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浪击天涯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7 03:24
tags:美感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黄骅中学

2020年12月17日发(作者:李南星)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内容提要 本文揭示了人 们长期忽视科学美的主要原因,论
述了科学美的本质特征:1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
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的实质在予反映自然界的
和谐;2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 基础之上,是美
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论述了 科学美感和科学鉴赏力问题。
关键词 科学美 和谐 美感 科学鉴赏力
将美的难 以数计的表现形态类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
术美,似乎已成定论。这种分类忽视了异态纷呈的科学美。 在
美学教科书中,科学美要么被置于视野之外不予理睬,要么被
囊括在社会美中一笔带过。实际 上科学美跟自然美、社会美
和艺术美一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忽视科学美及对
科学美 的研究,不能不说是整个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 一 科
学美是否存在,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正象在是 否存在艺术美
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
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 。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
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古希腊欧几里德
的《几何原本》被誉为“科学史上的艺术品”,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罗素都 曾将它作为神奇的艺术品来
阅读欣赏[1]。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
层模 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2],曾惊叹迈克尔逊——— 莫雷实验“所使用
方法的精湛”和“实验本身的优美̶ 1;[3]。
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
一个理论,玻恩说它&# 8220;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
”[4]。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 力学的论
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5]。对近现代科学创造史稍
作考察便可以发现科学 美的存在。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
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
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说科学家体验到的主要是科学
创造本身的美和科学理论蕴涵的美,那么不 专门从事科学活
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是感受到物化形态的科学设施
和科学产品的美,譬 如化学实验室赏心悦目的各种器具,现代
天文台令人神怡的观测仪器,火箭发射场气势宏大的动力装置等等。我们在观赏这些试验器具、观测仪器、发射装置时,
会产生类似欣赏音乐、绘画和其它艺术 品时所体验到的那种
愉悦感和美感。只要不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一个对科学(包括
理论形态和物 化形态)稍有涉猎和接触的正常人,大概都不会
否认科学美的存在和对科学美有过的美感体验。 尽管科 学
美的存在不容置疑,但美学家们和美学教科书的编著者们却
对科学美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极 少数美学论著即使谈到科
学美,也是象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方面,现代生活已使科学
美逐渐分 化出来,成为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平分秋色的
相对独立的第四审美形态;另一方面,科学美明显地 被美学家
们忽视和冷落了,尤其一些现代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
揭露和抨击现代物质文明 所带来的社会弊病时,也将科学进
步连同科学美作为牺牲品搭了进去。造成上述这种审美事实
和 审美理论“背反”与冲突局面的原因是极为
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 方面。 首先,传统美学理论
局限了人们审美认识的视野和美学的思维空间。从古希腊美
学到德 国古典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那就是对艺术研究
的极端重视,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界定为艺术。 在亚理斯多
德那里,“诗学”便是美学的代名词。亚理斯多德
以后的 不少美学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它的研究对象就
是艺术。黑格尔就公开声称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艺术中 ,因
此,“我们对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
学’ ;,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6]就连提出 了:“美是生活”
这一著名论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对象问题上也未能
挣脱西方传统美学的窠臼,他说:“美学到底是什么呢?
