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坐看青竹变琼枝: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精编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02 04:37
tags:路德维希

英语辅导书-你是我的好朋友

2020年12月2日发(作者:权哲民)
……………………………………………………………最新资料推荐…………………………………………… ……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
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
了皮肤≈《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
(写于1886年)
1888年单行本序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
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 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
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 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
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 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
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於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 目的——
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谁也没有过 会回到这个题目
上来。关於我们 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
全面系统的。至於费尔巴哈, 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
拥护者。另一方面 ,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 活。
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
出发又怎样同它脱 ,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
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风 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後任何其他哲
学家都大。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 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
哈的书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 1886年第4期和第5期,现在经
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在这篇稿子送去付印以前, 我又把1845—1846年的旧稿找出来看了一遍。其中关於费尔
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已写好的部分 是闸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种阐述 是表明当时我们在
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麽不够。旧稿中缺少对费 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所以,旧稿对现在
这一目的是不适用的。可是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 十一条关於费尔巴哈的提纲,
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 有打算付印。但
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8年2月21日於伦敦
一、
我们面前的这部着作[1]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 我们不过一代之
久,但是它对 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这终究是德国
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 ;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
嘱的执行罢了。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但是
这两个哲学革命 看起来是多麽不同啊!法国人同整个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
公开的斗争;他们的着作在国 外,在荷兰或英国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
相反,德国人是一些教授,一些由国家任 命的青年的导师,他们的着作是公认的教科书,而
全部发展的最终 系,即黑格尔的 系,甚至在某种程 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
学!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 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

1
……………………………………………………………最 新资料推荐…………………………………………………
藏着革命吗?那时被认为是革命代表人物的自由 派,不正是最激烈地反对这种使头脑混乱的
哲学吗?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 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
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
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论哪 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着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
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 个命题就是: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 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
制度祝福。弗里 德里希-威廉叁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黑格
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 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於那
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 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
件地是现实的。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 理性的。因此,黑格尔的这个
命题应用於当时的普鲁士国家, 是意味着:这个国家 在它是必然的时候 是合乎理性的,是
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麽 ,政
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
但是,根 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
所 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 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
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 总是 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
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 ,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
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 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
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 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
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 样一来,黑格尔
的这个命题,由於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 实
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
不 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
现实多麽矛盾。 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
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 的,都一定要灭亡。
但是,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 限於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 的完成的哲学)
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於它彻底否定了关於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 性
质的看法。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 要熟读
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
识的较低阶段 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
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 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 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
再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 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
也是如此。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 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
会、完美的“国家”是 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 是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 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
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 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
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 不得不让位於更高的阶段,
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正如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 界市场在实践
中推甸了一切稳固的、历来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甸了一切关於最终的绝对
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

2
……………………………………………………………最新资料推荐…………………………… ……………………
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 、无止
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麽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
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
来说都有存 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
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 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用不着去研究这种观察方法是否同自然科学的现状完 全符合的问题,自然科
学预言了地球本身存在的可能的末日和它适合居住状况的相当肯定的末日,从而承 认,人类
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有下降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 社会历史开始下降的转折点还< br>相当遥远,我们也不能要求黑格尔哲学去研究当时还根本没有被自然科学提到日程上来的问
题。
但是这里确实必须指出一点:黑格尔并没有这样清楚地作出如上的阐述。这是他的方法
必然 要得出的结论,但是他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 地作出这个结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得
不去建立一个 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 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
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 》中,尽管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
身,他还是觉得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 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 系。在《逻
辑学》中,他可以再把这个终点作为起点,因为在 这里,终点即绝对观念——它所以是绝对
的, 是因为他关於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什麽来——“外化”也 就是转化为自然界,然後在精
神中,即在思维中和在历史中,再返回到自身。但是,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 上这样返回到起
点, 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 布对
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 系的全部教条内
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
的方面就被 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在哲学的认识上是这样,在历史的实践上也是这
样。人类既然通过黑格尔 这个人想出了绝对观念,那麽在实践上也一定达到了能够在现实中
实现这个绝对观念的地步。因此,绝对 观念对同时代人的实践的政治的要求不可提得太高。
因此,我们在《法哲学》的结尾发现,绝对观念应当 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叁世向他的臣民再
叁许诺而又不予兑现的那种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就是说,应当 在有产阶级那种 应於当时
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有限的和温和的间接统治中得到实现;在这里还用思 辨的方法向我
们论证了贵族的必要性。
可见,单是体系的内部需要就足以说明,为什麽 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
的政治结论。这个结论的特殊形式当然是由下列情况造成的:黑格 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
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 是奥林波斯
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
但是,这一切并没 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
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 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作同
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 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
看作人类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逻辑学、自 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
学又分成各个历史部门来研究,如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 美学等等,——
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明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同时 ,
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富於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
各 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於“ 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於强
制性的结 ,对这些结 ,直到现在他的渺小的敌人还发出如此可怕的喊叫。但是这些结 仅仅
是他的建 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 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
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 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 值。在一切哲学家那里,正是
“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这恰 恰因为“体系”产生於人类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

