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徐朝清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 --毕业论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3 10:00
tags:浮士德精神

汤婆子-春梦了无痕什么意思

2020年12月23日发(作者:管松涛)



【标题】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
【作者】王 佳 玲
【关键词】《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 辩证发展
【指导老师】王 文 平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 经验的总结。《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
再现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来漫长的历史画卷,它涵 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 是西方
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
立自己 的统治在思想上所作准备。《浮士德》这部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
欧洲社会,主要以德国社会 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写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现状 而探索理想社会的思想过程。它
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也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可以说,
浮士德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
个 缩影。
一、浮士德精神,探索中发展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
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截去。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 工改
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
理想的人 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
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 。浮士德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都有着现实依据,它
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几百年 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
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在《天上序幕》中,以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 打赌为引,带出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
从而争论人类的前途。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缩影,他所
追求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景。整个作品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人类是不断进步,< br>还是日趋灭亡?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这就是作品的主题。而能够充
分体现这一主题 的,则是现今许多学者所讨论的“浮士德精神”。什么是“浮士德
精神”?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有一 点是一致的,都认为“浮士德精神”是代表
西方人的现代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真理” 是其浮士德的内在核
心。具体地说,“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的追< br>求,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克服
各种障碍和困难 ,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1]然而浮士德的追求不是来自社会
矛盾的感召,也不是人们常认为的来 自魔鬼的诱惑,而是来自浮士德本人的内心矛
盾与痛苦。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源于他对自身生存状 态的不满足,他想追求
更符合人性,更高人格的人生境界。
浮士德作为学识渊博的博士,几十 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刻苦专研,但对于
知识无止境具有一种灵魂深处的无能为力的悲观,浮士德 曾对助手瓦格纳表示过
“我虽知道很多,却想知道全部”的痛苦。他读了无数的典籍,研究过所有的问题 ,
但是到头来一点真正的知识也没有学到,书斋中那种沉闷、寂寞的气氛窒息着他,
而更为悲愤 的是,长期的书斋生活使他脱离了大自然。
上天造了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面,
你却背弃了那儿的自然,
埋没在这儿的尘烟,
你和些骷髅死骨相周旋。[2]
他不想再去啃 死的书本知识,而是要去认识活的自然,走出书斋,投入大自然的怀
抱,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这一行动 ,是他思想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一步。浮士德的
走出书斋,正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知识人士,摒弃 那些繁琐而僵死的知识,
追求探索真知灼见的精神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他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抛弃死的 书
本知识,要求恢复人与自然的本来联系,试图揭开宇宙的秘密,了解万物的起源,
这些都是文 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要求,因而也是浮士德觉醒的标志。
浮士德的求知欲一开始就是无穷的,但由于书斋 生活使人的行动能力受到抑制,人
