不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
征的生命体。通过探寻植 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得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他们的相同和不同。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
理 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设计:
3、 科学概念:
1、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4、植物的共同特征 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
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 死的生命过程。
科学词汇:生存环境、生存需要、生命周期、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科学方法:比较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核心价值观:懂得生命的自然规律和可贵。
教学
重难

教具
教学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
等各种图片
教学流程
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了解植物的一生→、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总结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 们已经认识了大
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
生植物?记录在下 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
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 br>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个性设计
准备
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具
课前观察水生植物和陆
生植物的记录纸

说明与提醒
重点:整理已有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
难点:概括和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
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
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 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
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 植物
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
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 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
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
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
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 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
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 br>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四、总结
植物 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
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 (水葫芦)
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
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 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水生植物 陆生植物








植物的相同特点
课外 学生可以用本课学习的比较法莱观察更多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活动
生成 学生以前对已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植物,通过该课的
预见 学习能够找出相同的特点。从而对植物有更深层的认识。
课堂 1、能否正确观察水生植物了陆生植物。
评估 2、能否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的特点。

(布政小学:刘永祥)


二、动物
⒈寻访小动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 之门。以寻访作为话题,鼓
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 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
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 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 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
提出观察中要注 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 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
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 不成结构的。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
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 究活动。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
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 务。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
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
(二)过程与方法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 br>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
教学
重难

性。
教学 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


准备

校园平面图,
课件






①教师课前寻找一块可供学生进行
调查记录表,
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借助校园平
放大镜
面图,进行合理分组,划定寻访范
围。
②课前拍几张学校景物照片,如操
场,花坛等,做成PPT。
教 学 流 程

谈话:周围
有哪些小动物
讨论:怎样调
查、观察小动物
强调观察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
实地寻访观察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导入
1、 你认识哪些小动物?
2、 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小动物。
3、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明
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校园中曾观察到的小动物。
(PPT出示校园风景照片)
1、我们的校园里也生活着很多小动物,你在校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
动物呢?
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
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
小动物?
3、学生 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
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板书学生回答的要点。
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
容。
4、小结:看来我们的校园中的小动物还真不少,今天,让我们一起
再去找一找,看一看。
三、如何调查、观察小动物。
1、为了使我们的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更有效,我们该做些什 么准
备?我们又该如何观察调查小动物?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并指导小组讨论活动。
3、学生交流,同组、各组间补充纠正。
4、 教师小结,明确观察调查的方法。
①作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注明发现地点,观察到的动物。
②不知名的动物如何记录?可以画,可以描述它的身体特征。
③如果动物较小,看不清楚,可以借助放大镜。
④观察时动作要轻,可采用分步观察的方法,以免惊扰了小动物。
四、观察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事项。
1、我们已经考虑了如何去观察调查,那么在观察活动中你还能做到

个 性 设 计
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归纳:
①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③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4、思考:
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做哪些规定?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归纳:我们的寻访活动需要做到――
什么也不带走,什么也不留下,什么也不改变。
特别强调: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注意自身安全。
2、 借助校园平面图,分组划分区域,强调纪律、安全等。
五、校园中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巡视并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及
时记录。

1、寻访小动物
板书
设计



地点


名称
什么也不带走,
什么也不留下,
什么也不改变。

课外
活动
生成
1、花上一周的时间,在校园某一区域内寻访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2、不认识的小动物,能通过访问 、查阅资料等予以认识。
学生在观察调查活动中,可能会过于关注某一种动物,而忽视了其他动物,也可
能注意力不在动物上,出现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达不到寻访的目的,体现不了
动。
预见 “动物多样性”,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开展有序的寻访活
1、学 生能否在课堂上想到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
2、学生能否在寻访活动中认真观察和记录。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课堂
评估
⒉蜗牛(一)

一、教材简析:
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
法 ,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
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
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 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
牛。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在 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
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通过本课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 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
动。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 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
细致观察过。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 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
学基础。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 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
危险等。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
液痕迹。
科学词汇:触角,腹足,黏液,螺旋,螺线,应激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
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方法:有序观察,对比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
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有序观察 活动。
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
学 具

蜗牛,课件

蜗牛,放大镜,棉
线,玻璃片,纸杯
说 明 与 提 醒
1、课前布置学生找蜗牛,使其在
寻找的过程中了解蜗牛的生活环
境。
2、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可将纸杯
罩住蜗牛,以免分散注意力,有利
于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教 学 流 程
观察:
蜗牛身体特征
观察:
蜗牛运动特点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指导:
饲养蜗牛

:寻找蜗牛,带几只蜗牛来,并请学生关注找到蜗牛

前寻访了小动物,找到了蜗牛,你是在哪里找到蜗
流:草丛中,花坛边……
这几位同 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
中,这就是适合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今天,让我们一
了 解蜗牛。
牛的身体
否观察过蜗牛?你对蜗牛有多少了解?请简单介绍
印象中的蜗牛。
所熟悉的小动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们还需对
观察。我们该如何观察蜗牛呢?
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小组间质疑补充。
借助PPT强调):
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由头到尾;
,要安静;
,可借助放大镜;
现,可写可画。
牛,记录发现,提出新问题。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
和记录情况。
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
可分为头、腹、尾,背上有一个壳;
触角,一长一短,长触角顶端有眼睛;
用于爬行,爬行时会分泌出黏液;
圈的螺线,按螺线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借助蚊
助学生理解)
蜗牛身体,它会收缩身体或触角,会有反应。
过程中的新问题。
牛的运动和反应。
很有特点,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蜗牛运动时的特点,
吗?
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明杯子或玻璃片上爬行,可以方便我们观察。
度的刺激,了解它对刺激的反应。
记 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
。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
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
地方会留下一条很浅的印痕,是它分泌的黏液。
液有何作用?
以润滑腹足,保护身体,帮助爬行。
能看到体内有波浪状的物质在流动。
爬行本领。
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
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
在平面上爬行,还能在各种物体表面上爬行,本领可
来见识一下蜗牛的爬行本领。
蜗牛分别放在树枝、棉线上,待放平稳后,再松手,
高,以免摔伤蜗牛。
放在树枝上,棉线上,观察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今天的观察,我们更加了解了 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运
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让我们在饲养蜗牛的
和寻找吧!
饲养蜗牛?
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记录蜗牛的生活情况,了解它的吃食、排泄等方面
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2、蜗牛(一)
有序观察,整体——局部,头——尾
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饲养蜗牛,继续观察蜗牛在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征。
观察蜗牛时,可能会因为心急而不够细 致,需要引导。学生在记录观察发现
其是画蜗牛时,可能会凭想象,而不是实事求是的,需要特别关注并 引导。
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只关注自己的蜗牛而不倾听他人的发言,需要加以控制。
1、学生能否细致观察蜗牛,实事求是记录发现。
2、学生能否按一定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蜗牛
3、在汇报交流时,学生是否注重信息的整理和归纳。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⒊蜗牛(二)

一、教材简析:
本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重 点在于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
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 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
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 ,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 、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
程中,去发现这个现象。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饲养蜗牛的经历,已经对蜗牛的吃食方式,吃什么食物, 如何排泄等方面有了较为直
观感性的认识,也急于把他的发现与同学、老师分享,这是本课教学的前概念 水平。但学生所获得的认知是
比较零碎和肤浅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加以整理、归纳和提 升,以形成对蜗牛的整体认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与休眠、呼吸、吃食与排







泄。
科学词汇:休眠,气孔,排泄,繁殖
(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细致观察,发现细节
教学
重难

教 具
教学
准备
蜗牛,有孔的菜叶
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 具
蜗牛,放大镜,杯
子,水,菜叶等各种
食物
教 学 流 程

解难:如何使
蜗牛“醒过来”
观察:吃什么,
怎么吃
拓展延伸:继续
观察,发现更多
说 明 与 提 醒
本课所用蜗牛,先饿上1-2天,以
方便在课堂上观察到蜗牛吃菜叶的
过程。

观察:如何排泄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导入:复习回顾蜗牛的身体特征,运动特点。
二、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经过一周的饲养,同学们一定有了更多的发现,让我们交
流一下在饲养蜗牛时的发现和遇到的困难。
2、学生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和经验。
教师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
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上看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摘录重点进行板书。
3、探讨解决如何唤醒蜗牛的问题。
①提问:我们也曾发现,想观察蜗牛时,可它却躲在壳里睡
觉,怎么让它醒过来活动以便于我们观察? 谁有此方面的经

