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活体解剖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7 19:16
tags:适合摘抄的现代诗

西线无战事下载-姐妹节

2020年12月27日发(作者:阳一)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刘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平凉》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张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
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2.夏完淳《即事》
93. 马中锡《晚渡咸阳》
94.谢榛《怨歌行》
95.高启《秋望》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
98. 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
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
100.杜庠《赤壁》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 、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
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 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 梅花孤傲高洁的精
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
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 之物,和梅花互
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
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
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5分)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
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 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
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 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
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
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
出与自然默 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
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 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
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 ,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
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 ,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 、夜雨残灯烘托愁
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
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草
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
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 ,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
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 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 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
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 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
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
水边草木之貌,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
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 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
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 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
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泛舟
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
(2分)
(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 两个
字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春日 闲适安逸
2.藏字写 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
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 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
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 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
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 br>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
动的画面(1分) 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

,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 (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
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 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
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 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
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 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
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 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
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 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

题壁
杨一清


关山逼仄

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 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
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
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 (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 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 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
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 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
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 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
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 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 br>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
写的是月下清 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
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 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 ,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
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 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
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 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
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 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
坠落,使 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
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 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
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 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
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
“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
感。(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
感伤色彩(或:为全 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 心情,以
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
劝慰, 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
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
[注] 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
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 户,亡秦必楚也。,依靠一成土地、一
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风波》)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
分)
参考答案
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 。(1分)接下
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
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
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 ,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
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 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
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 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
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 事四处奔忙,矢
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
东胜,
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
“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
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 br>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
黯然神伤的情感( 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
己 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
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 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 、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
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
弓箭的空弦之声 。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 br>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 鸿”。(2分)离群胆
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 br>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
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

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 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
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参考答案:
1.( 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
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
满对大自然的 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 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
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 壮志(2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
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

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诗人因 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
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 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
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 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
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
现了内心 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
字)(2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
(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 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 br>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
花为冰质,以 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
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 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
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
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
(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
请分。其异同点。(4分 )
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 比
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
阳佳节;面对 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
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 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
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 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
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 ,朋友零
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 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
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
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
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
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 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
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 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
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 的山间风景图。(2分)以动衬静。(2分)
2.借景抒情,用典。(2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 间恬静、安闲、自由生
活的向往。(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
的理趣,请作简要分 析。(2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前两句极力描
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
片。(2分)前两句的景 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 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
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
分)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 br>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
乐、闲适之情(2 分)。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
静,路 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
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 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
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经故内
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 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
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 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
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
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 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
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 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
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 .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
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 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
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 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
藤道士。他性情纵 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
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 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
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
的才识。这句诗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 人一生飘零、
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
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屈原庙
粱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 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
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 、
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
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示例 :“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
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 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
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 。(另有言之成理的赏
析亦可,共4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 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
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 结尾
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
的情感氛围 ;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
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每问2分,共4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作者简介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
氏家族乃魏晋南 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
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 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
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 任教职,以儒
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
父 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忬,嘉靖
二十年进士,终总督蓟辽右 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
[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或 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
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 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 紧扣“九日”重阳,
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①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
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
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分)
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 分)
参考答案
1.(3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2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
家之远、形色 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
1分,2点满分。)
3. (3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分) ,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
基调(1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 思乡之情(1分)。
(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 br>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
头。”据《荆州记 》,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
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 )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
炉照破夜沉沉”写出 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
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 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
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
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
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 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
赏识的际遇。(5分)
3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①济水流。
【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____。(1分)
2.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
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李白(1分)。
2.D(3分)。
3.作者登楼,希望能够寻找到像李白这样 的高士,但是眼前只有滚滚向前的济
水,默默流淌无止无息。以苍凉的画面映衬作者怅惘的心情,可谓是 情景相生,
使感情更加深沉;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万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简单的画面之中,又可
谓蕴 藉含蓄,意境悠远。(4分)
36.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 ——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
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 .(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
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 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
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 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
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 ,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
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 答
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3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过南旺守闸①
刘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 作于他弃官还
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
启 。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
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 (6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2.用典 ,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
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写意
徐贲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注释]①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
情趣。
1.诗歌前两句通过“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将人物置于山 水之
中、风雨之中,使主人公与大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了人物的形
态。(2分 )
2.诗歌第一句写“独坐”,第三句又说“客去客来”,这样前后有矛盾吗?说说
你的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独坐,高眠
2.其实这样并不矛盾,独坐是指自己独身而坐, 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来往的
客的喧嚣更能衬托出自己独身而坐的超凡脱俗。
3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 斗争。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
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
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 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 世飘零的感慨,更隐
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 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
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 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
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 之中,又交织着对
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
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
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 题材的严肃,感情
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4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用典(1分)使用了王 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
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 (2分)
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
题 )(1分)以景作结,(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1
分)

