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莲蓬手议论文的论据的使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07 22:56
tags:议论文的论据

冰封王座单机秘籍-陈雅菁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简诏)

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之论据的使用
一、基本概念: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 物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
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虚构的材料。
虚构的材料如神话、寓言、笑话、民间故事 、小说等,因为这些材料实质上是
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事实,因而也可以 作事实
论据。
二、论据的基本特点
概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具有概括性,因此 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围绕观点对
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表述的文字务必要简洁明了,其作用在于证明、支撑 论
点。
三、论据的作用:
1、事实论据是议论文最有力的武器,是支撑论点的钢筋铁骨。
2、拥有充分的鲜活事实论据,既凸显文章内容之丰富,又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注意: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
一致性——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要和论点一致;
典型性——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新颖性——现实生活 中的新人新事;发生在过去,较少被人引用的材料;为人熟
知的事例换角度运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
四、论据运用的几点疑问:
(一)怎样选用论据,才能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有理也得守规,这一点古人就做得好
屈原被贬,他有罪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虽然君主把他 流放了,但他却守规
了,遵守了君主的指令,他去了贬谪之地,如果他不守规,而是奋起反抗,他人头早就落地了,成了历史长河的一滴水,淹没在历史之中,而屈原也就不是那为
国而自沉于汨罗的屈 原了,他也就无法表忠贞之心,流芳百世了
思考:选文用屈原被流放的事例来论证“有理也得守规”这一观点,你认为恰当
吗?
明确:不恰当选文中用屈原遵守君主指令,去了贬谪之地的例子来证明“有理
也得守规”,实在牵强文中 还说屈原如果不遵指令而奋起反抗,就无法表忠贞
之心而流芳百世,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要正确地使用材料,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要正确地运用作家作为
论据材 料,必须熟悉其经历、代表作品
要想以某历史人物事迹为事实论据,仅靠背“素材大全”之类的应 试资料是不
行的要了解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阅读其代表作品,写作时才能运用自如比如,
想了 解屈原,可读他的《离骚》《涉江》《天问》等作品和司马迁的《史记·屈
原列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 他的经历,把握其精神实质

(二)材料典型,是不是都要选用名人伟人的事例?
示例: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
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 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
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
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 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
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 为人
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 ,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
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 的偏差,根本的缺失,
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 br>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
政府“风水”者有 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
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 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
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 投身于基层
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思考:选文示例第三段在选例上有什么特点?是否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明确:选文第 三段的用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时代感强可看出作者善于关注社会
时政、思考当下生活作者从反面列举事例 :部分官员无视人民这一原点,置公
众利益于不顾;众多公民没有原点意识,不愿承担公民之责这两个事 例从“官”

和“民”这两个角度展开,很有代表性,与文题“回到原点”的立意要求相契合,真实而有说服力,因而能体现“材料典型”的要求
事实论据的“典型”,关键在于材料有代表 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具有
说服力量所以,选用“典型”的事实论据,大可不必拘泥于名人伟人的 事例,
热点时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名著中的事例等,无论来自文学、
科学还是 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为我所用只要视野开阔,何愁“无米下锅”?

(三)论据新鲜,是否只有新近发生的事例才算新鲜?
示例1: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 香,千里寄饼给长安好友一姓杨的大使,
赋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肠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唐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
故事若发生在现代, 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却打了
折扣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了,而人们 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了
示例2:同样是细小的事物,一封已被很多人淡忘的忏悔书,也让我们看到 一个
科学巨人的人格缺失伽利略,这个历史上震动世界的名字,却曾经被写在一封可
耻的忏悔书 上内容是,他承认他关于地球是转动的说法不正确,并向所有宗教忏
悔在威胁面前他放弃了人格,正如德 国戏剧家在《伽利略传》中的评价:他让自
己成为社会麻木人群的一部分,死亡了
思考1:白居易、伽利略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名人,示例1、2的作者用例会不
会落入俗套呢?
明确:不会落入俗套为人熟知的事例换一个角度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白居
易、伽利略是大家 所熟知的古代名人,但示例1作者用白居易千里寄饼给杨大
使的材料作为古代文化的事例与现代文化相比 照,切入的角度很别致写的虽是
旧事,在中学生作文中却鲜有人用,当然显得新鲜而示例2 ,体现伽利略人格
缺失的忏悔书更是让熟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我们倍感新鲜
示例3:
表演和风格方面,京剧是安详的京剧从不强调暴力或者血腥像《霸王别姬》中
的自刎, 《贵妃醉酒》中的酗酒,《谢瑶环》中的上刑,《碰碑》中的自杀和各

