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问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6 11:17
tags: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电刷滑环-五天工作制

2020年12月26日发(作者:袁世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孙中山《民生主
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
良,又非欧美所可并 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
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 生至乐。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 ,它至少包
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
作 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 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C.精神层次,
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 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
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 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
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 林、
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
西安半坡 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
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 《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
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 粮食、园艺、畜牧收入
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
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 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
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 菠菜、莴苣、香菜、芹菜、
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 齐
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
伦布发现新大 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
巨大危险,冲破西班牙殖民统制者“ 严禁甘薯外销”的禁令,将薯藤秘密地缠绕
在航船揽绳上,表面涂上污泥,躲过检察,先在福建种植成功 。
17世纪,大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居上海,在上海郊区引种成功,徐还专门
写了《甘薯疏 》,总结种红薯的13种优点),玉米(苞谷,16世纪从东南沿海或
西域传入),花生(原产美洲,1 6世纪初从南洋群岛引入),马铃薯(土豆,原
产于美洲,清前期从南洋传入。山西农谚云:“五谷不收 也无患,只要有二亩山
药蛋。”)。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蔬菜品种有:辣椒,番茄(来自西蕃,故名) ,
菜豆,甘蓝,向日葵(17世纪从南洋传入),花菜(欧洲种,光绪时传入)。发
展到今天, 我们已有160多种蔬菜品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外来作物的引入极
大地丰富了我国内地的菜肴品种, 改善了作物品种结构,丰富了物质生活,饮食
文化。
2.饮食的结构是谷食多,肉食少 饮食结构即配餐方式,指饮食中主食、副食、饮料的搭配方式。饮食结构受
经济发展、民族习惯、社 会变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尽管长期以来有北
人嗜葱蒜、蜀湘嗜酸辣、粤人嗜淡食、江浙嗜糖食 的习俗,但几千年来,汉民族
基本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其它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的饮食传统,一直延 续至
今。这与西方以肉食为主,无主副食之分迥然不同(我国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以
肉食和乳酪 为主)。这种饮食结构符合营养卫生原则。肉固然好,但谷物、蔬菜
甚至野菜中都含有肉所没有的营养成 分。中医认为酒肉肥甘是烂肠腐胃之物。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 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
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 头、
包子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
腐是汉代淮 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据研究,大豆粒食蛋白质吸收率只
65%,做成豆腐后可达92%到96 % [小康16项指标到2000年3项未达到:农民
人均纯收入85%,农村卫生保障80%,人均蛋 白质摄入量90%(73克)]。豆腐
可做多种菜,老少皆宜 ,今天已是天下何人不食君”。日本人格外推崇。
3.饮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饮食著述占有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上就
有 《神农食经>>七卷,记载了先秦的饮食烹饪经验;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的有
关著述不下数十种,仅以《 食经》命名的就有五部;《齐民要术》是一部百科全
书,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它谈到了食物 的储存、酿造、加工、烹饪,
全而系统地论述了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要术》既考虑到皇帝贵族“烤乳 猪”
等高档菜肴,也更多的考虑到平民百姓的中低档荤素菜之需:唐宋以后,北方的
饮食技法伴 随着大运河的浆声帆影传到南方,反映南方饮食烹饪技术的著述越来
越多。北宋高僧赞宁《笋谱》专门介 绍竹笋的采食方法,强调要吃出笋之“本味”。
他自己的食法是:在竹林里取鲜笋和山泉水,用笋皮慢慢 煨熟,坐在林中享用,
认为如此才能吃出“本味”、“真味”。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记述了山区居
民的饮食原料和制作方法。重点介绍蔬食,从箩卜开始共包括栽培作物,烹制方
法40几条。“ 涮兔肉”最早见于此书,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涮羊肉”等。
4.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
别说《红楼梦》、《诗经》、《楚辞》记载的食单就 可以开一个不小的宴筵,
《离骚》、《招魂》中的食单也是可以开一个筵席。汉代保留下来的食单有三张 (一
张见牧乘《七发》,二张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传统饮食讲求色、香、
味、形俱 佳,食器制造要求“雅丽”,传统饮食常伴有音乐,舞蹈,这些讲究都
极具美学价值。到明清时,食品制 作非常精细。如《红楼梦》记贾府的一道小菜
“茄鲞”制法:嫩茄子去皮,切成丁,用鸡油炸过,加入鸡 脯丁、香菇丁、新笋
丁、磨菇丁、五香豆腐干丁、各色干果丁,用鸡汤煨熟,香油收汤,加酒糟油拌匀,放入瓷罐封严,吃时将鸡脯肉炒熟与之拌匀。
《齐民要术》仅作酱一项,从荤到素就介绍了十 多种,制醋法介绍了21种,
涉及原料近10种;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日市夜市生机勃勃。《武林旧事》 中记载
了当时的“从事”41种,菜疏21种,粥9种,杂肉食30种,冷饮80种,蒸食
56 种,酒类54种,除日常食品外,酥、酪、乳、糖、花都加入食品大家族;南
宋吴自牧把当时都城临安( 杭州)各大饭店菜单都收集到他的《梦粱录》里,竟
有335款之多;《本草纲目》记载的粥更是五花八 门,有柏花粥、茶叶粥、莲子
粥、百合粥等48种粥。
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
所公认的八大菜系: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
二.中国传统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 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
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 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
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 “终于乱”
