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陕西民办大学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03 09:55
tags:上海高考作文题

一如既往造句-百年好合粤语

2021年1月3日发(作者:卢瑞华)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篇一: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 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
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 br>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 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
闪过的 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 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
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 心中
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
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 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
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 凡此种种
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
家才为我们留下了 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所读的书,为我所用。积累颇丰。)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
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 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巧妙地插入题目,又是为我所用)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 其根本,
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
“大师 ”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
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 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

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 汹涌澎湃
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
品”;三是商业 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
一样。(这才叫分析!)

不错 ,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
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 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
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
入先贤祠,棺木上写“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
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 真正的灵感却绝不能由浑浑噩噩的
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 br>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
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 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
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珍惜自己的思考 ,珍
惜自己的追求,紧接上一段,具体化,形象化,语言极好!)

我们勿需羡慕卢 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
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 最终都能结出
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
的大树上摘来 同样味道的那一枚。(比喻贴切,再起波澜!)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
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
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说得全面,
又多么俏皮!)

【简评】 文章先是举出大量例子来证明“微光”对于成功的重要;接
着从“标准化”、“全 球化”、“商业大潮”三个方面分析舍弃的原因;最
后,强调并不是有了灵感、有了微光就能成功,还需 要积累和努力。
文章如行云流水,持论平正,说理亲切,内容丰富,语言老练、活泼、
俏皮,思 想也较为深刻。可以看出这位考生读过很多课外书,有着大
量的积累,且关心社会现实。光做习题,只想 套题应付的学生,是写
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篇二: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 心灵中闪过
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
中,人们却认出 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一、告别仰望,点燃微光 (70分)

泰戈 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
人们总是觉得“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
人们对自己心灵 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
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 弃的微光。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成了渺然的虚恍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
的 结晶锁在了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
的悲哀。

表面上 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
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 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
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面。然而在本质
上, 悲哀源于人类的 “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
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 :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
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 记
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 “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
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 “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 掌上眉飞色舞,
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
泽枯竭,社 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 时,我们会
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
进,与每一个个 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
亦能照亮整片天空!

首先, 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
对有关学术、灵感的想法的一贯仰望,以 一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
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
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
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 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
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 br>想,限制了微光。

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
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
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二、用微光照亮自我 (70分)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 己心灵中的
微光。的确,正因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融入世俗成为沉
默的大多数;而 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
亮珍惜他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
这愚昧并不 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
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 ,若是珍惜了,就必
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
限制 ,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 身的恐
惧。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
成异类,被孤立—— 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

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 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
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人格。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 “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
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 ”正因为微光
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
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 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
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着它,为它添油拨芯。 “黑暗中屋内那隐隐 的
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
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 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
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
光交流吧!其实,我们 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
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我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 自我。

2009上海高考作文——板桥体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 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有人说“这样的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附注: 清代的郑板桥,
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
于世的 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
“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 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我们曾
经读到过他所写的许多对联(诗句):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br>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
南北风”。最为大家知晓的 大概要数“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
名言了。)

一、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
不免心潮澎湃, 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
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 不得美,却在相
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 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
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是的,如果你是求个
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 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
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
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
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 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
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 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
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
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 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
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 ,成
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前读何立伟先生 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
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 。也许仅取一
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
彰显了别样的 韵致。

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
满。“我 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
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 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
像李

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 ;亦有“至今思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
是两者兼具 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 首,我再看向
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
一体,错落有 致。我释然。

[点评]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
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
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 也有愈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素材
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br>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
一”这个问题 时,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
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 得有些单薄了。 二、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 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
他必 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
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 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
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
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 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
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 王朝,“扬州八
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
高尚情操, 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
“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 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
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
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
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 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
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 br>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
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 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
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 会滤

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
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 ,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
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 究不够,
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创新则为之注 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
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 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
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

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
可有二”的吧。 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 认
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
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

[点评]“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
辑性和 思辨色彩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巧妙 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
可重复”,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在自己与读者(阅
卷者)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
血地指出“板桥体”的精 神实质是“挣脱束缚”,让“思想和心灵获得自
由”,这就使立意显得厚重。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 社会,显示
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传承
与创新”的辩 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

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

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 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
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70分)