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 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7]就
整个西方古典美学来看,重视艺术美的研究是它的优良传 统,
然而这一传统的确立却是以牺牲对现实美的研究为代价的。
19世纪以前,就总体而言,由 于科学技术活动尚未完全从社会
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科学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
也尚 未完全从社会美中分化出来。西方古典美学对现实美尤
其是对社会美的忽视,本身就意味对科学美的忽视 。传统审美
理论严重地阻碍了美学思维空间向科学领域拓展,因此美学
家们死死抱住这种观点不 放:艺术创造审美价值,而科学则创
造使用价值,科学与美无缘。 其次,经院式的研究方法也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丰富多采、异态纷呈的科学美现象进行研究归
纳。美学研究者们只重视已有定评的美学 经典论著,而忽视近
现代科学家们“猜想录”式的谈美片论,更无意
对人们的科学审美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因此,也就很难从纷繁
复杂的审美现象中抽象出“科 学美”这一范畴
来。从西方古典美学家那里,是很难找到科学美是相对独立的
美的 形态这一现成结论的。例如,哈奇生将美分为“绝
对的”和“相 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不存
在绝对的美,只有这样两种美:“实在的美&# 8221;和
“相对的美”;康德则认为美不存在于事物的实
在,而 只有“自由美”与“依存美”
之分[8]。黑格尔 在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的前提下承认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存在;车尔尼 雪夫斯基在批
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社会美)生活美的客观存
在[9]。把科学美 作为相对独立的美的形态,在美学经典中是找
不着“出处”的。然而,对科学 美及科学美感的论
述却常散见于现代科学家、科学史家和哲学家们的论著。相
对论的创立者爱因 斯坦、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英国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 对美
学的经院式的研究方法阻碍人们将思维触觉伸向跟科学有
关的理论领域。 二 科学美作为 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如果从
形态学角度作静态考察,可分为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公式美)
和 科学产品美;如果从创造学角度作动态考察,又可分为科学
理论创造之美和科学实验之美。科学美不仅体 现于科学研究
成果,而且显现在科学创造过程。 关于科学美的本质特征,笔
者曾在有关文章中简述过[10]。这里稍加展开论述。 科学美
是 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
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科学的对象首 先是自然世
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
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 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
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形式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外在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单纯性,构成了自然界的基本特
点。换言之,自然是统一的、单纯的,即 和谐的。宇观世界如
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
谐。一种科学 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
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 ;的,而且是“
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
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
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 艺术品”,看来决不
是没有道理的。 科学美是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这一点
很 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独特性。科学美决不是“自
在之物”,它是科学家的 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
发现。科学美所显现的固然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但它不是外
在的 、表层的、纯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内在的、深奥的、
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对这一问题,著名法国科 学家彭家勒作
过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在彭家勒看来,科学家并非因为自然界
有用才进行研究,而 是因为自然界美才进行研究。他
说:“如果自然不美没有了解的价值,人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那种触动感官的美,那种
属性美与外表美。虽然,我决非轻视这 种美,但这种美和科学
毫无联系。我所指的是一种内在(深奥的)的美,它来自各部分
的和谐秩 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领会。可以说,正是这种内
在美给了满足我们感官的五彩缤纷美景的躯体、骨架 ,没有这
一支持,这种易逝如梦的美景是不完善的,因为它们是动摇不
定的,甚至是难以捉摸的 。相反,理智美是自我完善的。
”[11]彭家勒认为科学美源于自然美,美的科学大厦建
筑于美的自然界基础上,但这种美不是直接打动感官的自然
景色(外在之美),而是打动理智的 自然和谐(内在之美)。 科学
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这一点也很重要,它揭示了
科 学美的客观性。由于科学活动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创造性活
动,是主体能动性、自由性的集中表现,因此科 学与科学美的
客观性也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些唯心主义者总是把科学
与科学美看作脱离自然 与自然界的“人类理性的自然
创造”,而那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科学家总是 强调自