3
……………………… ……………………………………最新资料推荐…………………………………………………
矛盾的需要。 但是,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麽我们就达到了所谓绝对真理,
世界历史就完结了,而世界 历史虽然已经无事可做,却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因而这是一
个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旦我们认识 到(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
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 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 有
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麽以往那种意义上 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我
们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 ,而沿着实证
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总之,哲
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 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
展 ;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 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
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可以理解,黑格尔的体系在德国的富有 哲学味道的气氛中曾发生了多麽巨大的影响。这
是一次胜利进军,它延续了几十年,而且决没有随着黑格 尔的逝世而停止。相反,正是从1830
年到1840年,“黑格尔主义”取得了独占的统治,它甚至或 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手;正
是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观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大量渗入了各种科学,也 渗透了通俗读物和
日报,而普通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和日报中汲取自己的思想材料的 。但
是,这一全线 利仅仅是一种内部斗争的序幕罢了。
黑格尔的整个学说,如我们所看到的,为容纳各种 不相同的实践的 派观点留下了广阔
场所;而在当时 的理论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两种东西:宗教和政治。特别重视黑格
尔的 系的人,在两个领域中 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
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於最 端的反对派。 黑格尔本人,虽然在他的着作中相当频繁地爆发出革
命的瞄火,但是总的说来似乎更倾向於保守的方面; 他在 系上所花费的“艰苦的思维劳动”
倒比他在方法上所花费的要多得多。到30年代末,他的学派内 的分裂越来越明显了。左翼,
即所谓青年黑格尔派,在反对虔诚派的正统教徒和封建反动派的斗争中一点 一点地放弃了在
哲学上对当前的紧迫问题所采取的超然态度,由於这种态度,他们的学说在此之前曾经得 到
国家的容忍、甚至保护;到了1840年,正统教派的虔诚和封建专制的反动随着弗里德里希-
威廉四世登上了王座,这时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公开站在这一派或那一派方面了。斗争依旧
是用哲学的 武器进行的,但已经不再是为了抽象的哲学目的;问题已经直接是要消灭传统的
宗教和现存的国家了。如 果说在《德国年鉴》中实践的最终目的主要还是穿着哲学的外衣出
场,那麽,在1842年的《莱茵报》 上青年黑格尔学派已经直接作为努力向上的激进资产阶级
的哲学出现, 是为了迷惑书报检查 关才用哲学伪装起来。
但是,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 的斗争;这一
斗争,特别是从1840年起,间接地也是政治斗争。1835年出版的施特劳斯的《耶稣 传》成
了第一个推动力。后来,布鲁诺.鲍威尔反对该书中所阐述的福音神话发生说,证明许多福
音故事都是作者自己虚 的。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对“实 ”的斗争这一哲学幌
子下进行的。神奇的福音故事是在宗教团 内部通过不自觉的、传统的创作神话的途径形成的
呢,还是福音书作者自己虚 的,——这个问题竟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
作用的力量是“实 ”呢,还是“自我意识”;最后,出现了施蒂纳,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
(巴枯 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东西),他用他的至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上的“自我意识”。
我们不打算更详细地考察黑格尔学派解 过程的这一方面。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是:对
现存宗教进行斗 争的实践需要,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
义。他们在这里跟自己的学派 的 系发生了冲突。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现实的东西,而
在黑格尔的 系中自然界 是绝对观念的 “外化”,可以说是这个观念的下降;无论如何,思维
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 派生的, 是由於观念的下降才存在。他们
就在这个矛盾中彷徨,尽管程度各不相同。

4
……………………………………………………………最新资料推荐…………………………… ……………………
这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 王座,
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
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
造出来的那 些最高存在物 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魔法被破除了;“ 系”被炸开并被
抛在一旁了,矛盾既然仅仅是存在於想象之中,也就解决了。——这部书的解放作用, 有亲
身 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
怎样热烈地欢验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种种批判性
的保留意见 ),这可以从《神 家族》中看出来。
甚至这部书的缺点也加强了它的一时的影响。美文学的、 有时甚至是夸张的笔调赢得了
广大的读者,无论如何,在抽象而费解的黑格尔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后,使人 们的耳目为之一
新。对於爱的过度崇拜也是这样。这种崇拜,尽管不能认为有道理,在“纯粹思维”的已 经
变得不能容忍的至高统治下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从1844年起在德国的“有教养的”人们中间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同费尔巴哈的这两个弱点
紧密相 连的。它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
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 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一句话,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
和泛爱的空谈中了。它的典型代表 就是卡尔?格律恩先生。
还有一点不应当忘记:黑格尔学派虽然解 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并没有 被批判地克服。施
特劳斯和鲍威尔各自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在论战中互相攻击。费尔巴哈打破了 黑格
尔的 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但是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
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
理的办法来 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
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 获得的新内容。下面可以看到,这一任务是怎样实现的。
但是这时,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 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
尔撇在一旁一样。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 後台去了。
二、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 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於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
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 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於这个身 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 开身
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
死时 开肉 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
念,这种观念在那 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
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 人 那里就是这样。关於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
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 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
灵魂在肉 死后该怎麽办。由於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 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
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 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
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 有限的和
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 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
其根源在於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 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
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 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
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 麽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
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 ,还是从来就
有的?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

5 < br>……………………………………………………………最新资料推荐……………………………………………… …
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
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
属於唯物主 义的各种学派。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 也不是
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
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於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
界本 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於现实世界
的表象和概念中正 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
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 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
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 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
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 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於世界
并且先於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 容的内容,这是
十分明显的。同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但是 ,
这决不妨□黑格尔从他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证中作出进一步的结论:他的哲学因为对
他 的思维来说是正 的,所以也就是唯一正 的;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
要马上把他的 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的原则来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 幻想。
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 br>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於这一类,而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
重要的 作用的。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
格尔都已经说了;费 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 智的。对
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 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
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 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
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 的,那麽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 内
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 化学开始把它 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
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 ,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已经不
再从地里的茜草根中取得,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 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哥白
尼的太阳系学说有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 %、99.99%的可靠性,
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 ,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个尚
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 实发现了这个行
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如果新康德主义者企图在德国 活康德的观点,而不可
知论者企图在英国 活休谟的观点(在那里休谟的观点从来没有绝迹),那麽,鉴 於这两种观
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被驳倒,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而在实践上 是一种暗中接
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
但是,在从笛卡儿到黑 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
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是纯粹思想 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
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在唯物主义 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而唯
心主义 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因此,
归根到底,黑格尔的 系 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由此可以明白,为什麽施达克在 他对费尔巴哈的评述中,首先研究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的立场。在简短的导言里, 作者对以前的、特别是从康德以来的哲学
家的见解,都是用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来阐述的,并且 由於过分形式主义地拘泥於
黑格尔着作中的个别词句而大大贬低了黑格尔。在这个导言以后,他详细地叙 述了费尔巴哈
的有关着作中相继表现出来的这位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本身的发展进程。这一部分叙述得

