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掉下了眼泪初中物理教材教法考试复习资料(附参考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5 15:08
tags:初中物理教材

灰尘的危害-石蒜花

2020年12月15日发(作者:喻缦云)

初中物理教材教法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讲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摘要)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 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
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 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 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
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 br>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 、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 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
正确的世界观 。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 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
异, 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br>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
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 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
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政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 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
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

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 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
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 服务于人类
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
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 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 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
与可持续发展等 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 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 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置,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
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 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 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
观察能力及提出 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 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
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
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 中的研究方法,
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 的美妙与和谐,
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 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
实验、制作、调查 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 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
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 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 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 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 在让学生经历
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 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
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 涉
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点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索,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
订计划
进行实验与收
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了解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了解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评估
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内容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 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
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缩写不同 特色的教材。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 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
际的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
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3.5
3.6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能量
1.物质

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 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
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 br>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 蓬勃发展
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内容要求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
度 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 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
象。用物态变化的 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 心环境和节约用
水的意识。
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3)调查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1.2 物质的属性
内容要求
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
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例1 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例2 通过实验,了解特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不同。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 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5 收集有关特质属性研究的信息。
活动建议
(1)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让学 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
奶等特品的密度。
(2)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内容要求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 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
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例1 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模型。
1.3.3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例2 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或探月工程的新成就。
例3 阅读人类在探索宇宙历程中的有关事例。
1.3.4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例4 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设计图表,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 系的顺序排
列并标出大致尺度。
活动建议
(1)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科普音像资料。
(2)观看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普音像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1.4 新材料及其应用
内容要求
1.4.1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例1 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2 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3 了解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活动建议
(1)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写一篇小论文。
(2)参观生产某种材科(如建材)的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设想。

2.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式,
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运动和相互作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内容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2.1.3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活动建议
(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2.2 机械运动和力
内容要求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例1 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的现象。
2.2.6 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2.7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例5 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2.2.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

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6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2.9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 生
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例7 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活动建议
(1)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
(2)学读汽车、摩托丰上的速度表。
(3)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
(4)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
(5)用饮料软管制作喷雾器。
2.3 声和光
内容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 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例3 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
例4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2.3.3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例5 探究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例6 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5 认识凸 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
用。
例7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
例8 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3.6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例9 观察两只手电筒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2.3.7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活动建议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
(2)阅读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井用其观察远处景物。

2.4 电和磁
内容要求
2.4.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1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4.2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2.4.3 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4.4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2 了解动圈或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3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4.5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4 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4.6 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5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如道光是电磁波。
例6 了解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和波长。
例7 知道手机和卫星通信等都是电磁波的应用。
活动建议
(1)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研究动圈或扬声器是否可以作为动圈式话筒使用。
(3)用电磁继电器制作一个简易自控装置。
(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3.能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它与很多学 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
容对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 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注意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 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注意能源、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的关联。
“能量”划分为以下六个二级主题: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内容要求
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例1 试管 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
的 机械能。
例2 电流通过电炉丝,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活动建议
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是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的。
3.2 机械能
内容要求
3.2.1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 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
相互转化。
例1 用荡秋千的过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3.2.2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3 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例2 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2.4 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活动建议
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写一篇调查报告。
3.3 内能
内容要求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3.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例 了解蒸 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
响 。
活动建议
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3.4 电磁能
内容要求
3.4.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4.2 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