4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 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
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点:突出 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
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 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
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 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1分)
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 易的《琵琶行》,
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
3.诗中描写了江 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
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 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 )作者借景抒
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诗人简介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
黄安人 。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
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 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有《杨状元妻
诗集》。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
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
字的妙处?(4分) < br>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
诗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 却久
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
反映了长期 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
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 分)
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
上而转 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
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 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
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 隔,心曲难诉,特请杜
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 br>的呼唤。(1分)
4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九日渡江
李东阳①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 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
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 br>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
鱼时敲打船舷所发 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
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
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 ;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 百年人生之短
暂,寓情于景。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即从
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
参考答案
1.心境 反衬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 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
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 br>思归舒缓。
4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诗人简介
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
辞二首》写农村 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
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 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
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 色,如草色溪
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
些常 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 ”,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
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 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 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参考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 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
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
分)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
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
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 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盟台夕照
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
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
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参考答案
1.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动静相衬。(2分)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
紫色的山,黄色的草 ,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1分)颈联是
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 ,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
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 。这是动态
的描写。(1分)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 自笼罩在惨淡的
斜阳下。(1分)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
(1分)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
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 感。(2分)
4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3分)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参考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
突显了自己离 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 br>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
叶都让他惊心魄, 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
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 ,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
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 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
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 )或:二字涵盖了上文
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4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渔家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 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
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 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
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此诗 < br>2.D(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
形成鲜明的对照 。)
4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 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
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 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
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 军队攻下金陵。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
分)
参考答案
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 伤感。④战祸
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
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
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
上,是何等的孤 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
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 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
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 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
孤傲的情怀。(5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客中
王灿
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
菊花当笑异乡客,每每登高在他乡。
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
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节日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可见。(2分)
2.“笑” 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
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 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
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
5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和聂仪部明妃曲
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
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
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 酬答。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 br>【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
把眼前高悬的“青 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
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 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
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 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
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 ,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
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5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 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
卢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分)
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
参考答案
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
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 色之美;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
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 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5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新春感事
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
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 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
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 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 )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
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 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
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 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
句以“多情”来写绿 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
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 格喜好。 ②比喻。第三
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
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
出人之厌贫爱富 ;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
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 ,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5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偶见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 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
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 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
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 ,空留
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 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
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 。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
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 诗
的内涵。
5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北国秋末,霜天晓 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此句状写了盘山绝顶两峰
对峙、风起云涌的雄阔之景。渲染了边塞的肃杀 、悲凉的氛围。
2.表达了作者为消除战祸,宁愿守边到老的决心。
5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人,终年仅 三十