6
……………………………………………………………最新资料推荐……………… …………………………………
很用心、很明白,不过像整本书一样,哲学用语堆砌得太多,而这决不是 到处都不可避免的。
作者越是不保持同一学派或者哪怕是费尔巴哈本人的用语,越是把各种流派、特别是 现在流
行的自封的哲学派别的用语混在一起,这种堆砌所造成的混乱就越大。
费尔巴哈 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
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 ,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先驱者的唯心主义 系完
全决裂了。他势所必然地终於认识到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於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
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界 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
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 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
麽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 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 是
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他不
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身而反对唯物主 义这个名称的偏见。他说: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 我认为它不是生理
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 的那
种东西,即大厦本身。向後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
这一 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
主义同它的一种肤 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混为一谈,18世纪的唯物主义现在就以这种形式继
续存在於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 头脑中,并且被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在50年代拿着到处
叫卖。但是,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 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
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 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
的解释以後,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 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 有力学,而且 有
固 (天上的 和地上的)力学,简言之,即重力的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化学刚刚处
於幼稚的燃素说的形态中 。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对植物和动物的 作过粗浅的研究,并用纯粹
械的原因来解释;正如在笛卡儿看来动物是 器一样,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 器。
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性质的和有 性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力学定律虽然也起
作用,但是被其他较高的定律排挤到次要地位),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
当时不可 避免的局限性。
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於: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 为一种
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
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 应的。人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根 当时
的想法, 这种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不会前进;它总是产生同一结果。这
种想法在当时是不可避 免的。康德的太阳系发生说刚刚提出,而且还 是被看作纯粹的奇谈。
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没有人知道,而关於现今的生物是由简单到 杂的 长期发展过
程的结果的看法,当时还根本不可能科学地提出来。因此,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是不可避< br>免的。根 这一点大可不必去责备18世纪的哲学家,因为连黑格尔也有这种观点。在黑格尔
看来,自然界 是观念的“外化”,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 能在空间扩展自己的多样性,因此,
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 发展阶段同时地、并列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 始终是同一的过
程。黑格尔把发展是在空间以内、 但在时间(这是一切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外发生的这种谬
论强加於自然界,恰恰是在地质学、胚胎学、植 物和动物生理学以及有 化学都已经建立起来,
并且在这些新科学的基础上到处都出现了对後来的进化论 的天才预想(例如歌德和鹃马克)
的时候。但是, 系要求这样,於是,方法为了验合 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
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在这里,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 制了人们的视
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

7
……………………………………………………………最新资料推荐……………… …………………………………
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 14和15世纪的巨
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 可能产
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罢了。
50年代在 德国把唯物主义庸俗化并到处兜售的小贩们,丝毫没有越出他们的老师们的这
个范围。自然科学後来获得 的一切进步,仅仅成了他们否认有世界创造主存在的新论 ;而进
一步发展理论,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去做 。如果说唯心主义当时已经智穷才竭,并且在1848
年革命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那麽,它感到满足的 是,唯物主义在这个时候更是婚河日下。
费尔巴哈拒绝为这种唯物主义负责是完全对的; 是他不应该把这些巡回传教士的学说同一般
唯物主义混淆起来。
但是,这里应当注意两种情况。第一,费尔巴哈在世时,自然科学也还处在剧烈的酝酿
过程中,这一过程 是在最近15年才达到了足以澄清问题的相对完成的地步;新的认识材料
以空前的规模被提供出来,但是 , 是到最近才有可能在纷纷涌来的这一大堆杂乱的发现中建
立起联系,从而使它们有了条理。虽然这叁 个决定性的发现——细胞、能量转化和以达尔文
命名的进化论的发现,费尔巴哈在世时全看到了,但是, 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学家
怎麽能够对科学充分关注,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 呢?何况对这些发现就连当时的自然科学
家有的还持有 原,有的还不懂得充分利用。这里 能归咎於德国的可 状况,由於这种状况,
当时哲学讲座全被那些故弄玄虚的折衷主义的小识小见之徒所占 ,而比这些家伙 高明百倍的
费尔巴哈,却不得不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因而,现在已经成为可能< br>的、排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始终没有为费尔巴哈所了解,这
就不是 他的过错了。
第二,费尔巴哈说得完全正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
“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
这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我们不 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
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 此,问题在於使关於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
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 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但是,这一点费尔巴哈
是做不到的。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仍然受到传统 的唯心主义的束缚,这一点他自己
也是承认的,他说:
“向後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但是在这里,在社会领域 内,正是费尔巴哈本人没有“前进”,没有超过自己在1840年
或1844年的观点,这仍旧主要是由 於他的孤寂生活,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
更爱好社交的哲学家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 是从同与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
接 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费尔巴哈在这个领域内究竟在多大 程度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我们
将在下面加以详细的考察。这里还应当指出,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 主义时找错了地方。
他说:
“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第19 页)“唯心主义仍旧是一切的基
础,根基。在我们看来,实在论 是在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意图时使我 们不致误入迷途而已。
难道同情、爱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不是理想的力量吗?”(第VⅢ页)
第一,在这里无非是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作唯心主义。但这些目的至多同康德的唯心
主义 及其“绝对命令”有必然联系;然而康德自己把他的哲学叫作“先验的唯心主义”,决不
是因为那里也讲 到道德的理想,而完全是由於别的理由,这是施达克会记得的。有一种迷信,
认为哲学唯心主义的中心就 是对道德理想即对社会理想的信仰,这种迷信是在哲学之外产生
的,是在那些把席勒诗歌中符合他们需要 的少数哲学上的 言片语背得烂熟的德国庸人中产生
的。没有一个人比恰恰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更 尖锐地批评了康德的软弱无力的“绝对