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4.4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4.5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1 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3.4.6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4.7 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2 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
活动建议
(1)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2)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使用电能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能量守恒
内容要求
3.5.1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5.2 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5.3 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 知道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
活动建议
(1)讨论和分析简单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2)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 率的可能途径。
(3)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3.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要求
3.6.1 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1 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3.6.2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6.3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例2 了解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3.6.4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例3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核能利用新进展。
活动建议
(1)收集资科,举办小型报告会, 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应采
取的对策。
(2)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的状况,调查、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3)了解有关提倡低 碳生活方面的一些信息,调查当地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出开发当地
可再生能 源的建议。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二、评价建议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 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
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 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以下从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等方
面提出实施 建议。
(一)指导思想
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目的。评价要有助于学生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 学探究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
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 题,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
学生坚持真理、勇 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 的需求,帮助学生及时客观地发现其发展中的
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提 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
1.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改变以往过分强 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
发展功能。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 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救促进学生
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工作,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到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应在物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
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很 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形成,关注“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 成。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
帮助学生认 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3.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 主体共同参
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 自我。明确评价的目的,
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 势,注重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
性。
(二)评价内容
本标准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方
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学习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对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学 习目
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师应教些什么、学生应学些什么等信息,从 而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对“知 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评价应当包含对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及其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的
评价。对于知识,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否
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能否了解物理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时,要准确 把握“内容要求”
中对知识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知识的不同认知水平的要求,不宜随意拔高。倒如,在 “内容要求”第3.4.3条中对
串、并联电路的要求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 、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
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里明确对学生提出 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但没有对串、并联
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 考试评价中,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
要求让学生掌握。
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能否正确使用本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br>等。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但更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例如, 在“内容要
求”第3.4.4条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第3.4.2条中,要求“通 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这样,可以结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通过观察学生能否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
量程,是否会正确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否会正确读数 等,来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本标准的要求──“会使用电流
表和电压表”。
2.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应重视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达成,注重评价学生在学 习概念、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运用物理知
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学 习过程获得了什么,还应记录学生参加了何种活动、在活
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具体地说应着重评价 学生能否全面、细致地观察物理现象;能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能
否拟订简单的研究方案并进行实验; 能否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是否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是否了解物理学的基
本思想和方祛,能否从不 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问题,能否尝试利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初步的分析、概
括、解决问题 的能力;能否准确地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并
能 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否发现问题, 能
否有根据地对影响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合理猜想,是否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合理地选择研究方法 ,能否设计实
验步骤并合理选择器材,能否分析并改进实验方案等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注意 的是,在探究过程中,教
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参与人数。通过评价 ,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
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 ·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具体地说应着重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保持对自 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是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参与探
究活动;是否在探究过程中有发现问 题并大胆质疑的意识;是否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乐于听取同伴的建议并修正、
发展自己的观点;能否尊 重实验事实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能否克服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在活动中表现
出对他人的关 心;是否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否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等。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7条中提出“了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这就要求在 评价学生

知识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意识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与使用
教师要了解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功能,依据评价目的和内容 来选择评价方法,倡导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
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
1.作业评价
作业不仅包括书面练习,而且包括课外小实验、收集资料、阅读预习等。教师可根据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
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不同类型的作业要选定不同的 评价方式,可用分数或等级记录,也可
以用简练的、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力求准确、有针对性。
作业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 进,教师应
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中的问题,通过评语或面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 水平。
2.测验
测验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测验能确定学生当前对知 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及
存在的问题等。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为教师改 进和调整教学提供依据。测验主要包含口试、纸笔测验和
现场操作等方式。其中,纸笔测验是较为常用的 一种形式,使用纸笔测验时不仅要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而且
应积极探索对“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应加强试题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关心生产、
生活中的物理 现象,关注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在测验中,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合 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试题的功能。
3.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是 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作品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
研 究性学习成果、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评价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共同
参与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大胆提出进 一步改进的
方案。
4.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旨在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
思,激励学生的进步。成长记录可 统一放进成长记录袋,其中的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总结、观察日记、
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 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成长记录袋使用时要明
确其使用的 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通过不同的
作品,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历程,充分发挥成长记录的教育功能。
(四)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评价的诊断、激励等功能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促进
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 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促进
学生在各自水平上的发展。
2.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日常学习活动与测验除了注 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外,还应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
在开展小 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灵活应用知识、方法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水平,合作的意识等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
3.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实施中应合理利用评价的鉴别、诊断、激励等功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全
面、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学习。例如,不同学 生在同一测验中即使获
得同样的分数,也不能说明他们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一样的。要全面 地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情况,
还应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4.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
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 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的基础
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发 展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
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 ,避免出现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情况。

