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历史剧推荐语文教学论文大全(12篇)WORD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4 19:29
tags:语文论文

高三生活-思慕的人

2020年12月24日发(作者:罗毅)

语文教学论文大全(12篇)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学 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
提高。虽然,讨论法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
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广为 运用。但是,就讨论法的运用而言,目前还存在着很多
问题。那么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问题呢?
一、讨论的设置
1、讨论环节的设置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传 统课堂教学总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形式,而现在的课堂
教学出现了新的千篇一律,即“讨 论加回答”。教师纷纷追赶这一时尚,不管什
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都运用讨论法。讨论时,学生都在 滔滔不绝地讲;讨论
后,大家又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言,可谓是热火朝天。但是这种讨论的实效如何呢?< br>教师不应把讨论法当作一种教学的点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不能盲目随
意,使讨论流于形 式,而不见实效。
讨论法的应用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在理解的疑惑处、在学生能够有“发现处”、在学生可能发生争论处等具体教学中难度较
大,需要大家共同解 决的地方可以设置讨论的环节。谨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服务 的,不可滥用。
2、讨论主题的设置要有价值。


有的教师不 管三七二十一,随便的设置一个讨论题,或干瘪无意义引不
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或过于高深,不知从何讨 论起,或与本课教学无关,没有教
学意义。
我们设置讨论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讨论的目的,要解 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在
哪些方面有所发展。所设置的讨论题在内容上要注意整体性,要有较大的思维空
间和价值,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
题从而获得成功 体验。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让学生讨论:“父亲是
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就没什么价值, 也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如果讨论:
“父亲不直接把我抱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分析一下。”就可以 使学生从多角
度去思考,能讨论出新意。
3、教者在设题的同时要明确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歧,并明了自己
如何引导。
有些教师设置讨论题时总是一厢情愿,想当然的认为讨论就应该按照某
种“路子”走下 去,不会出现什么“意外”。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不
熟悉造成的。也是对设置讨论的不尊重。
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分歧,有些分歧甚至于会很大,那么教师在教学之前
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预想好会有哪些分歧,该如何化解
为好。当然,讨论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我们没 有预想到的分歧,这是就更需要教
师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引导。
二、讨论前要做好相应的工作


1、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讨论的方法,必要时搭建科
学的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
为便于学生的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应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 题、
启发思维的背景资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料。
2、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 的基础。学生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
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讨论,也就不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讨论也 就失去了意义。
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一读诗歌,学生还没有
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
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 去生硬的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不要担心花
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会影响进度,实际上学生深入 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
章,讨论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三、讨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目前的一些课堂讨论是“伪讨论”,教师强制学生一起向预设的答案进发,
不允许学生发表有悖于教师要 求的自我言论,这种讨论不是真实的讨论,是以讨
论的形式完成以往的一言堂的内容而已,没有达到讨论 的目的。不允许不同意见,
就无从形成新的见解,反而更加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想法和 体
验不能得到尊重,自然对讨论失去兴趣。
例如某教师教授《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有 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我”
的父母在叔叔游手好闲的时候讨厌他,在他有钱的时候希望他回来,在他破落 的


时候躲开他,这看不出资本主义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人们的
正常反应。教师立刻就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揭露资
本主义罪恶的。 实际上人性中的美丑才是作者要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探讨的,教师
一定以过时的政治角度去解读它,而且强 迫学生接受,天长日久学生就不会在课
堂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会对讨论失去兴趣。
只有鼓励学生不断的说出他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在讨论中不断引导
学生提高认识,才能使学生达到 进步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才会越来越有兴趣,才
会越来越喜欢讨论,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展开讨论的资料。
(1)、教师不是讨论的核心,他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介入讨论。
在讨论进行中,要充分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
以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问给予阐明,虽说全 班学生都有份,但是最后的
责任还在教师方面。”(叶圣陶)但是教师决不是讨论的核心,核心应该是学 生,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纠正错误,走向正确,逐步提高认识。
如在教授《天净沙 秋思》的时候,学生提出“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快
乐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伤。这时就会有很多同 学产生相同的疑问,这时候教
师不要急着给予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体味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可 能就
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相类似的
诗句,让学 生进一步认识在古典诗歌中这是一种写法,让学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确
的认识,这时教师再教给学生古诗中 “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学生就可以
很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了。


(2)、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是良好的讨论“资料”。
没有差异就不会产生讨论,学生对事物的 认识程度、对生活的情感、个人的
语文素养等各个方面都必然存在差异,同处一个课堂之中,这种差异就 会产生争
议,这种争议正是课堂讨论的物质基础,有了争议就会有讨论,有了讨论才会有
正确认 识的产生。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一定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并想办法将其
变成很好的教学资源。
3、讨论中少给些掌声,多引导学生反思。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 予以掌声,掌声使学生的想法
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励学生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掌声过 多也
会产生疲劳,学生也就不再以此为意了。
掌声代表着鼓励,在讨论中,除了对发 言者的鼓励之外,我们是不是更
应多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我们的思考应该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认识, 更有益
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我们讨论的最终目
的不是让 大家各抒己见,而是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导思想认识 的进步。
四、讨论后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反思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讨论后应引 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反思。这种反思
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对话。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语 言表述过程进
行检验和反省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种重
要 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在课 堂上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时间久了,学生会逐步形成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促进自我不断发展的动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让师生在共同讨
论交流中,得到精神 欢歌,得到心灵的愉悦吧。
(篇二)
“语文课堂教学”新探究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也尤为重要。当前,新课改
已经进行了十几年,面对新的课改大 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为
此,笔者从语文课堂、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 进行了新的探究和
思索,力争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以及为同行提供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特征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 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
习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等诸多 “新
的色彩”,使得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我们在这些“活”
的试验课 堂氛围中,往往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
基知识;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 引导;讲台做秀,失去自我等等。究其深层原
因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敢放手,对学生卡的过死,没有给他 们发挥想象的空间。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方式及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
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以 下特征。


一、语文课堂成为学习乐园
教学是一种 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出兴趣,
教出味来,还要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 与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变愿学为乐
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所谓的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 习的乐园,
就是意味着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
堂氛 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爱
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
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 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
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
受。比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一文后,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狼的“狡黠”
的形象。临近 下课时我启发学生,除此之外,狼是否还有正面的形象,值得肯定
的形象呢?第二节课伊始,一位学生找 到了一篇名为《母狼的智慧》的文章,文
中写了一头母狼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 事;而另一位学
生则找了名为《狼与鹿》的故事,人们为了保护鹿杀死了那里的狼,结果因为人
类破坏了生物链反而使鹿的数量骤减。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为教师和学生共同 营造了一方快乐的天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
园。
二、教师由主导者成为引导者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 动的向导。
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1]改变学生的
学 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
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只有 这样,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有所着落。作为新


课程实践的广大教师应当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关
键之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合作中学习,教师不再以 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权威
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
系。其角色行为表 现为:1、建立一个接纳支持性的宽容课堂气氛,以便和学生
平等对话,在协商中建构有意义的世界。2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 生在情境中
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情境认知工具与资源,
搭 建“脚手架”,以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2]4、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学习策略,支持 学生的反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
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三、学生由接受者成为发现者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 行动者,
学校的教育就是将学习这一人类基本的习得性功能加以引导和组织。在传统的课
堂阅读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
计的框架,忽视了学生对新的学 习任务的兴趣关注。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
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 种双向的、互动的、互
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 br>者、启发者、激励者。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而是
读本,教师不是教 教材,而是用教材。[3]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在师生互 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发现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 接受者。而新