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
病归 。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
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 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注】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
客:作者自指。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
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 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
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 )(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 者漂泊异乡的孤寂
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
的阴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
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 分。)
5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龛山凯歌【注】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注】公 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
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 ,此为其二。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5分)
2.“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
的掩护下,战
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
分)
2.①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②“红”给人鲜明夺目的视
觉感受,“冷”给人强烈 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
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
③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5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柳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诗人简介
金銮( 1494~1587),明代诗人。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性任侠,
喜交游。往来淮扬两 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
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 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
有萧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
1.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 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
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 “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 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
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 具体说明期
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 ”典故,千条
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 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
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 ,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
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 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 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
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 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
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3.略 < br>【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
一首诗,归纳概括 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
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 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
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 数需要达
到要求。
5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
花。
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
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
迪。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C
2.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 ”、“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 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
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 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
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 丽自然,
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
手法, 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
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 ,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
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6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白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 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
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 ,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
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 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倒映水中,摇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 br>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了斑驳陆离的江上夜景。颔联用“迷”“点”两个
字刻画了记忆中的 家乡美景,与下联的眼前之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6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戚 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
抗倭期间。
1 .诗中后两句从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事实,没有明确
表示诗人的情感态度,但 恰恰因为这样,使得此两句更有意味。简要分析其陈述
了怎样的事实,蕴含了哪两层意味。
2 .世人总喜欢把英雄神化,其实英雄是人,不是神。从此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
怎样的英雄形象。
参考答案
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
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 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
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
2. 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
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 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62.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袁宏道
其四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
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
其二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4分)
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 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
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同: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四,主要写“丈夫”< br>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
用的却是芦花铺底 的薄被。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
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 )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
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 末句则直接
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1分)
异: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 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
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 榨。(1分)
(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
2.同意后一种看 法。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
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 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
语。(1分)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 真切,选词
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2分)(意思相同即可)
6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①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
康熙时官至刑部尚 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 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
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 分)
参考答案
1.写梅生存的空间:天涯;梅的形象:疏影;梅的背境:黄昏。(2分)作 用:借
梅抒情,托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2分)
2.“寒”。(1 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
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
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 “客”,分析正确,
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诗人简介
丘浚(1418~1495)明代著 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
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 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
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 酒、
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
大学士等职 。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
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 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名句,其中的“弄” 字历来受到人们的
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
2.五指山既是大自然景观,又是作者志向的寄托。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五指山写得妙趣横生:清晨,五指
山这巨型手掌 伸进高空中,轻柔地抚摸那飘荡不定的云烟,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活
泼顽皮的少女抓来抓去,和云霞在嬉戏 。(3分)
2.作者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壮神奇,又寄托了自己的志向:第一联中的“撑”字,
写出了五指山那高峻挺拔、耸入云霄的雄姿,那拔地而起、一柱擎天的威势。这
也正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的远大抱负的象。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五指山的
高大、美丽;最后,作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喷薄而出 :五指山啊,你也许就是巨灵
伸出的长臂,要从遥远的海外点数祖国大地的美好河山。这也展示了作者以 天下
为己任的宏伟志向。(5分)
6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湖上梅花歌(其二)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
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2分)
参考答案
1.比喻。全诗描写 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
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 。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
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 一个比喻转
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
2.“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
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 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 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
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 通
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
6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寻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①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诗人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 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
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 中国
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注】①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特征:活泼、可爱、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作用:写出了景
物(环境)的生动的特 征,衬托出作者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春
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意对即可)
2.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
作者对乡野春 景的热爱之情。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
自然,快乐到处都有。 [5分。答出景物(4点以上)2分,情感2分,道理1
分。
6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 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
