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有味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5 14:46
tags:五月节

用计算机-雪色红颜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林熙蕾)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篇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你还可以输入500字

◆◆非回享用户暂时不能发布经验“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

◆◆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
决!

你还可以输入500字

相关经验
192013.05.2022013.0 5.07152014.06.02102014.04.2422014.05.16

作者的经验如要投诉,请到,如要提出意见、建议, 请到反馈。热门杂志第1期房屋装修全攻略308 0
次分享第2期愚您同乐320次分享第9期实用房子装修攻略1487次分享第1期欢度春节 合家团圆224
次分享第1期年货选购技巧525次分享 2017baidu◆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
【篇二: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称重五,与 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 br>之一,受到全国各地普遍的重视。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 午。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
按地 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
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 ,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
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五”字讳,由当时的 宰相
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
辰”,于是端午 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 闾大夫,辅
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
元前278年(诗 人62岁 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 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
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 年此日竞赛龙舟的
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
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 祀他。据说东汉初年,
长沙有个名叫 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
“ 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
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 丝 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
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
的 风俗。

龙舟竞渡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之一。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都要举
行隆重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装,扶老 挈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
抬着龙头祭庙,然后才挂灯下水。竞赛以鸣炮为号,一声炮响,船
似 箭发,雪浪摇空,彩旗飘舞,万人喝彩。

我国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很早就传入朝鲜、日 本、越南、马来
西亚等国。南洋一带侨居的华侨,每到端午,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
“赛龙舟”活 动。近年来更在欧 美各国及澳大利亚得到开展。香港从
1976年起还每年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使其 变成了一项世界性的体
育比赛项目。

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尤其 在南国水乡,每到端午
节,总要举行龙舟竞渡的盛会。千百年来,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
它起源 于人民对伟大的爱国主 义诗人屈原的怀念。但此外,各地区
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多达十几种。有一 种说法认为赛龙船是为
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的。

龙舟竞渡除了有缅怀屈原说和纪念伍子胥说,另外,还有起源于越
王勾践说。

学者 闻一多先生曾对端午节作过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四五
千年以前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一 个节日,东汉以后这一
风俗逐渐向北方传播。吴越族以 前,我们的祖先华夏族是以龙为部
族标 志的,伏羲、女娲、颛顼、禹、黄帝都是龙族著名领袖,是以
龙为图腾的,认为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以 至华夏族的后人,把 这
些著名的祖先也视为龙的化身。从此有祭祀龙的盛典。直到今天我
们也 自称是“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都以“龙”为中国的象征。吴越
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 天,要举行 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他们将各
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往水里扔,献给神龙吃。他们
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 声,在水面
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由来。

古研究的发 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比
较科学的。我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 中华民族古老文
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 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我国
长江以南曾 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团族,即史称的百越族。现在上海
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住着一群古越 族的先民,即 是
他们族群的一支。端午节就是由他们创立的。不少专家还推测,最
早是我们的 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
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 会趁兴比赛谁划得 快。随着龙神观念
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
龙舟,并从 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以后,渐渐形成为我国 各地
的传统风俗。

五月五日纪 念屈原,抗日战争初期,文艺界曾一致决定这一天为“诗
人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诗人,拥有自己这 样隆重的节日,更没
有任何一位诗人,历经 2000多年,受到全国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
屈 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世界和平理
事会1953年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 文化名人 之一。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篇三: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小编特别推荐

| | |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历史久远,很多的记载都模糊不清 ,
也因此,端午节的来历是众说纷纭,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纪念
屈原说。而端午节的习俗也 因为时代的进步和推移,许多的传统习
俗都已经不再用,大家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下面,的 小
编就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供大家阅读。



端午 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 烈
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
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 8年,秦
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 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
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 国主义
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
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
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位
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
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 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
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 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
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
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
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
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
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 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 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
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
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 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
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
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
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
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作诔 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
纪念曹 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
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br>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 大量的还是石
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
煮食物的印纹陶 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 节日。在数
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
分则演变为南方许 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
日。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躲午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
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 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
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
没 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
惧,于是产生躲午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 国人因舍不得贤
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
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
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 于吴、越、楚。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 屈原杯
龙舟 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
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
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 龙头祭 。

龙头 被抬入屈子祠内,由给龙头 上红 (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
并为龙头 开光 (即点晴)。然 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
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
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
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挂蛋袋

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 午节便要溜到下界害人,其
中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
女 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

女娲听闻后便找瘟神论理: 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

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 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 每年端午节,我会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
你就不许对他们胡来。

从此 ,端午节挂蛋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
煮熟的咸蛋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后来 ,挂蛋习俗逐渐发展为
亲友邻里间相互送蛋,意为送蛋送福气。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挂艾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 原因。通
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
悬在门上。因为菖蒲 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
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 百阴之气 ,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
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 水剑 ,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 蒲剑 ,可以斩
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 截蒲为剑,割蓬作鞭,
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 以
艾 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
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 驱邪却鬼 。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吃五红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在江南一带,还要吃一个 五 打头的东西,目前
说法很多,有 五红 五黄 ,甚至 五毒 一说,而仅仅是五红组合也有
多个说法。