性遭受片面化,同时书斋生活与世隔绝,远离社会生活与实际斗争。因 而,冲出禁
锢他的牢笼,摆脱妨碍他求知欲的现实世界,以实现他了解宇宙的那种不可抑制的
主 观欲求,就成为了他新的努力方向。于是他想到了自杀,他相信,通过自杀,可
以达到一个“纯洁活动的 新的境界”[3]。因此,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是如常人所想
的那样,是因为他悲观绝望,走投无路,因而 放弃追求,自我毁灭。浮士德的自杀
是他为了认识真理,一切都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 是他坚持脱离
现实、脱离实践的错误道路必然导致的结果。而就在浮士德决定自杀的时候,他的
头脑中萌发出对他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的新认识,他说:
只此可以表示人的威力不亚于神,
幻想的恐怖,徒是庸人自苦,
地狱的火焰在那狭隘的路口环烧,
你去打通它吧,打通那条出路:
放胆地迈步前进,前进,
不怕有什么危险,行进虚无。[4]
浮士 德把自杀看作是一种“行动”,而且要通过这种“行动”来证明,人有能力实
现他的要求。但当浮士德举 起盛着毒药的杯子欲饮之际,响起了复活节的钟声,传
来了天使的歌声。实际上,是复活节音乐唤醒了他 对少年时代全面美好人性生活的
回忆,使他想起自己走进书斋以前经历过的那种自然朴素生活的快乐情景 。于是浮
士德否定书斋生活,他要走向大自然,永远向前闯,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人民沸腾的
生活 激流中。他参与了民众熙熙攘攘的复活节,这使浮士德彻底完成了思想的转变。
显然,浮士德对中世纪 的封建专制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受压抑,表示了强烈的不
满,认识到:“只有摆脱学究气,冲出中世纪 闭塞的氛围,”总得打破这个世界,
才可以产生另一个。他决定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走出书斋!因为他深 知:与人民在
一起,才最受欢迎。他对幸福有了新的理解,他要开拓新的生涯。因而在翻译《新
约圣经》的头一句话“泰初有道”时,译成“泰初有行”。认为“行动”比“理论”
更为重要。新兴资产 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教条的统治,同时
为了建立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诸于行动, 因此实践对他们来说便成了一条重要原
则。浮士德的这一改动,不仅表明了浮士德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而且也揭示了
十六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在思想领域中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倘 若说走出书斋是浮士德思想上的一个转变,那么在爱情领域,则是展现了浮士德
自我斗争的内心世界。对 旧的封建制度给予了强烈的控诉和有力的鞭策。尤其是浮
士德与玛甘泪之间的爱情悲剧,更为充分地显示 了“浮士德精神”的内在本质。
从玛甘泪方面来说,她要求恋爱自由,但由于她出身于小市民阶层,在 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要和贵族青年结合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可是两人还不是不顾一切的结合了。
然而,新兴资产阶级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
剧收场。浮士德之所以 能对玛甘泪一见钟情,是在于浮士德在玛甘泪的身上看到了
一种“充实、整洁、和谐”的精神,只有在她 的身上,浮士德才找到了一种贫乏中
的充盈,一种安静、整齐、满足的情趣。浮士德从书斋走出,走入了 对官能享受的
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能、基本人性的回归。
虽然浮士德也是深深的爱上了玛 甘泪,但是他又意识到了,他不能再与玛甘泪接触
了。爱情的享受并不能使他得以满足,不能局限于自己 爱情私生活的圈子中。对于
浮士德来说,他还有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他还要去认识一切,从事各种 活动。
而玛甘泪虽然心地纯洁,但是作为小市民阶层的普通女子,她的眼界狭窄,视野短
浅,生 活圈子很小。浮士德在她的世界中是无法大有所为的,更是无法实现他的理
想与抱负。于是浮士德否定了 个人狭隘的官能享受生活,向往一种更健全、更合理
的人性生活。通过浮士德的爱情悲剧中,我们不难发 现,浮士德执着追求人生真谛
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面对爱情与政治的抉择时,浮士德遵奉的是自 我主义,
他的行动恰恰体现了十九世纪初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格。歌德就从其爱情的角度,揭
示了 浮士德身上所具有的矛盾的双重性格。
在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发生后,他在百花如锦的草地醒来,感受 到大自然在鼓励他
“追求最高的存在”,“要从多彩的映象中省识人生”。歌德这一次将背景从中世纪的德国转移到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又从那里回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
国。不仅生动、具体 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在德国的日趋衰亡,揭露了资本主
义发展初期的矛盾,而且预见了人类历史未 来的发展。一方面毫不留情地把资产主
义的矛盾如实地、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 是人类最理想的
社会,更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阶段。另一方面,歌德在揭露资本主义矛盾的时
候,并没有全面否定资本主义的进步,他对资本主义,特别是资产阶级生产在人类
历史发展中所起的积 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歌颂。
这一次魔鬼靡非斯特将浮士德带到了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此 时的浮士德踌躇满
志,渴望得到用武之地。但是从这个全国政治中心,我们看到了德国社会的全貌。这样的社会简直就是个邪恶的世界。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皇帝形同虚设,诸侯小邦
各自为政。反动统 治者却只顾寻欢作乐,挥霍浪费,结果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朝
廷上下一片黑暗,皇帝昏庸无能,内乱外 患,灾难重重。抢劫和骚乱弥漫全国,人
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歌德在这里所描绘的的德国社会的悲惨景 象,正如恩格斯所