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 堂学习的发
现者。这一变化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尊
重学 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而在此阅读过程中,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
探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 决问题的合作者,二者以平等的方式参与课堂。当
然,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 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
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结语
总之,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既需要课前的精心准备,又需要课堂上
的机智 调控;既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情况,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主体地位;既要看学生知识的增长与技能的提高,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他们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相
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与反思,勤于实践与探索,以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上好
每一节课,就一定会构建出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任重 道远,一段时间逐步推进使我们收获良
多,也使我们不断的审视和反思,更使我们认识到还有许多困难和 问题需要克服
和解决。我想只要深入领悟课改的真谛,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破解种种难题,克
服 重重困难,定会描绘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绚丽画卷。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
[2]卜延中.在新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J].师道,*年09期
[3]师延苓.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与功能[J].吉林教育,2005年03期


(篇三)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一晃工作快二十年了,回 顾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效果好象也不错,
无论从外界的评论,还是同行的议论,还是学生的反映,还 是高考的成绩,也还
算过得去。但我也时常的反思: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至少
要完成以下环节:
一、 紧扣教材,寻找切入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开始一项 新的工作或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充满
热情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导语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 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是说好
的 切入点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但切入点又不是随心所欲的,一定要
紧扣教材,否则就会天马行 空,漫无边际,那样虽然学生可能很感兴趣,但收效
可能会很小。我在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就选择 学生回忆自己过新年的情景,
学生当然是很感兴趣了,我让学生再找出课文中描写鲁镇人过新年的情景, 学生
自然会加以对比了,对小说的主题就会有了很深的感受。我在讲周国平的《面对
苦难》时, 我就从深圳的爱心大使丛飞的事迹说起,学生都明白丛飞当时是怎样
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有了这些感性的 认识,再来读课文,学生就会对如何面对困
难有了很理性的思考。我在讲文言文纵横家的时候,我就举三 对师兄弟的故事:
韩非与李斯、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学生对这样的故事是很感兴趣的。在作
文教学中,我用歌名作为题目,讲如何开头,我用《掀起你的盖头来》做题,讲


如何结尾时,我用《明明白白你的心》做题,讲如何表现主题时,我用《叫声真
情,你在哪里》做题,这 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解读课标与考纲,找准重难点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习语文还是为了参加高考,所以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认真研究与解读新 课标和新的考试大纲,因为那是指挥棒,语文老师一定
要知道最近几年考了什么,怎样考的,还有什么没 有考,以后可能会怎么考,比
如我在教文言虚词时,就把最近几年广东考了几个文言虚词,全国考了几个 文言
虚词,下年还可能考几个,这样学生心里有个数,复习时自然会知道重点在什么
地方了。只 有做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感到轻
松许多。
三、随时观察课堂气氛,充分展示情感魅力
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教学
不应该一成不变的,一定要随时观察课堂气氛,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学
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既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
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为下一步的 成功增强了信心。其次用良好情绪,营
造课堂气氛。教师要把高涨、积极的情绪,慈善、微笑的面孔,刚 毅、自信的眼
神带入课堂,让学生大感到致教师的热情、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轻松
自 由,思维才异常活跃;才敢大胆地想象,深究课文中的问题;对某些问题才敢
于质疑,敢于评论,课堂气 氛才显得活跃、热烈。反之,就让学生产生压抑感,
甚至产生失望、惊恐、紧张等情绪,从而扼杀了学生 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觉得做到了上面这些 ,肯定会是一堂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当然备好课,课
后进行反思也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环节。
(篇四)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爱上阅读
内容摘要: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主题实验中 我感觉能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
的阅读兴趣,那样学生就会爱上阅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依托教材进行 拓展阅
读。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点面进行拓展阅读
(一)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二)以
“人物 ”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三)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
阅读。
二、抓住比较进行拓展阅读
(一)由古及今的比较拓展。(二)同一主题的比较拓展阅读。
三、抓住读写结合点的拓展阅读
关键词:主题阅读、阅读兴趣、拓展阅读。人们都说教无定法 ,我们的教育
不断在进行着改革,渴望摸索出一条让学生学得开心老师讲得轻松的课堂体系。
近 几年来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
理念让我们感觉到教书是 一件特别轻松的事情,提倡海量阅读的“语文主题阅读”
让我们感觉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实现了语文 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每
位儿童都能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主题阅读是以一个 单元为
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


单元”系统。如果把单元主题比做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课外搜集来的与
主题 相关联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
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知识架构和 思维重组。对于“主题阅读”而言,这种独特的“功
能”结构就是由单元主题所拓展出的核心知识、情感 密码、价值认同等,它可以
从一点出发,维系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全身,着力探究文本的历史阐释,刻画 和
解读时代特征,揭示和丰富学科内涵。
乘着语文课开之风,我校也积极倡导各学科实现“生 本课堂”,在旗教育局
的鼎立支持下开展“语文主题阅读”的实验。我班有幸被学校确立为“主题阅读< br>实验班”。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班学生每人购买了四本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
配套的《语文主题 学习》丛书。有了阅读资源,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主题阅读就有
章可循了。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主题实验中 我感觉能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阅
读兴趣,那样学生就会爱上阅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依托教材进行 拓展阅读。
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点面进行拓展阅读
(一)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 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
伸、重组、创造、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 ”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
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势必产生“窥一斑可见全豹”“既知其然又知其
所以然”的教学妙用。
例如我在教学本册教材六单元“富饶美丽的祖国”——语文园地中 的日积
月累的“读读背背”,是五句描写景物的古诗句,我将每句诗所在的诗篇整首出


示,学生在诵读后对一些以前积累过的古诗又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一些陌生的
诗又 有了整体的感知。我有鼓励一些能力强喜爱古诗的同学背诵一两首新诗,学
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做不仅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利用经典文化的魅力激
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以“人物 ”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在我们学习《孔子拜师》
这篇文章时,为了让 学生更多的了解孔子,我首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
上阅读教材后的“资料袋”全面认识这位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背诵积累孔子的
名言,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的高尚品德;阅读《七岁之师》深切地感受 这位大思
想家的谦虚。这样题材广泛,视角多样,多角度的阅读,可以让远离孔子时代的
学生, 更多元地、系统地、集中地了解孔子,从而在心中建构起一个鲜活立体的
“孔子”形象,敬佩之情油然而 生,受到人文主义教育。从教学的角度,也便于
我们“以文带文”,进行“主题阅读”。
(三)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
有思考的阅读者会有一种追本求末、读之如渴的 阅读期待。姚斯的接受美学
理论告诉我们: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把握学情并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即 教
学前或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并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学
生最想了解什 么,以及最需要了解什么。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阅读教学,
不仅会使阅读教学方向明确、动力充足 ,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促进学生自我
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材中由一篇课 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师能掌握这
个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 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
读需要。我们本学期的教材中有一篇法布尔的《蜜蜂》,在学完本课后 ,我鼓励