8
……………………………………………… ……………最新资料推荐…………………………………………………
命令”(它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 为它要求不可能的东西,因而永远达不到任何现实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比他更辛辣地嘲笑了席勒所传播 的那种沉湎於不能实现的理想的庸人习 (见《现
象学》)。
第二,决不能避免这种情 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
也是由於通过头脑感觉到 渴而开始,并且 同样由於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
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 感觉、思想、动 、意志,总之,成为
“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如果一个人 是由於他追求 “理想的意
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麽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 br>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麽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
第叁,关於人类(至少在现时) 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对不相干的。法国唯物主义 者同自然神论者伏尔泰和卢梭一样,几乎
狂热地抱有这种信念,并且往往为它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如果 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
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思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麽,例如狄德罗 就是这样的人。
由此可见,施达克把这一切说成是唯心主义,这 是证明: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以及两个派别的
全部对立,在这里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事实上,施达克在这里向那种由於教士的多年诽谤而流传下来的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
庸人 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虽然这也许是不自觉的。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
娱目、肉欲、虚 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 ,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
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 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
——他在别人面前夸耀这个“美好世界 ”,但是他自己至多 是在这样的时候才相信这个“美
好世界”,这时,他由於自己习以为常的“唯物主 义的”放纵而必然感到懊丧或遭到破产,并
因此唱出了他心爱的歌:人是什麽?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
在其他方面,施达克极力保护费尔巴哈,反对现今在德国以哲学家名义大吹大擂的大学
教师们的攻击和学说。对关心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些不肖子孙的人们来说,这的 是很重要的;
对施达克本人来说,这也许是必要的。不过我们就 惜 惜读者吧。
三、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
巴哈 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於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某一历史运动, 有在它深入人
心的时候,才是 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不应当说宗教也存在於心中;心是宗
教的本质。”(引自施达克的 书,第168页)
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 种关系是
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於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归根到底,在费尔巴哈
那里,性 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 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而性爱在最
近800年间获得了这样的发展和地位,竟成了 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现存的通行的宗教 限於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 化;这些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
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 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在法国,从1793年到1798年,基督教
的 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 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但是在这一期间,并
没有感觉到需要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宗教去代替它。
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於: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
宗教 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
友谊、同情、舍己 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 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 化以後才会获得自

9
…… ………………………………………………………最新资料推荐…………………………………………………
己的完整的意义。在他看来,主要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纯粹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看
作新的、真 正的宗教。这些关系 是在盖上了宗教的印记以後才被认为是完满的。宗教一词是
从religare一 词来的,本来是联系的意思。因此,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这种词
源学上的把戏是唯心主义哲 学的最後一着。这个词的意义,不是按照它的实际使用的历史发
展来决定,而竟然按照来源来决定。因此 ,仅仅为了使宗教这个对唯心主义回忆很宝贵的名
词不致从语言中消失,性爱和性关系竟被尊崇为“宗教 ”。在40年代,巴黎的路易?勃朗派改
良主义者正是这样说的,他们也认为不信宗教的人 是一种怪物 ,并且对我们说:因此,无神
论就是你们的宗教!费尔巴哈想以一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 立真正的宗教,
这就等於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如果无神的宗教可以存在,那麽没有哲人之石的 炼
金术也可以存在了。况且,炼金术和宗教之间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哲人之石有许多类似神
的 特性,公元头两世纪埃及和希 的炼金术士在基督教学说的形成上也出了一份力量。柯普和
拜特洛所提供的材料就证明了这一点。
费尔巴哈的下面这个论断是绝对错误的: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於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
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 是就迄今存在的叁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
和伊斯兰教而言 。古老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是不传布的,一旦部落或民族的独
立遭到破坏,它们便失掉任何 抵抗力;拿日耳曼人来说,甚至他们一接 正在崩溃的罗马世界
帝国以及它刚刚采用的、 应於它的经济 、政治、精神状态的世界基督教,这种情形就发生了。
仅仅在这些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特别是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那里,我们才发现比较一
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 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 有
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 色彩;而且,这种
色彩不能像费尔巴哈所想的那样,用人的心灵和人的宗教需要来解释,而要用以往的整 个中
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 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但是到了18
世纪,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 应的意识形态了,这
时他们才 进行了他们的伟大而彻底的革命——法国革命,而且仅仅诉诸法律的和政治的观念,
是在宗教挡住他们 的道路时,他们才理会宗教;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要用某种新的宗教来代替
旧的宗教;大家知道,罗伯斯比 尔在这方面曾遭受了怎样的失败。
同他人交往时表现纯粹人类感情的可能性,今天已经被我们不 得不生活於其中的、以阶
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破坏得差不多了。我们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 为宗教,从
而更多地破坏这种可能性。同样,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特别是在德国,已经< br>被流行的历史编纂学弄得够模糊了,用不着我们去把这些斗争的历史变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
品,使 这种理解成为完全不可能。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已经 开费尔巴哈多麽远了。他那赞美
新的爱的宗教的“最美丽的篇章”现在已经不值一读了。
费尔巴哈认真地研究过的唯一的宗教是基督教,即以一神教为基础的西方的世界宗教。
他指出,基督教的 神 是人的虚幻的反映、映象。但是,这个神本身是长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
是以前的许多部落神和民族 神集中起来的精华。与此相应,被反映为这个神的人也不是一个
现实的人,而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 ,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
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扬感性,宣扬专心研究具 的 东西、研究现实,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
哈,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就变成完全抽 象的了。
他在这种关系中仅仅看到一个方面——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费尔巴哈的 人
的贫乏又使我们诧 。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於伦理的学说就是法哲学,其中包括:(1)抽象
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
义的,内容 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在费尔巴哈那
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 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於这个人生活的

10
…………… ………………………………………………最新资料推荐…………………………………………………
世界 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
娘胎里生出来的, 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
和历史地 定了的世界里面;虽 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
是抽象的。在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 看到男人和女人,但是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後一
点差别也消失了。的 ,在费尔巴哈那里间或也出现这样的命题:
“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如果你因为 饿、贫困而
身 内没有养料 ,那麽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养料了。”—
—“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 教”,等等。
但是,费尔巴哈完全不知道用这些命题去干什麽,它们始终是纯粹的空话,甚至施 达克
也不得不承认,政治对费尔巴哈是一个不可通过的区域,而
“关於社会的学说,即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在善恶对立的研究上,他同黑格尔比起来也是肤浅的。黑格尔指出:
“有人以为,当他说人本性 是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
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 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 ,一方面,每一种新
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 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 惯所崇奉
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 ,关於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
续不断 的证明。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历史对他来
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 怕的领域。他有句名言:
“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也 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
历史的产物。”——
甚至这句名言在他那里也是根本不结果实的。
从上述一切可以明白,关於道德,费尔巴哈所告诉我们的东西 能是 其贫乏的。追求幸
福的欲望是人生 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
矫正。第一,受到我们的行为 的自然後果的矫正:酒醉之後,必定头痛;放荡成习,必生疾
病。第二,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後果的矫 正:要是我们不尊重他人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欲望,
那麽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由 此可见,我们要满足我们的这种欲望,
就必须能够正 地估量我们的行为的後果,另一方面还必须承认他 人有相应的欲望的平等权
利。因此,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又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 道德的基本准
则,其他一切准则都是从中引伸出来的。无论费尔巴哈的妙语横生的原论或施达克的热烈无
比的赞美,都不能掩盖这几个命题的贫乏和空泛。
如果一个人 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 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
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 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
食物、 性、书籍、娱乐、辩论、活动、 消费和加工的对象。费尔巴哈的道德或者是以每一个
人无疑地都有这些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为前提,或 者 向每一个人提供无法应用的忠告,因
而对於没有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这一点,费尔巴哈自己 也说得很直截了当:
“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如果你因为 饿、贫困而身 内
没有养料,那麽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养料了。”
至於说到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情况是否好一些呢?费尔巴哈提出这种要求,认为
这种 要求是绝对的,是 合於任何时代和任何情况的。但是这种要求从什麽时候起被认为是 合
的呢?在古代 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在中世纪的农奴和领主之间,难道谈得上有追求幸福的
平等权利吗?被压迫阶级追 求幸福的欲望不是被冷酷无情地“依法”变成了统治阶级的这种
欲望的牺牲品吗?——是的,这也是不道 德的,但是现在平等权利被承认了。资产阶级在反