出戏里的打仗场面,均 以“出之贵实,用之贵虚”为原则,将其艺术化、抽象化,
以强调其中的体态美、动作美或人物思想感情 最受观众喜爱的生旦两行中的梅、
余两派,以安详典雅为最大风格:既不是程派的一唱三叹,也不是马派 的泼辣激
昂京剧,既不是凌叔华等京派作家的阳春白雪,也不是评剧的下里巴人,它安于
平庸, 以安详为风格
明确:示例3所用的事实论据新鲜示例3的作者是一位热爱并熟悉京剧艺术的
考生,他巧妙地将题目“说安”化为“说京剧”,又将“说京剧”化为“说京
剧的安祥”,自如地用上了 自己所熟知而多数考生陌生的京剧材料,在考场上
自然脱颖而出
论据的新鲜并不单纯以时间来 判定一般来说,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在
高考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一些疏于思考的考生甚至原封不 动地照搬相关人物的
颁奖词,以致用例时众口一词,千人一面这样素材的时代感虽强,但在考生的
滥用套用下已不新鲜了
倘若你了解某一项知识,倘若你熟悉或擅长某一门技艺,你尽可以根 据题意
大胆地让它为考题服务,因为你的体验会比别人更独特,深入,所以,这样的
论据能让人 耳目一新
【课堂检测】
1.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是否具有一致性?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找到事物的积极方面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
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 伞的然而,这位老太太整日都是烦闷的,因为,她总是
担心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大女儿的鞋卖 不好一位邻人开导她说:“您
应该高兴才是呀,晴天,你大女儿生意好,雨天你小女儿生意红火”老太太 一听
心中顿悟,便开怀地笑了起来从这则小故事中,给我们的启示太多,我们每个人
都希望自己 能够天天快乐,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不尽如人意,给我们带来许多忧
虑、烦恼,如果我们是个懂得换位思 考的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会少几分不快,
多几分快乐
明确:不一致作者试图通过列举心情 郁闷、终日为女儿生意而担心的老太太,
受邻人开导后开怀而笑的经历,来论证“要懂得换位思考”这一 观点但这与作
文题目材料所蕴含的观点之一(换个距离思考)不吻合

“换位思考”不等于“换个距离思考”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 心,设身处地,是达
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换个距离思考,由于距离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
将产生变化这二者不能混淆文题为“换位人生”也与作文材料的寓意相去甚远

2、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
往往这些说早死和晚死一样的人,其实他们也是怕 死的,起码我是有一点根据的
我有一个亲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就是不关心自己生命而得了一种病,他说 治不
好不治,也该走了他是这么说,可是他心里却怕得不得了医生说如果手术不成功,
那么就不 行了手术的成功率小,如果不做手术就一点机会也没有,就等死他这下
可急了,家人不同意他做手术,他 自己却死活也要做,他满头出了汗,很是紧张
在医生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的手紧紧地握住一位医护人员 的手不放,眼睛里流
出了泪水,他表面没事,可是他心里在害怕啊,他怕手术不成功,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他一直看着医生,然后闭上眼睛,他自己为自己保佑,结果,手术
成功了,他松了一口 气,然后说一句话,“生命真重要,不能小看它” (摘自
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生命高于一切》)
明确:不要随意列举只有自己才知道 的不典型的事例材料作为论据,因为这类
材料缺乏“共知性”,而缺乏“共知性”的论据不具备典型性选 文引述的主要
材料“亲戚治病”,不够典型,缺少说服力
“在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 …”“我有一个邻居……”,不少考生举例时常
常这么开头当然不是说不能举身边的事例,只是若缺乏独 特的生活体验及阅读
视野而如此举例,会让人倍感乏味
论据缺乏典型性的主要原因在 于考生疏于关注社会,缺乏阅读积累,举例范
围就出不了家里的院门﹑学校的围墙了

(四)

怎样通过概括使材料成为议论文的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 考:这则材料长达七百多字,为证明论点“善良是人们为自
己留下的路标”,怎样将它概括为150字左 右的论据?
善良是我们的路标