然对科学的优先地位。非欧几何学的创建者罗巴切夫斯基
说:“人们不依赖 世界的事物而试图从理性本身去引出
数学的一切原理,对数学是没有用处的,而往往也不会被数学
所证实。”[12]在罗巴切夫斯基看来,数学的概念、符
号、公式并不象某些唯心主义 者所断言的那样,是“人
类理性的自由创造”,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 反
映形式。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
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 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
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
世 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如果忽视或否认了自然
对科学的客观优先地位,那么就必然会忽视或 否认科学与科
学美的客观性,最终陷入唯心论泥潭难以自拔。我们认为,是
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 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
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 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
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承认自然 对科学的客观优先地
位,并把科学美理解为对自然和谐的一种反映,这并非意味着
否认科学美的 审美本性。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
把人对客观实在反映形式划分为三种:日常反映、艺术反 映和
科学反映。他认为日常反映是一种较低级的、被动型的反映,
而艺术反映和科学反映则是高 级的、创造性的反映。这种看
法是正确的。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物体”。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科学创
造和艺术创造一样,都要遵循和服从美 的规律,那种认为科学
贵真贱美、重真轻美,甚至认为科学与美无缘的观点是站不住
脚的。数千 年来,人类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不断地揭示出物质世
界内在奥秘及其发展规律,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 王国
开辟了愈来愈广阔的前途。因此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
创造。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 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
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
段,理 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
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 是人类在
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科学
是发现,但又不仅仅是发现 ,它还是创造,是重构。科学要求真,
但又不只求真,它还求美,求艺术性。仅就揭示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而言,它无疑是真的;而就其理论创造、思维方式
而言,它无疑又是美的。一切伟大的科 学杰作,不仅让人见出
自然之真,而且使人觉出自然之美。 “美是真理的光辉
& #8221;。而“探索者最初是借助于这种光辉,借助于它
的照耀来认识真理的。 221;[13]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真与美
的统一。在科学史上,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求真求美,甚至
由美求真。物理学家韦尔曾经对人说:“我的工作总是
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 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
总是选择美。”[14]数学家霍姆斯直接把数学比作艺
术:“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新概念;
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 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
地工作,一样地思索;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这样对待它。”[15]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这样评价数学家们的
工作:“数学 家导出方程式或公式,就如同看到雕塑、美
丽的风景、听到优美的曲调等等一样而感到充分的快乐。”[15]可见,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按照
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 科学创造的。 科学即选择。“
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 ;我们
知道,科学始于观察,基于实验,成于理论建树。仅就观察而言,
科学家首先必须对观察 什么做出选择,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各
种事实无计其数且变化无穷,一个人绝不能毫无选择地观察
这一切。那么科学家进行选择性观察的机缘又是什么呢?选择
的对象必须是非常诱入、令人感兴趣的, 而“指导选择
的原则必定是非常好,令人很愉快”。(彭家勒语)不少
科学家都谈到,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的选择,往往是
通过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科学追求&# 8220;简化”。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团乱麻似的客观事实或现象是不美的,
科学不也满足于对世界混沌表象的描述,对各种经验现象的
罗列。事实分解或约化得越简单、越清晰,人 们越能从总体上、
规律上把握自然,而那些能使人“从无序中见出有序
̶ 1;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被认为是美的(普里戈金语)。自
然事物与现象总是纷繁复杂的,而其背后的规 律与本质总是
相对简单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科学致力于追求“简
单性 221;。“简单性”是科学家谱写科学理
论“诗篇̶ 1;的一条红线,它在科学家的心目中总
是美的。当然,科学家们不仅仅追求“简化 221;,彭
家勒毕生追求“简单与宏远”,爱因斯坦更加看