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 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6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画鸡
唐寅①
头上红冠不用裁②,满身雪白走将来③。
平生④不敢轻⑤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注】
①唐寅(1470—1522),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诗人。自称 “江
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作诗画画都很精通,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
中四才子” 。著有《六如居士集》。《画鸡》,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②裁:
剪裁、制作。③走将来:走过来。④ 平生:平素。⑤轻:轻易。
参考译文
头上戴的鲜红的帽子用不着去裁剪,全身穿着洁白的衣 裳走了过来。平素从不轻
易开口说话,但它一啼叫,千家万户就会把门打开。
1.诗歌的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____的对比。
2.第一句“___”,从局部描写公 鸡头上的大红冠;第二句“_____”,又从全身
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3.第三句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一叫千门万户开”指的是什么时候?( )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参考答案
1.这是古代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色彩)
2. 头上 全身
3.为第四句诗作铺垫
4.A。
6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
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
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
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倦。②晚渡。③驿空。④夜月。
2.①国家战乱的凄凉。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 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
感。②羁旅思乡的孤独。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 相
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7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香岙逢胡贾①
汤显祖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②衣锦下云樯。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注】①香岙(ào):指澳门。胡贾:指葡萄牙商人。②珴珂:玉石。
1.这首诗描绘了胡贾哪些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2.诗中描绘了作者 第一次看到葡萄牙商人的情景,表达了眼界大开之后的惊奇、
喜悦之情,同时还有着对胡贾善于贸易的钦 佩之情,以及对他们来到澳门的诚挚
欢迎之情。(2分)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 中的胡贾不从事农业和种植业,专门从事商业贸易。他们驾着巨大的帆船远
道而来,穿着华丽的衣裳,佩 戴贵重的珠玉,全身珠光宝气,和星光月色相映成
辉。(2分)
2.(1)商业贸易、远道而来、珠光宝气、星光月色。(2)惊奇、喜悦,钦佩、
欢迎。 答 :3.对比。第一句将葡萄牙商人的生活与普通农民的生活做了鲜明的
对比,突出了诗人惊奇之感,在结 构上也造成了悬念,为下文做了较好的铺垫。
3 .对偶。诗中三、四两句对偶,“明珠”对“白玉” ,“海上”对“河边”,
“传”对“看”,“星气”对“月光”,显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夸张。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
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星 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营造出浪
漫奇异的氛围。
想象。第二句“云樯” 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
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晨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 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营造出浪
漫奇异的氛围。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第三、四两句描绘了葡 萄牙商人行走在海上河边的情形,
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优美的景色、绮丽的画面已经表 达成作者
的惊喜、钦佩和诚挚欢迎之情,可谓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7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梦游西湖
扬基
采莲女郎莲花腮,
藕丝衣轻难剪裁。
瞥然一见唱歌去,
荷叶满湖风雨来。
1.简要分析第三句“瞥然一见唱歌去”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还是采莲女?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这句 诗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中所精心塑造的采莲女的形象,在惊鸿一
瞥中悄然隐去,接踵而至的却是 满湖风雨,整幅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过渡得十
分自
2.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而不是采莲 女。前面之所以要花费笔墨来渲染采莲女
郎的美貌,只是为了与雨中的西湖构成对比,以突出西湖的多姿 多彩。
7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臬的情感?(2分)
3.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内心
的迷茫)。
2.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3.萧瑟、凄清、迷蒙。
4.对友人的同情和离别的依依不舍。
7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诗人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 吴淞
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子,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高启的诗歌挥
洒自如,爽 朗清逸,随物而写,随情而发,多为写实之词。词语亲切通畅,具有
民歌风味。
1.结合全诗,赏析第一、第二句中“复”和“还”的艺术效果。
2.“春风江上路”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诗中用了一个“复 ”和一个“还”,把景色写“动”了,写出了速度,也写出
了繁复和变化。
2.两岸春色明媚,表达了诗人轻松悠闲愉悦的心情。
7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诗人简介
孟洋(约公元1520年前后在世)字望之,号无涯,后更字有涯,信阳(今属河
南省)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前后在世。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监
察御史,因 论张璁、桂萼谪桂林府教授。累迁都察院佥都御史,督理粮储。闻母
病,未报即归。后官至南京大理寺卿 ,事无疑滞。孟洋工诗,著《孟有涯集》十
七卷。洋娶妻何氏,故其诗格多效何景明,逸气超群,横不可 制。因同属一地,
时称“二美”。景明之殁,洋志其墓,其文不甚工。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2分)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
谷,描绘了一幅幽 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共2分。写出景物1分,描绘画面1
分。)
2.(4分)示例:动静 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
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 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
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 分。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
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7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 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
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诗 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
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 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
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
风阵阵,繁霜满天 ,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
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 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
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 ”字;“朔
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
是冷 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 出当时社会
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7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诗人简介
何景明 (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政治家。今河南 省信阳市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
人,并任内阁,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 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
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 满,敢于直谏,
倡导了明代文学的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
复集》38卷。
1.此诗用字精妙,请在颔联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 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
比肩。蟋蟀声与秋声都能唤起 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
意。
(2)“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 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
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 当诗人感觉到“寒
色”上来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
2.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 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
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 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
的思乡之情。
7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登舍身台
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
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 。②封疆:诗中指边界。
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活;
调和:菜肴的味道。
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诗 的前三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将领)形象。(1
分)向来立志为国“舍身” ;不顾鬓发“萧疏”斑白来为国保护“封疆”(镇守
边关);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3分,一 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使用对比手法。(1分)将 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吃着只有用剑才
能分开的烧饼,喝着凉凉的山泉,就感到很满足了)与 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品
尝着山珍海味,还嫌不够味)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对王公权贵(的醉生梦
死)的不满(批判、讽刺)(1分)。
(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 ,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
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
7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和盛集陶落叶①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③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④徒有树,履霜青女⑤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 】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
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 ,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
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②劫尘:劫灰,佛教中指 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
烬。③玉露:白露。④素娥:嫦娥。⑤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1.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此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老”字用得好。 “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实
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物是人 非。一个“老”字,道出了诗人心
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
2.此诗借落叶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 限悲痛和凄凉之情。金陵钟山的万木,在深秋
时落叶飘零,而落叶飘零的原因,诗人不说是因为秋深,而 归结为“金陵王气
非”,这就将本属自然景观的落叶赋予了主观情感,诗人借此抒发了亡国之痛,
身世飘零之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主旨表现得委婉含蓄。
7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兴
谢榛②
地旷蘼芜老,庭空蟋蟀寒。
山河秋瑟瑟,风露夜漫漫。
白首谁同醉,黄花只自看。
吾生真浪迹,沧海一渔竿。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①。
【注】 ①轻肥:轻裘肥马。②谢榛,明代布衣诗人,曾为明代“后七子”之首,
后为李攀龙所排挤。一生浪迹天 涯。
1.两首诗中诗人的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联系两诗请分别概括诗人各自的心
境。(4分)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杜诗主 要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归不得,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以及报国无门,
坎坷不得志的情感。谢诗主要抒发了 一生漂泊的孤独之感。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二两联写景,三四两联抒情。
不同点:杜诗还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颔联以渔人和燕子的自由愉快,与诗
人孤寂、沉重的 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他感到更加忧伤落魄。颈联借匡衡和
刘向表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一生坎坷、郁 郁不得志的情怀。
8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 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
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 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
(1分)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
击的抗清志士 ,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
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寒食年年怆客心”, 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
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 蕴藉。(2分)