同学阅读法布尔的书——《昆虫记》,据了解有几个同学早已购买阅读, 为了
大家都能从《昆虫记》中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研究的热爱以及他为了研究而付出的
努力,我将 此书定为全班共读一本书的书目,利用每周一的20分钟读书课,有
我读给同学们听,每当我读到有趣的 地方孩子们都忍不住笑出了声,当听到一些
不可思议的昆虫生活时孩子们又会惊叹不已。
二、抓住比较进行拓展阅读(一)由古及今的比较拓展。
由“现代白话文”进入“小古文 ”的学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经典的
小古文改写的,但光在浅白如话的现代文中做“听、说、读、写 ”式的解读和训
练,就脱离了文本的母体——文言文,这种方式的拓展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是一种对文学本源的探寻,它所产生的意义远非是一篇文言文的阅读。
我们本册教材中虽然没有这样的 文章,但是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
中有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为了便于阅读,我给学生朗读 了文言文,同时让
学生参照译文,了解我读的文章大意。
(二)同一主题的比较拓展阅读。
同一主题下的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
文艺作品所表现的 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而这正是语文教学需要特别关注
的。《赵州桥》与《海内第一桥》相比,两 者虽然都是说明文,但是前者是重点
抓住赵州桥的外形来突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后者主要是从 洛阳桥的“天
下奇”来体现它的独一无二的制造过程,突出主题“海内第一”。写作的视角不
同 ,给读者的感觉也不同。
三、抓住读写结合点的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 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
收有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学中,读和写 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
是语文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也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语 言素养的有效
策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发挥文本对写作的引领作用,巧妙
穿 插有效的练笔,切实深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重点 向学生渗透了春夏秋冬的写作顺
序,和抓住有特点的景物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在
拓展阅读《烟台的海》和《碧水丹山话武夷》这两课时,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
前一篇 是本文按照什么顺序鞋烟台的海。后一篇是本文抓住()和()两种景物
来写武夷山的。学生对写景的文 章有了大量的阅读后,明白了写景要有一定的顺
序,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来进行描写,就能掌握一定的写作 技巧。让我们立足于语
文课堂课堂,切记刘宪华老师的五个关注,即:“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 br>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内容的革新和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学科情感和情绪体验。”做到以上
五个关注,才能使学生整个儿投入到丰富多 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而“主
题”式的阅读恰恰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等 充分融合,从
而建构起属于儿童自己的精神家园。学生便愈主动学习、记忆,自然会有生成,
让 学生爱上阅读更是水到渠成的事。
参考文献:刘宪华的《让每位儿童成为读者》
(篇五)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当代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 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那么
什么是现代化。简单说就是高效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的目的。如果教一个
能得到十个,那我们所教的效率该多么高啊。”老教育家的话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通过十来年的教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学生学语文
的兴趣 不浓,而教者又感到头疼。我对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该讲什么,该怎样
讲。
以前,我们所教的教学模式无非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
课-----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课课堂堂都是这种模式,学生也就按照这种模
式思考,久而久之就成为束缚学生思 维的框框。学生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语文教学效率
不高,主要表现是费时多、质量低。天天都有语文课,花多少年的时间,花样不
少,左分析、右分析;大作文、小作文;要写,写不上来;要说,又说不明白。
最后,没有达到大纲的 要求。
为什么中学生在语文方面不过关呢。我想原因是,
一. 教学的基本体系仍是以 教师讲析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
练。一堂课45分钟,教师大部分时间是讲授。一般地说, 学生活动的时间只占
10分钟左右。长此以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析,而自己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练习的时间很少。
二. 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多年的语文教学, 给我的感觉是;教师讲
的一些内容恰是学生懂的;而学生不懂的,教师反倒不讲。没有讲到该讲之处,< br>

不必讲的却做了无效的劳动。正因为课堂上讲、练不当,无效劳动多,导致了时间上的浪费。有些课文本来完全可以用一课时,而偏用两课时、三课时。
三. 脱离实际,忽 视学以致用。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读写脱节的现象和
忽视应用性阅读读能力地培养较为普遍。再如,写 作教学,中学阶段有多次作文
练习。而到头来还是连写一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感到困难。这不能 不说
与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有关。教师只注重篇数,而不注重质量。
学生不过关,主要是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
存在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思想障 碍。较长时间以来,由于受
陈旧的教学思想地束缚,加之应试教育地影响,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一).语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的主宰。教师把能力、学
习方法、学习 习惯都置之度外。一切都服从于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取
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被动接受 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扮演教学活动的主宰
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 抑了。学生的兴
趣丧失了,双边活动也就变成了单边活动。
(二).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 心。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学变成了局限
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致使学生脱离实际,学习上缺乏自 学能力便是课堂中心的
必然结果。
(三).语文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主。由于教师成了 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
唱主角,因而教学活动便是教师按自己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 br>解,讲解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基础,接受的能力则考虑甚少,
教师的讲解代替了 学生的认识过程。


(四).一切讲解以考试为中心,多考多讲,少考少讲,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
为考而学。我想,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显著原因是;教学方法受教育思想的制约,教育思想陈旧,不可能运用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诸如,一讲到底, 满堂罐;一练到低,满堂练;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白费时间,
徒耗学生精力;一问到低,名为启发式, 实则满堂问,问得学生神经紧张,学生
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岂能不低;一看到底,满堂看,满 堂没有指导,
没有提高,没有具体要求,没有动笔圈点勾画。
以上诸方面是教师的问题, 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没有毛病呢。根据
这几年的教学,我感到学生的主要毛病是;
一. 依赖性强。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平时是死记课本,考试时是
死记答案,不会在语文中发现 问题和思考问题。
二. 无序性。语文是有规率的学科,多教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不善于疏理所学的知识。
三. 浅露性。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面的理解,而
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
四. 缓慢性。阅读速度慢,作业费时多,作文经常不能按时答完卷,不善
于联想和想象, 举一而不能反三,触类而不能旁通。
以上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原因。那么, 到底应怎
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我想,要提高效率。首先, 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为社会主义建社服务
的观念,重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观念,培养学生读、写 、听、说的语文能力,
再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改革现行的基本教学模式 和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是多年
来形成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现在的基本教学体系是以教 师讲析为主。我
想,教学中应以能力训练为中心,改教师的讲析为学生各方面的练习,把整个课
堂的气氛由沉闷、呆板变为生动活泼。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只有教师单方面
的积极性,只是一厢情愿 ,无法获得课堂的高效率。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让他们的学与教同步,统一教师与学生的思路, 这样就能获得教学的高质量和
高效率。正确的教学模式应随着课文的体裁而论,该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就应 灵活
运用。教语文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我相信,有志于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一定会从实际出发,克服重重困难,
尽心竭力地向这方面努力。
(篇六)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 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
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 、把握意蕴、品味语言、
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
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
累语言材料。② 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


清思路,提取和筛 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
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
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 设学习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 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
“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 语文阅读课中,
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
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
这些”等等;○2与作者 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
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 :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
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 ’有什
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 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
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 br>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
学生,把结果讲给 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 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
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 人独立研读、理
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


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
过相 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
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 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
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
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
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
联想和推测,提 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 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 学生实际灵活
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
学合理的纠正 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
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指 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
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
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 年级),每学年
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
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 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
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 者认为,“多元解读”
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 br>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
是,本文提出了有 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
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 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
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 多元解读;
(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 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
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 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
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 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
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
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 举手说: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
木兰怎 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
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 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
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 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
“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


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 br>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
格特点就可以了, 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
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 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
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 此看来,一
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
可以 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
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正如语文新课标 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
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
让 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
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 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
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 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
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
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 。”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
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 ,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
不着赫留金。” < br>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
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 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 br>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 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
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 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
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 br>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
相通、教与学的相 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
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 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
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 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 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
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 理教材上见功
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
文 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 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
《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 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
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 。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
容把握情况。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
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 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
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 ,是人的心灵在
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
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
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 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
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 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
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学
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
情的珍贵; 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 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
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 过:有的文本语
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
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
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 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
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 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
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 命,
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


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
义性模糊性的语 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
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 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
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 《盲孩子和他
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
都 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
的孩子等等。
3 、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
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 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 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
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 br>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思想方法 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 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
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 明的同时,
“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
己也 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
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 《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
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 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
(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
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 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