个 性 设 计
验?
②学生介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放入常温冷水中几分钟,可唤醒蜗牛。因为蜗
牛是用肺呼吸的,尽管它休眠了,但 还在呼吸。当我们把它
放入水中之后,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
活动,并且努 力爬出水面。
④今天带来的蜗牛,如果正在休眠,请尝试一下用此方法唤
醒它。
学生实践操作:唤醒蜗牛。
三、观察蜗牛吃食
1、你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发现它爱吃什么食物?它是怎
样吃食物的?
2、学生交流饲养过程中关于“蜗牛进食”的发现。
3、讨论:蜗牛长牙齿吗?
4、提供放大镜,要求将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观察它怎样
吃菜叶。
5、蜗牛除了爱吃菜叶,还吃其他食物吗?用什么办法来了解
蜗牛的食物有哪些?
①学生讨论,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方法;
②归纳小结;在一只蜗牛的周围,等距 离地放着菜叶、苹
果、梨、橘子、面包等食物,观察蜗牛会朝哪个方向爬行。
③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反复多次,得出
结论。
四、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在蜗牛吃食时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2、学生交流,发现蜗牛排泄粪便。
3、指导再次细致观察,从什么地方排泄?如何排泄?粪便是
怎么样的?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有观察到蜗牛的呼吸吗?
观察指导:用两个手指轻轻捏 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
时,就能看到壳的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就是蜗牛的呼吸
孔。
五、继续观察蜗牛
1、对于蜗牛,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讲述。
3、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关于蜗牛的秘密,
需要你在继续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 观察,去发现。
4、布置课外任务:继续饲养蜗牛,进行观察,更深入地了解
蜗牛的生活习性。
3、蜗牛(二)
板书
设计
课外
活动
吃菜叶,
会排泄,
会呼吸(气孔)
继续饲养蜗牛,进行观察记录。
1、观察蜗牛 时,遇到“休眠”蜗牛,放入水中唤醒,浸没时间不能过久,以免伤
生成
预见
害蜗牛。
2、观察怎样吃食物,可能蜗牛只爬不吃,需要耐心等待,要安静。
3、选择吃什么 食物,可能没有反应或反应错误,对此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加
以解释说明。
课堂
评估
1、学生是否细致观察,是否发现细节。
2、学生是否能将自己的发现加以整理,并进行完整而清楚地表述。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⒋蚯蚓
一、教材简析:
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 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
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 ,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蚯蚓的身体特征明显,尤其对应激性的反应
强烈。通过本课教学,会使学生认识 到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形态的多样,更是结构的多
样。多样性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动 物的共同特点,体现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
与蚯蚓的比较,利用维恩图的帮 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 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
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和不 同。
二、教学背景: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 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
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 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
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 ,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
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







应。
科学词汇:蚯蚓,环带,肛门,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科学方法:观察,画图记录,维恩图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
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了解蚯蚓特征,与蜗牛进行比较。

教学
重难

教学教 具
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准备 蚯蚓 蚯蚓,放大镜,水盘课前布置寻找蚯蚓同,带几条来观
察,在寻访中了解蚯蚓的生活环
境。
教 学 流 程

交流:了解
生活环境
观察:认识
身体特征
实验:了解
对水的反应
活 动 过 程
比较:与蜗牛
的异同
个 性 设 计

基 础 设 计
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
的特点。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一、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1、你在哪里找到了蚯蚓?
2、学生交流。
3、这些地方的环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概括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的地下。
5、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更方便地找到蚯蚓?
6、学生交流。
7、小结:利用蚯蚓的粪便。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每组提供装有蚯蚓的盒子。
2、讨论如何观察蚯蚓,引导联系蜗牛的观察活动,思考观察的顺
序,记录的方法。
3、交流汇报。
4、小结。
5、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问
题。
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予指导,关
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环节、和环带, 学生在观
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观察完毕,整理材料,汇报交流。
蚯蚓的身体是怎样的?
身体柔软,身体分节,有环节和刚毛,一端有口,一端有肛门。
7、教师补充介绍:
①如何区分口、肛门;
②环带的繁殖作用。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
1、提问:蚯蚓是怎样爬行的?
与蜗牛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概括小 结:蜗牛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而
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身体是伸缩前进。
四、观察蜗牛的反应。
1、观察蚯蚓时,如果碰到了它的身体,它会有什么反应吗?
2、学生交流。
3、体会: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
4、小结,蚯蚓对外界刺激会有反应。
5、蚯蚓会游泳吗?如果将蚯蚓放入水中,它又会有什么反应。
6、试验:提示操作要求,不可长时间放在水中。
观察蚯蚓的反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 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
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
录情况。
7、整理材料,交流表述:将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拼命向盘子的
边沿爬行,试图脱离水中的环 境。
8、教师小结,解释原因:蚯蚓不能适应水生的环境。
9、生活中的现象:为何夏天暴雨过后,蚯蚓往往爬出地面。
五、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上两节课我们观察了解了蜗牛,今天我们观察了解了蚯 蚓。这
两种小动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填写维恩
图。
2、学生分 组讨论,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
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找到相同点写在中 间重叠部分。
3、 学生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教师归纳补充:蜗牛的特点是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
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 会排泄,对外界刺激
有反应。蚯蚓的特点是生活在地下,身体有环节,柔软,吃落叶
等食物,会 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它们的相同点是:适应潮
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吃食物,会排泄, 会繁殖后
代。
六、我们通过饲养蜗牛,发现了很多的秘密,如果我们也将这些
蚯蚓饲 养一段时间,一定也能发现许多关于蚯蚓的秘密。
建议:课后继续饲养蚯蚓,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4、蚯 蚓


板书
设计
伸缩爬行
蜗牛
蚯蚓
课外
活动
饲养蚯蚓,观察蚯蚓 的生活
1、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会害怕蚯蚓,不敢触摸,缺少对它的最直观的认知,
生成 应鼓励引导这些学生,通过抚摸的方式,接触蚯蚓,了解蚯蚓。
中,会伤害蚯蚓,教师应关注并引导。
预见 2、将蚯蚓放入水中了解它的反应,部分学生,贪于好玩而将蚯蚓长时间放在水
课堂
评估
1、学生是否掌握观察的方法,细致观察蚯蚓,认识蚯蚓的身体特征,尤其区分
口、环带、肛门这些结构特征。
2、学生是否能利用维恩图,将蜗牛与蚯蚓进行对比,了解这两种小动 物的异同。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⒌蚂蚁

一、教材简析:
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 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
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 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教科书设计了
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 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 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
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 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 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
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二、教学背景: < br>学生对蚂蚁的喜爱程度很高,小小的蚂蚁,常能吸引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驻足观察,观察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因此,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难以细致观察,< br>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既要发掘学生已有的对蚂蚁行为的认知基础,又要通过细致
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特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科学词汇:蚂蚁,昆虫,信息素,触角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科学方法:实地考察,画图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核心价值观:爱护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

教学
重难

教学教 具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准备
蚂蚁,“蚂蚁 迷宫”
蚂蚁,放大镜,昆虫
面包屑,白糖用于自然状态下观察
蚂蚁时引诱之用,不要给 太多。课
置于昆虫盒中。
教 学 流 程
盒,面包屑,白糖堂上观察蚂蚁,教师将蚂蚁事先放

观察:校园
中的蚂蚁
交流:观察
中的发现
画:蚂蚁的
身体
了解:关于蚂蚁
的其他发现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课前在校园里找蚂蚁,要求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只观察。
一、如何寻找蚂蚁。
1、谈话:课前,在校园里,你有发现蚂蚁了吗?你是在哪里发现
蚂蚁的?
2、学生交流。
3、小结,了解校园中适合寻找蚂蚁的地点:花坛边,墙角,大树
下等。
4、有时候,在外面活动的蚂蚁并不多,有的躲在洞里不出来,你
有什么办法引诱它们出来吗?
5、学生交流。
6、小结:我们可以用面包屑,白糖在蚂蚁常出没的地方洒一些,
能 引诱更多的蚂蚁,方便我们的观察。
7、让我们到校园中去观察蚂蚁吧!
二、实地观察蚂蚁。
1、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
难?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①分组分地区,有序活动;
②观察时不能伤害蚂蚁,不能捉蚂蚁;
③可借助放大镜观察;
④及时记录发现,画下蚂蚁身体特征。
4、学生到校园中寻访、观察蚂蚁。(10分钟) < br>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
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 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
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三、汇报交流
1、通过观察,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分成几部分?每个部分长有
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
角,胸部有三对足。
4、你能否将你看到的蚂蚁准确地画出来?
5、学生在记录纸上画蚂蚁,个别学生上台板画。
6、教师指导纠正,强调如何正确画蚂蚁,强调“画图”的方式是