附录1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第一类:基本操作类实验(7个)
这 7 个实验包括了力学、热学、电学主要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要求会根据仪器的量度范围、操作要求和注意事
项正确操作仪器,会根据仪器的分度值正确读取 测量的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7、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二类:测定性实验(4个)
测定性实验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进行测量的。测定性实验包 括了基本操作类实验仪器的操作,它是基本仪器
的操作在具体项目上的应用。测定性实验应注意所测量的 物理量与研究对象的统一,有时还要关注测量的条件。
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三类:探究性实验(9个)
探究性实验9个,占全部学 生实验项目的45%。探究性实验不必在实验时对所有科学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应根据
课题特点侧重部 分要素。不同的课题,侧重不同的要素,经历多个探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将得到全面
发展 。
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5、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附录2 行为动词说明
本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类型
认知性目标
行为动词
技能性目标
行为动词
体验性目标

行为动词
水平
了解
认识
理解
独立操作
经历
认同
内化
行为动词举例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认识
解释、理解、计算
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关心、关注、有……意识
养成
附录3 科学探究实例
下面呈现了三 个科学探究实例,其中例1、例2侧重于课内探究活动,涉及了部分探究要素;例3侧重于课外探
究活动 ,反映了一次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例1 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课堂上教师提 出:“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说明电可以生磁,这就自然会想到,磁是否可以生电?放在磁场中的
线圈 是否有电流产生?”为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做演示实验,要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把一根导线悬吊 在蹄形磁体的两磁极中间,导线的两端跟电流表连接,然后,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学生
发现指针没有 偏转。
学生通过讨论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观察不到指针示数的变化,可能是因为没有电流,也可能是因为电流太微弱。
为了检验是否是电流太小的原因,教师换用了一个能检测微小电流的灵敏电流表,但是即使用这样的 灵敏电流表
学生仍未看见电表指针示数的变化。
有学生认为:也许还是因为电流不够大, 再换个强磁体试试。教师按照学生的建议,把两个蹄形磁体并在一起,
取代了原来的磁体。
在更换磁体时,几个细心的学生叫道:“指针动了”,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再仔细观察时指针却停留在零位置不
动了。此时,学生中产生了争论:有的说,我分明看到指针动了,有的说,指针不是仍停在零位置上吗?
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在更换磁体时,有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动了,这是真的吗?”

学生要求再重复一次更换磁体的操作,看指针是否会动。教师请一名学生试验,经反复操 作,发现磁体运动时,
电流表指针确实动了,而且,磁体不动、导线运动时,也会产生相似情况。这说明 :在一定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可以
产生电流。
究竟在什么具体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才能产生电流?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探究…
评析
本例没有对各个探究要素面面俱到,而是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方面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本例< br>之所以选择了上述目标,是由于电磁感应实验的特点,它能为学生的观察和发现提供有利的情境。另外,通 过师生交
流,在此例中学生明确了两点:1.可以用电流表跟线圈连接来检测线圈中是否有电流;2.只 有线圈相对磁体运动时
才能产生电流。这就为学生接下去的自主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能把探究目 的集中到“怎样运动才能产生电流”
这一主题上,从而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从容地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本例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
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例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上,全班学生分成了12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配一套实验器材,其中 有:凸透镜、光屏、发光体各1个(都
有支架),刻度尺(长1m)1把。各小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15 cm,发光体由几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是一十箭头,
高度3cm。
教师让全班学生共 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从6cm开始,每增加3cm取一组实验数据,直到39cm,共12
组 不同物距的数据(见下表)。
教师规定每个小组只测量两组数据,不同小组测量不同的物距,使得 每组物距的数据都有两个小组测量。教师告
知学生,如果反复观测都得不到发光体的像,便填写“不能成 像”,出现无法测量到的数据,可以暂时空着,看看能否
从已测量到的数据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除了 物距为15cm、18cm等个别小组的测量遇到一些困难外,其他小组很
快就完成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工 作。表格中所有数据对各小组来说都是共享的,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凸透
镜成像的规律,这 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重点。
物距/cm
6
9