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 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
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 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
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 狗咬
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
《风筝》, 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
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 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 阅读活
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
间匿藏着 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
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 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
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 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
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 br>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
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 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
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 文本虽然存
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
会有 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
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 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
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 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
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


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 br>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并不意味着可以有 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
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 ,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
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 ,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
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 合点,恰恰是阅读教
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
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 ,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
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 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
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 :“‘不
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
它把 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
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 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
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 围’‘撮’等词可看出。”
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 捏
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
饿的情况下会 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
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 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
染 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 。如某位教师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
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
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 、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
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
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
的,特别是爱情 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
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 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 到格外的重
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
为, 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
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 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篇七)
插上翅膀 快乐飞翔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内容摘要】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阶段 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
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看图写话能力的形成要 有一定的过程,
要靠长期地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为学生
创造各种各样的途径,帮他们入门,提高他们看图写话的能力。
【关键词】看图写话 注重观察 大胆思维 化难为易 兴趣入手 畅所欲言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 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
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看图写话能 力可以说是作文的基本功。
我想这项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也不是一两堂课就能形成的。它 的
形成要有一定的过程,要靠长期地积累。完全没有基础,没有方法,没有积累的
看图写话课, 老师和学生都会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对学生进行有
效性指导,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途径 ,帮他们入门,提高他们看图写话的能力。
通过平时的摸索和实践,我积累了一些方法。
一、注重观察 看一看
平日里的生活场景,周围环境无疑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奥妙无穷的大 自然,
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低年级孩子对外面的
世界总是 充满着好奇,向往。多多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孩
子们会从中猎取到许多感兴趣的内 容。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
是观察。”春天来临了,我会带他们去田野里观赏金灿灿的 油菜花;到校园中看
看那竞相开放的花朵,长满绿叶的树木,聆听那清脆的鸟鸣……面对这美妙的世界,孩子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
事物或某一现象吸引 住时,有的孩子会兴致勃勃地讲述,爱思考的孩子会不住地
提问。有了情感触动,就会有倾吐的需要。孩 子们会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和
惊奇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语写下来。在我上完《找春天》这篇课文后,我 带着孩子
们到校园中观察,让他们摸一摸小草,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叫……自己去校园
中找找 春天。下面是我们班学生徐文君写的一段话:春天来了,我们唱着《春天
在哪里》这首歌跟着老师去校园 中观赏美丽的景色。我发现春天在那五颜六色的
花朵里,春天在那嫩绿的小草里,春天在那小鸟的叫声里 。我高兴地叫着:“我


找到春天啦!”你瞧,生活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外面的世界 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观察体验是孩子最真的感受。
二、大胆思维 想一想
有的学生 在观察后,还是把作文写得很平淡,其原因就是没有发挥想象力的
作用,只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爱因 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低年级在进行看 图写话训练时,
在多幅图中抽去一幅或出现不完整的图画,要求学生自己创作添画,推前测后,
更能激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记得一次交流课上,我出示了一张画,画中只画了半
个圆,我要求学生在这个 半圆上添上几笔,变成一样东西,然后展开想象,写几
句话。后来发现,学生画的图有“太阳”、“刺猬 ”、“乌龟”、“蘑菇”、“小
汽车”、 “雨伞”……形形色色的东西,奇思妙想的话语,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其中应文若写的 “太阳”的故事,更是让我心灵一颤,印象深刻。 她画的是可
爱、生动的太阳。她写道:“星期二下午 放学后,我chénɡ着车回家。半路上,
我看见太阳zhuī着车子。车子跑到哪,太阳就跟着跑到哪 ,就这样跑来又跑去。
我下车了,那太阳还在。原来太阳是zhuī着我在跑啊。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
诉了爸爸妈妈。他们听后笑了,我也笑了。”多么富有童趣富有想象力的语言!
台湾作家林清玄 写的《和时间赛跑》中,不是也有与太阳比赛的场景吗?这场景
与小女孩所描写的画面多么相像!
三、化难为易 演一演
有些图片类似于生活片段,我们还可以用演一演来化难为易。有一次我 们碰
到了这样的一幅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躺在病床上,另一个孩子站在病床边。要
求写一写他 们的对话。(提示:小军生病了,小明去看他,小军同桌小红有事去


不了了,请小 明代她向小军表示问候。)当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并认真读提示,
然后来说说时,孩子们都面露难色, 举手的寥寥无几。我忽然灵机一动,请上了
两位学生,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当生病的小军,另一个是来看 望小军的小明,我
没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明”到门外去。门外的孩子即刻“咚咚咚”敲起门来,
“小军”应声:“请进!”“小明”推门探头进来,边走边笑着问:“小军,你
的病好点了吗?”“小 军”面露笑容:“好多了!谢谢你来看我。”“小明”接
着说:“本来小红也要来的,可她今天有事来不 了了。叫我代她向你问侯。”“那
也请你帮我对她说声谢谢!”“小军”笑着说。此时此刻真应该伸出双 手为他们
热烈地鼓掌,动作、表情、语言他们都表现得如此到位。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
为自己 解决了难题。当我再问“谁还想演一演?”时,学生们活跃积极。自己表
演了,还看了别人的表演,这时 再来看图,静止的图画在学生的眼中、心中必然
会“活”起来,“动”起来,这时让他们看图说说,再让 他们看图写写,学生们
乐此不疲!
四、兴趣入手 画一画
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 时,你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的图画内
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图画学生不 喜欢,观察的时候就会缺
乏主动性;有的图画有人物,有景物,学生在写话时,往往写了人物,忽略了景
物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我想到了画图画是低年级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件事
情。美术课上, 他们充满画画的热情,纷纷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课间,
也经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在一起交流自 己得意的图画作品,可见他们是多么地喜
欢画画,在他们心中画画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爱因斯坦有句 名言:“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何


不先把看图写话改成画图写话呢?画画是孩子们体验画画乐趣的过程,又是孩子
们思 考的过程,他要构思画什么,为什么画,怎样画更漂亮,这又是个观察和分
析的过程。学生自己创作的作 品,都投入了一定的感情,他会急于表达自己的作
品,此时再让孩子们写话,一定会生动又有感情。
五、畅所欲言 说一说
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工具,是写话的有力基础,有利于发展 学生
的思维。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练习都有说话训练的安排。可见
“说”是多么 的重要。低年级孩子好奇、天真,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
条理性,说起话来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 重复。这就要求老师要耐心引导,注重细
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表现胆小,不爱说话,但对班级里发生的 事,同学身上发
生的事总爱跑来跟老师说说。说也奇怪,原先连话都说不通的孩子这时候他总能
有头有尾地把事情原委流利地有条理地说下来。其实,平时我们的做法,特别是
对调皮,学习不认真的孩 子,总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还会打断他的话。但你
不曾发现这也个是训练孩子说话的好机会吗?课标 上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
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意识到这 点后,
我总是能耐心地听完孩子们想说的话,还时不时地给他纠正语病。孩子他愿说,
而且这些 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他能说得那么顺溜,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我还经
常利用课前几分钟鼓励他们说说班 级里发生的事。这一招真好,有些孩子还会事
先进行练说。他们都愿意说着自己在班级里所看到的,所听 到的,还会说出自己
心中对这事的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看到一些关于班级或同学故事的图片时,有话可写。