二、考题解读

本题 考查的是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布局和
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近 年的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
文题,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上海卷高考作文的这段材料出自于爱
默 生的《论自立》,原文如下:“尽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心灵的声音,
但是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 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们对书本和
传统的蔑视,他们只说自己想到的东西。当心灵的微光从内部闪过,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
的光彩。他却只因为那是他自己 的东西,就擅自摒弃了自己的思想。
我们可以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抛弃的思想:它们回到
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从对我们的教益而言,伟大的
作品也不过如此。它们对我 们的教导是: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
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否则,第二天,我们 曾一
直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就成了某个陌生人的高明的见解和想法,我
们只能被迫从别人那里 取回原本是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满怀羞愧。”

对比原文发现,高考题目中舍弃了“人应该 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
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以及“它们回到了我们
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两句话,其主要原因当然是想增加一
点作文的开放度,不要让学生的写作 思路受到太大的限制,但是这样
一来,也增加了作文审题上的难度,造成学生离题、偏题上的风险。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
“心灵的微光”,学 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
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 光”都自有其价
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
的想法 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
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
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 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
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 以上

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
正之光(以 上为横向分析)??。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
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
其次,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因果分析,分析人为什么要珍惜自
己“心灵的微光” ,“心灵的微光”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假如没
有了“心灵的微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人,将会 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然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对比分析,分析珍视自己“心灵的 微
光”的人(尤其是天才)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如天才诗人海子,苹果
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 梅隆等等,而无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又
是多么失败,可用“芸芸众生”作为反例。在此,还可以追 问,为什么
天才可以发现、观察、感悟、表达自己“心灵的微光”,而普通人就不
能,从而推论 到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再次,可就“心灵的微光”展开措施分析,分析 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
己“心灵的微光”,如首先要学会“认识你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会
自 我审视等;其次要学会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等。最后,既然“心灵的微光”会在天 才的作品中出现,而普通人往往
将之忽视。那普通人不一定完全通过审视自我或审视生活来发现“心灵的微光”,还可以通过从天才的作品中学习天才发现、感悟、表达
自己的“心灵的微光”的经验, 从而通过审视天才,来学会珍视自己“心
灵的微光”。

最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 ”展开辩证分析,“心灵的微光”也可能是
愚昧之光,邪恶之光,人要善于培育智慧之光、正义之光,摈 弃愚昧
之光,邪恶之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当然,爱默生 的本意是论“自立”,从被命题人删除掉的语句中,我
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非常欣赏那些“发现和观察 诗人和圣贤的天空
里的光彩”的人,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突出自我

的价值,不 是为了否定“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如果从“珍视
自我的感觉、感受、体验”入手,从而“肯定 自我的价值”的角度立论,

当然也可以。尤其是作者下文中说的“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 我
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这句话,更是阐明了人要坚
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的真谛。

而在高考作文题目中,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
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
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 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
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如果能从 这个角
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有坚守“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三、阅卷实录

评卷之先:讲解细则,明确角度。

6月11日上午8时,阅卷老师赶到华东师范大学大礼堂 参加阅卷会
议,明确阅卷要求,分配阅卷任务。大会结束以后,作文组的阅卷老
师单独开会,阅 卷组的负责人就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做了深入的解析,
分析了“心灵的微光”的内涵,并对样卷中考生出现 的各种作文思路做
了简要的评析,详细地讲解了今年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

在具体要求中,反复强调的是有以下几条。

一、不能根据考生的作文题目就妄下论断其是否 离题,一定要在通
读全文的基础上,判断其是否偏离题旨。

二、不能只关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打分,一定要看全篇,甚至重
点要看作文的主体部分。

三、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但是不反对“华而实”,鼓励既言之
有物,又言之有文的作文。

四、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错别字每出现1个扣1分,扣满3分
为止,书写美观的可酌情加 2分,书写潦草的可酌情扣2分。

