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压缩饼干一次吃多少啮齿动物分类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19 04:21
tags:鼢鼠

希腊债务危机-快乐家庭

2020年12月19日发(作者:张燮林)
啮齿动物分类学

Rodent taxonomy



第七章 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第一节 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种 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
的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 于个体较小。小的
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 。强
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
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
中的跳鼠,森 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
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 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
Paramys atavus
)化石发现在55 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 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
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 5个颊齿。
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
晓鼠是啮齿类的祖 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20世纪70年代,在我
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 距今60 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
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 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
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 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

1
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 的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
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 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
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 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
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 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 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 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啮齿类的进化速
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 利条件。例如,最早的仓
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37 Ma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 Ma前的中新世晚期,
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 特征,且有
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 br>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 Ma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
无根 ,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 美残留一种—山
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 )。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
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 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
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 等。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
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 0 Ma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
15 Ma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 。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
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 它出现在距今约5 Ma前。

2
第二节 啮齿目分类的主要特征

一、牙齿

鼠类的牙齿高度特化。上下各有1对门牙(incisors),缺乏犬齿 (canines),留有齿隙(diastema),前臼齿(premolar)消失或1~2枚,臼齿(m
olar)3枚。其门齿仅在前面有珐琅质,所以后面的软齿质比前面消耗快,结果形成总是尖利的凿刀 形门牙。此外,门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所以必须
磨损,以求得生长平衡。两个相对的门齿如不能相遇 在一起,对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独特的磨牙特性,使其牙齿非常尖利、有效。这也是鼠类获
得巨大 成功的关键之一。
牙齿的这一特性,不是鼠类特有的,实际上鼠类这一特性出现相对较晚。生活在侏罗 纪时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兽孔目类群(therapsids)就有这一特性。
多瘤齿类(Multitu berculates)是一种相当小的、似乎是最早的,有些象鼠类的一种食草哺乳动物,出现于侏罗纪,其数 量大概从来都不很多,并于始新
世早期灭绝,其牙齿特点也与鼠类相似。现有的袋熊、岩狸、狐猴和兔类 牙齿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但象鼠类这样极端特化的例子很少。
二、颌骨与咀嚼肌

鼠 类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发达的颌骨(
jaw
)区域以及从此开始的、参与下颌运动的咀嚼肌(ma sseter)。下颌骨窝(mandibular fossa)位于鳞状骨颧
突的腹面,是一个拉伸 了的关节窝,缺少下颌窝后突(postglenoid process),其作用是控制下颌的前后运动。颧弓(zygomatic arch)位于颧骨的中部,
其作用是连结上颌颧突和鳞状骨颧突。框后突(postorbital processes)变化较大,有些种类有,有的缺。乳骨突(paroccipital processes)较大,多数可见
翼蝶骨管(alisphenoid canal),但有的很小 ,难以发现。其他特征还包括锁骨(clavicles)的结构,前后足的趾爪数量、结构变异,颞肌(tem poralis mu
scle)数量变化等。
(一)咀嚼肌的类型
鼠类颌骨 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咀嚼肌,控制门齿的闭合,实现啮咬的目的。其原始咀嚼肌分为三种类型(图7 -3)。这种模式称为始啮
模式(protrogomorphous condition),在现存的啮齿类中,只有山河狸(Aplodontia rufa)属此模式。


3

1. 表层咀嚼肌(masseter superficialis,superficial masseter) 起于上颌骨颧突的咀嚼肌结(masseteric tubercle),终于下颌骨(mandible)底部的
中后缘和角突。
2. 侧面咀嚼肌(masseter lateralis,lateral masseter) 从表层咀嚼肌后面沿颧弓下缘开始,到下颌骨底部中后缘终止。
3. 中层咀嚼肌(masseter medialis, profundus,medial masseter) 很小,沿颧弓中央内部开始,到下颌齿列后部结束。
(二)咀嚼肌演化的主要模式
由原始的始啮模式,啮齿类的咀嚼肌至少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化、发展。
1. 松鼠型模式(sciuromorphous condition) 侧面咀嚼肌起点前移到上颌骨颧突部分的 颧弓前面,表层咀嚼肌起点也前移,而中层咀嚼肌的起点不
变。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图7-4) 。这种方式在松鼠型亚目中常见。