此外,儿童从小听故事、 爱阅读,这样会接受较多的刺激,对他的语言的积
累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也认为 ,那些爱听故事、爱阅读
的儿童,其想象力、创造力比其他小孩要高出一头。为此,在平时,我经常讲故
事给学生听,并鼓励他们自己讲故事。为了扩大阅读面,我还推荐一些学生喜闻
乐见的图书,如 :童话、寓言、儿歌、成语故事等。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
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 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根据
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在阅读时,认认生字,划 划优美词句,
并鼓励记下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能促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一
定 的语言材料,为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起步训练,教师要注重观察引导, 善于利用资
源,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实践,积累写话材料,让学生愿说乐写,使他
们能 顺利地迈上中年级作文的新台阶。我坚信:给孩子一片五彩的天空,他们一
定会像小鸟一样快乐飞翔,一 定会用五光十色的笔来描绘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2、陶保平主编、袁文辉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年。
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柳文娟
4、《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篇八)
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内容摘 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把书面语言
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 的再创作的活动。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
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
种策略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架设好朗读这座桥梁,使文章的作者、
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从而构建师生共奏一曲悦耳动听之歌的语文新
课堂。
〔关键词〕朗读教学 策略 指导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在教学中,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
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来越多 的应
用于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
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 br>陶。”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
过各 种策略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架设好朗读这座桥梁,使文章的作
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 谐共鸣,从而构建师生共奏一曲悦耳动听之歌的语
文新课堂。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学,使学
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


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
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抒发自己 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 br>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
了事物的姿态,动 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
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 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 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
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 。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
可以把人带到 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
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 涔涔泪落,脉脉
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
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然而,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做好语文 教
学中的朗读教学呢?教师又该做什么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
谈自己的见解。


一、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 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 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
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 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
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 样,学生会十分
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 来感知成段
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
朗读 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
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 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
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 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
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 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 学的
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 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
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 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


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 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
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 引导学生、点悟学
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
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
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 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
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 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
师 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
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 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
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
累能力,又增强 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了。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只
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
它的艺术魅 力。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
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 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
施展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刘庶民;
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李良劲;
(篇九)
怎么样才能教好三年级作文
读过一篇文章《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写的是人们往往被 成功的难
度所吓倒,以为成功就要锥刺骨,吃得苦中苦,其实只要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
做,人 们照样可以轻轻松松地成功。
作文也是如此,还没开始学,早就被“作文难啊”、“到三年级你可要努 力
啊”等诸如此类的舆论蒙住了,弄得小小学生战战兢兢,愈发紧张,愈发写不出
好的作文来。
其实,作文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来,别把作文当回事,今天我就此为三
年级师生打开一扇习 作的新窗。
一、淡化作文概念,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确定为:“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
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 标
部分,第一学段称“写活”,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
“写作”,这 就体现出降低小学阶段写作难度的意思。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也认为应该“我手写我心”,从写“ 放胆文”起步,
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
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刚学走路的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去走不要人扶
的勇气,什么走路的规矩 和技巧对他都没用处,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作文的


重要,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 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
二、顺应儿童天性,自然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也特别强调 情感态度方面的
因素,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就是顺应儿
童的天性,不拘形式,自然写作。例如,第一学期的相关表达是“对写话有兴趣”
第二学期是“乐于书面 表达”,第三阶段才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
记得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说:“有些人 认为写作是件了不起
的事,一写文章就不由自主板面孔、端架子,这容易造假。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练‘胡说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有
了经验,就知道哪些 话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需多说,哪些宜少说。”
中行志先生的话说得简单朴素,清楚明白,令我们 语文老师沉思。简简单单
教作文,轻轻松松学作文,快快乐乐写作文,应是我们的方向。
三、抓住生活契机,随时写作
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教师的任务是帮 助学生发现
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具体的约束,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
感受 ,从而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的个性化”。
教师不宜简单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或课程表的 设置,哪个单元该写什么作
文,就要写出什么样的作文,而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 性
经验中取题立意,“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或者干脆不定题目,让学生写自
己观察到的、 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 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人生的“史记”,我
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丰富自己的见闻,鼓励学
生及时记录,用笔表达。
四、适时点评鼓励,激发兴趣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写
了作文,被老师评的一无是处 ,他不讨厌作文也得惧怕作文,所以,我们对学生
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用欣 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
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
学生鼓励。
具体的方法:如在班上朗读,在板报上张贴,给广播站投稿,和家长沟通肯
定等,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信心、有热情、有勇气,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别把作文当回事”,让孩子们轻装上阵,在作文之路上勇敢前进吧!
(篇十)
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黄陂区前川一小 张 静
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今年 “高效课堂”建设工程启动之后,语文课堂发
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以前课堂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出现好转,语言文
字训练得到较好的重视和落实。但是,当前的 语文课堂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
突出的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严重,满堂 问、满堂
讲、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致使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长此以往,必


将扼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当然,也就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
“致 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目的,更谈不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了。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小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崔峦指出: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为学生” ,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那么,
该如何实现崔峦会长所提倡的这一指导思想, 让阅读教学真正达到简约高效呢?
结合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教学内容要精当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教学内
容,特别是关乎学生 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教师
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发现那些真正能为学生 所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知
识”,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让课堂更简单。
1、结合课文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 同,教学内容的重
点也就有所不同了。譬如写景的文章,重点应是在了解景物及特点的基础上,领
悟写作方式,学习抒情方法;写人的文章,重点是掌握以事写人、突出人物特点
的方法;状物的文章, 重点是了解“物”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等等。比如《索
溪峪的“野”》一课,该教什么,学些什么呢? 根据高年段阅读目标以及本课是
写景的特点,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 想感情
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课堂上,
教师不 必将每个词、每句话都讲得那么透彻,应集中时间和精力,彻底解决这一


两个切实 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真正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入、有所收获。这比面
面俱到、浮光掠影似的教学要有效 得多!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
所为,有所 不为,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前提。
2、把握编者意图,解读文本有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王荣生在关于《阅读教学的路径》的讲座中特别强调:所
谓阅读方法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读不懂的地方,凡 是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在他们的文
章中都表达清楚了,阅读教学只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不需要再额外 补充意
图了。这番话告诫我们,解读文本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容易出 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解读文本不到位,导致教
学内容比较浅显,让学生“吃”不饱,人文性和工具性的 目标都落实不了;二是
解读文本过“度”,拔高要求,导致教学内容深奥难懂,让学生吃不消,失去学< br>习兴趣。在很多公开课中,第二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教学《西顿动物故事》,
在引导学生读懂 动物的故事、了解它们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了大段资料,
然后跟五年级的孩子大谈特谈“善与恶 的较量,亲与仇的比量,人性与灵性的考
量”等问题。显然,这位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编者编写教材的意 图,对文本进行
了过度解读,并把自己作为成人的理解、感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致
使本来活跃的课堂顿时冷场了,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遵从学生的 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感体验,
解读文本适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温润、自在、舒服一些,轻轻松松学语 文!
二、课堂提问要精简


阅读课上,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好 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测学习活动的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 提问设
计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过多、过碎;问题无价值,浪费时间。书是读懂
的,不是 问懂的,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
体地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腾出 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
提高阅读能力,本本分分为学生!
1、尽量少问,会提主干问题。
课堂上,问题的数量要尽量少,因为教师少问,学生就少答, 就有更多时间
去读书、思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以体现,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如 何做到减少提问呢?最好的做法是扩大每个问题的覆盖面,给学生留有较大的
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这个空 间里可以读书、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就避免了
“满堂问”。如讲《天鹅》二、三自然段时,提出问 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天鹅?”
显然比“你为小天鹅担忧吗?画出你为它担忧的句子”更有价值,给学生 留下的
思维空间更大,学生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找出重点词句体会小天鹅的危险处境
以及它面 对困难的态度,进而感受到它是一只勇敢顽强、沉着冷静、有智慧的小
天鹅。
崔峦会长曾强调 :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
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一节课只提一个“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亦即主干性问题,引领着学生自读自悟,使理解 内容与学习
语言相得益彰。如讲《乡下人家》,只提问:作者怎样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
人的 ?便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找重点词句来谈体会。讲《军神》,