像的性质
实像还是虚像



正立还是倒立



实像的长度/cm



实像的像距/cm



要发现实验规律,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教师提示学生观察 表格中像的虚实、正例、长度、像距四列数据,分别
找出其中的规律。
1.对比实像和虚 像的数据发现:物距小于15cm时成的像都是虚像;物距大于15cm时则成实像。可以推想,物
距等 于15cm时将不能成像,这就是物距15cm的测量小组无法获得测量结果的原因。
2.对比像 的正立和倒立的数据发现:物距小于15cm时成的像都是正立的;物距大于15cm时像是倒立的。即虚
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3.比较像的长度数据发现:成虚像时,感到像都被放大了; 成实体时,测量出的像有时被放大了,有时被缩小了。

进一步对比数据还发现,当物距 是30cm时,实像的长度恰好为3cm,跟发光体的长度相同;当物距大于30cm时,
实像长度小于 3cm,是缩小的;当物距在15cm~30cm之间时,实像长度大于3cm,是放大的。
4. 比较像距的数据发现:当物距在15cm~30cm之间时,像距大于30cm;当物距大于30cm时,像距在 15cm~
30cm之间。
学生还进一步找到一些规律。例如,在成实像时,如果发光体 离焦点越近,像的位置就离凸透镜越远,这就是物
距为18cm的测量小组为什么找不到像的原因,因为 此时的像距已经非常大了。按这条思路,果真在离凸透镜的90cm
的位置上找到了物距18cm发光体 的巨大实像。
在发现了一系列规律之后,教师要求各小组用概括的语言来陈述这些规律,为了使规 律更有普适性,教师启发学
生用焦距f的长度作为物距和像距的单位,即:15cm用f表示,30cm 用2f表示。显然,这样陈述的规律更有普适性。
规律的陈述应是简洁、有条理的,各小组都尝试 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对各种陈述方式的
对比,大家认为按物距u的三种情况(u 2f)依次描述像的性质最为简洁,也最有条理。
评析
这是可以在课内进行科学探究的实例。本例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侧重发展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和“分 析
与论证”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据此 总结出科学规律。
本例还采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不仅让学生获得一次合作探究的体验,也 节约了时间,保证了本次探究
任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本例是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来形 成结论的,教师有意把收集实验数据和分
析实验数据作为两个清晰的不同过程,这有利于加深对科学探究 的理解,它使学生具体感受到什么是证据、什么是结
论,体验到科学的结论来自于对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第二讲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认识