11
……………………………… ……………………………最新资料推荐…………………………………………………
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 和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不得不废除一切等级的即个人的特权,
而且起初在私法方面、後来逐渐在 公法方面实施了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从那时以来并
且由於那个缘故,平等权利在口头上是被承认了 。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 有 微小的一部分
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 实现,而由於资本主义生产所关
心的,是使绝大多数权利平等的人仅有最必需的东西来勉强维持生活,所 以资本主义对多数
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即使有,也未必比奴隶制或农奴制所给予的多一 些。
至於说到幸福的精神手段、教育手段,情况是否好一些呢?就连“萨多瓦的教师“不也是一
个神话人物吗?
不仅如此。根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证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 要人们的投 始终
都是得当的。如果我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把我引进了交易所,而且我在那里又善於正 地估量我
的行为的後果,因而这些後果 使我感到愉快而不引起任何损失,就是说,如果我经常赚钱的< br>话,那麽费尔巴哈的指示就算执行了。我也并没有因此就妨碍另一个人的同样的追求幸福的
欲望, 因为另一个人和我一样,是自愿到交易所去的,他和我成立投 交易时是按照他追求幸
福的欲望行事,正 如我是按照我追求幸福的欲望行事一样。如果他赔了钱,那麽这就证明他
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盘算 错了,而且,我在对他执行应得的惩罚时,甚至可以摆出现
代鹃达曼的威风来。 要爱不纯粹是温情的空 话,交易所也是由爱统治的,因为每个人都靠别
人来满足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而这就是爱应当做的事情 ,爱也在这里得到实现。如果我在
那里正 地预见到我的行动的後果,因而赌赢了,那麽我就执行了费尔 巴哈道德的一切最严格
的要求,而且还成了富翁。换句话说,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 合於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
管他自己多麽不愿意或想不到是这样。
可是爱啊!——真 的,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
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而 且这是在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这
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後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 留下的 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
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都陶醉在和解中了!
简单扼要地说,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
民族 、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 用的,而在现
实世界面前,是 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
都各有各的道德,并且, 要它能破坏这种道德而不受惩罚,它就加以破坏。而本应把一切人
都联合起来的爱、则表现在战争、争吵 、诉讼、家庭纠纷、 婚以及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尽可
能的剥削中。
但是,费尔巴哈所 提供的强大推动力怎麽能对他本人毫无结果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费
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 端憎恶 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地抓住
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 是空话。无论关於现实的自然界或关於现实的
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 定的东西。但是,要从费尔 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
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而费尔巴哈反 对这样做,因此,他
所不了解的1848年对他来说 意味着和现实世界最後分 ,意味着退入孤寂的生活。在这方面,
主要又要归咎於德国的状况,这种状况使他落得这种悲惨的结局。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
宗教 的核心,必定会由关於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
步发展费尔巴哈观 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於1845年在《神 家族》中开始的。
四、
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 开哲学这块土地来说,都是黑格尔
哲学的分支。旋特劳斯写了《耶稣传》和《教义学》以後,就 从事写作勒南式的哲学和教会
史的美文学作品;鲍威尔 是在基督教起源史方面做了一些事情,虽然他在这里所做的也是重

12
…………… ………………………………………………最新资料推荐…………………………………………………
要的 ;施蒂纳甚至在巴枯宁把他同蒲鲁东混合起来并且把这个混合物命名为“无政府主义”
以後,依然是一个 怪物;唯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但是,不仅哲学这一似乎凌驾於
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 在内的科学的科学,对他来说,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不
可侵犯的 物,而且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 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
唯心主义者;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 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同
时,与黑格尔 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比,他本人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
的道德以外,拿不出什麽积 的东西。
但是,从黑格尔学派的解 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 这
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3]
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 是由於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这就是说,人们
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 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
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 惜地抛 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
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 外,唯物主义并
没有别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 观
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黑格尔不是简单地 被放在一边,恰恰相反,上面所阐述的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被接
过来了。但是这种方法在黑格尔的形 式中是无用的。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
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里? ),而且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
它通过在《逻辑学》中详细探讨过的并且完全包含在它自身 中的一切预备阶段而向自身发展;
然後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它在自然界中并没有意识到它 自己,而是采取自然必
然性的形式,经过新的发展,最後在人身上重新达到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 历史中又
从粗糙的形式中挣脱出来,直到绝对概念终於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地达到自身为止。因此,< br>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即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
级的前 进运动的因果联系,在黑格尔那里, 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甸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
动是从来就有的( 不知在什麽地方),但无论如何是不依任何能思维的人脑为转移的。这种意
识形态上的颠倒是应该消除的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
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 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於外部世界和
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 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
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 些规律是不自觉地、
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 历史上
多半也是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 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
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 可说,不是用头立地 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而且值得
注意的是,不仅我们发现了这个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 武器的唯物主义辩
证法,而且德国工人约瑟夫?狄慈根不依靠我们,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它。[4 ]
而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 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而是
过程的集合 ,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
前进的 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
的意识,以致它在这 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
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於每 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
这个观点出发,那麽关於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 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人们就始终会意识
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 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
识的制约性;人们对於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 真理和谬误、善和