只问: 请你在课文中找出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理由?促使学生专心读书,从
文中找出依据——描写刘伯承表 现的句子,然后有理有据地表达。
2、争取不问,试用他法代替。
课堂上,教师要坚决不提 “是不是?”“对不对?”“喜欢吗?”等选择式
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无需思考,毫无价值。也要避免去 问“接下来写了什么?”
“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等思维含量少,价值不大的问题,这不利于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多想一想,在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语文 手段代替。
如讲《松坊溪的冬天》“秋末冬初”这一部分时,可以不用去提“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个特点?”等问题,就给充足的
时间让学生认真读书,读 后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交流感觉或感受,然后指导学生入
情入境地朗读,把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读出来。这就 是“以读代问”。这种方法在
低年段也运用得比较多。如讲《会上树的鱼》鱼儿和蜗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 ,根
本不用提问“鱼儿怎么说?”“蜗牛怎么说?”,直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
学生在读中 理解、感悟。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以说代问”,复述课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讲《观
潮 》三、四自然段,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写潮形和潮声的句子后,请学生把自己
当做观潮人,结合课文说说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的教学设计,几乎没
有提问,主要依靠读和说完成了课文的学习,而且复 述增加了难度,让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

课堂上,老师不问或少问,学生就节省了迎合老师口味、殚精竭虑思考答案
的时间,就可以一心一意 的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理解、
感悟、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语言训练要精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 的
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句话强调语言训练是促使学生掌握语言这
一表情达意的 工具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精心选
择练习题,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 得到提升,扎扎实实促发展。
1、体现目的性,立足教材是根本。
现在的阅读课上,每位教 师都充分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设计了大量练
习题,让学生去读、去说、去想、去写,但是每项训练 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些教
师就缺乏认真的考虑。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雪地贺卡》时,用三十分钟上完课文 ,
余下的近十分钟时间补充了一首小诗《童年》,反复诵读后,又将诗中的两处擦
去,让学生填 空“依稀记得,童年时,那段朦胧的记忆,总想( ),总想( ),
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稀奇古怪。” 学生的回答看似精彩纷呈,实则天马行空。如此
教学,把教材撇在一旁,完全违背了以教材提高学生表达 能力的初衷了。
设计练习题前,教师不妨自问一下:我想从这个训练中达到什么目的?有没
有 偏离本课的重难点?其实,每篇课文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很多,教师完全
没有必要脱离教材另辟蹊径 。还是以《雪地贺卡》为例,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
贺卡格式写几句话送给朋友,提高习作能力;也可以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长


大后的刘玲怎样跟朋友谈贺卡的奇遇,激发想象能力,同 时更深刻领悟作者的表
达意图: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一范本,明确每一次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有效地完成阅
读教学的任务。
2、体现启发性,精心设计是关键。
阅读课上,有不少老师还在出示“按课文原文填空”之类 的练习题,认为填
填括号、写写词语就是语言训练。这类训练让学生回答本已掌握或极易掌握的内
容,耗费了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低效的。语言训练要能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和能力,逐步摸索出语 言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是高效的。
如执教《刷子李》,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师 启发:此时,你还认为刷子李只
是一位粉刷匠吗?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刷子李是舞蹈家”,再读句子“只 见师傅
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然后结合句子说
说自己认 为他是舞蹈家的理由。另外有学生回答“音乐家”、“画家”、“指挥
家”,并分别读句子,说理由。这 样的问题指向文章的内容,在启发学生进一步
思考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回归课文,充分 地、深入地读书、
思考,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前要精心设 计,懂得取舍,使语言训练能最大限度地启
发学生思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 实现训练的“价值
最大化”。
3、体现层次性,教师指导是保障。

< br>崔峦会长曾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
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 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课文,语文教学中的指导体现 在课文内容的解读上,课文读懂
了,阅读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 重要特
征,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只要给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读 书,他们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如果教师不指导、不点拨,学生
是很难去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的。 譬如一位教师执教《伟大的出征》,先通过品
词析句,指导朗读,使学生很快明确了“这是中华名族历史 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接着布置练笔:写一场景,要求写出特点,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借鉴本文< br>的写作特色。结果,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动笔了。其实这种结果是可预见的:
在学文过程中, 教师既无写法渗透又无写法指导,学生又如何能迁移和运用写法
来写文章呢?“全国优秀教师” 王文丽 老师在执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指导
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值得借鉴:讲到青年人画鱼很逼真时,分 别让学生模仿
老人、年轻人、小孩的语气赞叹一句,又启发学生分别用老师、警察、画家甚至
外 国人的身份来夸一夸青年人,还要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态和动作,最后,让学生
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 家赞叹着:”开头说一段话。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
是有效的,体现了中年段的教学重点——段的训练, 正因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所以都能围绕一个意思说具体了。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学习词、句、段、篇表达上的特点,并遵循
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分层训练,使学生掌握 作者写作的方法,
就能顺畅的迁移与运用,保证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四、教师用语要精炼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教师而言,它是连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学”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极为重要。语文教师姓“语”,
对教学用语的要求较其 他学科教师应该更高。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讲究教学语
言的锤炼,特别是善于运用“三语”,即:课前 导入语、课中过渡语、课后小结
语,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力图简洁准确,打造简约课堂。
有些公开课上,教师把教学环节设计得满满的,“三语” 准备得长长的,给
学生提学习要求前还要长篇大论地煽情一番,似乎自己越能说,就越是显示出自
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众的表达能力。殊不知,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
本该是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服务的,不能过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课堂上,
简洁才是美,准确才是真!如王文丽老师执教 《鱼游到了纸上》,第一句话就是
“今天,咱们学习什么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又如特级教师刘金 执教《乡
下人家》,开课导入语即是“同学们对清新自然的山村生活特别神往,是吗?”
只此一 句,就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阅读课上,教师要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言说,让 自己
的语言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简约的课堂,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2、提高文学品味,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内含,领会语 言的韵味,体会语
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这就
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亦即有文学味。语文教师该
如何提高语言的文学品 味呢?引经据典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使教学语


言凝练而有韵味。如执教 《美丽的晋祠》,一句“‘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润呢?”就将课文 的学习由“山”过渡到“水”。
执教《秋天的怀念》,一句“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她 去了就
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干什么呢?”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课堂上,有 文学味的语言充满情趣,能有效地引领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从长期看,有文学味的语言能熏陶、感染 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语
言、用语言,形成并发展语言的能力。
“删繁就简三秋 树”,简约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心中要有教材,要有学生。要
认真研读文本,把握重难点以及语言训练点, 教学有针对性;要把学习的时间、
空间和权力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简约 而不简单”,
课堂唯有做到简约,才能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篇十一)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内 容 摘 要 :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 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理念也
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
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程。”新课标 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强调语文教师必
须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
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语文教学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
源。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 绩,对教材上的知识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
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 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阻碍了农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仅教科书是无法满足学生 对语
文学习丰富多样的要求。这就对农村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尽
可能地充分 开发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将大量闲置和浪
费的乡土课程资源,及时地运用到语 文教学中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语文·水平能力·兴趣·素养。
论文:
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
课程的浪潮,彻底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它积 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主
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民主
宽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教师也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的形象变成为学生学习
的“组织者、参 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形象,成为新课程的“研究
者、开发者、决策者”。