个 性 设 计
观察记录动物的方法之一。
7、学生修改自己画的蚂蚁。
8、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还有新的发现吗?
9、学生交流。
10、小结:蚂蚁交流信息的方式。
四、进一步了解蚂蚁。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蚂蚁 的秘密,还需要持续地对蚂蚁进行观察研
究。请同学们在课外继续去观察蚂蚁的活动,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和收获。
5、蚂 蚁
板书
设计
触角




课外
活动
观察蚂蚁的群体活动,如何交流 信息,如何群体协作,搬运食物。
1、学生在室外观察蚂蚁时,个别学生只顾玩耍,不认真观察,甚至会 伤害蚂蚁,
生成 需要特别关注,加强引导和监督。
予以纠正。
预见 2、学生在画蚂蚁时,不够仔细,会将胸部的三对足的位置画错,需要引导观察,
课堂
评估
1、学生是否能在教室外开展认真而有序的观察活动,不伤害蚂蚁。
2、学生的描述是否详尽,画蚂蚁是否准确。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⒍金鱼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单元着重认识的第4个小动物,教 科书不厌其烦地四次安排认识动物的个体,因为动物的多
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概 括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动
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 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全国各地都有饲养,也是各地的花鸟市场里最常见的水生动物,作为研究的材
料容易找到。从本单元涉及的四种动物来看,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鱼的吃食;观察 金鱼的呼吸;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
同和不同。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金鱼的熟悉 程度与家庭是否饲养金鱼有关,但是本课的重点并不是饲养金鱼,而是通过观察金鱼
的生活,了解水生动 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指向动物的共同特征,指向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
即使家里没饲养过 金鱼,也曾看到过鲫鱼或其他小鱼,对鱼还是比较熟悉了解的,只不过因为缺乏更细致的
观察,因此对鱼 的某些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对鱼这类小动物有更深入而全面的
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科学词汇:金鱼,鱼鳍,鱼鳃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科学方法:观察描述,对比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实猜想的态度。
核心价值观:了解鱼用鱼鳍游泳,用鱼鳃呼吸的特征。
教学
重难

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 具
教学
准备
金鱼(扬鱼),食用
色素,录像片断
学 具 说 明 与 提 醒
①面包屑要少量,食用色素配制红
金鱼,滴管,红色
水,面包屑
色水,减少对鱼的伤害。
②可用鲫鱼或扬鱼代替金鱼进行观
察。
教 学 流 程

观察金鱼
交流
金鱼特征
观察
金鱼吃食
观察
金鱼呼吸
比较蚂蚁和
金鱼的异同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播放录像,水生动物。
2、你在录像中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举例介绍。
3、水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数量最多的是鱼类了。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哪些同学曾养过金鱼或其他小鱼?在饲养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2、学生介绍交流。
3、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它又是怎样运动的?让我
们来观察一下鱼的特征。
每组提供一盆鱼,供观察。
明确观察要求:
①观察要安静,不要惊扰了鱼;
②观察要仔细,了解鱼的身体特征;
③注意记录方法,可结合画图记录。
4、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器官及其作用。关注 :学生
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5、交流汇报。板画鱼的身体特征,介绍各类鱼鳍。。
6、小结:鱼的身体呈纺锤体,它的身上长有鳞片,鱼鳍;鱼用鱼鳍
帮助游泳。
7、欣赏各种美丽的鱼。
8、介绍金鱼是人工对野生鲫鱼进行培育而成的,是常见的家养动
物。
三、观察金鱼的进食和排泄。
1、看“花港观鱼”片断。
2、交流有关喂食金鱼方面的经验。
3、讨论观察金鱼吃食的方法。
4、小结,如何喂食:在金鱼前方洒少量面包屑,不能喂食太多。
5、学生喂食并观察和记录金鱼吃食的特点。
6、汇报交流:金鱼吞食的方式吃食。
7、金鱼吃下了食物,又是如何排泄的?
8、汇报交流。
9、小结。
四、金鱼的呼吸。
1、提问:金鱼没吃食物时,嘴也在一闭一张,似乎总在喝水,为什
么不会涨破肚子?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想法。介绍实验方法并强调 动
作要领:悄悄伸入水中,挤出红水,观察红水的流向。
4、学生分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 ,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的信息。
5、汇报交流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6、教师小结归纳:金鱼用鳃呼吸,金鱼呼吸时,水流 过金鱼的鳃
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五、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忆蚂蚁的特征。
2、概括金鱼的特征。

3、填写维恩图进行分析比较。
4、汇报交流,补充完善。
5、小结,归纳: < br>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三节,长着6只脚,爬行,群居
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 。
金鱼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
游泳,用鳃呼吸,吃鱼 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
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活的,会运动,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
泄废物,会繁殖后代。
六,课外延伸活动。
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生物角,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6、金 鱼


用鳍游泳

用鳃呼吸
鱼鳍
板书
设计
鱼鳃

课外
活动
躯干

继续饲养金鱼,观察它的运动,吃食,排泄,呼吸等。
生成
预见
1、学生喂食时,出于好玩,会乱喂,需要加以控制,可少给些鱼食。
2、观察金鱼的呼吸, 避免戏弄金鱼,即不惊扰金鱼,又使实验有效果,需要引
导。
1、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特征,发现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的特
课堂 征。
物异同。
评估 2、学生是否能较完整地归纳整理蚂蚁和金鱼的异同,熟练应用维恩图比较两种动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⒎动物的共同特点
一、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知道了它 们的相同和不同。本课的目
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 物的共同特征。再与植物进行
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本单元 所选择的四种小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形态各不相同,生
活习性也 各有不同,显示出每种小动物的独特个性,体现出动物界丰富多彩的一面,即动物的多样性。不管
动物的 个体有多么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通过探寻动物的共同特点,
探寻 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周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这是本单
元 的最终目的。
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讨论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周围 的生命世界,
体会生物的多样性;第三个活动是讨论人与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背景:
通过单元学习,学生对于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已较 为熟悉,通过单元活动,在
饲养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这四种动物的饮食、运动、应激性等特征也有了 一定了解。本课在此基础上,
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使这些单一的认知,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寻 找动物的相同特点,进而认识生
物的共同特点,形成对生命体的完整认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







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 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
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科学词汇:生长,繁殖,死亡。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方法:比较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核心价值观: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生命体的共同特点。
教学
重难

教学
准备

总结四种动物
的共同特点
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
同特征。
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 具
挂图
学 具

教 学 流 程
比较四种动物的运动,
应激性,食物,繁殖特点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 本单元,我们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让
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2、 分组讨论,这四种动物在运动方式,躲避危险的反应,吃食,繁
殖后代方面有何特点,并记录在书本中。
3、 交流,汇报。教师汇总于大表中。

运动
反应
食物
繁殖

4、举例某种动物,对照统计表,讨论是否具有这些特点。
5、分 析动物的共同特点,概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
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 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
会繁殖后代。
蜗牛
用腹足爬

缩进壳内
菜叶等绿
色植物
产卵 产卵
蚯蚓
身体伸缩
爬行
身体收缩
枯叶等
逃跑
小虫、甜食

产卵 产卵
逃跑
小虫等
蚂蚁
用脚爬行
金鱼
用鳍游泳

个 性 设 计
归纳动物的
相同特点
继续观察
周围生物
说 明 与 提 醒

二、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 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
物和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三、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 回顾,校园中看到哪些动植物?
2、 小结,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3、 明确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要求。
4、 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5、要求课外继续观察活动。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板书
设计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
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
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课外
活动
生成
预见
课堂
评估
静静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植物,体验自然界生命的精彩。
在对 比分析,进行归纳时,学生可能无法完整而详细地进行描述归纳,需结合前几课
的学习,予以引导,使结论尽可能详尽,从而分析动物的共同特点。
①学生能否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动 物的共同特点。
②学生能否通过单元学习,通过本课总结,了解生命体的多样性,体验自然界生命的 精彩。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


