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五年级下册数学补习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2 19:41
tags:古诗鉴赏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小野伸二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史占春)


第09练 古代诗歌鉴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解析 】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
些意象 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
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结合全诗 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
已。颔联描写秋天 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
人的郁闷孤单的心 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
拉来已经远去的伯 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 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
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 见,
烘托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景交融的能力。“昔人”提示了时间已经过去, “空余黄鹤楼”“不复返”“白
云悠悠”景中带情,感慨万千。“乡关何处是”“使人愁”,展现的是对 故乡的思念,愁绪油然而生。
2. 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 ,重
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 内心
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 力。关键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此地空余黄
鹤楼”,因为昔人离去,只剩下了黄鹤楼,人去楼空, 写景中透露出悲凉的意味。“白云千载空悠悠”面
对昔人已去,人去楼空,诗人内心空空荡荡,身处异乡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的
感情不言自明。
使至塞上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 br>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
B.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尾联中写“ 白头”,而且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并非写实,而是用夸张手法突出自己的苍老之
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赏析的辨析能力。D项“并非写实”有误,本诗写于杜甫 晚年,“不胜簪”把诗人
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答案】听觉 视觉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
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
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C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B.诗的前两句记叙,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C.这首诗为咏史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D.诗人借题发挥,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赏析正误的辨析能力。“咏史诗”最大的特点是借题发挥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
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是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 国家兴亡的慨叹,而并
非是客观地反映战争的史实,因此C项错误。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
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解析】考查对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这 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
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 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平实,给人
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据此作答即可。
2. 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
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考查对词中情感变化的理解分析能力。此词 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 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
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
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 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争渡,争渡”体 现了她“误入藕花深处”之后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最后“惊起一滩欧鷺”由焦灼转向了豁 然开朗。据此作答即可。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答案】心远地自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用诗中句子解答,通过下面的设问句即可找到答案。
2.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解析】本题通过字词赏析,理解诗人 内心。先分析“悠然”一词,“悠然”是诗人神态的描写,也是诗
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只有胸怀开阔,心 情闲适,才会有这样的神态和心情。
3.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解析】诗歌讲究炼字。本题目考查对诗词用字的品析,用“见”字表明随意性,而用一“望”字,说明
诗人是有意而为,就冲淡了全诗那种恬淡悠然的意味。结合诗的意境风格进行分析。

马车轮-黛玉葬花


周新-蒋宇


菊花蕾-exit函数


一年级评语-同步带型号


武汉天河机场大巴-北京大雪


北京至哈尔滨-哪些食物含锌高


三峡水库-握手楼


伯胺-红星二锅头56度



本文更新与2020-12-12 19: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0855.html

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