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凯尔特人音乐2016电视剧惊蛰剧照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02 04:05
tags:惊蛰电视剧剧情介绍

天津高校排名-书法展示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解永军)
2016电视剧惊蛰剧照


【篇一:2016年24节气表时间表】

2016年24节气表

节气 公 历农 历时 段

立春2016年2月4日17:46:00 腊月(小) 廿六 星期四2月4日
17:46 - 2月19日 13:33

雨水2016年2月19日13:33:41 正月(大) 十二 星期五2月19日
13:33 - 3月5日 11:43

惊蛰2016年3月5日 11:43:30 正月(大) 廿七 星期六3月5日
11:43 - 3月20日 12:30

春分2016年3月20日 12:30:08 二月(小) 十二 星期日3月20日
12:30 - 4月4日 16:27

清明2016年4月4日 16:27:29 二月(小) 廿七 星期一4月4日
16:27 - 4月19日 23:29

谷雨2016年4月19日 23:29:23 三月(大) 十三 星期二4月19日
23:29 - 5月5日 09:41

立夏2016年5月5日 9:41:50三月(大) 廿九 星期四 5月5日
09:41 - 5月20日 22:36

小满 2016年5月20日 22:36:26 四月(小) 十四 星期五 5月20日
22:36 - 6月5日 13:48

芒种 2016年6月5日 13:48:28 五月(小) 初一 星期日 6月5日
13:48 - 6月21日 06:34

夏至 2016年6月21日 6:34:09 五月(小) 十七 星期二 6月21日
06:34 - 7月7日 00:03

小暑 2016年7月7日 0:03:18六月(大) 初四 星期四7月7日
00:03 - 7月22日 17:30

大暑 2016年7月22日 17:30:10 六月(大) 十九 星期五 7月22日
17:30 - 8月7日 09:52

立秋2016年8月7日 9:52:58 七月(小) 初五 星期日 8月7日
09:52 - 8月23日 00:38 处暑2016年8月23日 0:38:26 七月(小)
廿一 星期二 8月23日 00:38 - 9月7日 12:51

白露2016年9月7日 12:51:02 八月(大) 初七 星期三9月7日
12:51 - 9月22日 22:21

秋分2016年9月22日 22:21:05八月(大) 廿二 星期四 9月22日
22:21 - 10月8日 04:33

寒露2016年10月8日 4:33:20 九月(大) 初八 星期六 10月8日
04:33 - 10月23日 07:45

霜降 2016年10月23日 7:45:30九月(大) 廿三 星期日 10月23日
07:45 - 11月7日 07:47

立冬 2016年11月7日 7:47:38 十月(小) 初八 星期一11月7日
07:47 - 11月22日 05:22 小雪2016年11月22日 5:22:20 十月
(小) 廿三 星期二11月22日 05:22 - 12月7日 00:41

大雪2016年12月7日 0:41:05冬月(大) 初九 星期三 12月7日
00:41 - 12月21日 18:44

冬至 2016年12月21日 18:44:07冬月(大) 廿三 星期三 12月21
日 18:44 - 2017年1月5日 11:55 小寒2017年1月5日 11:55:42
腊月(大) 初八 星期四 2017年1月5日 11:55 - 2017年1月20日
05:23 大寒 2017年1月20日 5:23:33 腊月(大) 廿三 星期五 2017
年1月20日 05:23 - 2017年2月3日 23:34

【篇二: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联
考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石家庄市12月份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
秋时 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
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 、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
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
长 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
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 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
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 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
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
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
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 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
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
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
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
气”。每年运行360度 ,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
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 、芒种、
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
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
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 和“中气”交替
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
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 暑、
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
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
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 个
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
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 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
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 零
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
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 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
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
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 ,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

节日的氛围 ,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
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 蛋”“冬练三九,夏练
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
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 、工
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
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 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
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 物
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
量正午太阳 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
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 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
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 就有完整
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 具
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
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 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
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 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
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 为
“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
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
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小暑、大暑、处暑、小 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
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 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
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 民众对此耳
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
响,这些节 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
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
归,而在我国南方 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
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交州都督遂 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
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 ”祖尚拜谢而出,
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
既许朕而 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
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命斩于朝堂,寻悔之。
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
之 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
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 。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
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
‘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
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 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 怒
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
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 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
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 来,匿
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 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
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 ,若尽以封国邑,经
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
以奔赴。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
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 却。今使勋戚子孙皆
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
令之迭居 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
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 ,协力同心,足扶京
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
具为条 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
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 无或黜免所司明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b.文宣怒,召而责之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 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
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 官复
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 算,后因怕
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 .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
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 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
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 或患子孙相残为害,
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
有益的借 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 家 宗 室 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 级 以 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0题。(12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 ,即
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
镇西将军。镇守牛渚 时,曾于秋夜乘月

②①

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 大为赞赏,邀袁过
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9.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
“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6分)

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⑤、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
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显现诗人不畏权贵精神的诗句是: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鲍照《拟行路难》
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5题。(25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 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
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
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 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
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 br>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
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
沙板仓人,1 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
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 ,把教书育人看作
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
他们要“ 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
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
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 br>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
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
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 记中
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

【篇三:【语文】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模拟试
卷】


江西省宜春三中201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问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 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
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 量正午
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
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 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
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 已经
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
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 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 由邓平
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
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 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 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
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
第 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
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
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
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
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 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 分考虑了季节、气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
映季节 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
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 来划分的,反映了太
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
反映气温 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
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 雨、降雪的时间和强
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
象,但实 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
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 仅凝露增多,而且
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

芒种 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
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 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
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 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
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 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
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 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
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
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
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
括相关的谚 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
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 节日文化、生产
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
有很高的农业 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
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
节 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
记载。

c.二十四 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
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 响,是重要的文化
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 节、气候、
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
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
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 们统称为
“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
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小暑、大暑、处暑 、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
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 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
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 序,民众对此耳
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 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
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
暑伏与日 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 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
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
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 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
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 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
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 之。人有
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 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
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
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
计事者。顾王策 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 能用信,终亡耳。”上曰:
“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 br>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
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 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
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
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

b.不及以闻,自追之 .

c.若亡,何也若:你 .

d.王素慢无礼素:一向 .

具:准备,备办 闻:听说

5.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6.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
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
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
而不是刘邦。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译文: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译文: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长

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愁人不寐畏枕席,暗虫唧唧绕我傍。

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8.“愁人不寐畏枕席”中的“畏”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
要赏析。(5分)

9.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
叹息的名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
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城市的气味

苏北

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有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
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
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人之间, 在朋友之间。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
对 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骑车上
街转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 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
深入到人的内心。那些香樟树,枝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
女子 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
的城市。

“城市”这 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因此,说一个城市只
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 人一踏进那个林子,
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
实和快乐 ,是无以言说的。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
息。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 雨后的、松软的泥
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
息,带着小 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
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 不发紧,人就能在
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
那经了一夜 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
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 在晨风中摇着,
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至于草丛
中,可是乾坤 大了: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
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 了,身下几百
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
一点也不别扭 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它那
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 头的火车还要精致。
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

写字楼广告语-招聘导购员


天文知识-氹仔怎么读


校运会口号-人祖山


初夏的诗句-防城港美食


英雄联盟暗黑元首出装-如何卖基金


yy十大风云人物-弹火柴


描写大海的诗句-垃圾桶大全


dnf力法-酱茄子



本文更新与2021-01-02 04: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93858.html

2016电视剧惊蛰剧照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