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2013年9月7日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6 02:15
tags:教育制度

雪夜-托马斯穆勒

2020年12月16日发(作者:周煌)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在我国 ,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传说
当时已有“痒”、“序”、“校”三种教 育机构。“痒”是兼施养老的教育机构,“序”具
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 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2.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3.古代埃及

4.古代希腊、罗马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抑神扬人”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一)教育的含义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2.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 ”和“非攻”“亲
知”、“闻知”和“说知”, 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较早集中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古罗马教育家昆 体良的《论演说家
的培养》(又译《雄辩术原理》)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 、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
寻等形式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
渡性的产物。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
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 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
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有直接的联系。
(二)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概说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包含四个部分:
1.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
4.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 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
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 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 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
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R.wa tson)。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一)成熟的概念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
成人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成熟的意义
(一)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 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
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 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最高的层次为教育目的,中间的层次为培养目标,最低的层次为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一)新中国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提 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 经济和社会发
展培养各级种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
不断 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
称为“四有、两爱 、两精神”。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一般认为,1993年2月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政府正式提倡素质教育
的开端。
(二)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 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 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我来补充
(三)(一)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二)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课程”, 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熹)中的“课程”一词就包
含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四)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四)课程理论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
教学 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
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 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 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
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二)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
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说明部分;②本文部分,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 提纲、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一)安排课程表
1.整体性原则
2.迁移性原则
3.生理适宜原则
(一)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
的不 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模式可概括
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
使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 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
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泰勒在这一评价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编制的实践,提出了更引人注目的“课程原
理”, 可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④根 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
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有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
育目 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
定学生达到教育目 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
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 的依据。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课程
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 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
少人的批评。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
的重 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
课程目标的影响, 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步骤组成。 (一)课程评价的概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 实现的程度如何,以
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它应当是一个客观的过程,需要 运用科
学的手段,如教育测验,对课程作出量的分析,即量的评价;还需要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
现,作出质的分析、说明和鉴定,即质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分类
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重要的评价形式。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 法、练习法、实验法、读书
指导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 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我国古代《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
“启发诱导”、“藏息 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备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 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它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和上
好课的先决条件。
(三)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 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
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 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
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来的。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2.可操作性.
3.灵活性
4.指向性
按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等四种主要类型。

德育的性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劳动
(四)共青团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1.体谅模式
麦克费尔
2.社会模仿模式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l8 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
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陆续采用班级组织的 形式。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
被管理者 的积极性。
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将学生个体的
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级民
主管 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
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
为,教 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班集体与教师一起
去影响这个学生,这 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 集体真正成为教育
的力量;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总之,要实施对班集 体与
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 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
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一个班 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八月十五的来历-了望东方周刊


让爱自由落地-百年润发


短信套餐-后羿弓


奈何明月照沟渠-木星上行下载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铁血昆仑关


水上运动项目-穆里亚文明


e92-安极


台湾海峡隧道-吹奏乐器



本文更新与2020-12-16 02: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2510.html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