植物


动物


三、我们周围的材料
⒈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 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使
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 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
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教材分两部分,第 一部分: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物
品,这可以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认识到材料应用 的广泛性,同时也可以认识一些具体的材料;第二部分:寻找
常见的材料,通过对物体构成材料的统计,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材料”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 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
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 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
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
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 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遇到
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 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教学
重难

教具
教学
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
的物品
教 学 流 程
辨认常见材料→调查身边材料→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一)出示各种杯子,辨认常见材料
1.出示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问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
的?(板书:塑料、纸、金属、玻璃)
2.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
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二)、调查身边的材料
1.调查我们身上的材料:
(1)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
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
(2)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
A.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
B.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
C.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
号。
D.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3)汇报交流(学生上台投影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
的材料。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
(1)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
且 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
管擦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 做成的?大家可
以把调查记录在书本47页的表格中。
(2)汇报交流
3.调查教室里的材料:
(1)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

个性设计
学具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标本(学具
袋中有)
说明与提醒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 同种类的
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适当的词语
描述木材的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重点:调查周围物品的构成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 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
吗?
门、窗、椅子、灯……
(三)课堂小结
1.通过刚才的调查,你们发现了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种材料,物 品可以
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四)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
1.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
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 铁呢?
2.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材料,并试着研究一下它们的
特性。
板书
设计
课外
活动
生成
预见
课堂
评估

对于单一构成材料的物品学生容易辨认出其构成材料,但对于多 种材料构
成材料的物品学生则有些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活动的铺垫。
1.学生能否辨认6种常见材料。
2.学生能否认识到物品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的。
常见材料:玻璃 金属 纸 塑料 陶瓷 布料
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构成的。
1.课外收集材料并尝试研究其特性

⒉谁更硬一些
一、教材简析: < br>本课从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硬度入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刻划方法,根据实验结
果,分析、判断四种材料的硬度大小,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丰富学生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本课包
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比较铁钉、木条、卡纸、塑料尺的硬度大小;第二部分:认识金属及金属特性;第三部分:饮料罐回收再利用,主要通过饮料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饮料罐的制作过程,金属延展性的利用以及环保教育等。
二、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 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
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 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测量,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
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 ,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硬度是材料表
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 本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
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 br>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材料的硬度是相
对的,认识金属有颜色、有光 泽、能导电、能导热、有延展性的特
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了解金属的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物体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检验的,增
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
重难

重点:利用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的方法,判断四种材
料的硬度大小。
难点:利用硬度大的材料能在硬度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的方法,判断四种材
料的硬度大小。
教具 学具
木条、卡纸、铁钉、塑料
尺(每组2套)热水、杯
子、金属条、木条
教 学 流 程
课前游戏→比较硬度→认识金属→饮料罐的故事→总结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说明与提醒




教学
易拉罐、各种金属条
路、榔头、砖块
准备
(片块丝)、简单电
(一)课前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
1.先选择两生比赛拔河,按照力气大小排列;
2.再一次选择两生,每生与上面的学生比赛,排列。
3.小结:大家看,如果我们要知道四 位同学中谁的力气
大,需要这四名同学之间一一进行比较后才能排列起来。
(开始上课)
(二)比较硬度: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物品,它们分别是木
条、卡纸 、铁钉和塑料尺(投影出示),你知道它们是用什
么材料做成的吗?(学生说)
2. 这节 课我把这四种不同材料做成的物品带到教室
里,也想进行一次比赛,比什么呢?它们想比一比“哪种材< br>料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3. 你们觉得这四种物品从硬到软怎样排列呢?(学生
猜测,板书猜测)
4. 如果只有一种猜测: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有2种以上猜测:到底谁更硬一些呢?
这仅仅是大 家的预测,老师把这四种物品放在桌上,你
们想用什么方法来比比它们的硬度?(附板书:拧、
折……)
请你们小组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它们的硬度,然后
将这四种物品从硬到软排列起来!
(活动结束):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用什么方法进
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5. 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对这四种物品的硬度进行了
比较,但是大家所使用的这些方法有 的是不科学的。老师给
大家介绍一种科学的比较硬度的方法:刻画(板书)。硬度
较大的材料能 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投影:再出示一套物品)为此,老师帮大家准备了
两 套这样的物品,一套是被刻画的,另一套是用来刻画的,
现在你们想怎样来比较它们的硬度?我们先选择 刻画物品中
的木条,用木条分别去刻其他三种物品,你觉得在刻画这三
种物品时有什么需要注意 的?(生说,如果提到“用力大小
相同”时板书)
师演示: 大家看,从这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
论?
(投影转到课件):如果刻画后划痕明显的就 在表格中
打“√”,如果没有划痕或者划痕不明显的就打“×”。
(课件演示第一行的实验结果 )
(指屏幕)然后再用卡纸去刻画木条、铁钉、塑料尺,
再用……,最后,把你们的比赛结果 填在最下面的空格中。
7..学生实验:好!桌上的四种物品是被刻画的,用来刻
画的四件物 品在贴盘中,开始比赛吧!
8.汇报:比赛结果出来了吗?
(请一组学生上台汇报)你们从 哪些刻画中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其他的小组比赛结果一样吗?(板书正确的结
果)
9.小结:通过一一对应的刻画后,我们发现这四件物品
从硬到软排列是这样的。
(三)认识金属:
1.用来制作铁钉的铁是一种金属(板书:金属),金属
是比较坚 硬的材料,你还看到过哪些金属做的物品?(学生
举例)
2.哇,大家认识的金属还真不少,老师也找了一些金属
制成的物品,一起来看一下(投影)
这么多的金属制品,你觉得为什么这些物品用金属来
做而不用别的材料呢?金属有什么特性吗?
(1) 坚硬
(2) 能导电:(看到电线)真的吗?老师这里有一个
电路检测器, 如果金属能导电,我用金属把这两端连接起
来,灯泡就亮了。来试试看好吗?(演示)看来,金属真的< br>能导电。(板书填充气泡图)
(3) 能传热:(看到锅)难道金属的传热能力比其他
材料好吗?我们来比比看好吗?老师这里有一根铜棒和木
棒,同时放到热水里,你觉得谁传热快?怎么判 断呢?(过
一会儿,用手摸上端)好,我把材料分给每个组,(倒热
水,学生领取,实验,汇报 )。结果怎么样?不错,金属确
实具有传热快的特性。(板书:传热快)
(4) 延展性:其 实金属还有一个特性大家比较难发
现,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现在我用榔头敲打这跟金属。
大 家看,它怎么了?(扁了,薄了)。是啊,我们把金属可
以拉成丝或打成薄片的特性叫做延展性。(板书 :延展
性)。
(5) 有光泽:可用砂纸磨后观察。
3.小结:(看气泡图)原来 金属具有这么多特性,利用
这些特性,人们把金属加工成了各种物品。
(四)饮料罐的故事
老师这里还有一件金属制品,看,是什么?(出示饮料
罐)它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知道嘛? (铝)
你知道饮料罐的来龙去脉吗?老师将它的一生做成了一
段故事,一起来听一下好吗?( 学生听故事)
接下来我该去哪里呢?(生:回收)
嗯,用过的空罐可回收利用,空罐经过加 热熔炼后能再
制成铝材薄片,生产出新的铝罐。这要比开采铝土矿节省许
多资源和能源。
在整个铝罐生产过程中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呢?(延
展性……)
(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总结:是啊,通过比较实验我们发现金属是比较坚硬
的材料,我们还可以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特性将金属制成很多物品,金属物品 使用后还可以回收再利
用。
3.延伸:回去后,大家再想想生活中除了金属可以回收
利用,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回收利用呢?
板书
设计
课外
活动
哪种材料硬
刻画 铁钉 塑料尺 木条 卡纸
(用力大小相同)
1.课外调查各种金属制品。
2.课外调查可回收的材料。

比较硬度的实验其实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控制好实验中
生成
预见
的各个变量,从而准确地得出科学结论。关于金属的特性,学生可能由于没
有导电、导热实验的 基础,所以认识起来会很困难,因此也需要教师的介绍
和指导。