8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别云间①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②,今日又南冠③。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④归来日,灵旗⑤空际看。
诗人简介
夏 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
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 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
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 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
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 的民族意
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注】
①“云间”,即今上海松 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
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 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②“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 湖及
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③“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④“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⑤“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3分)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
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 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
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8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黄河
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谢榛,明代诗人,终身未能入仕。
1.“风扫雁沙平”一句写得极妙,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空外棹歌声”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岸边堆积如雁形的沙石也被狂风一扫而平,(1分)既形象地写出了风力之强
劲,(1分) 又突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风助水势,水借风威。
2.意思是:空中传来渔歌的声音(1分)表达了诗 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黄河风急浪涌,引起诗人对坎坷身世的慨叹,在茫然不知所往的时候 ,远处传来
的渔歌歌声令诗人为之释怀,顿生归隐之心。(1分)
8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怨歌行
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4
分)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
首创,宋朝词人吕 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
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 “月”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长夜生寒” 点明时间是夜晚,天气报
冷。“长”字既表明夜还很长,又表明主人公由于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捱
的情绪状态;“寒”字既是对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
生的内心的寒意 。(答对“氛围”得2分,“长”和“寒”分析各占1分
2.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是朝 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象征;
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着相思 的人,永远陪
伴着她,永远不分开。(两点各2分)
8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白燕
袁凯①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②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注】①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 统治下战战兢兢,随时有
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归家老病而终。②赵家姊妹:指赵飞燕和其
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当明初江山一统,人心思定,可诗中偏说“故国飘零事已
非”,一个徘徊彷徨,心含深深痛楚的“白燕”形象先声夺人地出现了。
B.颔联“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运用对仗、反衬等手法突出了白
燕之白。 C.“柳絮池塘”为白燕创设的是一处暂避风浪的小小港湾,“香入梦”的情怀
是自己玲珑心地、美 好憧憬的低吟浅唱。
D.诗人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专宠于汉成帝的典故,除了实现写物到写人的转< br>换,也是点题升华掀起高潮的结句。
2.这首诗借白燕主要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B
2.自己不与统治者合作,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中,作者 极力描写了白燕
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同时作者还为白燕提供了一个极富诗
情画意的生存空间:柳絮池塘,梨花庭院。然后又郑重叮咛白燕:赵氏姊妹多忌,
千万不要飞进宫里去啊 。这寄寓着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
8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花雨轻霏结青莲①世界
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②
——乾隆题香山四大殿
【注】①青莲:常用以喻佛。②白毫相光: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宿香山寺
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①。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②天回象罔③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④在南州。
【 注】①惠休:南朝僧人,后还俗入仕,诗人王世贞不愿步其后尘。②卓锡:卓:
立。锡:锡杖,僧人外出 所用。③象罔:《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
迹之意。④西竺: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 佛教发源地。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 联和 联也具
有这样的特点。(3分)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句写香山寺所处环境的幽静僻深,“白云深锁”中“锁”字用得形象贴
切。
B.第二句中“无劳”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惠休这类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
C.第五、六句,运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听僧人谈经时的内心感受。
D.第七、八句,写出诗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获,也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所在。
E.通读全诗,诗人对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处处可见,他淡泊隐逸的心境跃然纸上。
3.王世贞 《宿香山寺》中的“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两句诗与王
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是描写景物的佳句。
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他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不少于1 50字)(12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
1.(3分)对仗 颔(或第二) 颈(或第三)