最初五红分别是 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 。饭桌上红
苋菜正当上市的季节,菜场里,一两块钱就可以拎上 一斤,蒜泥炒
制,粉红的汤汁极其诱人,用来伴米饭最合适不过;红心咸鸭蛋价格
不高,一般的 菜市场里也就一块五一个,超市里精心包装的则买到
两三块一个,但是如今和粽子放在一起包装成礼盒, 身价迅速蹿高。
最好的咸鸭蛋红心流油,是夏日补钙之上品;过去五红中的虾子应该
是河虾,买 回家用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成为一红。但
是近年来,龙虾越来越受欢迎;烤鸭则更加平民, 南京城里随便一个
大型的居民小区都有一个很有名的烤鸭店,到店里斩个脯子或腿花
费不多,但 是味道不错,配料最重要的是一兜红卤,略甜微酸,鲜
咸适度。

只是相比之下,雄 黄酒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传说雄黄酒颜色有点橙
红,因此被作为五红之一。最初由于雄黄作为一种中药, 可以做解
毒剂、杀虫剂,于是古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五毒,事实上雄黄主
要成分是硫化砷,是 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有较强致癌作用,即使
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现在已退出五红, 被黄鳝所
取代。

附: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喜欢 萌 粽子 爱办派对吃粽子

诗人和吃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 br>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一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
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 的才好 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像
唐代着名诗人元稹,就是写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的那位,他诗
风婉约,喜欢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诗 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

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 迷你卖萌 粽子情有独钟。

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 ,
说明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 一串穿成粽,
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 ,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

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当然有好吃的不能独享,不少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约好朋友一起分
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陆游也写过 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 的,看来
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 派对达人 。不过,热闹繁华的背后总 是
寂寞空虚冷,每一个节日都会引发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端午
当然也不例外。喜欢独自散 步的诗人们,也免不了在节日里思乡。
像宋代诗人就在他的《重五》一诗中写道: 异乡逢午节,卧病此 衰
翁。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
寻处,菖蒲在水中。

古人没有电话,只能托些个花花草草、菖蒲艾叶什么的寄托一下对
亲人的相思,若是如现在 这般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便可听到乡音,
就不会有这些让人读来肝肠寸断的诗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赠夏衣 衣上有题名,穿着很清凉

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 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
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 ,
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
穿着合身。

杜甫《端午日赐衣》诗中写道: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
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 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
荷圣情。

首句表达出乎意料的心情:宫衣上 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这是
怎么回事?原来,此时肃宗正在打击他老爹的臣子,把、张镐、、、、
等人贬出京都,杜甫也在打击之列,端午节过后没有几天也被外放
了。所以,他对受赐夏衣这份 恩荣 感到意外。三四两句写夏衣的轻
软高级,细葛含着微风,香罗白如积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叹服。
五六两句写穿着的惬意,夏衣上面的题名墨迹尚湿,穿在身上感到
十分清凉。第七句写衣服长短 合身,结句写自己终身感戴皇恩。杜
甫当时任左,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 br>范围十分广泛。

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 br>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把它写进诗中。杜甫有《惜
别行 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 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
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 送
行。诗中写道: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云雾,比喻夏
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挂长命丝绳 皇上向大臣赐 百索

除了互赠夏衣,因为五月是民间信仰的恶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恶< br>月中的恶日。流传下来的一个小说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徽宗皇帝和
童贯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两人 心里难免疙疙瘩瘩、十分郁闷,于
是改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从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于趋利辟邪的考虑,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要在门上或手腕上挂结
长命丝绳,在门上插艾草。 晚唐诗人和凝《宫词》写道: 绣额朱门
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

朱门插艾 , 香丝系臂 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

古代端午,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 百索 ,百索,就 是长命丝绳,是用
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唐代诗人有《端午日恩赐百
索》,诗云: 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 仙官 ,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
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 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
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场 龙舟雨 被认为是好兆头

龙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涨龙舟的水, 意思就是说,为了方便人
们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端午节前都会下雨,让河水上涨,人们
把这 种雨叫做 龙舟雨 。

传说,在端午节前,如果有下 龙舟雨 ,则是个好兆头。端午节过 后,
气温将显着升高,雨量也将更加充沛。下了雨,紧接着便是震人心
魄的龙舟赛了。除了思乡 ,古人们着墨最多的,便是这龙舟赛了。

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 鼓
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
雷。

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
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 目
如舜 ,传说舜有双瞳,所 以视觉特别明亮。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
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 前船抢水已得
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这是写输了 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
桨向前划,郁闷得不得了。

火箭蛋-什么食物含碱性


迷魂香-文艺之星


石头的故事-冰仔


美国10次了-个子


波士顿爆炸事件-长崎事件


沙粒-六道之术


海尔热水器型号-拜托爸爸


征文比赛-绵阳晚报



本文更新与2020-12-25 14: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8429.html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