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口袋推孝经原文与译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6 23:13
tags:承欢膝下

永乐店中学-求职简历格式与范本

2020年12月16日发(作者:江加走)
《孝经》原文与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 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
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 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
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 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
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 ,道理很深,他不觉肃
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
大聪 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 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
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 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
你要晓得

1
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
的一根头发和一点 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
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 体,不敢稍有
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 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
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 br>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
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 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
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 兼
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
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 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 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
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 藉以
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
德,没有缺欠,也没有 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
祖父文王的

2
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
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 释】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
人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 敬,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
毫的简慢’。
【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
孝也。’
【注释】 ‘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
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 ,很快的普及到百姓
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
孝道吧 ?’
【原文】‘《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注释】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 :‘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
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诸侯章第三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3
【注释】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
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 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
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
关 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
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 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
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原文】‘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注释】‘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
财物充裕,
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注释 】‘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
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 。有权管辖人民,而和
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原文】‘《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 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
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

4
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
虑。’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
德行不敢行。’
【注释】‘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
承上接下。
内政、 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
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 敢乱穿。非国家规定
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原文】‘是 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
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注释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
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 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
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
不法 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原文】‘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 注释】‘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
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 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
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原文】‘《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5
【注释】孔子引 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
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士章第五
【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释】 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
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 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
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原文】‘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释】‘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 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
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
的,还算是父亲。’
【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注释】‘读书的 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
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 尽心力,把公
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
恭敬服从的态 度处之,这便是顺。’
【原文】‘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注释】‘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
同事中的年

6
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
个很好的干部。同 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
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 以巩固。光先
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原文】‘《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 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
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
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注释】 ‘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
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 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
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原文】‘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注释】‘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 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
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
来 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
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 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
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
7
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
应酬, 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原文】‘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释】‘所以说:上自 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
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 道,
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
事。’
三才章第七
【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注释】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
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 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
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
已有领悟。所以又说: ‘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
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 。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
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 为宜,
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
爱恭顺,与孝道相合 ,故为民之行。’
【原文】‘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 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8
【注释】‘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 为常道,而实践力行。
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
效 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
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 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
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
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 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
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
和 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注释】‘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
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
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 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
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
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
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 ,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
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原文】‘《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 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
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
仰如 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
尊敬吗?

9
孝治章第八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
况于公、侯、
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注释】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 ‘古昔的明哲圣王,用
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
派来 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
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 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
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
算尽到极点了。’
【原文】‘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
心,以事其先君。’
【注释】‘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
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 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伶
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
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
尽到了孝道吗?’
【原文】‘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
以事其亲。’

10
【注释】‘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
虽较疏远的男 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
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 大家的欢心,以奉
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
内,一片 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原文】‘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 之,是以天下和平,灾
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注释】‘果能依 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
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 心享受他们
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
治理天下国家, 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
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 的祸乱,也不会
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
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原文】‘《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
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 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
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 br>他更好的方法了。’
圣治章第九

11
【原文】曾子曰:‘敢问 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
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注释】曾 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
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 之德还有大过孝
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
成形,禀天 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
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 相参,而物不能。故
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原文】‘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注释】‘万物出于天,人伦 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
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 。
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原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
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注释】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 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
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
乃以 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
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

12
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
耀祖,何大于此。
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原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 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
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注释】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
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 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
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
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 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
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
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
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 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
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 br>固有的本性。
【原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注释】‘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
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 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
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 子,
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
父亲对子,即是严君 ,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

13
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原文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
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 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注释】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 父母起始。假如有人
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
人,那 就叫悖礼。爱亲敬亲,
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
应该 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
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 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
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
贵 重的。
【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
法,容止可观,进退 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注释】‘ 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
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 可以快慰于人心他
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
事,必定 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
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 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
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

14
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
促,自然就推行了。’
【原文】‘《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注释】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鸠章的这两 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
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
人 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 敬,养则致其乐,病则
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译文 】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
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 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
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
心 ,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
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 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
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
心。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
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 ,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
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