指出的那样:“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倒塌了,简直没有一线转机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楚已经死亡的腐烂骨骸的力量都没有。”[5]面对这丑恶的
尔虞我诈、骄奢 淫逸的世界,黑暗的现实,就如文中所说道的:
像这样,世界只好离析分崩,
闹到是非颠倒,公道沦亡;[6]
无疑,浮士德想要有所为而不能为,他原有的那颗踌躇满志的心有冷落了。歌德所
描写浮士德经历政治生 活地这一阶段,是全书对现实批判性最强的部分。它描写了
专制的政体,揭示了腐朽空虚的宫廷内幕。人 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鲜活的个性和追
求,他们有的只是专制制度、等级制度下人的奴性和空虚。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摒弃了这种黑暗现实,走向另外的世界,这就是古希腊的
神话世界。歌德生活 的那个时代,虽然欧洲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风起云涌,但德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加之德国资产 阶级的软弱,所以只能在“文学里创造
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图像”。[7]于是,他们找到了希腊神话世 界。海伦的出现,
促使浮士德找到了美的源泉,对此献出了全部的热情、思慕、崇拜、痴情,他深深地懂得海伦的美,充分理解海伦的伟大精神。在海伦的身上,也凝聚着一种蓬勃向
上的精神,这就使 浮士德如同呼吸到了新鲜的沁人心脾的精神一样,成为和谐的人
生理想的象征。
浮士德在“人 造人”和魔鬼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海伦,并
且得以结合。这说明了:已从中世纪 解放出来的进步人类,能够掌握古希腊艺术。
在联系到海伦以前所遭受的“真理的厄运”,还说明了古希 腊的艺术只有被进步人
类掌握才能获得新生。而他与海伦的孩子欧福良,在他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博大的
精神,也就是想要摆脱一切束缚,求得绝对的自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并且为了
实现自由,必 须勇敢无畏地战斗,靠自己的努力。
那么让我跳,
那么让我飞,
无伦任何高处,
我要行上者,
这是我的憧憬,
无法可违背。[8]
欧福良是古典美与浪漫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出现,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
代的开端,也可以说是浮士德奋斗精神的再现:“他已经不是孩子的身份,而是一
个武装青年, 联合自由勇士的人,下决心参加作战上前!”[9]这个新时代已经不
是以复兴古代艺术为中心的那个时 代,而是随之而来的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
如果说希腊神话世界的光芒驱散了中世纪鬼怪世界的阴云 ,那么现在人的现实世界
又代替了希腊神话中的梦幻世界。这一切都是歌德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也 说
明了歌德热情歌颂古希腊的“美”仅仅是为了人的更高发展。但欧福良所怀着的理
想,却受到 了时代的限制,最后以粉身碎骨而亡。歌德以欧福良的悲惨结局说明了
只求个人自由脱离集体孤独奋斗, 是绝不会成功的。而海伦也在伤心中随之离去。
这种美的幻灭,则预示着浮士德在政治道途上的失败。这 表明企图用古典美来陶冶
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以幻灭告终,也表明了浮士德对这种虚幻的、 远
离现实的人格理想是不满足的。
当浮士德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他开始认真的思考 ,冷静的总结,他不再
去盲目地探索,开始自我反思,他不再是在主观的、艺术的虚幻世界里努力满足个
人的渴求,而是要在改造客观的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真理,实现理想。
现在激励他前 进的不再是个人主观的要求,而是造福于他人的伟大事业。这就是浮
士德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的意义 深远的重大进步。可见,这时的浮士德对生活
充满了信心,更着眼于现实。从主观的盲目追求、浪漫的幻 想中解脱出来,准备做
造福于他人的伟大事业。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10]
同时,逐步摆脱魔鬼靡非斯特的束缚,立志实现当时启蒙思 想家绘画出来的理想王
国的蓝图。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找到一条彻底的明朗的人生之路,
他便把希望寄托于征服自然,发展生产上,肯定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歌德以生动活 泼的笔调,描绘了资产阶级开发大自然的雄浑壮阔的场面:
我为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
虽然还不安全,但也可自由勤劳。
原野十分青翠,土壤一片膏腴,
人畜都在这新土地上得到安居,
勤劳勇敢的人民垒成了那座高丘,
向那周围移植都可以衣食无忧。[11]
这壮观而美好的景象,充满了时代精神气息,正是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精神写
照。生活的意 义,就是辛勤的劳动,就是可贵的创造,就是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浮
士德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真理的道 路上取得意义深远的重要一步。歌德站在时代
的思想高峰,预见到新社会的诞生。在通往痛苦的摸索中被 迫害而导致浮士德双目
失明,然而浮士德的心中仍然是明亮的,虽然他的肉体离开了尘世,而其“精神”
却因升天而获救,这真正体现了天使的崇高诺言:“凡是努力追求的人,我们都能
解放!” < br>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奋斗阶段来看,浮士德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否定中。他先
是否定了死气沉 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求索中;接
着他便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 他有政治的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
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结出的硕果却早早夭折;他要建立赫 赫功勋,却把对自然的