位于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沙漠因为自然环境恶劣, 所以这
里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1814年3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考古探险队从英国 伦敦出发,进入了“死亡之
海”,这支考古队的队长名叫詹姆斯,他年过花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当 时
进入沙漠后,这支考古探险队经常能碰到许多死亡者的骸骨每当看到这些骸骨,
他总会让大家 停下来,把它们收集到一起,然后选择高地挖坑埋起来为了表示对
逝者的尊重,詹姆斯还会在这些简易的 坟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
墓碑
但是,沙漠中的骸骨实在太多了,他们每天都 会碰到很多,而不断地掩埋这些
骸骨,消耗了考古探险队大量的时间,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考古探险队 的行程
于是,队员们对詹姆斯的意见都很大,他们抗议道:“我们是来考古的,可不是
来替死人 收尸的”
但詹姆斯却固执得很,他对队员们说:“每一堆白骨,都曾经是我们的同行我
们怎 么能忍心看着他们的骸骨暴露在荒漠里呢?”詹姆斯虽然这样说,也不得不
做出了让步他开始化繁就简, 把许多骸骨合葬在一起
一个星期后,詹姆斯带领考古探险队顺利进入了沙漠中心在这里,他们挖掘出
了许多足以震惊整个世界的异常珍贵的文物但是,正当他们将收获装上骆驼,准
备离开时,怪事 出现了沙漠里先是刮起了黑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接着,他
们随身携带的辨别方向的指南针也失灵了 结果,这支考古探险队在沙漠里转了好
几天,也没有走出去,食物和淡水却开始匮乏队员们纷纷开始写下 遗书,准备迎
接死亡的来临
危难之时,詹姆斯的突然说了一句:“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
大家看着他迷惑不解詹姆说:“我们沿着那些坟墓走!”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大

最后,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留下的墓碑,走出了“死亡之海”而他们是
第一支走出这片荒漠的考古 探险队
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的采访时,这支考古探险队的每一个队员都这样感慨地
说道: 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摘自《大公报》)


明确:
概括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1)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论据的真实性;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
叙述应简明扼要
(2)在援引时要着力突出论点(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而将其余的舍弃要找
出论点的关键词 ——“善良”“路标”在文中的对应内容,即詹姆斯在率队掩埋
沿途所见死亡者骸骨,并在墓前插树枝或 立石头为墓碑以示尊重,后来因此得以
走出困境的事迹
(3)在对所写的事例进行概括时,可 以适当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和评价,以突
出转述的情感、态度倾向
概括示例:
十九 世纪初,英国一考古队长詹姆斯在率队穿越撒哈拉沙漠时,不惜消耗时间,
将沿途所见的死亡者骸骨掩埋 ,并在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墓碑,
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后来,当他们在沙漠中迷路时,正是 那些“墓碑”帮助他们走
出了这片“死亡之海”善良成了这支考古队走出死亡、走向生命的路标

2、

下面选文中对选用作事实论据的材料的概括是否得当?请简要分析并作修改
语言是风,沟通是 帆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
视,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但是钱钟书先 生不愿被人宣传,谢绝了不少记者有
一天,一位英国女记者,好不容易才打通他家的电话,恳请钱老让自 己登门拜见
他,钱老一再婉言谢绝却没效果,就对那位英国女士说:“你看了《围城》后,
可能 会像吃了一只鸡蛋那样,觉得不错,但是,你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
呢?”洋女士终于被钱老的妙语 说服了
明确:即便素材不长,也要切合论点进行剪裁凡是和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内容,一
定要叙 述具体,交代完整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论据与论点油水分离概括
材料时,要围绕观点用自己的语 言重新组织,要体现自己的感情倾向和评价
选文欲以“语言是风,沟通是帆”为论点阐述语言与沟通的 关系,但作者在叙例
时,只是把这个故事照搬下来,并没有围绕论点对素材进行剪裁,未能凸显语言与沟通的关系

修改示例: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拒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 “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好,
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 默又表
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
陷入僵硬 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知识渊博的老人
了(摘自2004年高考广东作文 )
点评:作者没有照搬素材,而是根据话题选择要素——钱钟书的妙语,并指出其
巧妙之处— —不失幽默又表达 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还告诉我们这一妙语
的效果——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 知识渊博的老人这样的概括有力地支撑了
论点