4

2. 豪猪型模式(hystricomorphous condition) 框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从上颌骨颧突的前面移到了上颌骨颧突范围以外,而且变得非常大。
通过增大的框下孔 ,一些起点在上颌骨颧突前面的、增加的侧面咀嚼肌沿伸到了颧弓前面(图7-5)。这种方式发生在豪猪、天竺 鼠、跳鼠等许多类啮齿
动物中。


5

3. 鼠型模式(myomorphous condition) 这种模式有可能是由古老的松鼠型种类演化而来的 。象松鼠型模式一样,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改变
了前面侧面咀嚼肌的起点。框下孔相对较大,有部 分中层咀嚼肌从中穿过(图7-6)。


6

咀嚼肌三种模 式是如何演化的,学者们争议很大。然而咀嚼肌演化的三种模式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至少其演化结果在许多啮齿 类可以看到。
三、下颌骨

咀嚼肌在上着生部位和结构也有变化。松鼠型中,下颌骨 隅突与下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冠状突(coronoid process)发达。而豪猪型中,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图7-7)。


7

8



第三节 中国啮齿目动物的化石

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目,其化石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根据发现化石的牙齿、咬肌的结构,啮齿目可分成4个亚目。
一、始啮亚目

始啮 亚目(Protrogomorpha)咬肌起端限于颧弓。门齿釉质层多隐系型(Pauciserial)。
为啮齿目的祖先类型。古新世—现代,以早第三纪最多。
(一) 副鼠科
副鼠科( Paramyidae)过去认为是啮齿目的祖先基干,其他各科都由它进化或衍生而来。
颊齿丘型齿, 齿冠低。主要发现在北美始新世,欧洲、中国也有分布。
(二)先松鼠科
先松鼠科(S ciuravidae)始新世时。个体小,颊齿向丘—脊型齿发展,后期的有4脊,
被视为鼠形亚目的 祖先,但与松鼠类无关。
(三)钟健鼠科
钟健鼠科(Cocomyidae)为在亚洲早 始新世地层(约50Ma)中发现的一类原始鼠类。
其咬肌—颧弓结构与始啮亚目有所区别,且牙齿等构 造更为原始,而与古新世宽臼齿兽科的
晓鼠(Heomys)在牙齿及头骨上有相同处,被认为甚至比副 鼠类还为原始的啮齿类祖先类
型。
(四)山河狸科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的山河狸(Aplodontia rofa)现在仍生存在北 美,是现生始啮
亚目的唯一代表。他与头上生角的米拉鼠科(Mylagaulidae)构成山河狸超 科,主要发现在
北美晚第三纪,中国也有。
二、松鼠亚目

松鼠亚目(S ciuromorpha)咬肌前端伸达吻部,门齿釉质层多单系型(Uniserial),渐
新世— 现代。
(一) 松鼠科
松鼠科(Sciuridae)的上颊齿为三尖型,可能由副鼠类 直接进化而来,化石相对较少。
最早的松鼠类化石出现在北美中渐新世(约30 Ma)。中国也有松鼠化石记录,在山东临月
句 山旺硅藻土中发现有保存完好的中央新世(约15Ma )时的飞松鼠(Meinia)化石。现生
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bobak)在我国北方中更新世(0.5Ma)地层中多有发现。
(二)河狸科(Castoridae)
不少学者将河狸科(Castoridae)单列为 一亚目,可能也由副鼠类进化而来。现生及化
石种均限于北半球。在水边掘巢筑堰的大型啮齿类,耐寒。 现生及化石种均限于北半球。渐
新世中期出现,新第三纪化石极多,为重要的判断时代化石。渐新世中期 出现,新第三纪化
石极多,为重要的判断时代化石。北美早渐新世已有河狸化石发现。新第三纪时(22 ~18
Ma),我国河狸化石种类很多,有单沟河狸(Monosaulax)、杨氏河狸(Youn gofiber)、
笨河狸(Amblycastor)、中国河狸(Sinocastor)等。现生 的河狸属(Castor)在北京周口店
北京猿人遗址(约0.5Ma)已有发现。欧洲第四纪的巨河狸 (Trogontherium)在中国周口
店等处也有发现。