13
……………………………………………………………最新资 料推荐…………………………………………………
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这些对立 有相对的意义,
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後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同样,今天
已经被认为是 错误的认识也有它合乎真理的方面,因而它从前才能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被
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 粹的偶然性 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
面的形式,如此等等。
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
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它的残余还牢牢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这种方法在当时是有重大的历
史根 的。必须先研究事物,尔 後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麽,尔後才能觉察
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自然科学中的情 形正是这样。认为事物是既成的东西的旧形而上
学,是从那种把非生物和生物当作既成事物来研究的自然 科学中产生的。而当这种研究已经
进展到可以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即可以过渡到系统地研究这些事物 在自然界本身中所发
生的变化的时候,在哲学领域内也就响起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事实上,直到上一世 纪末,
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於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
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於过程、关於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於联系——把这些自然过
程结合为一 个大的整 ——的科学。研究植物 和动物 中的过程的生理学,研究单个 从胚胎
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的 胚胎学,研究地壳逐渐形成过程的地质学,所有这些科学都是我们这个
世纪的产儿。
但 是,首先是叁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第一是发
现了细胞,发现细胞 是这样一种单位,整个植物 和动物 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
的。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知道一切高等有 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使我
们通过细胞的变 能力看出有 能改变自己的物种从而能完成比个 发育更高的发育的道路。—
—第二是能量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一切首先在无 界中起作用的所谓力,即 械力及其补充,
所谓位能、热、辐射(光或辐射热)、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 这些
运动形式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转变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量消失时,就有另
一种形式的一定的量代之出现,因此,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
形式不断转化 的过程。——最後,达尔文第一次从联系中证明,今天存在於我们周围的有 自
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 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
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 形成的。
由於这叁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
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
靠经 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归。
描绘这样一幅总的 图归,在以前是所谓自然哲学的任务。而自然哲学 能这样来描绘:用观念
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 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
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 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後来的发现,但是
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今天,当人们对自然研究的结果 要
辩证地即从它们自身的联系进行考察,就可以制成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自然
系”的时候,当这种联系的辩证性质,甚至违背自然研究者的意志,使他们受过形而上学训
练的头脑不得 不承认的时候,自然哲学就最终被排除了。任何使它 活的企图不仅是多余的,
而且是倒退。
这样,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而 用於自然界的,同样 用於社会历史的一
切 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事物的一切科学。在这里,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
等也都是以哲学 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应当在事变中去证实的现实的联系,把全部历史
及其各个部分都看作观念的逐 渐实现,而且当然始终 是哲学家本人所喜爱的那些观念的逐渐
实现。这样看来,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 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例如在

14
……………………………… ……………………………最新资料推荐…………………………………………………
黑格尔那里,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而努力,而力求达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
就 成了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这样,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
的天意来代替 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因此,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
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 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
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 一般运动规律。
但是,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 们把人
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
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
数表面的偶 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
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 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 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
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 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
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 一般规律支配的。因为在
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总的说来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 性在支配着。
人们所预期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 ,彼此冲突,或 者
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单个愿望
和 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
相似的状况。行 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
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 合,而到了最後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似乎
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 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
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 是在於发现这些规律。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 目的来创造他
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
史。因此,问题也在於,这许多单个的人所预期的是什麽。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
而直 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 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
动 ,如功名心 、“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想。但
是,一方面,我们已经看 到,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单个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
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 ,因而它们的动 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地 有从属的意
义。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些动 背後隐藏着的又是什麽样的动力?在行动
者的头脑中以这些动 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又是什麽?
旧唯物主义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它的历史观——如果它有某种历
史观 的话,——本质上也是实用主义的,它按照行动的动 来判断一切,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
和小人,并且照例认为君子是受拈者,而小人是得 者。旧唯物主义由 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历
史的研究中不能得到很多有教益的东西;而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旧唯物主义在 历史领域
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後面的是什麽,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麽。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於承认精神的
动力,而 在於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相反,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所代表
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 人物的表面动 和真实动 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
後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 力;但是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
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例如黑 格尔,他不从古希 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去说明
古希 的历史,而 是简单地断言,古希 的历史无非是“美好的个性形式”的制定,是“艺术
作品”本身的实现。在这里,黑格尔关於古希 人作了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但是这并不妨
碍我们今天对那些纯属空谈的说明表示不满。
因此,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

15
……………………………………………………………最新资料推荐…………………………………………… ……
人物的动 背後并且 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後动力的动力,那麽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
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 ,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
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 ; 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
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 动 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
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 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 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
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 国家的历史中起
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但是这 一
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麽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现在工人不再像
18 48年在莱茵地区那样简单地捣毁 器,但是,这决不是说,他们已经容忍按照资本主义方
式应用 器。
但是,在以前的各个时期,对历史的这些动因的探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和自己
的结 果的联系是混乱而隐蔽的,在我们今天这个时期,这种联系已经简化了,以致人们有可
能揭开这个谜了。 从采用大工业以来,就是说,至少从1815年签订欧洲和约以来,在英国,
谁都知道,土地贵族(la nded aristocracy)和资产阶级(middle class)这两个阶级争夺
统治的 要求,是英国全部政治斗争的中心。在法国,随着波旁王室的返国,同样的事实也被
人们意识到了; 辟 时期的历史编纂学家,从梯叶里到基佐、米涅和梯也尔,总是指出这一事
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 钥匙。而从1830年起,在这两个国家里,工人阶级即无产阶
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叁 个战士。当时关系已经非常简化, 有故意闭起眼睛
的人才看不见,这叁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 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
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但是,这些阶级是怎 样产生的呢?初看起来,那种大的、曾经是封建的土地占有制的起
源,还可以(至少首先)归於政治原因 ,归於暴力掠夺,但是对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
就说不通了。在这里,显而易见,这两大阶级的起源 和发展是由於纯粹经济的原因。而同样
明显的是,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
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资产 阶级和无产
阶级这两个阶级是由於经济关系发生变化, 切些说,是由於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最
初是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随後又是从工场手工业到使用蒸汽和 器的大工业的
过 渡,使这两个阶级发展起来了。在一定阶段上,资产阶级推动的新的生产力——首先是分
工和许多局部工 人在一个综合性手工工场里的联合——以及通过生产力发展起来的交换条件
和交换需要,同现存的、历史 上继承下来的而且被法律神 化的生产秩序不相容了,就是说,
同封建社会制度的行会特权以及许多其他 的个人特权和地方特权(这些特权对於非特权等级
来说都是桎梏)不相容了。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力起 来反抗封建土地占有者和行会师傅所
代表的生产秩序了;结局是大家都知道的:封建桎梏被打碎了,在英 国是逐渐打碎的,在法
国是一下子打碎的,在德国还没有完全打碎。但是,正像工场手工业在一定发展阶 段上曾经
同封建的生产秩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现在已经同代替封建生产秩序的资产阶级生产秩序相冲突了。被这种秩序、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范围所束缚的大工业,一方面使全 广大
人民群 众越来越无产阶级化,另一方面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没有销路的产品。生产过剩和大众
的贫困,两者互为因 果,这就是大工业所陷入的荒谬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要求通过改变生
产方式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
因此,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
级斗 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
绕着经济解放进 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
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从传统的观点看来(这种观点也是黑格尔所尊崇的),国家是
决定的因素,市民社会是被国家决定的因 素。表面现象是同这种看法相符合的。就单个人来