重宇宙 的“统一与和谐”,而扬振宁、李政道和吴
健雄则致力于辩证地描绘R 20;宇称守恒”的世界
图景。 科学就是“美的组合”。科学 家总是试
图向人们提供对于世界及其各部分规律的正确认识,并把一
幅幅赏心悦目的、和谐的世 界图景贡献给人类。科学家在构
思、描述世界图景时,不仅依赖于逻辑思维,而且借助于形象
思 维。贝弗里奇指出:“有相当部分的科学思想并无足
够的可靠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根据,而 且势必只能凭借鉴赏
力的作用来作出判断。”[17]有的科学家把科学构思看
作 类似于艺术概括的典型组合,并认为“最有用的组合,
也是最美的组合”。 科学是人的自由的体现,是人的本
质的确证。马克思曾指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人的
类本质。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
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 美意识水平都在科
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而科学活动的物化成果,即科学的理
论、公式、发明 等,成为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淀,或者说人的本
质特点的确证。由于伟大科学成果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本性,
因此成为“科学的艺术品”,成为一种“艺
术杰作&# 8221;。 四 由于科学美建立于自然美之上,并体现
了人的自由本质,所以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这里所谓
社会性,是指人类的自由本性。科学作品是自然和谐图景的呈
现,亦是人类自由 境界的表现,它因此和艺术作品一样让人产
生一种寻味无尽的审美感受。 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 br>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
无论艺术美感,还是科学美感,都是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
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不过,科学美感有着不同于艺术美感
的鲜明特 点。这种特点主要有三:其一,在科学美感过程中,抽
象思维处优势地位。而在艺术术美感过程中,则是 形象思维占
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不截然分开,往往彼此渗透,
相互补充。只不过, 在科学观照中抽象思维处于优势,而在艺
术观照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其二,科学与艺术都需要灵感,前< br>者有灵感是科学直觉,而后者的灵感是艺术直觉。科学直觉与
艺术直觉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根 源于人的天性,但科学直
觉更多地受到理智的浸染,而艺术直觉更多地受到情感的陶
冶。其三、 科学美感是理智获得自由的愉悦的体验,而艺术美
感则是情感获得解放的愉悦体验。审美是心灵的一种解 放,
美感是一种自由的主观体验。科学美感所体验到的是理性的
自由、智慧的幸福。席勒曾讲& #8220;思维啊,幸福!”
可以被看作是对科学美感的最简洁的界说。 艺术家和美学
家对艺术美感问题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对科学美感问题
则很少涉猎。而科学家在建构自己的 科学理论大厦或认同别
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对科学美感作过许多描述、阐发和界
说。将它们加 以整理和概括,可从中引申出如下观点: (1)科学
美感是理智观照自然,思维切近自然,而对自然界产生的一种
亲近感或亲切感。 (2)科学美感是人们深入宇宙堂奥,发现自
然之秘,而对大自然产生的一种惊讶感和神奇感。 (3) 科学美
感是人们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探索、
认识和征服自然,悠然产生 的一种人类崇高感和自我超越感。
(4)科学美感是我们从科学作品和谐统一的自然图景,而产生的那种无比愉悦和无限自由的心理体验。 (5)科学美感蕴籍
着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这种直觉和 灵感往往成为科学对经
验事实进行选择、观察、分析、判断和综合整理的一种价值
尺度。 面对 “科学的艺术品”,有的人会产生一
种强烈的美感,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就涉 及科学鉴赏力问题。
科学鉴赏力是欣赏科学作品尤其纯科学理论所必需的审美
力。它实际上是对 于科学美的感受、理解、评判的一种本领。
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就象存在着文学鉴赏力和艺术鉴赏< br>力一样,也存在着一种科学鉴赏力。一个人如果缺乏科学鉴赏
力,那就不可能领略到科学美的魅力 。一个人的科学鉴赏力绝
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与科学鉴赏活动中
逐渐形成和 培养起来的。因此,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比
一般人具有更高的科学鉴赏力。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拉普
拉斯可从牛顿力学中“感受到数学完美性”;英
国数学家和哲学 家罗素可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
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 克尔可从达尔文
《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
”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从“数学形式的美
”中发现了“物理世 界的真”;而划时代的
物理大师、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从实验大师迈克尔逊那
里感到了“实验本身的优美”。法国物理学爱德
布罗认为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 力现象的“这种解释的
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18];德国物理学家海 森堡
觉得爱因斯坦“有点象艺术领域中的达·芬奇或
者贝多芬R 21;[19];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积极宣传者和合作
者,美国物理学家费尔德,深感“爱 因斯坦的理论在优
美、深邃和逻辑的合理性方面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人
”[20]。 科学家们所以能够从科学作品中获得比平常人
更多、更深入、更强烈的美感体验,是因为他们比平常人具 有
更高的科学鉴赏力和审美力。 科学鉴赏力是理性与非理性
的统一,是理智与直觉的水乳交融 ,是理解与体验的相互渗
透。它包含对科学作品的内容的逻辑判断力和对其形式的直
觉判断力。 这种逻辑的与直觉的判断力,构成了科学鉴赏力的
“内核”。科学判断力之于 科学家,如同艺术判断