9
三、鼠形亚目

鼠形亚目(Myomorpha)是在啮齿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成功和 最进步的一类。咬肌最发
达、分化。无前臼齿,臼齿少者仅两个。门齿釉质层多单系型(Uniserj al)。最早鼠形类化
石发现于始新世。
(一)仓鼠科
仓鼠科(Cricetid ae)是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科。齿尖交错排列,低冠到高冠,无根。自
始新世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 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亚科分类增议较大。
1. 古仓鼠亚科(Cricetodontiae) 晚始新世—上新世的古仓鼠,下颌及牙齿原始。分
布在全北区,化石众多,近年又被划成7个亚科。
2. 仓鼠亚科(Cricetinae) 下颌结构进步,臼齿低冠。中国山西垣曲发现的真古仓鼠
(Encricetodon schaubi )是仓鼠类的最早纪录。渐新世及中新世时,古仓鼠类(Cricetodont)
极为众多,遍布除澳 洲以外的各大陆。仅欧洲新第三纪的古仓鼠类就有7族20余属。古仓
鼠类大致经历了两次大的演替。小 中新世前的古老的古仓鼠类,如真古仓鼠(Eucricetodon)、
副古仓昂(Paracric etodon),可能起源于亚洲,迁徙到欧美,然后绝灭。之后,经历过地
史上一短暂的空白时代,又 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古仓鼠类,如古仓鼠(Cricetodon)、大尖古
仓鼠(Megacricet odon

、稀有古仓鼠(Spanocricetodon)等。他们也可能起源于亚洲,再
衍生出现生种类,如仓鼠(Cricetulus)、普通仓鼠(Crieotinus)等。中国新生 代晚期的仓
鼠化石发现种类不少。现生的仓鼠属,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北京的早更新世地层中。
3. 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鼢鼠类在地史、地理上的分布都很局限,仅发现在晚
新生代的北亚和中亚地区。鼢鼠是由发现在中国北部中新世的更新仓鼠(Plesiodipus)、更
新跳鼠(Plesiodipus)、二狼蓬原鼢鼠(Prosiphneus lupinas)直接 进化而来。中国新生代
后期的鼢鼠化石发现极多。经德日进、杨钟健等研究后,谱系十分清楚。鼢鼠亚科 仅有2
属,原鼢鼠属(Prosiphneus)和鼢鼠属(Myospalax)。前者是臼齿有牙根 的原始种类;后
者无齿根,直接由前者进化而成,最早出现于早更新世(约18 Ma)。依头骨枕部的 形式
又分三类:凹枕型、凸枕型、和平枕型。3个头型曾被认为是平行进化的好例证。丁氏鼢鼠
(Youngia tingi)绝灭于中更新世北京猿人出现之前,是比较原始的一类。中华鼢鼠(Myo
spalax fontanieri)是凸枕的唯一代总,自早更新世出现后,一直延续至今。平枕的东北鼢鼠
(My ospalax psilurus)化石出现较晚,分布也较局限。
4. 田鼠亚科(Microtinae) 包括鼠及旅鼠等,是世界晚新生界地层中最为重要的分带
化石。起 源于晚新生界后期的古仓鼠类,对划分欧亚第四纪地层起了决定的作用。鼠平类可
能由最晚中新世(80 Ma)的仓鼠类进化而来。在上新世及第四纪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替
代了仓鼠,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 ,原拟鼠(Promimomys)→拟鼠(Mimomys)→水鼠平(A
rvicola)形成一个 清楚的进化系统。
5. 沙鼠亚科(Gerbillinae) 地史上出现较晚,我国华北三趾马 动物群中的假沙鼠(Ps
eudomeriones)可能是这类化石的最早纪录(约8 Ma)。地史 上的沙鼠类可分为两个类群:
小沙鼠((Gerbillus)型和沙鼠—大沙鼠(Meriones Rhombomys)型。中国的化石纪录多属
于后者。在北京周口店第三地点中更新世(约0.4Ma )发现的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
us)在头骨和牙齿形态上已与现生种类无甚差别。
(二)鼠科
最早的鼠科(Muridae)化石──前鼠(Antimus)发现于南亚晚中新世时期,可能起源于
古仓鼠类。现生鼠科分布有两个中心—非洲和南亚(包括南洋群岛),但较多学者倾向于南