五、 事实论据的运用方法之一: 繁例点例结合
概念解说——繁例点例结合
繁例是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作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的事例。 它
从深度方面说明问题,使论据更直观、形象,论证更有力。
点例是与观点或 情感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性事例,
它能拓展作者视野,增加文章容量 ,使文章显得材料丰富而有感染力。
注意事项——繁例点例结合
①对新颖、别致、特有、 “独家新闻”式的事实论据,可写得确凿、详实、生动一些,将其
作为为繁例;对一般的、常见的、不太 新鲜的事例,可简要叙述,作为点例,点到为止。
②一篇文章若尽是繁例则显臃肿,若尽是点例则浮泛 浅薄。一般而论,应是数个点例、一二
个繁例。
作用:繁例点例结合,能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把详与略、深与广完美结合。
突破点一:运用点例,有意地铺排与盲目地堆砌有何不同?
示例1:
汉代 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
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 弃而选择放弃,反而更加潜心钻研经史。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成为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 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
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 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示例2: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会发现文学 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
实地的结合。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 大师雨果,也有脚踏
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 实地兼
备而成。三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发展,他们见

事而歌,不平则鸣,这鲜活的情感故事,被《诗经》写实记下,记录的是先民们脚踏实地的
一个个脚印。
两千五百年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仰望星空,发出了《天问》,问苍天,问星空, 我
们的民族从何而来?将去何方?一千多年前,李白仰望星空,在“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
兮 列如麻”的瑰丽仙境中,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仙;杜甫脚踏实地,即便是在“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的境况中,担忧的也是国事民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仰望星空,
仰望一个民族的梦想,脚踏 实地,脚踏一个民族的行动。
分析上面两则示例在点例运用上的不同效果。
提醒:
示例1叙例时没有紧扣观点阐述,凸显关键词,也没有对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作任何剖
析,只是简单地排放在一起。
注意:在阐述每一个材料时都要指出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还应把 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
深入剖析与主题的关系。
示例2中点例丰富,雨果、巴尔扎克 ,《诗经》、《天问》,李白、杜甫,紧扣话题,两
两对举,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阐明仰望星空和脚踏实 地的结合的关系,立意高远,文采飞扬。
运用点例,有意地铺排与盲目地堆砌有何不同?
盲 目地堆砌点例是将几个点例简单地排放在一起,没有点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起不到论证
的效果。
有意地铺排点例是将几个点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剖析它们之间及它们与主题的关系,
这 样能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形成一种汪洋之势,收到一种厚重之效。
小结:
要正确地使 用材料,就要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涵。要正确地运用作家作为论据材料,
必须熟悉其经历、代表作 品。要想以某历史人物事迹为事实论据,仅靠背“素材大全”之
类的应试资料是不行的。要了解这一人物 的人生经历,阅读其代表作品,写作时才能运用
自如。

突破点二:点例组合形式有哪些?点例组合的顺序有何讲究
示例1: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必有其美好的精神家园,将人性引向那条光辉的道路。
莎士比亚的剧 本和诗歌中对人性的礼赞;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时人们的自尊自信和人格
理想富有诗意的描述;拜伦、普 希金、莱蒙托夫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歌德、惠特曼对人内在
创造力的展现和赞颂;康伯内拉、布朗基、杰 斐逊对改造人的内心的伟大热情;托尔斯泰、
泰戈尔浩荡无边的人性之爱——种种追求引导人们走向精神 家园,回归善良、和谐的自我,
在这个地理死角和社会死角,只有精神家园才是永恒的平等,永恒的和谐 。
示例2: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 个个太平盛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 刘
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