16
……………………………… ……………………………最新资料推荐…………………………………………………
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 ,才能使他
行 动起来,同样,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不管当时是哪一个阶级统治着),也一定要通过国家
的意志,才能 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这是问题的形式方面,这方面是不言而喻的;不过
要问一下,这个仅仅是形式 上的意志(不论是单个人的或国家的)有什麽内容呢?这一内容
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麽人们所期望的正 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
我们就发现,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 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
个阶级的 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但是,既然甚至在拥有巨量生产资料 和交往手段的现代,国家都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
的独立领域,而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 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那麽,
以前的一切时代就必然更是这样了,那时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还没有 使用这样丰富的辅助手
段来进行,因而这种生产的必要性必不可免地在更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既然在今 天这个大
工业和铁路的时代,国家总的说来还 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 br>那麽,在以前的时代,国家就必然更加是这样了,那时每一代人都要比我们今天更多得多地
耗费一 生中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因而要比我们今天更多地依赖於这种物质需要。
对从前各个时代的历 史的研究, 要在这方面是认真进行的,都会最充分地证实这一点;但是,
在这里当然不能进行这种研究了。
如果说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麽不言而喻,私法也是这样,因为私法本质
上 是 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但是,这种 认所采取的形
式可以是很不 相同的。人们可以把旧的封建的法的形式大部分保存下来,并且赋予这种形式
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 接给封建的名称加上资产阶级的含义,就像在英国与民族的全部
发展相一致而发生的那样;但是人们也可 以像在西欧大陆上那样,把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
个世界性法律即罗马法以及它对简单商品所有者的一切 本质的法的关系(如买主和卖主、债
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等)所作的无比明 的规定作为基础。 这样做时,为了仍然是小
资产阶级的和半封建的社会的利益,人们可以或者是简单地通过审判的实践贬低 罗马法,使
它 合於这个社会的状况(普通法),或者是依靠所谓开明的进行道德说教的法学家的帮助把
它加工成一种 应於这种社会状况的特殊法典,这种法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从法学观点看来
也是不好的(普鲁士邦法) ;但是这样做时,人们也可以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後,以同一个罗
马法为基础,制定出像法兰西民法典这 样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因此,如果说民法准
则 是以法的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那麽 这种准则就可以依情况的不同而把这些条
件有时表现得好,有时表现得坏。
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社会创立一个 关来保护自己的
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 关就是国家政权。它刚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
立的,而且它越是成为某个阶级的 关,越是直接地实 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越独立。被压
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 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
斗争;对这一政治斗争同它的经济基础的联系的认识,就日益模糊起来,并且会 完全消失。
即使在斗争参加者那里情况不完全是这样,但是在历史编纂学家那里差不多总是这样的。在< br>关於罗马共和国内部斗争的古代史料中, 有阿庇安一人清楚而明 地告诉我们,这一斗争归
根到底是为什麽进行的,即为土地所有权进行的。
但是,国家 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这就是
说,在职业政治家那里,在公 法理论家和私法法学家那里,同经济事实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
因为经济事实要以法律的形式获得 认,必须在每一个别场合都采取法律动 的形式,而且,
因为在这里,不言而喻地要考虑到现行的整个法的 系,所以,现在法律形式就是一切, 而经
济内容则什麽也不是。公法和私法被看作两个独立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立的历史发展,
它们本身都可以系统地加以说明,并需要通过彻底根除一切内部矛盾来作出这种说明。

17
……………………………………………………………最新资料推荐………………………… ………………………
更高的即更远 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 ,观念同自
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 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这一联系
是存在着的。从15世纪中叶起的整个文艺 兴时期 ,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
物,同样,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也是如此。哲学的内容本质 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
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 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在上一世纪的那些往往 既是哲学家又是
政治经济学家的英国人和法国人那里,这种情形是表现得很明显的,而在黑格尔学派那里 ,
这一情况我们在上面已经说明了。
现在我们再简略地谈谈宗教,因为宗教 开物质生 活最远,而且好像是同物质生活最不相
干。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於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 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
念中产生的。但是,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 起来,并对
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就是说,它就不是把思想当作独立< br>地发展的、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的东西来对待了。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
归根 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
否则,全部意识形 态就完结了。因此,大部分是每个有亲属关系的民族集团所共有的这些原
始的宗教观念,在这些集团分裂 以後,便在每个民族那里依各自遇到的生活条件而独特地发
展起来,而这一过程对一系列民族集团来说, 特别是对雅利安人(所谓印欧人)来说,已由
比较神话学详细地证实了。这样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 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
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无可争辩地由别的神统 治了。 要这些民族
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 罗马世
界帝国使得古老的民族没落了(关於罗马世界帝国产生的经济条件,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加
以研究),古老的民族的神就灭亡了,甚至罗马的那些仅仅 合於罗马城这个狭小圈子的神也
灭亡了;罗马曾企图除本地的神以外还承认和供奉一切多少受崇敬的 族 的神,这就清楚地表
明了有以一种世界宗教来充实世界帝国的需要。但是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这样用 皇帝的
敕令创造出来的。新的世界宗教,即基督教,已经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
同庸俗化了的希 哲学,特别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了。我们必须重新进行艰苦
的研究, 才能够知道基督教最初是什麽样子,因为它那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官方形式仅仅是尼
西亚宗教会原为了使它 成为国教而赋予它的那种形式。它在250年後已经变成国教这一事实,
足以证明它是 应时势的宗教。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成为一种同它相 应
的、具有相应的封建等级制的宗教。当市民阶级兴起的时候,新教 端首先在法国南部的阿尔
比派中间,在那里的城市最繁荣的时代,同封建的天主教相对抗而发展起来。中世纪把意识
形态的其他一 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
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 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於完全由宗教培育起来的
群众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 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市民阶
级从最初起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由无财产的、不属於任 何公认的等级的城市平民、短工和各
种仆役所组成的附属品,即後来的无产阶级的前身,同样,宗教 端也早就分成了两派:市民
温和派和甚至也为市民 教徒所憎恶的平民革命派。
新教 端的不可根绝是同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的不可战 相 应的;当这个市民阶级已经充
分强大的时候,他们 从前同封建贵族进行的主要是地方性的斗争便开始采取全国性的规模了。
第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发生在德国 ,这就是所谓的宗教改革。那时市民阶级既不够强大又不够
发展,不足以把其他的反叛等级——城市平民 、下级贵族和乡村农民——联合在自己的旗帜
之下。贵族首先被击败;农民举行了起义,形成了这次整个 革命运动的顶点;城市背弃了农
民,革命被各邦君主的军队镇压下去了,这些君主攫取了革命的全部果实 。从那时起,德国
有整整叁个世纪从那些能独立地干预历史的国家的行列中消失了。但是除德国人路德外 ,还
出现了法国人加尔文,他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