五、问题卷可提交中心组审阅,空白卷一律提交。


六、要注意区分偏题作文、离 题作文、套题作文等之间的区别。偏
题作文可归入三类下或四类卷。离题作文和套题作文为五类卷。
七、要注意区分作文材料及其出处的区别。作文材料虽然出自于爱
默生的《论自立》, 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写“论自立”,“论自信”,
如果要写,也要结合“心灵的微光”写,不能抛开“ 心灵的微光”。对于
“心灵的微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根据
自己 的理解分析阐释,但不能把“心灵的微光”理解成人身上的“闪光
点”,或生活中的“细节”。考生可以 从培养“天才”的角度入手,但是
不能抛开“心灵的微光”泛泛而谈。总之,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材料中的
两句话,要从整体上去感知这两句话。

八、要注意区分把“微光”理解成“爱”、 “信念”、“梦想”、“幸福”、“美”
等内涵的不同情况。如果把“微光”单纯地等同于以上内涵,有 偏题之
嫌;如果把以上内涵理解成在“心灵”中一闪而过的“微光”,也未尝不
可。关键在于考 生是如何阐述分析的。不能搞“一刀切”。

然后,阅卷老师分组来到阅卷教室阅读样卷,深 入讨论阅卷标准,
在讨论结束之后,阅卷小组组长就阅卷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并
结合中心 组的意见,深入解析了每篇样卷的打分标准。要求在第一天
的阅卷过程中,每一篇四类卷以下的作文都要 提交给阅卷小组长审
阅。

评卷之时:重视审题立意,忽略语言表达。

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最苦恼的莫过于判断作文是否偏题,因为
离题作文还是比较明显的, 诸如“细节决定成败”、“论包容”、“成功
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之类,基本上就是五类卷了。

偏题的作文就颇让人头疼了,这些考生明显经受过材料作文的审题
指导,但是学焉不精, 审题不清,喜欢在开头或结尾照抄材料,貌似
符合题旨,但是并不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和阐述,就直接 举例论证,
阅卷老师须在考生的举例论证中,进一步明确其立意是否偏题。在考
生在举例论证的 过程中,对“心灵的微光”往往不加诠释,这就导致阅

卷老师无法快速准确地领会考生的立意是否得当。阅卷难度因而大大
增加。

比较符合题旨的立意作文,往往在开头引述材料之后,即明确破题,
将“心灵的微光”界定为“灵感”、 “想法”、“意念”、“思想”、“智慧”等,
然后展开论述,或论述其价值和意义,或论述如

何抓住“心灵的微光”,思路清晰,主题明确,阅卷老师只要根据其立
意的高低和论述的层级即 可区分出一类卷和二类卷。

比较符合题旨的作文,所列举的材料往往以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 为
主,如牛顿、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人、乔布斯等,以人文社科领
域的作品为辅,如李白、 苏轼、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韩寒等。值
得一提的是,今年涌现了大量的作文,以张丽莉、吴斌等“最 美”的新
闻人物为正例,以小悦悦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不扶摔倒老人等为反
例,展开对比论证 ,论述要抓住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微光”,立意
模棱两可,论述不着边际,题旨在若即若离之间徘徊 不定,让阅卷老
师不知如何判定是好。

评卷之后:找出问题,明确方向。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平均分尚未公布,估计在49 分左右,在阅
卷之后,笔者做了如下几条阅卷小结。

一、今年的离题作文、偏题作 文明显增加。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
上海近年高考作文题中审题难度最大的。这与上海市语文教育界一直
倡导的在审题上不给学生设高门槛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审题难度的增
加导致考生立意上的高风险 ,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会占便宜,只要审
题过关,就可以得到二类卷。力图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学生则要承 担离
题或偏题的风险。

二、今年的记叙文明显减少,几乎是清一色的议论文。记叙 文鲜有
佳作,几乎都是三类卷或四类卷,虽然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写
议论文,但是考生在 解析“材料作文”的思维定式下,几乎都选择了议
论文。


三、在议论文 写作中存在明显的不重视对观点的分析、阐释,只注
重大段地举例“印证”的现象。考生在引述材料得出 观点之后,往往马
上列举2-3个例子加以印证,缺少对观点的深入分析和详细阐释。

四、今年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显得到抑制,但是也没有大量出现“华而
实”的文风,文风趋向于 朴实,但并不自然。语言表达明显趋于干瘪、
枯燥,没有新意,缺少文胆和文气。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2013年的考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
练。