一、新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1、次序调整
将原8年级的电学内容放到9年级学习。原教材电学在8年级,当时的考虑是新 课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
电学活动所用的仪器相对力学所用的仪器要少些,探究活动较易安排,也 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实验下来,
大部分教师也逐渐习惯这种安排。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不习 惯这样的安排,而且反应比较强烈。故此次修订将电学
内容调到9年级学习。
将原教科书9年级“机械运动”的内容调整到现在的第一章,先学习“速度”的内容,方后续“声速” “光速”的学习。
另外,有了第一章测量的知识,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 有了读数的基础。将“重力”“弹
力”的内容提前到“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 的例,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重力和弹力具体力的
内容。考虑到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测量摩擦力”的实 验,实验中要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故将摩擦力调整到二力平衡
后。
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 律”是教学中的难点,新教科书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2、删减内容
原教科书在声学部分有一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根据修订中“注意减 轻担”的原则,并考虑到与生物课的
衔接和协调,将此节内容删去,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 中。
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将原教科书中“颜料的混合”内容删去。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看不见的光” 一节,为了减轻负
担,新教科书删去了此节,将部内容放在了“光的色散”一节中。
根据修改后的课标,删去原教科书第九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中公式犮c=fλ。
原教科 书有“功的原理”内容,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此内容并不是必须的,完全以从“机械效率”中知道:使用机械不
会省功。另外,查找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并无此原理。故新教科书中删 去了此部分内
容。
3、调整、改写
改变了一些探究实验的做法
例如1, 针对老师们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设计过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见,我们改写了这一实验,
力图做到既能体现自主探究,又能使学生有所依据、思路顺畅;改写了原教科书“探究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删去了原教科书“探究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例如2,原教科书专门有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修订后的教科书根据新的结构将此节中有关宇宙及其探索 的内
容放在第五章“望远镜”一节内的“探索宇宙”和第七章“重力”一节后的“科学世界 飞出地球” 两处。将粒子部分的“物质
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内容放在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节,将原子的结 构内容放在第二十二章“核能”一节。
例如3,原教科书将安全用电的内容分散在“电路和安全用电”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及“功率和安全用电”几节中,
根据教学一线老师的意见,新教科书将原教科书 几节中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例如4,为了减轻负担,新教科书将原“磁现象”与“磁场”两节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一节“磁现象 磁场”。
例如5,原教科书作为电生磁知识的应用安排了“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两节内容,为了减轻负担,新教
科书将这些内容重新精减整合为“电磁铁电磁继电器”一节。
例如6,理顺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路。原教科书为了说明阻力对物体运
动的影响,让学生分别做 小车从同一斜面滑下,通过表面为毛巾、棉布、木板的平面时滑动的实验。虽然实验过后教
师也能引导学 生得出阻力越小,滑动越远,没有阻力小车可能会不再停下的结论,但是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阻力
与 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上去。此次修订将此实验改写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阻力不同,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
么不同的问题上去。这样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符合《标准》的要求且避免了两处实验的雷同。 例如7,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搭好台阶。浮力的产生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向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 。
为了在这部分给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修订教科书利用前面学过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不 同的知识,分
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另外,从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引导学生 得出与排开的液体所受的
重力有关。这样就较原教科书的设计梯度更小些,利于学生理解。不然学生在得 出排开的液体越多所受的浮力越大后,
总是很难想到为什么要称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例如 8,加强功引入的必要性教学。“功”向来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概念。原教科书在说明力学中的“功”与生< br>活中的“功劳”“成效”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后,直接给出:“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 方向移动了一段

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不免有生硬之嫌。修订后教科书在给出功之 前,通过分析叉车举起重物的实例,说明
托举力移动一段距离,使货物被举高,机械工作的成效就显现出 来了。随后给出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例如9,突出“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动能的得出 是通过运动的钢球能推动另一物体移动一段距离的实
例,说明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动 能;重力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分析打桩机打桩的实例,说明重锤
落下对桩做功,得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 势能;同样,弹性势能的得出也是通过实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
复形变时能够对物体做功,得 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这样就便于学生从整个思路上理顺功和能间的关
系。
修改难做的习题
删去了一些不易操作的实践类问题,删去了一些较难的习题,替换了一些联系 生活实际且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
的习题。例如原教科书中的习题: “查阅汽车、拖拉机的技术手册, 或向司机、维修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汽车、拖拉
机的耗油量、最大功率,结合当地燃油的价格及其它因素 ,对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性作出评价。”该题要求太高,不适
合作为新课后的学生作业题,因此删去。又 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的练习
题,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 ,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课业负担较重,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修
订时,我们把此题 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描述两个可
能出 现的场景。”仍然保留了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能,但要求更贴近初中学生的水平、且能大大减轻学生
课外练习的负担。
4、增加
新课标增加的“光的反射定律”“液体内部压强”“焦 耳定律”等内容,原教科书这些容都有,仍然保留,未做大的变
动。根据修订后的课标,增加了第一章第 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内容。
5、修订后教材整体安排













物理九年级
第十三章 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
第3节比热容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
第3节热机效率
第十五电流和电路
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
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强弱
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的规律
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第3节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 电功率
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
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3节安全用电
第二十章 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
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
第5节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
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讲