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示例3:
屈原 一心为民实现清政,绝望之时,以身殉国,人民用划龙船吃粽子纪念他;司马迁冤
受宫刑,含辱赋史,矢 志不移,人民没有忘记他;鲁迅弃医从文,笔耕不辍,“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民永远 怀念他;小平同志冲破阻力,改革开放,祖国面貌,一
日千里,人人品尝着改革的甘霖,享用着改革的硕 果,人民永远敬仰他;任长霞扫恶打黑,
除暴安良,死后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帐如云;袁隆平让世界远 离饥饿被授予功勋科学家称
号!是啊,这个世界,时时、处处、事事都有回声。
分析上面三则示例在点例组合上的不同特点。
提醒:
示例1,运用点例 排比的方式记叙事例,五个句子涉及12位文学巨匠、哲学大师,大
师们对美好精神家园的追求引领人们 回归善良、和谐的自我。点例排比的运用展示了作者开
阔的视野,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气势强烈,论 证有力。
示例2,运用点例对比的方式,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对比 来
论证兴亡之道,使观点鲜明有力。
示例3,点例是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展开的。 但选的都是国人的事例,在说明“这个
世界,时时、处处、事事都有回声”这一观点上,显得单薄。
点例组合的常见形式有点例排比和点例对比。
1.点例排比指运用三个以上的句式相同 的点例来证明一个观点。运用点例排比的方式记
叙事例,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强化语势,增强论证效果。
在运用点例排比时要注意:
(1)所排比的事例之间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这是运用点例 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
缺乏这种相关性的,就不能集中运用。
(2)要注意在分述事例时, 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
可以使用设问或反问句式运用点例,以设问 或反问形式,串起一个个典型例证,句式整齐,
语气强烈,读来颇有气势。
2.点例对比指运 用两组点例形成对比,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
出。运用对比式点例,则要注意 所对比的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
3.在事例并列中,要注意事例的排列顺序。一般可以采用从古到今, 先中后外的顺序。先
写重要的,后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先写有名有据的,后写无名无据 的。这
样思维才顺畅。

突破点三: 繁例和点例结合,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示例1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 未悔”——
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交迫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屈原束手无策,于是他纵身跃入< br>了滔滔江水中;屈原是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的他只能投
身于江 ,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屈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找准自己

位置的人 。他们不盲目羡慕高官厚禄与富足的生活;他们只为祖国的安定、进步、发达做自
己的贡献。刘翔、杨立 伟、费俊龙、聂海胜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就是这样的人。
示例2
弯曲是尊严的别一种诠释。
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了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 争,说:“下等人出
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 理力争,
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 br>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尊严。
繁例和点例结合遵循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繁例与点例必须同类或相关。
示例1以屈原为繁例,以当今人物刘翔、杨利 伟、费俊龙、聂海胜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
为点例,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找准自己位置,甘于为 国奉献。示例2中繁例与点
例的叙述紧扣观点,符合“同类或相关”的要求。
原则二:繁例与点例宜多维组合不宜单向重复。
示例1中杨立伟、费俊龙、聂海胜都 是优秀航天员,这样就显得单向重复了。示例2
中繁例与点例所叙述的人物各有特点,均符合“多维组合 不单向重复”的要求。
原则三:繁例与点例要点面互补,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深与广结合起来。
“点”是指花费较多的、能有力证明论点的,并且是新鲜生动、比较独特的某个事例,
这样的事例能让人过目不忘。再用一个排比句,一个一个地罗列出与“点”内容相映的、同
样有针对性、 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叫“面”,这些事例人皆尽知,所以只需提及。点面互
补,能使文章显得充实饱满 ,增加说服力。
示例2中晏子的事例与韩信、张良、勾践、刘备等人的事例形成点面互补。“ 点面结合”
加大了论据的使用量,浓缩了篇幅,做到了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避免了堆砌之感。
小练笔:以“威信”为话题写两段议论性的文字,400字左右。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事实论据时要做到繁例点例相结合。
示例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 威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人民会因为这种“威信”而信服,
社会会因这份“威信”而稳定和谐。秦始 皇赢政统一六国,开创帝制,严刑峻罚。在那样一
个动乱的年代,有如此魄力和能耐,这叫我们如何能不 对他肃然起敬?如何能不被其威严所
震慑?但他却辜负了自己一身的伟才,用暴政换得了“戌卒叫,函谷 举,楚人一炬,可怜焦
土”的悲剧命运。若使他知道帝王之“信”的重要性,他何至于“取之尽锱铢,用 之如泥
沙”?而他的国家又“何得而族灭也”?“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前程正是败于秦始
皇的只“威”不“信”上。
“威信”不分家,只有二者很好地被统一,才可构建社会的安定和谐。经 济危机后的美国,
社会萧条,百花凋谢,罗斯福以威信为人民树立起复兴的信心;近代落后的日本,明治 天皇
以威信振兴了整个大和民族;明代地方官员方克勤一就任,就以威信平息了农民的反抗,让
百姓信服。无论是罗斯福、明治天皇,抑或是方克勤,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威信让人民安乐,
他们都让自己 的威信在可支配的范围走上光明大道。威信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它为社会带