15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
敬的祭奠,如在 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
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 了。’
【原文】‘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
亡,为下而乱则刑, 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
为不孝也。’
【译文】‘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
下的三不。
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
骄傲自大之气。
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
悖乱不法的行为。
三 、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
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 。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
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
的 祸害。
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
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
不戒除以上的三项

16
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
能得到父母的欢心。
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
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译文】孔子 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
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 研究,罪之大者,
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
道。’
【原文】‘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
乱之道也。’
【译文】‘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
所希望的目的,
那 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
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 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
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是大乱的道了。’
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
风 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17
【译文】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 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
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
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 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原文】‘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
其 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也。’
【译文】‘以上所讲 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
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 ,因此,
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
敬他人的兄长,那 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
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 人,而喜悦的
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
子弟、部属、 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 者也;教以
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译文】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 君子,教民行孝道,
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
的道理 。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

18
等于敬天下之为 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
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 的道理教人,那
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原文】‘《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
民如此,其大者乎?’ < br>【译文】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
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 ,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
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
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
心到这种伟大的程
度?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
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
作事君,必能忠
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
顺于长官。处家过

19
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
作处理公务,必能
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
样由内到外,替国
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
传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
问:子从父
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译文】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
应该怎样办?所以
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
有一桩事,我是
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
一切听从父亲的命
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
的说道:这是甚
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

20
【原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
臣五人,虽无道,
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
身不离于令名;父
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译文】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
从,而且还要斟酌
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
二日万几之事,元
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
若有七位敢于直言
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
诤,时进忠言,勇
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
格其非心,虽无
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
那他虽然间有差
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
士的,虽是最小的

21
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
过劝善,那他的行
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
亲的,若果有明礼
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
就不陷于不义了。
【原文】‘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
做的事,为子女的,
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
臣子的,应当陈明
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
如触怒被打,亦不
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
惜,所以臣子遇见
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
的命令是否合宜,
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22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上
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译文】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
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
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
治。照这样的一切
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
法地察,那地道自
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原文】‘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
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译文】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
高的,这就是说:

23
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
比他更先的,这就
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
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
的后代。必能推其
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
敬之诚,这是孝的
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
的行为,稍有差错,
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
不敢有一点怠忽之
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
无缺,人格高尚,
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那鬼
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
过他呢?
【原文】‘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24
【译文】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
就可以与天地鬼
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
远近幽明,无所不
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原文】‘《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
大,四海虽广,但
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
文王教化的臣民,
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
德感化之深无所不
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
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
的优点。进前见

25
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
尽其忠诚之心。既
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
行,是否有了过失?
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
事,在事前就鼓励奖
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
匡正。既成事实,
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
乃为上策。若用
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
部属的,如能照这
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
一气,犹如元首和
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原文】‘《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
之。”’
【译文】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
心爱君,虽地处

26
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
日遗忘,虽远亦常
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
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
母,那他的哀痛
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
礼节,也不暇讲究,
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
人到了这种情形之
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
不觉得快乐了,吃
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
的关系,神不自主。
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
子的哀戚真情之流

27
露。’
【原文】‘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
示民有终也。’
【译文】丧礼上说: ‘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
教民无以死伤生’
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
发于天性,假如哀
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
圣人的政治。守丧
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原文】‘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
哀以送之;卜
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译文】‘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
好,内棺整妥,
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
器,供献祭品。早

28
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
女子拊心痛哭。男
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
善的地方,幽静的
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
其法律制度,建立
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
以祀鬼神之礼祀之,
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
孝敬哀戚之义,可
谓全备了。’
【原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
以哀戚之礼。这样
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
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29

日企面试-vde证书查询


生物论文-远古2


51看看-服务业发票


如何搭配-江南逢李龟年翻译


世界末日歌词-十二生肖的来历


海陵中学-我们是亲兄弟


打假电话-温婉的意思


排队论-communism



本文更新与2020-12-16 23: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3010.html

孝经原文与译文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