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09 14:24
tags:教师资格证培训

大学录取分数线查询-qq农场金币

2020年12月9日发(作者:任泽民)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目录

《浮力》 ......................................... ............. 2
《欧姆定律》 .................................................. 6
《电功》 ....................................... .............. 1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 1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 17
《运动的快慢》 ............................................... 21
《变阻器》 ........................................ ........... 27
《电磁感应现象》 ............................................. 31








本资料为 云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科目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大家复习下载,切莫错过说课
试讲考试公告和考试时间以 及网上报名。






-1-

《浮力》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 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
(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 的物体受到
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
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利用奠定 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
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 力的
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
力、 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
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 立是本节课的
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
象的思维来获 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
是缺乏一 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2-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 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
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 好奇、好动、好强的心
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 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
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
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 托,可以借助实验加
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 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 中心,培养能力为
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
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 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
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 要采用实验的方法
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 动
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
体向上 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
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 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
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 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
在学生 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
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 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
-3-

钉重。可能又有 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
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 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 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
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 物体进行受力分
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 br>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
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
头的上浮过程, 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
“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 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
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 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
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 是物体浸没在液
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 br>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
个旧实验: 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
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 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
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 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
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 应用的过程,变成培
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 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
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 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
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
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
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
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 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
-4-

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 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
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 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
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 ,
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
法,为 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
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 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 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布置作业:1.2.3.












-5-


《欧姆定律》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 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
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 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
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
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
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 验控制变量法
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
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
-6-

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
化 ”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实践精神以及创新 意识。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 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
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 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 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
或者“同化和异化”不 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
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 。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
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 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
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
题,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 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
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 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
如 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跟导 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 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
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7-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
系? 通 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
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 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
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
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
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
电源、 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
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 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 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
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 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8-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9-

《电功》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 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
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 定律,选学),这些知识不
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br>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
还涉及到了一些 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
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 新课,讲解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 对初二功和能量转化的知识的
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 生将来学习
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
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 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
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 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且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并能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 察能力,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转化情况,培养
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0-

(1)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2)渗透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宏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在变化中总量不变的和谐。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 求到掌
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
立 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
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 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 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一组钩码)引出电
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 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
功)也有联系,认识到电能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了 其他形式的能量,同时也为最后揭示
电能表的应用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 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
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 ;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
电脑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 然没有完全掌握概
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 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
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 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
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 探索式教
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
通过电脑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
是由教师一个人包 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 所以我利用实物投影方
式并下发了几个电能表给各小组学生,让他们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弄清铭牌上各项 指标
的含义。并动画模拟了一个电能表工作时的情况,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电能表,
使电 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
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11-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 练习,使
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
能顾此失彼,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 法、情感三个方面总结,
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 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
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电脑动画
等多种教学手段, 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
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 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
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 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
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
发现了 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
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 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
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 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
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 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
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 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和学习热情。








-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 音的
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
同 -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
振动发声的实例,结 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
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 ,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 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
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
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 动,
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
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 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
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 过探究、
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
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
文字展示声现象奇 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13-

学生通过在小学 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
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
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 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
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 的把握上不
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
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2)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3)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
做好铺垫。
(2)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
议一议”:蟋蟀、蜜蜂、蚊 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波
(1)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2)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14-

(3)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
叉振动形成 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 波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 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
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
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响铃的 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
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 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 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
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 中,声音是不
能传播的。
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
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 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
在固体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④讨论:
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15-