素质教育提倡以来,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日渐得到重视,不仅城市教师在努力
探索,就 连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在努力的摸索,有关研究文章也经常见诸报刊,但
实际收效却不大,尤其是在农村学 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
社会关注。语文教法指导与学法指导虽一字之差,却又很大 区别。在语文教法指
导眼里只有学法,容易走唯一方法论的极端,在指导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学法指导内涵丰富得多,它除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包括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良
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法指导的不足,还表现在浅尝辄此上,不能深入下去,表
现之一是对刚总结出来的学法还未运用就束之 高阁,表现之二对语言的理解只停
留在表面,看似掌握了不少学法,但读写能力却不见有明显的提高。那 么怎样提
高学法指导效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呢?
我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 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一不可,一定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特别 是在农村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
响学生对语文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 课标中指出:
“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现阶段
语 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
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学改 革的种种途径和方法,也多数因袭这种思想,作了林
林总总的研究和探讨。可探来探去,我们逐渐成了学 步的邯郸:不但失地没收复,
反而连自己的阵地也快守不住了,导致学生对语文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因 此采
取切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我们当前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认知心 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
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 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
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 的,而且在非
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
力 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我们的语文又是一门基础性强,融入知识 、思想教育等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
现在的语文新教材课文内容一般很灵活,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调 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好地掌握文章大意,领会文章思想,学会有关的语文知识
并非 易事。没有一定的方法作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如大海捞针,不得要领。欲
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好地 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
学习观念,就需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我认 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语文学法指导的关键。没有兴趣,
就谈不上什么学法的指导,兴趣是 学好功课的动力。因此,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
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 语文学习要经过长期的、自觉主动 的积累。课外学习、
阅读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针对语文学习的这一特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经常渗透些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如李存葆仅初中毕业,但
通过自己的刻苦自学 ,写出了催人泪下的《高山下的花环》等一部部佳作。 再
者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从激发学生的 写作兴趣入手。学生一旦对写作产
生了兴趣,对平日的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促进。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题目 进行小组
讨论和到校外实践、现场在班里进行探讨,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确实把学
生带入 情境,体察情境,使其有所感,动其情,写作兴趣就会不断增强。他们在
这种兴趣极高的写作过程中,便 会深深体会到语文功底的重要。这样学习语文的


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起来。 有了兴趣就要跟上具体的指导方法。语文学什
么?如何学?刚升上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对语文学习内容 还不够明确。我通过
对语文教学的探索,自己总结出了语文阅读教学“导读——设疑——提问——
归纳”四步教学法。这是我的大致教学思路,也是指导学生学语文的途径。不管
教路,还是学路,必须 在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意识的基础上再进行。 至于文
章的整体意识,语文改革家张伟曾讲到,“文章 就是一个圆球,圆球都有一个球
心,各个部分对球心保持向心力”。我们学习就要发掘这一“球心”,使 文章字
词句段各部分都环拱于中心,保持其整体性。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让学生
循着作者 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文章中心来理解每一个问题,不能孤立地进行
字、词、句、段的条块分割式阅读 。在导读时,还需要教给学生预读法。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 新,真正把
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好的学习主体。这样就能让学生树立正确
的观 念,培养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我要学”的境界。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 然环境,有着更多的
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可在这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
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 中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自然没
有联系,但学生处于一种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状态时 。让学生到
外面去。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


自己的情况,这时,如果对他们说:“走,到外面去吧。”学生会很乐意,他们
拾树枝,采树种 -----------立刻有了精神,这时就可以让他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
摆 、画在课堂上学习的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就完成了对所
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朗读时要注 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
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
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结 果学生都来
了兴趣,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到最后,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深刻地认
识 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
语气语调。
(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 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
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
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
学习 的乐趣。也就是说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 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主动到学习中来。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 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
恒。


三、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
汉语 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
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 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
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 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师 生在课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
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 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在讨论中,
要让学生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他们自信心,放手 让他们自
己去品味,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因为对学生约束过多,
事事要 求整齐统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阅读过程
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灯》,文中只 交待了王春林失踪了,其
他情况都没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在讨论中,有人认
为他是个进步群众,学生们被抓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将他转移了;有人
认为,他是共产 党员,地下工作者,在学生被抓走后,他被反动派抓走并杀害了;
还有人认为,他是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 者,医学院运动的领导者,为了他的安全,
组织把他调到根据地去了。这时,教师如果统一答案,势必限 制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这三种不同的见解,都合情合理,应予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拓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 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
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 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
加。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 br>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
到了及时的交流和 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
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 中获得。
(三)发挥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用课文的空白,发挥丰富的想 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课
本内容当中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 受美学
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
作品的意 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
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 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
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 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 基础。如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时让学生根据课文
内容续写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以后会怎么样呢?读者不得而知,从
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都是沙俄的黑暗统治 造成的。沙
俄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桑娜和渔夫便是这些穷人的缩
影。那 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桑娜
夫妇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宁 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当时
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他们以 后的生活。通过填补空


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 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
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四、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有扎实的能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上好语文课, 重要的、突出的、关键的就
是要备好课。离开了备课,这堂课讲什么,怎么讲都无从知道,无从下手,无 从
开头,也无从结尾,还谈什么上课呢?首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刻苦钻
研,认真备课 ,才能把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把准教学内容的实质、重
点、难点,才讲得准、讲得透。其次, 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 行思维加工以满足
学习上的需要。再次,要备教法。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
和手段,如何创造条件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学到该学的知识以提高综合能力。
这才具备了上好一堂语 文课的首要条件。
另外如何上好一堂课,除了备好课以外,还要讲好课。这就如同有好茶叶还
要有开水,如果用不开的水或冷水来泡茶,多好的茶叶也泡不出好茶来,是一样
的道理。
那么 要讲好课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呢?首先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起码
要有做到语言准确,表达清楚。课你 备得多好,你上课时用的是方言,或者普通
话表达不够标准的话,用词不当,表达不清楚,说话不规范, 那么学生就很难听
明白你的课。所以说能用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上课,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
讲好课的必要条件。其次,要讲好课,要做到对学生的热爱和热情,热爱学生是
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力 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
才能产生做好教学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 去教好学生。还要对学生充满信


心,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横眉冷对,动不动就破口大 骂学生,即使再不听话的学生
也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动辄怒骂,这样也不利于把课顺利的进行下去。再次 ,教
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
教师做 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仪表端庄,大方得体,这样在学生面前就可以
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范,这是做人 的起码要求,也是当教师的起码的形象。
总之,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讲好课 。备好课是搞
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讲好课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能
体现一个教师的课堂仪表 、情态、口语和行为姿态.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的中介和手段。因而,教师课堂讲课 的好坏同样会对教学效果产生
极大的影响。
五、教师要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培养欣赏的品质。
人们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 个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热爱自己所
教学的语文课,不欣赏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我们就 无论如何也上
不好语文课的。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的品质。学会欣赏语文课程体系,
欣 赏语文课程中的每一篇文选,欣赏语文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欣赏上语文课中
的每一个环节,欣赏学生学 习语文课中的一些细节,欣赏学生学习语文课后的收
获,欣赏学生的作品等。
也只有我们教师 首先能够欣赏语文课,我们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
响,让学生也用欣赏的眼光,欣赏的心态对待语 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
候,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无味,从而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而语文教 师的个
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在语文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


