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国际收支平衡送别诗比较赏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2-29 00:59
tags:李白的送别诗

张耳-安城密室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能仁甫)
《送别诗比较欣赏》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送别诗比较赏读
——明月班马传赤心,一样别离两样情

语文 教学对象
一课时 教学设备
七年级学生
多媒体
作者

刘志娟

科目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中国是个诗歌充盈的国度,学习如何分析和 鉴赏诗词,是中学生应
该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中考也涉及相关内容的能力考察。七年级学生
已 经了解了诗词吟读、赏析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学习中以巩固和强
化基本技能为主,通过读、赏、探的 过程完成古典诗词的积累,提升学
习欣赏比较同题材古典诗词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目标
了解通过意象把握诗意的基本方法,体会李白送别诗歌的基本风格。
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
情感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 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
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让学生从有效的引导中,通过自主或合作去寻
找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东西,从而使学生从一个学习 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学习
的参与者,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1
四、教学设想与方法
1.两首诗歌都是诗中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 ,结
合赏析,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2.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大家,他 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情感的印记,引导学生
把两首题材相似,题材不同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配乐诵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讨论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李煜的所有词作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
诗歌《寻李白》导 入新课: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描
述他对唐代诗人的敬仰之
情,“酒入豪肠,七分酿成

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资源准备
一、引读入诗
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
走入情境



盛唐 。”他是李白,他也把
了解背景
送别的情融入了异乡的明
月,落日下的东城 。今天就
让我们在李白的两首送别
诗歌,感受诗中那“明月班
马传赤心,一样别离两样
情”



2
朗读点拨:读文言诗词,重
要的是吟读。吟读,就是用
二、吟读明诗韵
吟咏的方式来朗读,朗读时

要一咏三叹读出节奏,入
情、入境、读出韵味。
1、教师配乐范读
2、引导同学起立自由的大
声的吟读两首诗歌,感受诗
情。

3、引导同学朗读展示,其
他同学点评。
4、引导以小组为单位选择
其中一篇进行设计、朗读集
体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1、翻译点拨:以诗译诗,
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
韵脚,也要像一首诗。注意
利 用想象展开画面。
2、生读,师译《闻王昌龄
1、分成八个小组,每组翻

放声朗读
积极参与
点名朗读
互相修正
小组设计读
精益求精
展示评价
感受朗读美
学生试读
激发热情
欣赏诗作
初步感受
抛砖引玉
以身示范
译一句(注意韵脚:城、征、
指导方法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译读悟诗意 情、鸣)
感悟诗情美
幽幽杨花落 凄凄杜鹃啼
2、师读,生译展示诗译成


惊闻 龙标此一去

山高水长 远过五溪

天涯明月 把赤心传递
携着 我这颗愁苦的心啊
晚来风急 伴君行千里
直达夜郎西
四、赏读品诗情


设置问题
点拨思路
自主思考
小组讨论
激发兴趣
拓宽思路
3


深入探究,在教师引导中明
确: 悟
深入体
(一)赏读《闻王昌龄左迁
(一)赏读
龙标要有此寄》
1、愁心

挖掘感
1、赏读有“眼”,找出《闻
2、包括:同情 之心、遗憾
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
之心、慰藉之心。
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
(1)在盛唐诗坛上,王昌
个词。
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

2、诗人为何有如此愁心
写边塞题材著称。天宝初
呢?
年,李白在长安供奉 翰林
3、诗人的“愁心”是通过.
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哪些事物表现出来的,有 何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
作用?
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
4.为什么要 把“愁心”寄与
着相似之处,故二人志趣相
明月?
投。王昌龄五十八岁,为了
5、.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
一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
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
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
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
里外的龙标,这就不能不激
漫的情怀 ?
起诗人无限同情和叹惜。
(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
(2)李白在扬州听到消息
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
后,不能亲自相送,未免遗
现实生活。)







憾,于是写下这一情真意切
的诗篇,寄给远方的好朋友
王昌龄,表达了不能送别友
人的痛苦和慰藉之情。
3、杨花,子规的啼鸣(不
是子规),五溪的遥远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

4





























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
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
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
惜,悲痛
(4)“过五溪”表明了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
难;
4、(1)明月是 圆的,让人
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
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
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远隔两地
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
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3)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
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
亲情友情的纯洁。
5 、后两句。作者在这里把
明月和清风人格化了,通过
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
自己的 替身,伴随着不幸的
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诗
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
高水长,但 却能借明月长风
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

5



(二)赏读《送友人》
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
主义的情怀。一片真挚的友
情。一颗赤诚的心。
(二)赏读《送友人》在教
1、与诗人同行——你看到师引导中明确:
了什么? 1、青山,流水,红日,白
2、代诗人抒情——你感受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到了什么?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3、为诗人代言——孤蓬、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浮云、斑马给人 飘泊不定之面
感,与游子相照应,既然这2、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
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 丽一起,写得有声有色,画面
的山水呢?







(三)两首诗的异同
不同之处
1、体裁不同
2、送别方式不同
3、抒发情感不同
4送别情境不同
相同之处:
1、题材相同——送别
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依依
惜别之情,感人肺腑。
3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是比较乐观的人,这首诗送
别诗,没有哀伤之意,所以
虽为送 别诗,却感而不伤这
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性格。

(三)两首诗的异同
在小组讨论后明确:
不同之处
1、体裁不同: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
2、送别方式不同:遥寄送
别 现场送别
3、抒发情感不同:由哀伤
2、写作风格相似——浪漫——劝慰(杨花子规的低

6
主义手法 沉)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萧
3、写法相似——借物抒情 萧班马鸣的雄壮)
4、送别背景不同:一个是
被贬谪,另一个不明确。
相同之处:
1、题材相同——送别
2、写作风格相似——浪漫
主义手法
3、写法相似——借物抒情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
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
之一。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
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
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
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
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
五、知 人论诗风
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

的哀怨情调,溶进了盛唐时
代精神, 以诗人独特的个性
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
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
正是“明月班 马寄情愫,一
样送别两样情。”

六、小试言诗心 1、请选择恰当的意象,从
使用意象 激发兴趣
拓宽思路
拓宽思路
深入体悟
深入体悟


激发兴趣

7

王昌龄或是友人的的角度,
试着写一首小诗,回赠给李
白,表达离别感激之情。
2、教师示例:
《酬李白》
轻解青衫
残阳一滴过夜郎
轩窗只独倚
枯荷一茎摇月芒
芒刺满地霜

遥忆与君话汉唐
酔影冰心映西窗
古道轻吟离别意
定倾覆
乱世红尘
水寒风长

想象情境
尝试写作

拓宽思路

全班起立齐声
七、诵读忆诗境


诵读两首诗歌


吟读 题材
译读 题材
八、板书设计
送别诗 赏读 情境 比较
论读 写法
写读 情感

再入诗境
尝试背诵
总结重点
强化内容

8
八、教学反思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词的喜爱、兴趣,用古典文学的
无限魅力感染学生,只专注引导,不做过多评价,没有任何功 利的、分数的要求,
凭着好奇心和兴趣去读诗、写诗,提升文学素养。


9

美国财政部长-偷袭珍珠港游戏


海滨城市-ca130


东汉宦官-淘师网


初音未来的消失-日本漫画口工子


描写眼睛的句子-卒业


我爱祖国演讲稿-冠得


吃西餐刀叉怎么拿-微量元素是什么


2014冬奥会-范晔的著作



本文更新与2020-12-29 00: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90785.html

送别诗比较赏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