课堂
评估
1.学生能否会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
2.学生能否说出金属的一些特性。




⒊比较柔韧性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
建 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
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 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
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 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
好。
第二部分:
认识塑料
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 安排在柔韧性的检
测活动之后。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因为塑料 制品使用十分广泛,
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
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 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
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可以向学生 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
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二、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
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 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
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 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 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
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 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
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 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
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科学词汇:柔性、韧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科学方法: 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核心价值观: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循环使用

教学
重难

教具
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
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难点: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
学具
1.一套宽度、厚度(1毫米左
右)一样的塑料、不 锈钢、木头
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
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
说明与提醒








教 学
准 备
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一
把。
4. 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
个。

教 学 流 程



比较柔韧 认识塑料
塑料的循环使用

活 动 过 程
基础设计
一、哪种材料更韧
1.故事导入
有两个和尚要到河边去挑水,他们用同样大的桶去 挑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
和尚拿了一根塑料扁担去挑水,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木头扁担去挑水。请你猜猜
哪位和尚先把水挑到寺院?
为什么?
总结:塑料受力后弯曲程度大,不易折断叫柔韧。
2.比较柔韧
课件出示六件物品 :雨衣、电线外包皮、水管、铁扒、木箱子、锅铲。这些
物品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
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做呢?你有什么看法?
如何来比较他们的柔韧,要有数据才能更信服。怎么比较?
请学生阅读书本第51页。
教师先演示,并细致指导操作步骤。
学生操作完成并填写表格。
伸出桌面长度
1厘米
5厘米
10厘米
15厘米

3.分析弯曲程度,比较柔韧。
通过实物展台分析学生的数据。
师:木头、金属、塑料谁的弯曲程度最大?谁的弯曲程度最小呢?弯曲程度
与柔韧有关系吗?
师:能给这三种材料从柔韧好到柔韧差的顺序排列吗?(板书排列顺序)
总结:塑料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的柔韧更好。
二、认识塑料
1.塑料的优点 < br>师: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矿泉水瓶子、电线外包皮、雨
衣、雨鞋、塑料桶……等 等)
师: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塑料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做呢?
总结塑料的优点:不易生锈、轻、绝缘、耐腐蚀、柔韧、易燃烧重新塑形。
(板书)
补充优点:看老师演示断了的牙刷柄用火烤一烤然后重新接回,过片刻牙刷
就牢固了。(特点:易燃烧重 新塑形)
木条




金属条




塑料条




个性设计




2.塑料的循环使用
(1)塑料循环使用方法
老师演示的塑料可以看成是简易的塑料重新加工,可以吗?想了解塑料的强
大的特异功能吗?
请学生看书本第53页。塑料的循环使用。
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2)认识循环使用标志
课件出示循环使用标志,并列出循环使用的商品,找找你带来到瓶子 上是否
找到了循环使用的标志?
(3)学了塑料循环使用以及认识标志之后,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3.塑料的缺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塑料应用非常广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我们应
该大力提倡 使用塑料制品,对不对?(老师说话语气不要太肯定也不要太否定)
(生对教师的说法有争议,他们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引出塑料的缺点)
总结塑料的缺点:容易老化、易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不易分解、污染环境
板 书
设 计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比较柔韧
从柔韧好到差排列:塑料、木头、金属
优点:不易生锈、轻、绝缘、耐腐蚀、柔韧、易燃烧重新塑形
缺点:容易老化、易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不易分解、污染环境

寻找生活中可回收循 环使用的材料
柔韧性是一个生活用语,不是一个科学用语,硬度、密度都不会随着形状的变化而

变化,而柔韧性就是个例外。
韧性与柔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柔性是塑料好而韧性却是钢好,如果将两个结合在

一起就很难控制好变量。

⒋它们吸水吗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 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
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 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认识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
的。教科书还希望学生能通过不同材料吸 水时的现象,尝试解释不同材料吸水性不同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
材料的吸水性能可能与材料的构造有关 ,促使学生产生新的探究需求。
学生对水滴的描述可以建议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从侧面看,滴在金属 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比滴在木片
上的水滴更圆、更高,滴到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这说明水无法 渗透到金属和塑料中去,能部分渗
透到木头中去,纸的渗透性是很强的。实验用的木片应是纹理比较疏松 ,没有上过油漆的。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教科书用四幅照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 白纸。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一部分设计成探究性
很强的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述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也可以讲解。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 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
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 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
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分析可能存在的 原因,认识到工业造纸是有一系列复杂过程
的。通过思考和讨论“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引导学生注 意纸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与前面用废纸造纸形
成很好的呼应。
二、教学背景: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
属 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学生们可能从没有真正地去比较过各
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看待,更很少会去思考各种材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因。因此,本
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去尝试发现材料的吸水性能与它们构造的关系。通过进< br>一步对纸的观察、造一张纸的活动,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纸的纤维
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物质 的
吸水性是由于材料组织结构间的空隙形成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导致吸水性能的 不
同。
四、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
力。
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科学词汇:吸水性
(二)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科学方法: 比 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核心价值观: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教学
重难

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具
电熨斗、古代造纸的图片或
录像。
学具
1.大小和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 br>(铅画纸)、塑料膜、铁片、木
片(纹理较疏松)各一片;稀释
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透明杯子、水、筷子、棉布。
教 学 流 程
说明与提醒

教学
准备

谁更容易吸水 纸的观察 造一张纸

活 动 过 程
基础设计
我们来造一张纸

个性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在这个单元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材料,现在老师想考 考你
们,看看你们对这些材料有些什么了解。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请说说图片上是
什么物品,它 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课件出示:用木头、白纸、金属、塑料做的物品。
3、现在张 老师有件事情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课间,张老师不小心把红墨
水泼到了桌子上,请问,你将选择这四种材 料中的哪种材料来擦干它呢?为什
么?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 些材料
的吸水性。(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谁更容易吸水
(一)、猜想假设:
师: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四种材料,(出示餐巾纸、塑料
片、铁金属片、木片各一片)你们认为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有什么不
同呢?小组同学讨 论,进行猜测。
(二)、师生共同实验、验证假设:
1、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设计实验:出示红墨水、滴管,我们请来这两位朋友来帮忙。
师:滴管可以控制水滴出的流量,轻捏滴管的红色部分,水就会吸到滴管
内。
你们打算怎样去做这个实验?在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1)、实验的公平性: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2)、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
部分的变化。
(3)、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完后,将滴管中的水排出,平放在桌上。
(三)、教师演示实验。
(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五)、学生汇报描述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师: 通过刚才观察的实验现象,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
不容易吸水?(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 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师:水到哪里去了?
(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相机板书: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三、纸的观察
1、师:同学们认为吸水能力的 强弱和空隙有关。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
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很多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 细地来观察纸
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工具和材料。(提供放大镜和餐巾纸。)
2、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师:同学们可以将纸撕开,看看纸里面有些什么?
3、 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
定,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 结构上去。
师:刚才大家观察纸,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像线一样很细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我 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同学们知道纸是由哪个国家发
明的吗?(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
古代的人是用什么原料作为造纸的材料?
师:为什么要用木头、鱼网、草、竹等材料来造纸,而不用铁片来造纸
呢?
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那么现在我们是用什么原料来造纸的呢?
(出示一包餐巾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纸是由什么原 料制成的?实物投影
包装袋上的说明:100%原木浆。这说明纸的原材料是植物。原来纸的纤维是来< br>源于植物。
师:我们生活中用完的纸,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回收利用,再生
纸。)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出示老师制作的再生纸,还可以在上面写字。
师:我们在课堂上造纸可以用什么原料呢?
怎样把用过的纸做成再生纸呢?
2、出示造纸方法。
3、出示浸泡好的纸浆,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师:刚才同学们造了一张相同的纸,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
纸。
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2、小小设计师:请你课后设计一张有特色的纸。

4它们吸水吗







纸 最强 纤维 结构
木头 强
塑料 弱
铁 弱
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原料———纸浆———纸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 堂
评 估

小小设计师:请你课后设计一张有特色的纸。
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纸和木头在吸水时的变化与材料构造之间的联系:如纤维结
构、木头或纸表面相对粗糙些,中间可能有空隙等