力之于艺术家。玻尔兹曼在谈到麦克斯韦气体动力学方程的
美学价值说: “既然一个音乐家能从头几个音节辨认出
他的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那么一个数学家也 可以从头几
页文章中辨识他的柯西、高斯、雅可比、赫尔姆霍兹或哥切
霍夫。法国作者以他们极 端的优雅的风度来表现自己,而英国
人特别是麦克斯韦,是以他的引人注目的判断力来表现自己。
”[21] 人类的审美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完
善起来的。由于各人的实践活 动不一样,人们会有不同水平的
艺术美的鉴赏力,也有不同水平的科学美的鉴赏力。前者取决
于 人们的艺术素养,而后者取决于人们的科学素养。马克思曾
指出:“从主体方面看来:只有 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
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
它说来不 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
确证……”[ 22]。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艺术
美,是因为缺乏“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br>”;有的人感受不到科学美,是由于缺少“科学的
判断力和鉴赏力&# 8221;。由此也可见出,科学美为什么首先
被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所感受,所承认。 注[1] [2][3]《爱
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9,21,261页。[4] < br>[5][14]S.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追求》,《科学与哲
学》1980年第4期。 [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
馆,1979年,第3-4页。[7] 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亚理斯多德
的〈诗学〉》,《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
[9]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
拙文:《科学 美浅说》,《美与时代》1988年第4期,中国人民
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88年第6期。[ 11] 彭家勒:
《科学与方法》第1卷,第22页,英文版。[12] 转引自米.贝
京:《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46页。[13]
W .海森堡:《精密科学中美的含义》,《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
刊》1982年第1期。[15] 李新洲:《扭量理论》,《自然杂志》
1984年第1期。[16] 何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
求实出版社,1982年,第255页。[17] W.I.B贝弗里奇:《科
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84页。[18] [19][20]
《纪念爱因斯坦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
256,2 57,308页。[21] 转引自S.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
的追求》《,科学与哲学》1980年第4期。[22] 马克思《: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责任编辑:林一哲(上接第36
页) 15个词以下的视为短句,学术文献性愈强的作品,句子
的长度愈大,多重复句也就愈多。综上所述,科 技英语在其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在语体、篇章结构和语法表达三个层
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 的语言风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信息性
都较强的学科,科技英语运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语言表现手
段,客观、规范、正式、准确地描述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关情况、
状态、活动和关系等,严密、连贯、清 楚地阐释和论证科学技
术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原理等。总之,了解科技英语的语言风
格的特征, 对于阅读、写作、翻译和研究科技英语都是很有意
义和很有帮助的。 主要参考文献:[1]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2] 沈
伟栋 、朱良雄:《科技描述与翻译》(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
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3 ] 邱国旺、陈忠华:《科
技英语文体的层面分析》,(学海采珠),成都科技大学出版
社,1 996年。[4] 陶秀云《专业知识和科技翻译的相互关系》:,
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2月。[5] 武学民、金敬红:《科技英
语翻译中的长难句处理》,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4月。[6] 李
益广:《经济论文标题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中国科技翻
译,1997年4月。[7] EvelynHatch,《Disc
ourseandLanguageEduc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
s,1992年。[8] GeoffreyN.Leech,《Sty
leinFiction》,1983年。[9] Rob ertG.
Bander《,AmericanEnglishRhet
oric》,Holt ,RinehartandWinst
on,1978年。[10] 陈治业:《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现代
外语,1991年。

江苏人事厅-美丽的凯特


激流三部曲-落英缤纷


海兹-幽宅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你是灯塔


墨守陈规-乡8


悬浮照-我是一颗螺丝钉


新闻60分-洗相片


哈大高铁-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本文更新与2020-12-17 03: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3125.html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