征服建立在非人道的基础上。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
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启蒙主义者认为人类不断
认识、了解自 身的过程,也是不断受挫者从而获得启示的过程;人类正是通过对自
我的一次次否定,才最终实现了对自 身的超越。浮士德正是在不断否定旧我的过程
中确立新的自我。从而使他的生命具有了存在的意义。浮士 德虽然经历了一次次失
败,但是他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幻灭,他对自我的一次次否定成为追求新目标的起点 ,
他的追求和努力最终使他的灵魂获得了拯救。
浮士德以亲身经历的五个阶段启迪着人们:物 质生活的享受、谈情说爱、高官厚禄、
古代艺术等,这一切皆非美。虽然人类社会充满矛盾,人类的发展 会遇到种种挫折
和灾难,但是只要人们肯于时间,勇于追求,就会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前进。不断
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是“浮士德精神”最强烈、最绚丽、最耀眼的闪光之处。浮士
德的不屈不饶的的斗 争意识,充分表现了人类的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乐观主义精
神,深刻说明了理想的现实靠斗争来争取的 人生哲理!浮士德所拥有的这种奋斗不
息的精神,无疑地乃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善恶交替、辩证发展
《浮士德》完美体现了歌德的思想理论:它是一种通过对立或冲突的 有机生长,一
种循环式的进化和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形式则多种多样。[12]以辩证法的核心为理论框架,以善恶冲突的存在揭示人性的弱点,浮士德以相对“善”的人物
形象与魔鬼靡非斯 特以相对“恶”的形象进行周旋,通过两位主要人物的行为、语
言看到歌德本人的思想动态。在《浮士德 》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一辩证关系,隐约透
露出来了黑格尔哲学观点的痕迹。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 的动力借以表现出
来的形式,这里是有两层意思的,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
一方面,自从阶级 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
的杠杆。[13]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完 全体现善的本身,还在于趋向善的过程和行为。
在起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 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
的演进过程。“善与恶的冲突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4]
诗剧在描写浮士德一生时,贯穿着这一辩证关系。《天上序幕》中,天帝曾说过:
人们的精神总是易于驰靡,
动辄贪爱着绝对的安静;
我因此才造出恶魔,
以激发人们的努力为能。[15]
也就是说, 人类往往贪图安逸,他们的精神易于驰靡,所以他造出恶魔来,“以激
发人们努力为能”。充分估计了魔 鬼靡非斯特将在人类发展中所起的积极的作用。
这里就预示了纵贯全剧的浮士德和靡非斯特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在上帝的眼中,
浮士德会通过不断的追求走出迷雾,找到他所渴求的真理。因为上帝相信:人在 努
力时,总不免会迷失方向,但是一个好人在他的探索中总会找到正确的道路。
从上帝的这些 看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歌德的《天上序幕》里,“善”和“恶”
并不是处于绝对的对立之中的,而是 体现了“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同时也是彼此斗争。“恶” 所起的作用并不总是起着
破坏性的,它还是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这就颠覆了人们一贯思 维
模式中对“恶”的认识,“恶”的存在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也并不是人
们认识中的 那样一无是处,毫无可用。倘若世间没有了“恶”的存在,人们就会停
止前进。也只是因为“善”和“恶 ”处于经常的对立斗争之中,人们才得以不断的
发展,不断的进步。
歌德把自己对“善”、“ 恶”的这种理解,加以个性化和人化的处理,于是便产生
了浮士德和靡非斯特这两个人物,前者代表“善 ”,后者代表“恶”。靡非斯特认
为只要能够让浮士德充分地享受人生,得到生活中的一切乐趣,那么浮 士德就会迷
失方向,走上歧途。靡非斯特向浮士德所提供的生活的快乐和享受,这在浮士德的
眼 中,与他所设想的完全是另一回事,他要追求的并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满足和
发挥他个人的一切可能性 ,在世界中考验这些可能性,探索、认识和征服现实。因
而他是鄙视纯粹的享乐主义,鄙视以官能享受为 目的的生活享受,鄙视魔鬼靡非斯
特意义上的生活。在浮士德经历的五个阶段里,魔鬼靡非斯特花尽心思 ,不断地引
诱甚至帮助浮士德作恶,但结果却反而使浮士德摸索到了正途,不断地弃恶向善。
当然,浮士德也并不是理想中的英雄,虽然是作为积极、善良、肯定的化身,但在
其进取的道路上,他也 常常流露出了对追求和希望的质疑。人由于拥有理性而永远
不会象动物那样只满足于现实,一方面人的追 求是永无止境的,未来总是一种幻想,
因而追求之人必然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 但又受到物质欲
的牵制,既拒绝魔鬼靡非斯特,又接受靡非斯特。因而每一次追求又总是与自身内
部的恶魔相伴。在浮士德身上好像拥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和魔鬼靡非斯特
的品行融于一身,将 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靡非斯特所代表的恶一同发挥了作用。
而在浮士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两面性,正是 人性的两级。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人性中
最美好的一面:充分的理性,坚定的信念,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另 一方面又集中体
现了人性的弱点:渴求知识而疲于劳顿,渴望成功而耽于享乐,为了能达到自己的
目的而选择不择手段。
浮士德曾这样说明自己的性格特征: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
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16]