10
亚起源。鼠类臼齿有3排齿尖,一般有尖8~9个。世界上南大陆的化石和现生鼠类极为 繁
多,但他们被此的系统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中国最早的鼠科化石出现在8 Ma前的最晚中
新世,有德氏鼠(Chardinomys),原裔鼠(Progonomys)、付姬鼠(Parapodem as)等。稍
晚,有东方鼠(Orientalomys)。有可能从德氏鼠到东方鼠甚至包括一些鼠属 (Rattus)型的
后期鼠类有着东亚地区色彩的进化系统。中更新世时,在北京猿人地点发现鼠类化 石很多。
小家鼠(Mus)、 大家鼠(Rattus)和巢鼠(Micromys)的现生种属都己出现。
(三)蹶鼠科
尽管蹶鼠科(Zapodidae)现生的蹶鼠(Sicista)类数量不多,但蹶鼠科化石却早在40 < br>Ma前的晚新世已出现了。他可能由始啮亚目中的一类,如壮鼠科((Ischyromyidae)进化 来
的。晚渐新世的更新蹶鼠属(Plesiominthes)已遍布北半球。中国四川一带的现生种类 ,四
川始蹶鼠(Eozapus setchuanus),不仅见于内蒙古上新世的地层中,也发现在西班牙稍晚
期的地层里。
(四)跳鼠科
跳鼠科(Dipodidae)的化石至中中新世晚期才有发现,估计进化中心 应在亚洲。我国内
蒙古通尔层中的原跳鼠(Protalactage)是该科化石的最早纪录。稍后, 在华北最晚中新世
的地层中发现副跳鼠(Paraeactage)、异蹶鼠(Heterosmint hus)等化石。在西藏喜马拉雅
山的吉隆盆地中,发现了喜马拉雅跳鼠(Himaeayactaga )。第四纪时,可能由于动物群生
态环境的不同所致,跳鼠化石发现不多。有的学者将蹶鼠科和跳鼠科合 并成一超科,称为跳
鼠超科(Dipodoidea),因为他们多为善跳的干旱荒漠动物。
(五)竹鼠科
竹鼠科(Rhizomyidae)最早的化石是发现在旧大陆晚新世的拟速掘 鼠(Tachvoryctoide
s),但很难说他与现生的类群有直接的祖裔关系。最晚中新世开始 出现较进步的类型,加
中国山西的副竹鼠(Pararhizomys),低冠竹鼠(Brachyor hizomys)等。在更新世中期,四
川万县发现完好的竹鼠(Rhizomys)头骨,有可能是华 南现生竹鼠的祖先。
(六)睡鼠科
最早的睡鼠科(Gliridae)化石发现在欧洲中始 新世地层中,他可能起源于欧洲的兽鼠
科(Theridomyidae)。近年来,中国在新第三纪沉 积里也发现了数种睡鼠类化石。这可能
给东亚残存的几种现生睡鼠的地理分布带来有利的解释。中国境内 现生仅有2种,林睡鼠(D
ryomys nitedula)和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nsis)。
(七)囊鼠科
囊鼠科(Geomyidae)的化石以北美众多。是北美第三纪中晚期地层的重要划分依据。
(八)更格卢鼠科
更格卢鼠科(Heteromyidae)也称囊鼠科。化石也是北美第三 纪中晚期地层的重要划分
依据。

四、豪猪亚目

豪猪亚目( Hystricomorpha)包括南美豪猪类(Caviomorpha)和非洲豪猪(Phiomorph a)
两个大类(或亚目)及旧大陆豪猪(Hystricidae)一个地位不定的小科。头骨及下颌均 为豪
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型(Multiseria),颊齿4个,脊形齿 。
南美、非洲两类豪猪都同时出现在早渐新世。由于它们的头骨、咬肌、牙齿都极相似,而地
理 分布却相隔在大西洋两岸,如何解释这两大类的关系是近年化石啮齿类研究中引起热烈争