一、加 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其实,审题训练,主要针对的就是
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都 不大。真正需要审题训
练的只有材料作文。要对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进行整体关照,注意分析
前后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不能抓住“微
光”的“微”字,将“微光”理解成生活 中的“细节”;不能抓住材料中的
“舍弃”二字,将材料理解成“不抛弃、不放弃”;抓住材料中的“自 己”
二字,将材料理解成“自信、自强”等。

二、加强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论证训 练。要明确“印证”不等于“论
证”,单纯的通过举例“印证”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不属于严格意< br>义上的逻辑论证。考生要学会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来
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学会运用 因果分析、对比分析、辩证分析来阐述
自己的观点。

四、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可以针对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提出
有理有节有凭有据的批评和建议。虽然像“小悦悦”事件这样的社会 热
点可能会不恰当,但是不排除考生可结合恰当的社会热点加以批评指
正。虽然“心灵的微光” 很私密,很个人化,但是让人将它舍弃的原因
却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考生完全可以结合社会热 点分析其
被舍弃的社会原因,从而达到联系实际、针砭时弊的目的。

四、评分标准及细则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
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
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
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
为五类

⑴脱离题意;⑵文理不通;⑶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2分;⑵错别字1个 扣1分,至多扣3分;⑶
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⑷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
洁美观,酌情加1-2分。

2012年上海高考评分细则

今年高 考作文题中的“心灵的微光”含义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开放
性,在判断考生作文的立意时,需要特别注 意。

一、“心灵的微光”,可以理解为灵感、想法、意念、点子等,只要
是符合心 灵活动规律的词语都可以算作符合题意。但是把“微光”理解
成生活中的细节,人性中的闪光点,则不符 合题意。

二、对于这则材料的整体理解,也可以从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心灵
的微 光”入手,因为材料中暗含了这个意思。但是如果抛开“心灵的微
光”,单纯地论述自信则另当别论。< br>

三、如果将该材料理解成“不抛弃、不放弃”,“珍惜曾经的拥有”,“论
包容”、“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则属于离题或套题作文。离题作
文要按照原则上打为五类卷,与 四类卷中的偏题作文区分开来。

四、对于字数不满400字、未能卒篇的作文,应以内容不 够充实为
由,酌情扣分,可列为四类卷。对于字数已满400字但不满600字的
作文,要看其 内容写的如何,如果卒篇,可以按照完整的文章打分,
可酌情扣分。如果在600字至800字之间,可 以按照正常的作文打分,
不予扣分。

五、对于思想内容不健康,与主流价值观有严 重冲突的文章,可提
交为问题卷,由中心组负责打分。

五、标杆作文

随心之性,思哲之志,羽化而登仙

有人说:“天才与凡人只在于一步之遥。”愚以为,诚然。

天才与凡人只在于一步之间,有 些人抓住了心底闪过的一丝微光,
他们顺藤摸瓜,羽化登仙,创下惊世之作,被人们并为天才之列;而< br>有些人却没有抓住,他们终究认为自己是凡人,对那些不切实际的想
法首先进行自我否定,直到那 一丝微光石沉大海。

每个人都想成为天才,每个人都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惊起世间千层浪。但多数人终究沦为凡人,平庸普通,消殒于那历史长河,堙没
在茫茫人海,终究是没有发出自 己的声音。

那么该如何抓住这在头脑中闪过的一丝微光呢?

愚以为, 随心之性,思哲之志,而后方可羽化而登仙,脱离凡俗的
桎梏,傲临于凡世之上。首先,人要听从心里的 想法,坚定自己的抉
择。陈寅恪先生曾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倡导“独立之精
神,自 由之思想”。若要脱离那凡俗的桎梏,必先有独立的人格,独
到的见解,并且有所坚持,有所取舍,能在 人潮的风浪中屹立不倒,
不人云亦云。有着“举世皆醉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等境界。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被人海吞没,服软于权威,萎靡于金财。心底无
意间闪过的那一丝微光,如 冬末的萌芽,抓住它,便能超凡脱俗。