来了复苏的希望,和谐的气息,同样。也给了施行威信的人带来了拥戴和赞誉。

六、 事实论据的运用方法之二: 叙议结合
概念解说
“叙”即客观叙述,“评 ”即主观评价。叙议结合,即把对事实论据的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有机地结合起来,叙为议设,议由叙生 ,在“议”中出“理”。
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时,要注意:
⑴叙述精练,议 论恰当。叙述事件要抓住事件主要属性,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随意想象,
“议”要恰当,不能随意拔高 或降低。要以事件为基础,在事件的基础上展开议论。
⑵叙议之间要衔接,要有连接点。叙述是为理论 服务的,而议论是叙述的升华,是文章的灵
魂所在。
突破点一:叙议结合有哪些基本形式?
阅读下面三个示例,分析叙议结合的基本形式。
示例1
踮起脚尖,且听 风吟,台湾著名画家几米有一幅画作,感动我内心最深的一角:《悬崖
听风》。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碎花 裙子的小女孩踮着脚尖站在高耸突兀的悬崖边,一脸从容
地任凭悬崖之下的林涛绿浪,悉心接受风的亲吻 与吟唱。这是几米的自由无羁个性的体现,
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曾听人设喻:人生就是行走在刀 刃上,如独木桥般唯一,如刃
般凶险,九死一生。悬崖之上的女孩,却踮起脚尖,以最美的姿态展示了生 活中的美好。(摘
自2009年高考湖南作文《踮起脚尖》)
示例2
保持 情操是常识。我常常被《士兵突击》的主角许三多感动。“不抛弃、不放弃”,许
三多的人生字典就是那 么简单,那么单纯。他认准一个理就埋头猛干,不像时下的人总要先
讲好条件。于是傻傻如斯的他被人认 为是“一根筋”、傻瓜。然而,美好的品行却帮助他取
得了好成绩——从挨训的新兵成长为“兵王”。正 是许三多这似傻的情操,吸引了众多喜欢
他的观众。
示例3
“留学教父” 俞敏洪同样是一位赢在“弯道”上的成功者。他的人生“弯道”,虽然没
有速度的比拼,但同样需要敢于 超越的勇气。当那个被同学们嘲笑发音不准的俞敏洪皱着眉
头低着头的时候,他正经受着挫折与痛苦的锤 炼。然而,处在深不可测的谷底,他依然在心
底刻下“危急之时正是转机之时”的信条,坚信着那句“不 放弃,不抛弃”的诺言,苦学英
语,自我完善,最终完成了人生的超越,成功地创办了国内最权威的英语 培训机构——新东
方。俞敏洪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弯道”上的超越,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 强的
毅力。
叙议结合的方式主要有:
先叙后议,边叙边议,先议后叙再议。
1.先叙后议。
示例1作者先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绘出几米画作的意境,然后指出,画作中女孩踮着脚

尖一脸 从容地站在高耸突兀的悬崖边的美好形象是几米的自由无羁个性的体现,是人生的最
高境界;接着通过引 证,告诉我们,悬崖之上的女孩实际上是行走在人生的刀刃上,她却踮
起脚尖,以最美的姿态展示了生活 中的美好。
2.边叙边议。
示例2“那么简单,那么单纯”,“认 准一个理就埋头猛干”等评价性语句贯穿在
对许三多事例的叙述中。
3.先议后叙再议。
示例3作者先提出观点:俞敏洪同样是一位赢在“弯道”上的成功者,他的人生“弯
道 ”同样需要敢于超越的勇气。接着,叙述了他苦学英语,最终创办了新东方的事例,最后
以俞敏洪的经历 启示人们:要实现人生“弯道”上的超越,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
力。
突破点二:叙议如何有机地结合?
阅读下面的两个示例,思考叙议有机结合的方法。
示例1
古往今来,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想必大家都听过“ 揠苗助长”
的故事吧: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自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出于让禾苗快速长高的善念,他就< br>做出了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一点的善行。回家后,他还夸口说:“今天虽然很累很苦,但
很值得 ,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宋国人的善念
是助苗成长,而结果 却害了禾苗。因为这一“善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
而是欲速则不达。
示例2
有人说,鲁迅先生以笔作匕首,然而我觉得他更似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看得清 任何瑕疵
的明镜。先生解读国民的劣根性,时而痛斥,时而怒骂,酣畅淋漓。先生的文字似一面面明镜,不仅将一切营蝇苟狗者的嘴脸照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照出了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古
国的反思 。先生对自己也是严厉的,时时反省,时而忏悔,于是先生和先生的文字都始终被
人仰望,因为他和它都 是我们民族急需购买的明镜。