11
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与大陆漂移有关。当中始新世时南大西洋较窄。有可能乘“天然筏”彼此
迁 徙。有人认为两类豪猪都起源于北美的副鼠类(Reithroparamys),分别经亚洲迁入非洲
和经中美进入南美的。最近还有人认为它们都起源于南亚的面包鼠类而传至非洲、南美的。


12
第四节 现代啮齿目的分类

有关啮齿类的许多分类学问题至今未能 解决。但主要是根据咀嚼肌的结构和附着情况以及牙齿、下颌骨等进行分类。有人根据咀嚼肌的结构把啮齿类分为始啮亚目、松鼠型亚目、豪猪型亚目和鼠型亚目。现一般分成松鼠型亚目、鼠型亚目和豪猪型亚目,也有 人将前2个亚目合并统称为松鼠型亚目(C
arleton,1984)。
啮齿目分亚目检索
1. 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图7-8 A)………………………………………………

……………………………………………………… …………………………………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

下颌骨隅突与下 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并位于齿槽下方,冠状突明显……………………………………2

2. 颊齿每边54或44,有眶后突(图7-8C)…………………………………………松鼠型亚目( Sciuromorpha)

颊齿每边43或33,若为44,则无眶后突(图7-8 B)………………………………鼠型亚目(Myomorpha)





13
据估计,全世界现存1590~2000种,分属28~34科,415~4 26属。中国究竟有多少种众说纷纭,从178种到232种,分属10~14科,62~68
属,占全 世界种数的10%~11%左右,其中有49种是我国特有种。人工饲养的有豚鼠科、海狸鼠科、毛丝鼠科的少数 种类。
一、松鼠型亚目

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是最原始的啮齿 类,分化比较早,其种间差异较大,其中有些种类也被一些学者划入其它的亚目,比较常见的是将最原
始 的种类分出为始啮亚目(Protogomorpha)。松鼠型亚目分布比较广泛,以亚洲、北美洲和非洲最为 丰富,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北部,而大洋洲和
南美洲南部没有分布。现有351(350~352) 种,分属5总科,7科,68属。
松鼠型亚目分科检索表
1. 听泡呈细颈瓶状(图
听泡不呈细颈瓶状(图
7-9A、B)……………………………………… …………………………………………2

7-9C、D)………………………………………………………………………………3



2. 体小型。颧骨板狭窄。框下孔相对较小。没有框后突。颚骨前缘中央有喙 状的突。颊齿咀嚼面环状,第1前臼齿较小,第2前臼齿外侧有2个齿突,上臼齿外侧各有1个齿
突…… (图7-9A)山河狸科(Aplodontidae
体中型。颧骨板宽阔。颊齿咀嚼面有很多横折层, 边缘锐利……………………(图7-9B)河狸科(Castoridae)

3. 框下孔大……………………………………………………………………………………………………………4

框下孔小……………………………………………………………………………………………………………5



14

4. 颧骨板狭窄,呈水平状。框后突较小。尾部腹面基部有两列鳞状棘突…………………………………………

………………………………………………………………………………(图7-10A)鳞尾鼯鼠科(An omaluridae)

颧骨板较小,颧弓宽大,框后突较小或缺失。尾部腹面基部无鳞状棘 突…………(图7-10B)跳兔科(Pedetidae)



15

5. 框后突发达。颧骨板倾斜,颧骨细长。听泡相对较大但扁平。第
框后突较小 或缺失…………………………………………………………………………………………………6

6. 颅骨瘦小而薄,骨嵴不发达。多数种类臼齿咀嚼面有2浅裂……(图7-9D,图7-11A)异 鼠科(Heteromyidae)

颅骨粗大扁平,骨嵴强大。前臼齿大,咀嚼面呈“8”字 形,臼齿较小,咀嚼面呈戒指形,有的种类第三上臼齿有一后齿突……………………………………………………… ……………
(图7-11B)衣囊鼠科(Geomyidae)