但是,愚以为,仅此还远远不够。你还要有能力去追 寻那簇微光,
有能力去顺藤摸瓜,有能力去驾驭它,把它牢牢地握在手里。光有此
“独立精神” 一个横向当世之时的维度,是远远不能驾驭得了微光的。
所以,还须有一个纵向拉伸的过程,那就是历史 的长流,“江山代有
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思百哲之志,感百哲之悟。

我等有 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有着深厚的底蕴,听孔老
之教诲,感孙文先生之遗志,理应“博观而 约取,厚积而薄发”。要如
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持一等之志,
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而后立言”的人
生境界。 人生须笃定自己的 志向,力行自己所言。唯有此方能修成
正果,成为世人所追捧的天才,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远远不能 承
受的,但只要他们自己知道那就够了:他们为什么能抓住心底那一丝
微光,他们凭什么成为天 才。听随心底呼唤之声,思辨先贤明哲之志,
待进入修罗之境,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每个人心底都会闪过不止一次的微光,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没有。
有些人成为了天才, 有些人终究沦为凡夫俗子。当后者看到前者的作
品中闪现了自己曾经的灵感,他们唯有后悔不已,感慨唏 嘘而已。

【阅卷组意见】本文文质兼美,属于难能可贵的“华而实”的作品。
从 作者的遣词造句之中即可看出其文史底蕴不凡,但不会给人一种堆
砌材料之感。所选素材从陈寅恪、王国 维到曾国藩等,皆有自己独特
的理解和感悟,且非常切合本文的主旨。本文简单地阐述了“心灵的
微光”和“天才”之间的关系之后,便着重用力于阐述“如何抓住这在头
脑中闪过的一丝微光”,运用 措施分析,先后从横向、纵向角度分析,
再合二为一,总结全文。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语言 骈散
结合,铿锵有力,很有艺术感染力。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圣人之所以为圣,凡人之所以为凡,人们的界定往往会联系到他们
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构 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坚忍不拔之志以外,亦
必有它,心灵的微光。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样才能抓住微光,并将之扩展成燎原
之火呢?

荀子说 过:“吾尝终日而思,”但他脑中并没有闪过微光,“不如须臾
而学也。”的确,微光来自于自身。只有 勤学,把脑中的空缺补满,
才可以等待那道灵光的出现,许多的世界重大发现都来自于苦思冥想
之后的冷却期。有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在梦中,他梦到了一条
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来之后, 他便写下了化学史上的突破。人
们惊叹于他的幸运之时,殊不知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没有构成微光的物质,试问空想会有结果吗?

然而,如何将微光培养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 ,是酒。他
将明月,美酒作为自己的朋友,以酒来触发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
为了自己豪气干 云的万古诗篇,无疑,他的诗歌点燃了一个时代。酒
之于我们,象征着什么?是把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勇气 。我们只是一介
平民,如何与专家叫板,他们说的肯定就是对的。看来是的,我们的
确错了,但 我们错的是把自己的点点星火抹杀在了摇篮里。

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雷尔斯曾说过:求生的关 键在于不断探寻,不能
放弃希望。也许你会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慨叹如果当初的我
再坚 持一下,或许我也可以写出这么动人的生命乐章,也许你会在看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感慨如果当初我再 坚持一下,或许我也可以画
出这么动人的甜美微笑,可是这都只是也许,我们总是在把那些曾属
于我们的微光舍弃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在某个天才身上发现,原来自
己曾经也是个天才。

如何在拥有微光之后将其扩大?当然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
风。具体说来,是自然或是 社会的环境。在文字狱横行,或是焚书坑
儒的意识形态下,即使出现了光,也会被那时代的阴影所笼罩。 他们

不愿,也不敢去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须先打
破人们古老 陈旧的意识与思想。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加以氧气的供给,数秒后便会自动的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但若细心给以保护,便可致那
熊熊巨火。燎原,才是那火芯的 初衷吧。

火苗虽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
是空谈 ,三毛说: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弃,是因
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应该舍弃,是因 为其虽微,却

页眉的横线怎么去掉-漫步华尔街


初中班主任德育案例-z级一班3


小211工程-水果微商


人大代表提案格式-浓缩汁


瑕的组词-车辆gps


什么动物能贴在墙上-爱情心理测试


难忘你-一束光


袖珍椰子树-超级搞笑的图片



本文更新与2021-01-03 09: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94642.html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