这两种精神一个要坚决摆脱封建桎梏,实现人道主义的美好理想,处处不满社会现
状;另一个则由于自私 自利的本性,决定了他必然贪图享乐,迷恋贵族生活,经常
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浮士德假居心险恶的 靡非斯特之力酿成灾难和犯下的罪
行,为了爱而害死玛甘泪的全家,为了致富而在海上杀人越货,为了得 到封地而参
与战争滥杀生灵,为了产业完美而杀死无辜的老人。这都是在“恶”的支持和支配
下 必然产生的结果。无论是魔鬼靡非斯特这个外在的恶,还是浮士德内在的恶,都
成为了浮士德不断前进的 动力。在歌德的哲学思想中,善即恶,恶即善,认为每一
种善的生成必定会带来恶果,而每一种恶的生成 也必然会催开善花,这也就是人类
发展的不变规律,这也是人类能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原因所在。
三、自强不息、永远前进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巨著,从中表现了极高 的艺术价值,
每个研究者和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做出新
的解释、获得新的启示。
浮士德一生中经历的五次奋斗虽然均以悲剧告终,但也就在他倒地的那一刻, 天使
来到了他的身旁,引领他的灵魂到天堂。天使说过:“凡是努力追求的人,我们都
能解救。 ”而浮士德用自己不懈的奋斗提出了新时代的人生命题:自由是人的本质,
而自由的含义是欲望的永不满 足和毫不间歇的追求;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
永恒意义上的追求。[17]歌德曾这样解释说:“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
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时,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歌德 所说的浮士
德身上有一种“活力”,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浮士德精神”,具体地说,就是对现
实 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
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前 进的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
救。在“哥特式小间”里的那位青年学士曾埋怨 :“虽然我胆气过人,却无人引我
高飚。”他说:“要从生命中创造新的生命,在于新鲜的血液精气弥满 。万物竟奋
的地方才有成就,弱者倒下了,能人迈步直前。”[18]这些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精
英们坚信“得时时去把住生活和自由,对生活和自由才配享受”,因此能积极主动
地“投进时代的轰隆 ,投进事业的滚动”,怀着“大丈夫只是不息地行动”的信念
奋斗一生。[19]并将自己一生的业绩连 同手中的火炬传递给一代代的“浮士德”
们。
“浮士德精神”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就如同是精神粮食激励着人类不断
向前发展。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来说,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生活 水平的不断
提高,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这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的环境,是许许多多的“浮士德”
心中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耗尽自身的心血打拼出来的天地。“浮士德精神”同时也
在每一代人身上散发出 无穷的魄力,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代代“浮士德”们,在他们
的不断追求真理,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才 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的
生活并不是人类真正理想的蓝图,那么人类的理想王国是什么样呢? 对于身处二十
一世纪的“浮士德”们,为了人类的不断发展,为了追求真理,他们也不会只满足
于现状。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发达,人类的知识在不断积累,人类在前人的基础
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当代人类的身上同样也散发着“浮士德精神”,相信通
过他们的不断追求、探索,人类的发展将不断 得以前进。
结语
《浮士德》中浮士德的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深刻说明了理想的实现靠斗争 来争取
的人生哲理!浮士德所拥有的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浮
士德 》中除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之外,同样也存在着一个超越现实的人
性世界。所以,在浮士德身 上有表现资产阶级的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则是人类的普
遍精神。[20]彼得?贝尔纳也指出:“这部悲 剧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于:故事情节
不仅发生在外部世界,而且更重要地发生在浮士德的灵魂之中??, 它是一部充满
一连串内心体验、抗争与怀疑的灵魂剧。”[21]
优秀的文化能够使社会良性 运行,协调发展,使人类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中少走弯
路,走上正途。郭沫若先生曾称《浮士德》是一部 关于灵魂的发展史,是一部时代
精神的发展史。[22]《浮士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与感召力,作为 优秀文化遗产
的一部分,它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正不断地启示着后人,显示出一种永恒的生
命之光和艺术魅力。



五项基本原则-x键


今晚的月亮-樊金堂


同命同价-官妻


疯狂猜歌名答案-音频功放电路


广州好又多-灭火器使用方法四步


医疗体制改革-中国旅游城市


临界爵迹4-衣原体和支原体


英汉翻译器-陈春林



本文更新与2020-12-23 10: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7032.html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 --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