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一说仪狄),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 早的酒
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
交活动盛 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
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 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
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而同期 他国无一超过11°,
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
酒之分类向无定规。习惯上分 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再加
疗疾健身的药酒。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色泽黄 亮,香气浓郁、富含
氨基酸、舒筋活血、促脾补胃。名品如绍兴酒,即墨老酒,沉缸酒等。 白酒——高度酒,大多在40°--65°,最高可达67°,一般以香型分类:酱香型以茅
台为代表,浓 香型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
桂林三花酒代表。董酒、西凤酒属特殊 香型。葡萄酒——果酒类。按酿造方法分
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按口味分甜型、半甜型、 干型、半干型四
类。果酒、露酒——前者以各种水果酿造,后者以植物的花、茎、叶入酒酿造。
四川红桔酒、广柑酒,辽宁苹果酒,黑龙江“三梅酒”都是果酒中的杰出者,长
白山五味子酒,山西杏花 村竹叶青酒,广州五加皮酒都是露酒中的精品。啤酒-----
舶来的低度酒,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 速,其特点是营养丰富、口味醇和、清
爽。药酒更是五花八门。
三.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
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 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今之填箱,
上梁,死人皆用)。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 ,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
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陆被后人尊为 “茶圣”、
“茶神”。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 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
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 量最大,品种最多。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
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3 65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
祖之用。“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庐山云雾茶、黄 山毛
峰等。我市商南、镇安、山阳之茶亦此类。红茶——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
最为国外嗜 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
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 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
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 生于深山峭壁,每
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 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
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
于明、清之时,用鲜花 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
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 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
不变质,价格低廉。
另外,近年生活节奏加快又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此只形式而非一类也。
随着饮茶文化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形成了以下特征: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饮茶规 范,即“茶道”。对泡茶用水、茶具、冲泡方
法、饮用环境都有细致要求。2.饮茶与宗教、文学、艺术 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
联系,成为修心养性的媒介。3.饮茶在民间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成为< br>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4.茶是中外交流的见证。饮茶习惯自汉
代开始向外传播 ,至今已遍及100多个国家,产茶国也已达到50余个。
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科学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首先,选料广泛。荤素兼备,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有,尤其汉族无宗
教性的禁忌,营养的平衡性更强 。其次,饮食习惯与地理、气候密切联系,以食
补身。如四川多雾阴,湿气重,川菜以油重味重麻辣抵挡 潮湿;岭南炎热,为祛
热开胃,粤菜生脆清淡多粥;鲁地天寒,鲁菜擅长高热量、高蛋白。再次,重视< br>精工细作。各菜系均重火工,擅调味,这有利于清除食品表面的不良物质,食之
安全卫生,利于营 养吸收。
而中国饮食中独有的“药膳”,以药为食,以食祛病,更是食之科学性的直
接、 集中体现。科学性在茶、酒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古人提倡饮春茶,且强调水
温及煮茶方法,就是为了最大 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份。夏季
茶可以解暑祛湿却易变质,紫砂茶具则又解决了这一向 题。饮茶时讲究环境、氛
围、心情,实质是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古人嗜酒但却强调冬饮夏停。而药
酒更是吸收有关营养成份直接输送到人体的脏器之中,每日少量,日久见效。
2.艺术性
十分讲究精巧美观,审美情趣。各菜系都讲究色彩的搭配,还要加上必要
的堆叠 、雕刻、 切削,以创造赏心悦目的形象。除食品本身的艺术性外,盛菜
的器皿、菜名都有充分体现。唐宫廷食鱼汤 时用青瓷碗,碗内皆绘有水草,外皆
绘有礁石,给人以鱼游水中之感;一碗清水,两片青菜,本难登大雅 之堂,但取
名‘青龙过江’后任何席面都可畅通无阻。几片红罗卜,一盘炒蛋清取名“红梅
傲雪 ”,一下子就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茶、酒之饮也无不体现出浓烈的艺术气
息。
3 人文性
设宴请客,开始于周代,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邀客用请柬,客人来
后敬茶、敬酒。入 席时要以长幼、尊卑排座次,这一点非常重要。《清稗类钞》
载:“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依 次递推。”孔府菜系是这种人文性的集
中体现。其选料既重“珍”又重“正”,口味上追求不薄不邪。造 型命名上也尽
显诗书礼仪之意蕴。如将大青虾保留中间一段壳后下油锅炸,炸后仁变白,壳环
呈 红色,取名“御带虾仁”,以仿御带横腰的上卿名臣。还有“带子上朝”、“御
笔猴头”、“当朝一品锅 ”等,无不显示公侯府第的无上威严。
再如清宫御膳。皇帝每餐必有太后赐菜,妃嫔进菜,餐后还 要给妃嫔赐菜。
这都是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慈禧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每顿
饭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每天用肉500斤,鸡鸭100多只,每顿饭要450
多人伺候。平日 喜欢吃的放在最前面,只尝几样,其余都是摆排场。

如何向银行申请贷款-k411


茶园山小学-镜片材质


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经济学培训班


电子产品有哪些-ekrn


比爱-忠王李秀成


草河车-格林机关枪


蒋洁敏-李传韵


百度笔试题-星游记1



本文更新与2020-12-26 11: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9061.html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