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沉浮实验
实验选材主要应满足实心这一条件,每种材料制成的物品至少要有两个, 这样才有可能从材料的角度对
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对进行检测的所有物品应经历:分类—→编号—→预测 ,以检验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在
实验中,金属制品是沉的,塑料和木头类制品是浮的。纸的情况比较特殊 ,开始时可能是浮的,全部浸润后
会沉入水底,需作解释。
第二部分:认识木头
这部分重点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和梳理:木头的特性究竟有哪些,并填写好气泡图。
木头可以 做家具和筷子,说明它是比较坚硬的;能够做梁柱,说明承重力是很强的;用木头造船,说明
它能浮在水 面上;用树的枝条编筐,说明它有一定的柔韧性……填写气泡图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木头特性的
认识扩展 到更多的方面,形成对材料多方面特性的关注。
三、教学背景:
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 、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认
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 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
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
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 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其他有关沉和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
学课里去研究。 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通
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
源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
(一)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
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
材料有关。
科学词汇:材料、性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
(二)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
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科学方法:实验检测、观察梳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同物理性质可被观测
重点:用沉浮实验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 学
重 难

教 具

教 学
准 备

1、水槽、水;
2、多媒体课件
学 具
1、铁钉、铁片、木块、木片、泡
沫块、塑料片、纸片,水槽1只
(装半水槽水)
2、沉浮实验记录单、木头特性气
泡图
教 学 流 程

说明与提醒
1、实心物品
2、被测物品放入水
中再放手
谈话导入 —→ 检测沉浮状况—→ 观察描述木材特性—→总结材料物理性质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前几课我们探究了四种材料的一些性质。
(1)哪四种材料?(金属、木头、纸、塑料)
(2)探究了它们的哪些性质?(硬度、柔韧度、吸水性 )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把不 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
浮状况。(板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木头和塑料制品(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
材料做的。并按材料分类。
(学生分组对材料分类,交流汇报)
2.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请把 自己组的预
测填写在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
(学生预测、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 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
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
部 ,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小组实验、记录沉浮状况)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 体
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过渡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
它的 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
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学生例举)
3、(出示木制物品多媒体)从这些物 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
哪些特性?(小组交流,共同填写气泡图)
4、小组汇报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气泡图。
(木头特性:易加工、有纹理、不易导热、轻、承重力
强……)
5、(多媒体播放: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
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回顾总结
1、关于材料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你有什么收获?

个 性 设 计
(学生自由发言)
2、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一些材料。
(布置收集砖瓦、陶瓷有关资料)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板 书
设 计
1、查阅有关人工材料的知识。
课 外
活 动
1、学生将对金属、塑 料、木头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沉浮观察比较直观。但纸
生成
预见
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全部浸润后会沉入水底,需要作另外的解
释。
2、填写木头特性气泡图时,学生描述可能有些困难,应尽量用生活实例加以引导
领会。
1、 学生能否通过沉浮实验领会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课堂
评估
(陈婆渡小学:王红霞)
2、学生能否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2、收集有关砖、陶瓷的资料。
沉浮和 材料 有关
木头特性:易加工 、韧性好、不易传热、轻、承重力好 、漂亮纹理……


⒍砖和陶瓷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砖和陶瓷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 生了解砖和陶瓷是利用较广泛的材料。通过观察这两种材料制作的物品,激发学生们
对探究砖和陶瓷这两 种材料的兴趣。教科书第59页的记录单,要求学生对砖和陶瓷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定
性描述能力的再次 训练,也是了解学生有关这两种材料已有经验的一种手段。
第二部分: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在这部分中,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前面4课观察材料的技能来观察砖和陶瓷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以及
在 水中的沉浮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使学生们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
能够描述出砖和陶瓷的特点。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这是评价前面教学效果的
好时机。
第三部分:黏土的变化
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砖和陶 瓷又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这一部分的学习
是要让学生了解制作砖和陶瓷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在这部分 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制作砖和陶瓷
的两种黏土。学生们会发现制作砖的黏土在颜色、颗粒、 硬度等方面,与制作陶瓷的黏土有比较大的区别,
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制作砖的黏土颗粒很粗糙,而制作陶 瓷的黏土比较细腻。但最主要的是烧制后的砖和陶瓷
性质与黏土有了很大的差别,这说明黏土的性质发生 了变化。
二、教学背景:
在这课中,学生将探索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特性。在生活中,用 砖与陶瓷这两种材料制作的物品是比
较广泛的。砖主要用于各种建筑,是高楼大厦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之 一。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用的碗,各
种各样的花瓶、茶壶、储物罐等都是用陶瓷制作的。在这之前,学 生已经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硬
度、沉浮情况、柔韧性和吸水性。本节课,学生要运用学到的探究 技能,观察砖与陶瓷的硬度、沉浮情况、
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可以说这课是前面几课学习成果的运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检测学生前面5
课的学习情况。
教科书还介绍了在制造砖和陶瓷的 过程中黏土发生的变化,这是希望学生知道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常
常要经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会影 响材料的性能。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
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科学词汇:性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人工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
科学方法:实验观察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教学
重难


教学
准备

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 具
陶瓷制品(碗、
茶壶等)、课件 滴管。
学 具
1、 砖与陶瓷各一小块、铁钉、一杯水、
2、 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说明与提醒
1、提供充分的观察
工具
2、两种黏土仔细区

教 学 流 程
谈话导入—→描述砖和陶瓷—→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观察黏土的变化—→小结拓展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前一节课布置同学们收集阅读一些人工材料知识,关于人
工材料,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 见解)
2、今天让我们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研究两种人工材料
(板书:砖和陶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多媒体:建筑工人砌墙以及各种陶瓷制品)
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辨认)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3、结合自己对砖和陶瓷的了解,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砖和陶
瓷。(暴露前概念)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有些怎

个 性 设 计
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们。
2、你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 究?需要什么
工具?请结合前几节课研究经验,在组内交流一下。
(分组汇报、选取研究方法)
3、砖和陶瓷有这么多的特性,那咱们就来研究一下他们的特性。



陶瓷

硬度

是否容易吸水

在水中的沉浮

是否易折弯


(教师巡视指导)






4、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请整理好实验记录,准备汇报。(分组交流汇报研究结果)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交流想法)
2、(展示两种不同的黏土)原来是用它们制作而来的,那又是怎
么制作的呢?想不想知道?
3、(多媒体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
问?
4、分发两种黏,小组进行观察比较,记录发现。
5、汇报发现,师生共同小结:砖和陶瓷的 黏土有很大的不同,在
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许
多不同的特 性。
四、小结拓展

1、讲述:砖和陶瓷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环境污染问
题。(多媒体播放:烧制砖和陶瓷时对环境产生影响)
2、你有什么想法?(自由发言)制作砖、陶瓷过程中会对环境造
成一定的破坏,找别的材料替代。
3、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材料?课后继续调查。
砖和陶瓷


板 书
设 计


陶瓷

硬度

是否容易吸水

在水中的沉浮

是否易折弯








黏土:砖泥、陶泥

课 外
活 动
生 成
预 见
课堂
评估
(陈婆渡小学:王红霞)


调查身边其它常见材料

1、通过前几节课的铺垫教学,学生对于材料特性的研究方法、特性的科学描述应该
比较熟练。
2、学生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可能比较难领会。
运用 前面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⒎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学生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开始研究周围常见的物体和材料的特性。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在这一 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
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 的物理性质。从多个方面对常
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 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
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学 生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了2个活动。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以及交流
讨论等 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常见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生活中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是由多
种材料制成的,一种材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活动2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某 些
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体会技术的重要性。我们要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本课的科学探 究活动中,注
重培养学生运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身边物品的能力,以及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
组物体或材料。
科学词汇:天然材料 人工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科学方法:描述 分类 迁移 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 学
重 难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美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具
教 学
准 备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
图片。自制复合 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
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 学 流 程
给我 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对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材料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了
解材料
活 动 过 程
基础设计
一、情趣导入:
用一个箱子装着不同材料 构成的玩具,让学生上台以摸奖的形式来
抽取,并让抽出的学生来回答由哪些材料构成?