1上臼齿较小或消失……………………………

…………………………………………… ……………………………………………(图7-9C)松鼠科(Sciuridae)


16



(一)山河狸总科


17
山河狸总科(Aplodontoidea)和一些最早期的啮齿目种类共同组成始啮类 ,常被单置于始啮亚目,是始啮类现存的唯一代表。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史
前也有少数见于亚洲,现存的 仅有山河狸科。米拉鼠科(Mylagaulidae)等其他的科已灭绝。米拉鼠科种类头上有角,中新世生活 于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
的Epigaulus,其体型和现在的山河狸很相似,但是雄鼠的鼻子上有一对 角,他们可能随着大平原的森林变成草原而灭绝。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 是现存 最原始的啮齿目种类。化石发现于第三纪中新世,分化较早

史前有较多种类,现仅存山河狸( Aplodontia rufa)
1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的湿润的海岸针叶林中。体长30~40 cm,体重可达1.5 kg,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没有河狸那样扁平的尾巴,尾长仅2.5 c
m。四肢短,前后足具5趾,爪较长。眼、耳较小。被毛浅红褐色或浅灰褐色。上颌骨结构(jaw structure)是所有鼠类中最原始的。头骨扁平、宽阔,
颧骨板(zygomatic plate)狭窄,咀嚼肌侧枝附着点(attachment point)不倾斜,听泡(auditory bullae)呈细颈瓶状。颚骨较低,前缘中央有喙状的突。
颊齿宽扩,咀嚼面(occlusal) 有封闭的圆形齿环;上臼齿外侧各有1齿突;第1前臼齿较小,第2前臼齿外侧有2个齿突。下颌冠状突大,且向 后弯曲
(图7-12)。


18

山河狸食性广泛,可取食多种植物,有储食物习性。平时掘洞居住,有冬眠和夏蜇习性。

19
(二)松鼠总科
松鼠总科(Sciuroidea)是松鼠型亚目中种类最多 ,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包括松鼠型亚目超过半数的种类,分布也遍及松鼠型亚目的全部分布范围。
其种类 的外形和习性差别非常大,这些种类均归于松鼠科(Sciuridae)。
1. 松鼠科(Sciuridae)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 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
市花园中。依其生活习性分为树栖、地栖和地下穴居3种类型 。树栖的种类尾长而毛蓬松、耳壳大,地栖及地下穴居者尾较短、耳壳也较小。趾爪发达,
前足4趾,后 足5趾。
松鼠类的头骨(skull)宽而短,吻也短,上颌结构相对原始。颧骨板倾斜,表层咀嚼肌 附着在颧骨板下缘突起的骨板上,称为咀嚼肌结(masseteric
tubercle)。眶下孔 没有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和鼠型亚目(Myomorpha)的种类大。颅骨侧面呈弓 形。鼻吻部短,框后突发达,与框间宽(inter
orbital length)相当。颧骨细长。 上颚较宽。听泡(Bullae)相对较大但扁平。第1上臼齿(anterior premolar)较小或消失,臼齿齿突(嵴)发达(图7-
13)。


20

现分为鼯鼠亚科、松鼠亚科和土拨鼠亚科。有的将土拨鼠亚科并入松鼠亚科, 也有将鼯鼠亚科提升为一个科。已发现的有50属,241~243种;中国
有18属,45种。
松鼠科亚科检索

21
1. 前后肢之间有被毛皮翼…………………… ………………………………………………鼯鼠亚科(Pteromyinae)

前后肢之间 无皮翼……………………………………………………………………………………………………2

2. 尾长于体长的12………………………………………………………………………………松鼠亚科 (Sciurinae)

尾短于体长的12……………………………………………………… ………………土拔鼠亚科(Marmotinae)






标签:
动物

分类

啮齿动物







22

路遥小说-电子元器件识别


那辛-位图与矢量图


挽联怎么写-顺德一中高中部


理论所-3jp


读书心得怎么写-棱镜门事件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与往事干杯


涂月-杜十娘的故事


名师课堂-虚拟网



本文更新与2020-12-19 04: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4572.html

啮齿动物分类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