18
……………………………………………………………最新资料推荐………………………… ………………………
和化和民主化。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 文的宗教
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 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在这里,加尔文教显示出它
是当 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因此,在1689年革命由於一部分贵族同资产阶级间
的妥协而结束 以後,它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承认。英国的国教会恢 了,但不是恢 到它以前的
形式,即由国王充任教皇 的天主教,而是强烈地加尔文教化了。旧的国教会庆祝欢乐的天主
教礼拜日,反对枯燥的加尔文派礼拜日 。新的资产阶级化的国教会,则采用後一种礼拜日,
这种礼拜日至今还在装饰着英国。
在法国,1685年加尔文教的少数派曾遭到镇压,被迫皈依天主教或者被驱逐出境。但是
这有什麽用处 呢?那时自由思想家皮埃尔?培尔已经在忙於从事活动,而1694年伏尔泰也诞
生了。路易十四的暴力 措施 是使法国的资产阶级更便於以唯一同已经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相
应的、非宗教的、纯粹政治的形 式进行自己的革命。出席国民原会的不是新教徒,而是自由
思想家了。由此可见,基督教进入了它的最後 阶段。此後,它已不能成为任何进步阶级的意
向的意识形态外衣了;它越来越变成统治阶级专有的东西, 统治阶级 把它当作使下层阶级就
范的统治手段。同时,每个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它自己认为 合的宗教: 占有土地的容克利用天
主教的耶稣会派或新教的正统派,自由的和激进的资产者则利用理性主义,至於这 些先生们
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他们各自的宗教,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
这样,我们看到 ,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
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
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在这里 说这一点就够了。
上面的叙述 能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一个概述,至多还加了一些例证。证明 能由历史
本身提供;而在这里我可以说,在其他着作中证明已经提供得很充分了。但是,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
样。现在 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
对於已经从自然界和 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麽的话,那就 留下一个纯
粹思想的领域:关於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1848年革命而来的是,“有教养的”德国抛弃了理论,转入了实践的领域。以手工
劳动为基础的 小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已经为真正的大工业所代替;德国重新出现在世界市场
上;新的小德意志帝国至少 排除了由小邦割 、封建残余和官僚制度造成的阻碍这一发展的最
显着的弊病。但是,思辨在多大程度上 开哲学家的书房而在证券交易所 起自己的殿堂,有
教养的德国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在德国最深沉的 政治屈辱时代曾经是德国的光荣的伟大
理论兴趣——那种不管所得成果在实践上是否能实现,不管它是否 违反警章都照样致力於纯
粹科学研究的兴趣。诚然,德国的官方自然科学,特别是在专门研究的领域中仍 然保持着时
代的高度,但是,正如美国《科学》杂志已经公正地指出的,在研究单个事实之间的重大联< br>系方面的决定性进步,即把这些联系概括为规律,现在更多地是出在英国,而不像从前那样
出在德 国。而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
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 失了;起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
到 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这种 科学的官方代表都变成毫无掩饰的资产阶级的和现存国家的
玄想家,但这已经是在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同 工人阶级公开敌对的时代了。
德国人的理论兴趣, 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 在这里,它是根除不了
的。在这里,对职位、牟利,对上司的恩典,没有任何考虑。相反,科学越是毫无 顾忌和大
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这种同情,它在

19
……………………………………………………………最新资料推荐………………………… ………………………
官方科学那里是既没有寻找也没有期望过的。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
写於1886年初
原文是德文
载於1886年《新时代》杂志第4期和第5期,并於188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斯图加特出版
附注
[1]哲学博士卡.尼.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恩克书店版。 [2]在蒙昧人和低级野蛮人中间,现在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暂时离
开肉 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应当对自己出现於他人梦中时针对作梦者而采取的行为负责。
例如伊姆.特恩於 1884年在圭亚那的印地安人中就发现了这种情形。
[3]请允许我在这里作一点个人的说明。近 来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参加了制定这一理论的工
作,因此,我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把这个问题澄清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
四十年,在这以前和在这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 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
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份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 其是对这些
指导思想的最後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於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
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於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
都站 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
我们的理论远不会 是现在这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4]见《人脑活动的实质。一个手艺人的描述》汉堡迈斯纳出版社版。


20

meet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茶艺课程


有何特长怎么写-李泽维qq


秦朝政治制度-陈列设计


高一数学教材-代理词范本


网上兼职的正规网站-参赛作文


品牌眼镜店-英语6级考试时间


将进酒翻译及原文-蝴蝶小仙子


铜和稀硫酸反应-死灵法师套装



本文更新与2020-12-02 04: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6478.html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精编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精编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