朗诵,他的课就是以朗诵为主,有的时候尤其是上文学作品的时候,听他读一篇
课文 ,他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有些学生就是
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 喜欢上他的课的。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
学就是自己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 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
根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
动。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
环节,过多的招 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之妙。而他们的这些语文特长,正 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美之妙的
通道。过去我们主要是在教学技能意义上来理解语文教师的这些 特长,如果我们
从教学个性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可能对语文教师的特长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往往是一个最有个性的教师,唯有如此,才会
有其独特的魅力,魏书生是这样, 于漪是这样,还有很多很多,皆是如此。为了
成就语文,让我们都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有个性的语 文教师。
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别忽略法规的指导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 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
育之场所。”《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 资源,开
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
的各个 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在课堂上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 外,其实还要在以《语
文新课程标准》中为指导,让学生走向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 br>空间就有多大。”校外实践,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四化动
脉跳动;公益活动 ,激发人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与社会生


活感应,与自然欢娱 ,体察社会气息,如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
写信,开展“冬季考察活动”、做一天“实习 小营业员”,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
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 使语文学
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教学是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 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在非对话的时代,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美于生活”、“依据生活” 和“为了生活”的教育,前苏联
的教育家赞可夫也在 《教学论与生活》一书中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
进行过论述。然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视线停 留于学生身上,缺乏对教师的关怀。
教师不再是默默无闻、甘作人梯的“铺路石”,也不再扮演“蜡炬 成灰泪始
干”的悲剧角色。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
的教师 ,都不会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
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 的愿望。教师不仅“照亮着别人”,同时,也成就
着自我,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七、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还要发挥老师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指
导作用。
1.老师要 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农村小学的老师与学生往往有
这样那样的亲缘关系,或者是乡邻关系, 有时候老师会认为平日都很熟悉,无须
与学生交流。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心理学家指出,造成学生厌 学的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是老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以外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学生喜欢的老师
是 在他面前什么都可以言说的老师;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那里得不到一句


表扬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外与学生谈心交流,推诚布公地表扬或是批评
他们呢? 2.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农村广阔的
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都 是农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应发挥
它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动手能 力。上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
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就提出了看法,“活的农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 的书
本。”由于小学生对这些资源缺乏感性、理性的认识,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造
成这些资源 不能得到有效挖掘,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走进大自
然,指导他们观察、想像;而且,丰 富的农村教学资源,处处都是培养孩子动手
能力的机会,老师应该适时地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 。
3.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通过对农村和城镇小学生的
调研考试的 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农村小学生
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 在家,他们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
练字。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 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
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也并不是说非得加重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培养他们读书、练字的兴趣,指导他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
练字的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他们终生受用无穷。指导小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爱
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四配套工 程”为农村小学提供了上万册图书,
不能只藏在图书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 ,成为学生
的挈友吧!”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 求也在提
高,因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别全


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
当为 此通力合作。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
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 生。
(篇十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导”即“引”,课堂导入就是在学 习新知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有意
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开端是 成功的一半”,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巧妙和导入,精彩的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新
课的金钥匙,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绪和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还可以起到
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 课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一节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了起他< br>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样才能精彩导入,
激趣导入呢?
一、 质疑导入
学贵在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中如果蕴含着问< br>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想要回答却不能清楚描述的状态,学
生会急于用自己的 努力来完成它,弄清楚它。当然,这里问题的提出要遵循“跳
一跳,摘个桃”的原则,问题无论是过易或 过难,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探究的目
的,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时, 我便让学生
对本课质疑,学生有许多问题,“她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呢? ”学生对文本有了这些质疑,我便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通过 讨论,学生明白了是因为孙晋芳不仅球技高超,而且胸怀广阔。接下来,我
和孩子们一起细细研讨课文, 有了刚才的基础,一节课我们的学习很顺利。
二、 创设情境法
教师在上课前依据要讲的内 容,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形成一个情
境,一个氛围,以真实的环境把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景 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曹冲称象》时,老师先手拿一个苹果走进教室,学生很好
奇,接着老师说:“同学们,如果我想知道这个苹果的重量,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吗?”学生们马 上说:“老师,你用秤称一下,就知道它有多少克了。”老师又
说:“可是,今天有一个小男孩,他要用 普通和秤来称一头大象的重量,你想知
道他是怎样称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学生在 老师创设的情
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和老师一起学习曹种称象的办法,体会曹种的聪明。
三、 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温习己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学生原有的
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里的“温故”是一种手
段,导入新课才 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许多《古诗二首》,仔细观察的人
不难发现,这里的两首古诗都是有相同主 题的。比如北师大版语文十一册第六单
元“战争”主题中,就有两首古诗,分别是《十五从军征》和《出 塞》,前者写
的是一位从军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惨情景,通过学习,学生己经明白了战
争 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基于这样的基础,在学习第二首〈出塞〉时,我先和学生
再一次体会了前首诗的感情 ,并引导学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总是苦和难,正所
谓‘夫兵久而利国者,不从有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 作为边塞的战士,他们的生


活又时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战争的?”这样的温故 导入,让学生再一次体会
到战争之不利,也为更好体会第二首诗打下了感情基础。
四、 音像电教导入
音乐、录像、幻灯片、视频等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
的导 入方式。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能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生动、直
观的展示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文 本。在教学〈长江之歌〉时,我想到学生虽然常听
到长江,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学生们没 有一人曾见过长江,对于
长江的气势如虹更是全然不知了。所以,在课前,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长江的风
光片,磅礴的气势,蜿蜒如巨龙般的浩浩荡荡,一下子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
边,在这样的画 面中,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长江之歌》。
以上几种方法,在小学高年级中比较常用,而对于低年级的 小学生来说,他
们更喜欢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学习状态,对于他们应该采用一些更加适应他
们年龄特点的性格特征的导入方法,让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可
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 故事导入法
小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课堂上,选取一些和所学内容相适宜的故事,绘
声绘色的描述出来,也会让学生产生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狮子》时,
就先给学生讲了 一个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只狮子,它有滚、扑、撕、咬
的本领,它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 自己的父母,是一只真正的、独立的狮
子。可以,在前不久,它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 看在它身上发


生了什么事情让它改变了?在老师的故事中,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思 绪也跟着老
师,在后边的学习中他们也表现得很好。
二、 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 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
地引入儿歌,并加以引导,不仅可以发展 学生想像力的思维能力,也能提起学生
学习新知的兴趣。有位教师有执教《我的影子》一课时,为了让学 生对影子有一
个初步的了解,于是在课前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背朗了儿歌《影子》:有个好朋友,
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我和他说话,
不见他开开口。通过背 儿歌,整个课堂的氛围活跃了,学生们对影子也有了了解。
三、 谜语导入法
难度适宜的谜 语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先让学生猜谜,再由此导
入新课,这样学生不仅有积极性,还会带着 猜谜成功的成就感来学习新知,会对
自己充满信心。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风》一课时,课前,老师先 故作神秘地
说:“孩子们,今天我想让大家来猜个谜语,谁要是猜到了,谁今天一定能学习
到更 多的知识。”接着老师出了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
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孩 子们兴奋地说:“老师,那是‘风’!”老师引导说: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诗,题目就叫《风》,刚 才答对的孩子今天都能学好!”
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和老师一起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当 然,还有许多的导课方式,只要我们老师用自己的一颗慧心去设计,根
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认真思考, 寻找最佳方案,才能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


凤头——开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 紧紧地被我们所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
跟上思维,为我们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八通一平-苏科物理网


笔试英文-笑傲红尘


蔡元培简介-你失去了最爱的人


无忧无虑网-死神涅茧利


斗气小说-雾霾经济


活雷锋-storedprocedure


伏羲女娲-上海钓鱼事件


酷酷口语-上海外滩介绍



本文更新与2020-12-24 19: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7875.html

语文教学论文大全(12篇)WORD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