个性设计
料。
学具
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
二、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用屏幕出示教 科书上的插图,并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让
学生在口头上根据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
学生会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知识,根据硬度、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
韧性和吸水性,对材料进 行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很好,除了说之外,我们还可以记下来。
2、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表
中。
温馨提示:①搞好分工。②注意纪律。③做好记录。
3、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
的用途。
4、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1)、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
它们不同的用途。
(2)、通过对有异议的物品(比如剪刀由金属和塑料两种材料组
成)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意识到:
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
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三、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 料,它们都有哪些特
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
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容易被划出痕迹吗?
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容易折弯吗?
容易吸水吗?
四、材料与环境 < br>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
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
品;
2.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 、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
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
使用。
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4.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 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
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
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
作的物品。
五、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
木材 纸








金属
×


×



×

陶瓷
×

×
×



×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 研
究。3、教师讲解复合材料的用处。(机动)
现在化的设备越来越多,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在 发展,科技的进步为
什么会如此之快呢。如果没有一定的材料,再好的想法也会变成泡
影。所以 人们就在制造新型的材料,就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越来
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复合材料有着强大的 功能是单一材料无
法比拟的,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宇宙飞船或卫星
返回地面若 不控制,外表温度可达4000℃。合金钢2000℃也熔化
了。目前没有任一种单一材料可抵挡这个温 度。飞船宇宙飞行时,
外壁温度为零下110℃,返回地面,高温冲击下外壁温度为
1250℃ 。如此反差的温度,单一材料无法承受,只有用一种可以重
复使用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隔热瓦片才能抵挡 这么高的温度。所
以,复合材料可以说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六、布置作业
这一单元 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
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 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课外
活动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木材、纸、金属、塑料、砖瓦、陶器、瓷器
硬度 柔韧性 吸水性 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复合材料的认识
1、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
2、了解生活中其他新型的材料及其特性。
1、 判断题。
(1)很多物体并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成的,这主要是为了美观。( )
(2)我们使用的材料中,有的是天然材料,有的是人造材料。( )
(3)塑料和陶瓷都是天然材料。( )
(4)我们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最多,所以塑料是最好的材料。( )
2、 选择题。
(1)下列材料的硬度最大的是( )。
A砖 B铁 C塑料 D木材
(2)制造一架飞机,更多使用的是( )。
A天然材料 B复合材料 C单一材料
(3)下列材料最容易被铁钉划出痕迹的是( )。
A砖 B陶瓷 C塑料
(4)用下列材料做成的实心小方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的是( )。
A木头 B塑料 C铁
(5)下列材料的吸水性最好的是( )
A砖 B木头 C塑料

生成
预见

1、 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
当引导。
2、三年 级学生亲历小组合作的习惯才初步形成,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掌握好收
与放的教学,教师既要大胆放手又 要注重引导,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发挥探究的主
动性。


课堂
评估
1、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
2、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




四、水和空气
⒈水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 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的物质,三是给物质分
类。
开展有关水的知识的交流 ,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知识,学生也将在此
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质疑 。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
处理信息的能力。
水在哪个袋中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水和别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
关 于水的感性认识。
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多种,他们可能 会根据识别活动
中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来进行分类,比如根据手摸的结果,分为软的物体和硬的物体,这 在学生初次分类中
是十分正常的。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固态、液态 和气态是物质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固态物质,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管把石头、木
头、树叶放到哪里 ,它们的形状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体积的多少不会变化。
水和牛奶在袋子 中就会流动。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装有空气的袋子摸起来是软的。学生在这
节课中完全可 以根据袋子的形状变化认识到三类物质的差异,但它们在体积上的差异学生就很难知道。体积
上的区别将 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同时,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也将在本单元和教科书其他单元
的学习中 不断地丰富和构建。
二、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




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 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 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
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 学 重点:水和其他物质的辨别。
重 难 难点:通过分类,初步建立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给每组准备:7个编号的黑色塑料 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水、牛奶、白
醋、空气(用已编号的透明无色袋子装着并扎紧袋口); 1块石头、1块木头、
教 学 一片大树叶;实验记录表;网状图记录纸。
准 备 教师演示 材料:7个与学生同样的袋子(依次排列于演示台下);实验记录
表;网状图记录纸;编有6、7号码的 透明杯子各1个,筷子;有关水的课件资
料。
教学过程
基础设计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个性设计

1.播放关于水的视频。交流:从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引出课题——水
二、探究活动一——我们知道的水
1.讨论并填图:关于水,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呢?把我们了 解的有
关水的知识填在“网状图”上。(投影网状图)
2.汇报交流。师随机板书学生所知关于水的知识。
3.看板书师生一起从“用途”、“水是 什么样的”、“存在”、
“和生物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类整理。
三、探究活动二——水在哪个袋中。
1. 关于水,我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这节课老师也给 大家带来了
水,我把它装在黑袋子里,老师现在找不到它了,因为黑袋子有七
个,他们分别是树 叶、石头、木头、空气、牛奶、醋、水七种物品
(投影相关的7种图片),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能 帮老师找到
水吗?你准备如何去找?(引导学生借助感觉器官)
2.学生活动:运用感官判断并记录。
3.互动交流,重点说说猜测的理由。
(1 )从交流中发现,学生对1、2、3、4号袋意见比较的统一
(1号袋石头、2号袋木头、3号袋空气、 4号袋空气)。可以让学
生打开这几个袋子看看。
(2)5、6、7号袋里的牛奶、水、醋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
什么方法来分辨?
打开袋子看一看:拿出5号(牛奶)、6号(醋)和7号(水)。
你可以分辨了吗?为什么5号是牛奶, 而不是水?
(3)6、7号都是透明无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水和醋分辨出
来?
集体讨论:闻 ;尝。
把6、7号液体倒在编有号码的透明杯子中,然后教师指导正确的“扇闻法”,然后请学生上来用“扇闻法”试着闻一闻。请把发现告
诉同学们,哪一袋是水? 师强调指出:在我们知道是什么物体的状况下,也可以用尝一尝
的方式来发分辨,请一位学生试着用 筷子尝一尝,把自己的发现告诉
同学们哪一袋是水?
(4)简单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 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
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会流动,透
明, 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四、探究活动三——给物质分类
小朋友们真厉害,通过摸、闻 、尝的方法终于把这七种物体一一给
分辨出来了,那现在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来把这七种物体分分类
吗?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根据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分类方法,出示课件移动物品到相应的类别圈中。
学生分类的标准可能有多种,只 要说得有道理都可以。教师要根据
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只< br>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分类的理由
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活动——找生活中的固体、液体、气体。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固体、液体和气体 。请同学们课外去调查一
下。(学生边领取《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调查表》边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 P66中的网状图(随机板书而成)

三、教学资源及教学建议:
1.关于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说明。
(1)实验记录单样本:

(2)课外延伸调查表样本:

袋子编号
1号袋
2号袋
3号袋
4号袋
5号袋
6号袋
7号袋
物品名称








物体状态
固体
液体
气体

物品名称



调 查 者:
(3)多媒体课件说明:
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导入部分用到的“视频”资 料。可以选择有关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与动植物的关系;水的部分性质; 生活中浪费水的一些事例;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视频镜头,最好有
相应的解说词。二是教材第66 页中的网状图。三是7种观察用物体的相应图片。四是分类时可以用来随机
拖动物体名称的课件(幻灯片 )。
2.本课几个主要活动的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一是“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的活动。 运用录像镜头来唤起学生对“水”的回忆,形象直观,对低段学
生来说,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不但能够自然的揭示课题,而且也为下一环节交流有关水
的知识作了铺垫。因此,视频资料的编 辑十分重要。
二是“探究活动一——我们知道的水”。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水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他们 可以说出很多
有关水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思维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 词作尽可能多的
联想,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所以网状图在本课中也是一个重 点。由于学生首次
接触,网状图的形成不能一步到位,所以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两个层次 的铺垫:一是先让学
生自己写出关于水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是为了最后形成水的知识网状图提供 “素材”;二是在教师
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由扶到放这一过程来帮助学生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
三是“探究活动二——水在哪个袋中”。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看起来是十分简单的一些活动,实际 上
牵涉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所以这是一个深层次的思维发 展的
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猜测判断的依据,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保 证本活
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是对学生正确科学态度的培养。
四是“探究活动三——给物质 分类”。本环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交流汇
报时教师采用课件拖动物体名称 到相应的类别圈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
趣,灵活方便,值得一试。而按 照物体存在状态的不同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从施教中发现,这是学
生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这种 分类方法不仅仅让学生会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这样分类的理由,这实际
上是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概 念的初步建立,是本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切不可急功近利,有
待于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 地丰富和构建。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徐孟琪)