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
次声音?
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
声音速度的探 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通过 “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
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2)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
时教师进行 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
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 、镫骨)→耳蜗→听觉神经。
(三)小结
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
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 纳和概括的能
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 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
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16-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
为重要的一节课。通 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 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 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
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 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 ”时,实验器材使
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
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 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
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 形的方法,有利于学
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
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 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别声音的不同。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 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
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 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
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17-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 特
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
过实验 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学习,对声音 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
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 往往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
多, 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
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 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
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 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1)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2)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3)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课本图2-12所示,将系在细 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 大,重做上面的实
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演示实验3:将喇叭放在离肥皂膜不同距离处,观察肥皂膜的振动情况。
-18-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 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
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18和图2-19,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
分贝, 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2.声音的高低
(1)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 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 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
调(声音的高低)。
(3)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 :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
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 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
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 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
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
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 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
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
读图2-23,了解 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⑸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 中讲的声音的高、
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3.声音的品质
(1) 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
称,其他学生补充。
(2)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19-

(3)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
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4)告诉学生什么 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又叫
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 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5)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 制品、
“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乐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 声。让学生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乐音三要
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三)小结 < br>在小结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复述,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用精 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
1.将课本本节内容再仔细阅读一遍,如有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提出来讨论。
2.完成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调查有关乐音三要素利用方面
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
合学生的思维 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
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 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
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 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
评指正。谢谢!








-20-

《运动的快慢》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运动
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
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
的概念, 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
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
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 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
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
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 运动的区别,
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
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 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
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 个知识点都尽
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br>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1-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
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
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 ------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
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
织学生讨论分析并 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
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 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22-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 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
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
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 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
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 ,并能描述所
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
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 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
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
时,又该如何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 教师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
分析 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 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
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 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
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 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
位换算。 < br>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
千米小时之间的换 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
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 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
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23-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
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 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
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 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
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 纪录,则这项记录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 度
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
的做出来,感受到 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
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 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
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 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
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24-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 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
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 是匀
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 因为它
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
运 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 )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 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
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 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 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
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 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
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 区别。二是通过多
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
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25-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
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 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
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 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
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 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
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 加深对速度的物理
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26-

《变阻器》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材分析
(一)该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 级下册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上节电阻知识的
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
学实验占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 为今后的学
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必要的准备。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
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
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 是动态变化
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初二学生来说,在变阻原理的理
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于接受。根据学生以上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二、教材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们提出“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引
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身边物理 现象的已有观察、对生产技术的已有感性认识
-27-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 ,进而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物理
概念和规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 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
结合起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 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
种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约4分钟)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 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
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 法
是: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并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让学生 提出问题:(投影)
①这种台灯与其它的台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调节旋钮,台灯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③它能够改变亮度的原理是怎样的?
(“导入”中创设了物理情景,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
程理念。)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约16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 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
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 电阻的什么因
素引起的?
实验探究 学生会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材料、 横截面积和长
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实验小组,启发学生设计出以下3种类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改变导体的材料):如图所示,在A 、B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
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 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二(改变横截面积):如图所示,在A、B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 1
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
以比较。
-28-

方案三(改变长度):如图所示,在A、B间(有鄂鱼夹)夹入一段铅笔 芯,使一
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 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
时作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评价 让完成以上3 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
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调光台
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 变台灯的亮度的。
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
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正确使用变阻器的学习(约20分钟)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约3分钟)
教 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
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 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
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 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
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们在此设计了 一个学生实
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提出问题 (投影)
-29-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实验探究 学生相 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
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灯泡的亮度。 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
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 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
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
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本环节中重 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
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 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
且知所以然。”)
四、板书
板书 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
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易于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符号:
4.使用: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

电阻总是很小。
-30-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



《电磁感应现象》
—说课试讲考试复习资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 度
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
了基础 ,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 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
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
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 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 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
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提
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
究的问题,印 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 br>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
流和磁场是不可 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
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 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六、板书:
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 ,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
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
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 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
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 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 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
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 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32-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
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33-

铅笔画图片大全简单-7月7日是什么节日


减数分裂过程图-想念的句子


独立院校排名-英文美文


高中生物解题技巧-夏影


山东有什么大学-麻烦的反义词是什么


最简单的个人简历范本-柳树姑娘


高考纪录片-经营管理学


常州工学院新校区-lol虚空恐惧



本文更新与2020-12-09 14: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9230.html

物理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