关于考试
一、考试内容及分值
1.课程标准 30分;2.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 40分;3.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30分。
二、考试的题型
1.填空题; 2.选择题; 3.分析与解答题
三、举例
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 ___________为目的,因此《标准》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
要求。(科学素养)

2.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下列哪些行为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D )
A.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B.关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
C.注意物理与其他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
D.以物理教材为主,以物理实验为辅
3.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科学探究.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科学探究有助于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B.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还是一种科学精神
C.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目标之一
D.科学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方式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学习方式
4.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是
①自主性学习;②探究性学习;③合作性学习;④开放性学习(B )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阅读《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例,回答有关问题.
导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物质结构问题.从外表看,各种形态的物质似乎都是连续的
人 们凭肉眼无法看到它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索物质结构带来困难.科学家采用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观 察到
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在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随着观察技术的发展,人们收集到 更多的证据,一些被许
多证据支持的结构模型得到人们的承认.让我们借用这种科学方法共同建构一种物 质结构的模型.
一,提出一种模型
活动:
1.用碳素笔在纸上画一笔,在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
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
3.将装有半管水和半管酒精的长玻璃管反复翻转,你看到的现象是……
请你选择如下一种模型,尝试解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模型①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微粒彼此紧靠在一起
模型②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微粒之间有间隙
模型③固体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颗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交流:
固体物质可以看成是不连续的微粒组成,液体物质能看成是由微粒组成吗证据是什么气体物质也能看成是由微粒 构成
吗证据有哪些
小结1: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科学家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 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例如水…….科学家把能
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根据上面讨论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分子模型概括为如下内容: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这种微粒之间有间隙 .
二,改进模型

你认为小结1中提出的模型内容,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现象吗有哪些现象还不能解释 < br>例如:墙内开花墙外香.用上述分子模型的内容不能解释这一现象.请你猜想一下,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 要做什么补充
分子是否运动
交流: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演示:两种液体的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扩散现象.
小结2: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三,对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交流: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不是散沙一盘
猜想:分子间还存在吸引力的作用.
演示:铅圆柱的实验
小结3: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斥力.
结束语: ………

解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案例,请你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结合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请你补充教师的结束语.
(4)简要评析该案例的特点.


参考答案(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知道分子间存在
引 力和斥力;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结论的过程,感受分子世界的奥妙,体验探究微观世界的研究方法.
(2)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压缩的弹簧在撤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
(3)结束语至少应包含 三个要点:①从知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②应强调,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观察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物 质结构的认识也随之发展,建立了比分子更细微的物质结构模型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教育.
(4)要点: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参与到建 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把探究式
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讲 附《重力》的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新课标下的“双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 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低起点、小台阶、快步子、精讲练、多反
馈、勤矫正的教学策略,来把握课堂 教学的平衡,使知识、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拟采用较有吸引力的导入和营造一

个和谐民主的 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
地 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 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 在坐标
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 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 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
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 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
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 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 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 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 其他人可适时
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 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
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想想做做” ,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
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 离。2.由于学
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 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
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 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
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
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 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两分钟后学生谈自己的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 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
体的密度等等有关。(猜 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 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
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 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 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让学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15分钟)。
说明:学 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
图 ,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
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每一次 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即: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
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 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
(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 mg计算时,质
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说明:利 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
规 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 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
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 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 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
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 其
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 助器材?
想想议议:看图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 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
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 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
平仪是重力方 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 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
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 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
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 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
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 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
具体的感知,知道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
规则物 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 主动去观察思
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 见力还不是太熟练,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
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清明节几号-奉法者强


效劳-郑帅


孙武练兵-菲尔杰克逊


分散剂nno-死亡沼泽


植物保护学报-雪一片一片


英语数字儿歌-洪都拉斯在哪里


九个太阳-炮火


国标法兰标准-日电



本文更新与2020-12-15 15: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2245.html

初中物理教材教法考试复习资料(附参考答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