⒉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在前一课《水》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 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
意义的对比研究, 使学生能对水有更多的认识,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 味、密度、黏度等)认识水和
油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它们都具有流动性 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在此基础
上让学生对液体这种物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课文主要安排了四个比较活 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
和食用油;二是比较它们的液滴;三是比较它们的“轻重”;四是观察 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经历这些
活动使学生能对水和油有更多的认识,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 味、密度、黏度等)认识它们的不同之
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它们都具有流动性和 不能保持固定形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
液体这种物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背景:
本课教学主要安排两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水与食用油不同点的研究和水与食用油相同点的概括提升,但< br>是这两大板块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融入到四个探究活动中的,这四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感官观
察水和食用油、比较水和油的液滴、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比较水和油倒入不同容器中所呈现的共有的现象 。
根据学生实际与我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打算将感官观察和液滴观察以及轻重 比较
作为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而把用天平称一称来了解水与油的轻重和水与油倒入不同容器所呈现的现象 作为演
示实验。
在多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教材编排的水和食用油两种滴液滴在蜡光纸 和玻璃上的现象是类同
的,为此我选择了报纸和玻璃这两种物体进行比较;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对于水 和食用油的轻重比较,我
预设了“相互混合”和“用天平称”这两个探究活动,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帮 助孩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
上,对食用油为什么浮在上面的真正原因有比较客观地认识,教材中编排的木棒 在水和食用油中沉浮高低的
变化,需要学生有物体沉浮相关的认知基础,而三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这 方面的知识储备,这不符合学
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此,我把这个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用天平秤称水 和食用油来比较它们的轻重。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 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
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
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尊重客观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 、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
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总结概括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特
点。并在比较水和油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液体”的概念。
难点: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与思
考并进行概括。







教学
重难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托盘天平、烧
量筒、食用油和
水若干。
3个塑料杯、2支滴管、1片玻璃、1
张报纸、食用油和水若干、实验记录
单。
每个实验结束后要
注意提醒学生整理
好桌上的实验器
材。
教学准
杯、圆底烧瓶、




一、创设情境、引接课题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接课题 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内化新知、总结提升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 个性设计















1.水是一种液体,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液体?
2.同样是液体,他们的特点是否都一样呢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水和
食用油为例进行观察、研究。继而引出课题: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板书课< br>题)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现在桌子上有一 杯水和一杯食用油,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它们
的不同?(提示嘴巴尝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2.学生分组观察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
图中。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液滴比较
1.水和食 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处外,如果把它们的液滴
分别滴到玻璃和报纸上,(老师出示玻璃和 报纸),它们的液滴会一样吗?
2.学生猜测,说说各自的理由。
3.你们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温馨
提示:
(1 )将玻璃和报纸平放在桌上,利用两只滴管分别将水和食用油滴到上
面,各滴2-3滴为好。
(2)每一滴的量要一样,不要让液滴流动或连在一起。
(3)我们可以蹲下来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并把自己观察到的
液滴画下来。
4.各组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过渡:刚才我们是把水和油分开观察,如果把它们倒在一起,

你猜会怎样呢?
2.学生猜测,说说各自理由。
3.学生分组实验,将油和水倒在一起,观察现象。
4.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倒的?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5.食用油真的比水轻吗?还可 以怎么证明?(用天平秤称一称)。要用
天平比较它们的轻重,怎么比才公平?(同样多)
6.教师演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 br>1.刚才我们发现了水和食用油有这么多的不同点(板书:不同),除了
不同点,它们有没有相同 的地方呢?
2.教师演示将同样多的水和油分别倒入烧杯、圆底烧瓶、量筒中,让学
生说说 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教师小结:会流动,形状不固定是这两种液体的共同特点。(板书:
共同)
三、内化新知、总结提升
1.根据以上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填完整比较水和食用油不同和相同点的
维恩图。
2.让学生完整地说说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再来说说水是一种怎么样的液体吗?固体
具有吗?
4.教师总结。

板书: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水: 重 透明 不黏手 没气味 无色
不同 流动快 水滴圆 ……
食用油: 轻 有点透明 黏手 有气味 黄色 流动慢
水滴不够圆 ……

相同: 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都是液体 ……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江伟东)


⒊谁流得更快一些



一、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一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学生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在本课 中,学生要对不同液体的
流动快慢进行比较。
本课的公平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保持玻璃倾斜 度相同(受力大小一致)、液体多少一致、玻璃片表面
光滑程度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 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
二、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
目标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
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 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
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公平实验的必要性。
重难


对策:借助直观材料并充分讨论< br>教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 璃、3个滴管,一块抹
布,一张记录表(或用书中的记录表)。
没有颜色 淡黄色
液体
没有气味 有气味
没有味道 有味道
没有固定形状
半透明 透明

会流动
不黏 黏乎乎

能形成液滴

比油重 比水轻

水滴鼓鼓的 油滴平平的
出示维恩图后简单概括: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黏度等方面有
……
……
许多的不同;但它们都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能形成液滴。
2、谁流动得快? < br>师:(出示洗洁精)洗洁精是液体吗?它是否具有水和油的共同特
点?它们都会流动,它们流动的 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
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二、实验探究:液体流动比赛
1、设计实验方案
组内成员交流:
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 平的液体流动的比
赛。请各位同学担任本次比赛的裁判,想想可以怎样比。
预设学生方案:
1) 将它们分别倒到另外的杯子里,看谁先倒完
2) 让他们从倾斜的木板或者玻璃片上流下来
3) 先吸到吸管里再看谁先从管子里流完
4) 搅动杯子,看水和油的流动快慢
5) ……
全班交流比赛方法:
1) 先让学生 提出不同的比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个方法
最好,为什么?(学生会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倾向于用玻璃
片做实验)
2) 确定实验方案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做到“公平”。
提醒学生 关注:同样大小的液滴、同样的高度往下流……
3) 取同样多的液体,引出滴管的使用。
2、小组实验活动
1) 请各小组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做好记录。
2) 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并在重复实验前用抹布抹干净
玻璃片。
三、解决问题:黏度影响流动快慢
1、 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
2、 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黏度)


教学过程
基础设计
一、提出问题:谁流动得快?
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





水 食用油

个性设计
3、 酸牛奶和纯牛奶,谁流得快?为什么?
学生根据它们不同的黏度预测它们的流动快慢,然后老师可进行演
示实验验证。
四、交流拓展: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1、小结: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2、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如果水结成了冰,它还会有 这些特点吗?师生讨论交流,完成
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固体
有固定形状 有重量
不会流动
有形状
不能形成液滴

液体
没有固定形状
会流动
能形成液滴
3、谁流得更快一些

板 书
设 计
液体 会流动 比赛——公平公正
同样高度
流动快慢 黏度影响 同样多的液体
同时流动
1、附课件、
教 学
资 源
2、课外小实验:准备两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放在斜面
上,看谁滚 得快,想想为什么,从中发现固体和液体的不同。
3、什么是黏度:粘度是指液体受外力作用移动时,分 子间产生的内磨擦力的量
度。
(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⒋比较水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共有7课内容 。前4课涉及关于“水”的内容,分别是:1
“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后3课涉及关于“空气”
的内容。
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 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
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 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通过4课关于“水”的内容学
习,学生可以从颜色、气味、流动 性(黏度)、没有固定形状(表面张力)以及体积等性质上去更全面地了
解“水”,并让学生对“水”从 已有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所以,关注什么是“水的基本特征”是我
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

水的多少的比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本课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
过这一活动,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
在学生经历 量筒的发明过程中,他们对量筒的单位即毫升产生的意义也会有所认识。学生要自己画刻度
尺,自己制订 测量单位,然后用自制的量杯去测量。测量结果的不统一就必然产生如何统一测量单位的问
题,毫升就是 统一测量单位的结果,这一切都跟量筒发明之初是极其相似的。
二、教学设计:

3399什么意思-对比图


日本地形-夜的回忆歌词


湖南理工学院是几本-慢慢懂


近视眼激光后遗症-囫囵的意思


音标表及发音-英雄联盟春季


专业技术职务怎么填写-护士个人简历封面


婉约派代表人物-学校踩踏事件


飞机是谁发明的-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本文更新与2020-12-01 18: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6221.html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下册完整教学设计(表格式)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下册完整教学设计(表格式)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