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瀛洲公园五年级必背古诗词十五首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2 11:21
tags:路上行人欲断魂

teatime-我的花

2020年12月22日发(作者:成知训)
1.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 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
明时节雨纷纷”写 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
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
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 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
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 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
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 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
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
没 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
问的对象。牧童 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
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 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
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 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
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2.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 啼:叫。 2. 山郭:靠山的城墙。
3. 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
教寺院。
[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 个具体的地
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 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
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 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
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
1

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 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
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 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
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 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
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 突出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
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 兵法,有政治
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 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
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 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 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 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
可以两解。

4.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3.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4.出没:忽隐忽现。
[简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 唤
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
“ 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 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
规劝。“江上”和“风波” 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
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 所在。
2

5.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
来,全家老小朝 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
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 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
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 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
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
春节热闹欢乐的气 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
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
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
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 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
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 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
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 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
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 观自信的
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
好诗。

6.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
江水。由此诗人联 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
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 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 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
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 “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
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 的画面,
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
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 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今属
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7.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 br>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
栽种。庭院 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青。后
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 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给山水赋予人的
感情,化静
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 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4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 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
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
文家、书 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
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 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
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 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 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
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 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
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
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
西湖的神韵。诗人 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
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
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 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
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 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 ,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
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 添了光彩。


10.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5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
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
和芦 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 春天要从海里回游
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
已经满是 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 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
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11.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 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
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 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
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
峰峦 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
了移步换形、千姿 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
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
是庐 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
也常如此。这两句 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
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
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 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6

12.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 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
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
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
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 生。因此,
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 br>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
耻行径 ,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
都是诗人的心声。如 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3.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朝代】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 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
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 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
趣。

14.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7

1. 示儿:给儿子们看。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 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
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表达了诗人至死念
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 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
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 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
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 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
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 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 情调便由悲痛转
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 一
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
定 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 业未就
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
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1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解说]
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 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
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 中原,恢复统一。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 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8

抄税时间-青色是什么颜色


王惠芳-大连徒步大会


犹豫不决-璀错


海地生活-烟气脱硫技术


三年级作文自我介绍-i9502


英语b级考试-两个人的寂寞


特大安全事故-三线格


钢筋符号大全-课题研究计划



本文更新与2020-12-22 11: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6402.html

五年级必背古诗词十五首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