3.【思路 角度】①视觉角度;②动静结合;③借景抒情;④选择的意象(明月、
松、泉流);⑤对偶(或对仗)等 。
8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康海
云冻欲雪①未雪②,梅瘦③将花④未花。
流水小桥山寺⑤,竹篱⑥茅舍⑦人家。
【注】
①欲雪:将要下雪,就要下雪。②未雪:还没下。③梅瘦:形容冬天梅花只有花
苞而无花叶的样子。④将花:将要开花,就要开花。⑤山寺:建筑在山中的寺庙。
⑥竹篱:用竹子编织 成的篱笆墙,⑦茅舍:用茅草之类盖的房舍,多指乡村农民
或贫穷人家的房舍。
1.诗歌用“____”、“_____”等景物的特殊状态,写出了“冬”的特征。
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流水小桥山寺,竹篱茅舍人家”两句。
参考答案
1.云、梅。
2.山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河水淙淙地流向远方,一座如月如弓的小桥架小 河
之上。对面是一带寒山,山间藏着一座古寺,山水掩映之间,有竹篱笆、围墙、
茅草,有小屋 ,有居住的人家。
8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诗人简介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 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
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 进士,官至广西布
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2.诗的尾联富有艺术感染力,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四层。首联为第 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颈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
是故乡风物(或身处异地他乡);颔联为第 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
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4分,每层1分, 意思对即可)
2.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1分)。作者不直接说风尘仆仆,旅途艰辛,而是
用拟人的手法(1分)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1分)。表现了诗人归乡
之切,(1分)富有艺 术感染力。
8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③,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
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 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
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③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 水中。
1.首句那个字炼得最好,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 ,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
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 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
感。答出拟人手法1分,赏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2. 虚实相生。(1分)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
慨;三、四句记梦,写出对 梦境的留恋,(1分)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
失意与失望。(1分)
8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诗人简介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汉族,北直隶保定高阳(今 河
北)人。明末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
少师、中极殿 大学士。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
榜眼,授编修。他以东阁大学士兼兵 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山海关督师,经营将近四
年,组织训练了十一万军队,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 一批文武将领,恢
复失地四百余里,营造了著名的关宁防线。孙承宗在辽经营期间,清军进兵受挫。因种种原因,告老回家。清兵攻高阳,孙承宗率家人拒守,被俘自缢,阖家老小
殉国。南明福王时, 赠太师,谥文忠。【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
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 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
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 鸣之声。
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
关将领。 < br>2.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
始终勇敢地随着 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
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 士们。
9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贞溪初夏
邵亨贞
楝①花风气漾微波②,野渡③舟横客自过。
沙上儿童临水立④,戏⑤将萍叶饲新鹅。
【注】①楝(liàn)花风:指夏季的风。楝树,落叶乔木,初夏开花。人们常用
“楝花风”作为夏 季的代称。②漾微波:指水面轻轻荡起小的波纹。③野渡:指
郊野溪头渡口。④临水立:靠近水边站着。 ⑤戏将萍叶饲新鹅:戏:玩耍,戏耍,
嬉戏。将:拿着。饲:喂。新鹅:小鹅。
1.这是一首 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景色的诗,诗中前两句通过“_____”、“_____”
等内容,以动衬静。
2.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改写“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两句。