写议论文,在叙述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后,还必须围绕论点对论 据加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
涵的道理,实现材料和议论的连接,使论据和论点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成为 一个有机整
体。
示例1,作者紧扣“善之危害”,先总述“生活中‘因善’而‘成害 ’的例子比比皆
是”,然后以“想必”一词进行过渡,转入对“揠苗助长”事例的叙述。在叙述过程中, 作
者同样紧紧围绕观点,强调这是“善念”“善行”,但其结果却是“害了禾苗”。结尾从理
性 的角度进行分析议论,揭示“‘因善’而‘成害”的原因。综观全段,思路清晰,过渡自
然,叙议结合, 观点和事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说服力强。
示例2,作文话题为 “买镜”,寓意深刻。
这“镜”不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乃
至人类,都离不 开“镜”这一自我对照物。

作者善于联想,把对千年文明古国的反思,民族的振兴与 “买镜”紧密相联,选取鲁迅
这面“民族的急需购买的明镜”,让国人反省弱点,直面人生。
作者在叙鲁迅事例时,通过过渡句“然而我觉得他更似一面镜子,一面可以看得清任何瑕
疵的明镜”引出 素材与主题的联系,合乎情理地写出了鲁迅作为“明镜”的作用,也写出了
自己的思想认识。
怎样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使事例和论点有机统一呢?
1.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
或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或扣紧话题的关键词,在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
迅 速由叙述转人议题或论点。
2.恰当使用“连接句”。
在观点和材料之间使用过渡性 的语句,引出素材与主题的联系,使上下文自然流畅,观
点和事例不会脱节。
3.使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在转述材料时,穿插着分析议论,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

病例透视
阅读下面的示例,从叙议结合的角度指出病症。
示例
用 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
如果不去寻找意义 ,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
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 的《病隙碎笔》也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然而身
体的病痛打败他了吗?没有,坚强的史铁生 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筑起心
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病症:事例与结论的简单叠加,缺乏基本的分析,导致论点与论据油水分离。
示例中,作 者给出了史铁生这个素材,然后直接给出结果“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他了吗?
没有”。至于史铁生究竟是 怎样“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的,这种雕琢的过程表现出人
物怎样的精神,作者并没有深入剖析。
这是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失误的典型,这种运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结果”的形式,它
缺 少的是思维的深刻性。
小练笔
下面这段文字是围绕“人性的光辉与黯淡”这一话题来阐述 的,文段运用正例、反例结合的
方法来叙例,请你在事例后面补上议论,100字左右。
汶川大地震,展现了人性的美丽光辉,也折射出极少数人人性的黯淡。在南京,一位衣
衫褴褛的乞讨老人 在捐出5元钱后,又找遍身上乞讨来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
放进了募捐箱。与之相反的是, 有极少数人,哄抢救灾物资,甚至将其作为商品高价出售;
有些人利欲熏心,居然盗卖受灾婴儿……
示例
一个靠乞讨为生的老人,当废墟下的生命更需要帮助时,他把赖以生存的105元全数捐出,

人性的善良在这一刻闪烁出最明亮的光芒。而这极少数人,他们把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之
上, 他们丑陋的人性践踏了人类的良知,势必受到谴责。

qq空间查看-twins好听的歌


防灾科技学院分数线-佟铁鑫简历


双跳-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赞美教师的句子-bec中级听力下载


搞笑情侣名-金鹰节获奖名单


电影爱在旅途-上海二手房买卖


中国70周年-word中分数怎么打


外出旅游必备物品-幻奇系列



本文更新与2021-01-07 22: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00815.html

议论文的论据的使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