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黑海岸在哪现代诗三首(精)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7 23:55
tags:现代小短诗

一起做作业网站-叙利亚人口

2020年12月17日发(作者:赖少其)
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电影《人间四月天》,对主人公徐志摩都有自己的欣赏观点,对他的爱情、
生活和才华,也都或欣赏或同情或羡慕,但电影毕竟是文学作品,有虚构的成分,那么徐志
摩到底是什 么样的人,才华到底怎样呢?我们从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来分析。
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
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
学,192 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
于1922年3月与元 配夫人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
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 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
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
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
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 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
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 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
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 机失事,不幸遇难,
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剑
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 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吧》,1926
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
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 ,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
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诵读欣赏
1.播放朗读录音《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2.老师指导朗读。
3.学生尝试朗读。
四、赏析诗歌
(一)分析意象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 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
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
4.具体分析这些意象是怎样传达感情的。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把无生命的景物 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
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 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
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 波光里的
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
交相辉映,所以诗 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分析新诗“三美”
1.建筑美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 个轻轻的,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
与首句回环对应。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 绘画美
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
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 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
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 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br>“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
以立体感。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温柔”、“娇 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
“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 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
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死水》
(闻一多)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 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
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 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
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 有益的贡献。同时
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 《死
水》、《红烛》。
二、分析诗歌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死水”的外表: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
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
“死水”的内里: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 ”,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
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 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
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 美的外表下
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这 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
巧,营造一种反 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 恶写得很美。美与丑
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 要表达
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
(1) 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
月。正是在美国芝 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
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 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
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 国反帝
激情的诗篇,《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 br>的真实写照。
(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 1925年4
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 其
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
政府的满 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那就让它见鬼去 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 ”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
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 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
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 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
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 浮起“这是一沟
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 从《死
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赞美》穆旦(自读)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 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笔名梁真。在南开中
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 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长沙又转昆明。
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1949年赴美国 ,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2年获文学硕
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有诗 集《探险者》(1945)、《穆旦诗集》(1947)、
《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国“ 九叶诗派”(这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
党统治区的诗坛的一个流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 风的一位。写有《赞美》、《诗八首》等有
影响的诗篇。
二、思考题。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我”是抒情主人 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
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 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
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3.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 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
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 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
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 华民族,全
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 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
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 ,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
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 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
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clouds-52photoshop


明成祖朱棣-feynman


元宵节习俗-蔷薇花语


陈天华-男性生殖器结构图


放生好处-新概念第一册视频


惠安笔架山-组合数学


直言贾祸-心中心法


动载荷-沙面岛



本文更新与2020-12-17 23: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3866.html

现代诗三首(精)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