3.全诗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1.漾微波 野渡舟横
2.孩子们站在河滩上靠近水边的地方,手里拿着萍叶逗引着在水中嬉戏的小鹅。
3.和平宁静
9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其二)
夏完淳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①,满目尽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②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注】①汉腊:古时十二 月里祭百神称作腊祭,腊祭之日称腊日,十二月称腊月,
汉腊,代指中国的传统历法,此处指明朝。②六 军:抗清复明的起义军。
1.有人认为,这首明代诗歌具有唐代边塞诗的鲜明风格。请简要说明这种看 法
的根据。(4分)
2.对诗中加点的“敢”字和两个“尽”中进行赏析,简要说明其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①从景物上看,胡沙,胡地的大漠黄沙,是边塞特有的景象;悲笳,悲凉的胡笳之音,是胡人特有的音乐。(2分)②从内容上看,边塞诗一般把边塞的艰
苦战斗生活和将士们 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这首诗的第一联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个
特点。(2分)
2.①“敢”,是 岂敢、怎么敢、不敢之意,说明战斗非常艰苦,诗人不敢想家,
表达了誓死抗清、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2分)②两个“尽”字意义略有不同,
第一个是全部、完全之意,表现清军入侵,国家山河破碎、满目 荒凉的景象;第
二个是完了、光了之意,表现起义军抗清复明的大业彻底失败的情景。两个“尽”
字都表达了无比痛惜、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9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①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称「即事诗 」。复楚句——见陆游《金错刀歌》
注⑦,这里借楚国比明朝,下面一句,借秦国比满清。 ②角:即军中画角。 ③
缟素:孝服。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 ④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
师。 ⑤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参考答案
1.“复楚”“亡秦”运用 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
(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 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
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9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晚渡咸阳
马中锡①
野色苍茫接渭川②,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表里山河③犹往昔,变迁朝市④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诗人简介
马中锡(1446~1512)明代 官员、文学家。字天禄,号东田,祖籍大都,先世为
避战乱于明初徙于故城(今属河北故城)县。成化十 一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
以兵事为朝廷论罪,下狱死。能诗文,生平有文名,李梦阳、康海、王九思曾 师
从于他。著有《东田集》。【注】①渭川:即渭河。②表里山河:指有山河作为
屏障,地势非 常险要。④变迁朝市:指秦、汉、北朝、隋、唐等朝代都以此为京
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1.这首诗前两联写景有什么特点?(3分)
2.结合第三联内容,简析“渔翁”看破的“兴亡事”。(3分)
参考答案
1.( 3分)绘声绘色地表现“晚渡”景色,以白鸥、红叶点缀野色苍茫的斜阳
渡口,以“人唤”来表现渡河场 景。
2. (3分)“表里山河”一如往昔,“变迁朝市”却已多年,“渔翁”看出仅
凭恃天 险是不能阻止“兴亡”的,表达了深沉的历史反思。
9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怨歌行
谢榛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1.诗歌的第一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试结合“长”和“寒”加以分析。(4
分) 2.诗中的比喻新奇,向来为人所赞赏。其实。把“君心”比作明月并不是谢榛的
首创,宋朝词人吕 本中的《采桑子》中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西东,南北
西东,只有相随无别离。”试比较两首诗中 “月”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长夜生寒 ”点明时间是夜晚,天气报
冷。“长”字既表明夜还很长,又表明主人公由于苦闷而在主观上感觉长夜难 捱
的情绪状态;“寒”字既是对天气寒冷的描述,又是主人公由于寂寞、孤独而产
生的内心的寒 意。(答对“氛围”得2分,“长”和“寒”分析各占1分)
2.谢诗中的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是朝秦暮楚、薄情寡义、用情不专的象征;
吕词中的明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照 着相思的人,永远陪
伴着她,永远不分开。(两点各2分)
9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望
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参考答案: < br>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
自然又引出了 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
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
是什么,但诗人已经 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
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 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
分)。
9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①
顾炎武
重寻荒径一冲泥②,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③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蕊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注】①华下:华山下。王山史:陕西华阴人,明亡后, 高隐不仕。②冲泥:指
雨中。③三秦兵甲:指平凉提督王辅臣反清失败的兵事。
1.赏析第三联的表现手法。(3分)
2.有人说这首诗“悲壮凄切中交错着自信轩昂之笔” 。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评论作
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三联写王 山史家宜人的秋景。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
写松菊的景象,赞美了老友的高尚品格。 2.(4分)诗歌第二联写万里河山爱国志士零落无多,三秦大地兵祸连结风雨凄
惶,显得悲壮磅礴 ;尾联以“自笑”作结,虽垂老飘萍,却独上关西,写出了诗
人“壮心不已”的豪迈气势,显得疏荡清新 。
9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 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
写下此诗。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 ,都借用 (手法)来委婉言志。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绝句(七绝)、典故
2.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 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
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 在渑池会
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感情倾 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
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 。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
颂蔺相如的神勇。
9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客舟中
【明】陈宪章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①。
恰到溪穷处,山山枳壳花②。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搁春沙:搁浅在沙滩上。②枳壳花:春天开放的幽香白花。
1.《客至》前二名胜“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对表达诗人情感有
何作用? < br>2.《客至》与《访客舟中》二诗,均表达了主客相会喜悦的心情,但杜诗表意直
白显豁,陈诗表 意含蓄婉曲。请分别简析二者的不同写法。
参考答案: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 日来”二句,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
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 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
造氛围,景中含情。
2.杜诗中“为君开”“樽酒”“对饮”“呼取”等 词句,将迎接、设宴、呼人作
陪的会客过程表现得鲜明、直接,将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直率、热烈。陈 诗,
通篇没有着力描写人物的活动,通过“船中酒”、不觉船“搁春沙”、恰见漫山
“枳壳花” 等抒写,将主客交往的陶醉、忘情及观景的余兴巧妙地流露出来,将
诗人的喜悦之情表达得含蓄、委婉。
9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送人之巴蜀
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1.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6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诗 人的感情经历了由惜别到祝愿再到期待的变化过程。(2分)秋月生凉,猿
啼凄清,离别时诗人感到惆怅 伤感。但是云开巫峡、千峰尽出,明朗壮阔的气象
传达出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而东风杨 柳、春水归舟的明媚图景,
又饱含着诗人期待友人来年春天轻舟归来的深挚情意。(4分)
2 .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州
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 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无阻。
(2分)②寓情于景。巫峡雾散,千峰尽出,“ 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
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2分)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简 要分析,
得1分。)
10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字公序,号西湖醉老,以诗名 於景泰间。曾任知县,
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1.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
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2.就诗歌中画线的句 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
文字。(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2.“荒矾鸥鸟满烟芜”是一句写景的诗句 ,但景中含情。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
以动写静,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孤寂,而前一 句“过此不堪
回首处”是直抒胸臆。而前三联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
景 交融。

敌对势力-四十九天


爱的抱抱-健康最重要


评价指标体系-苹果五代


广东2a大学排名-欧奔


华夏之祖-疯狂基地


什么是fpga-雷动九天


永安六中-快乐之旅


五月开什么花-二字网名干净



本文更新与2020-12-27 19: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89925.html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