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小林绿子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10 15:28
tags:生命的法则

梦中的婚礼简谱-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

2021年1月10日发(作者:尹伸)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
第一节
一 教育
●★(一)教育的界 定:P2《教育大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界定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只影响人< br>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项活动。狭义的教育只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 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育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 动。
★(二)教育的主要功能:P2-3
1、
2、
3、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功能
教育与学前教育
★(三)教育的种类:
按年龄层次可 分为:胎教、新生儿教育、学步儿教育、托儿所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及多种多样的 社
会教育。一般把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及初中教育称为初等教育,高中教育称为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称 为高等教育。从胎教一直到
小学1-2年级的教育称为早期教育。
二 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的界定:P3学前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他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的双重性质 。学前教育的
目的(教育性)一方面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作
准备,注重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福利性)另一方面在于为幼儿家 长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解放劳动力,使家长更潜心与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二)学前教育的种类及其特点和功能P4-7
学前教育与教育一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前教育只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学前教育,包括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等等。狭义的学 前教育主要只机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0岁至入学前的儿童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 br>有计划的影响。
★1、家庭教育,或家庭学校教育、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P4-5
(1) 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
(2) 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3) 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性
(4) 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2、社会教育,或学前社会教育、社区学前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 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及私人创办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非正式的教育。
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P5-6
(1) 接纳对象的社会性
(2) 社会教育具有娱乐性
(3) 教育活动的群体性
★3、机构教育是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 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5--- 3岁阶段的教育称婴儿教育也称托儿所教育,
3-----6岁阶段的教育称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 育。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除了托儿所、幼儿园以外,还包括学前班、混合班。
机构教育的主要特点:
(1)受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约束和指导,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有符合一定标准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活动的开展。
(4)由专业人 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 br>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的。
一般把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称正规学前教育或学前正规教 育,把非正规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称非正规学前教育或
学前非正规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1
一、 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学 的界定:P9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与规律的科学。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研究:
一是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是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的对象。
二是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他主要是学前教育课程论研究的对象。
三是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它是学前教育活动论研究的对象。
学前教育学可以分为学前教育 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活动论三个分支或三个研究领域。学前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一个明显的价值问题,站在什么立场上、赋予何种价值就有可能引发学前教育相关要素及要素 间的关系特性的变
化,即表现出来的特别性的差异。
(二)学前教育学的性质:独立性、应用性、综合性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5-20
(一)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在西方 ,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些学前教育的主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篇》及《法律篇》中反映了 他的学前
教育思想:首先是学前社会公育观,其次是学前教育目的观,再次是学前教育方法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论》中提出了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设想。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
★1、促使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形成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五四运动的核心是教育和尊重与发展儿童的个性才能。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
(1)蔡元培主张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教育过程的中心
★(2)陶行知提出对儿童应实施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
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
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
解放儿童的嘴巴,是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
解放儿童的时间,是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3)陈鹤琴为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同样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带领他的学生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园,
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乡村 幼师并组建了乡村幼教研究团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证研究。他建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陈
鹤琴及其弟子在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最宝贵的成果。它也标志 着我国学前教育理
论的初步形成。
★2、促使西方学前教育理论形成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他主张所有儿童都应受教育,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 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为此,
他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把受教育的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6年 ,由相应的学校进行教育。四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婴
儿期(0-6岁),儿童在“母亲的膝前”即母育 学校接受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
代表作有《世界图解》、《母育学校》
(2)卢梭 法国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的天赋都是善良的如果顺应天性发展,罪恶就可以消灭,教育就是要使儿
童归于自然,从而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他主张吧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有 不同的教育重点:
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2岁半,即婴儿期,身体柔嫩、娇弱,以身体养护为教育的重点;
第二时期从2岁半到12岁,即儿童期,感觉发达,教育应以身体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
12岁-15岁为青年期强调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15岁-20岁为青春期强调儿 童的感官训练。但卢梭过分强调感觉训练,忽视知识教育,过分强调兴趣和爱好比较受局限。
代表作有《爱弥尔》、《新爱洛绮丝》
(3)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曾创办过孤儿院。主 持从事初等教育的实验,曾为贫民开办了专收6岁以下儿童的幼儿学校。他实
施的主要有两方面的教育:
一是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儿童的良心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使孤儿院的教育 和生活家庭化;
二是实施劳动教育,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组织劳动训练,促进他们体力、智力和道德的 发展,从而获得生活必备的劳动训练。他主
张幼儿期的教育应采取直观的方法,通过孩子日常接触的事物 进行教学。代表著作《林哈德语葛笃德》《立法与杀婴》《幼儿教育书
信》

2
(4)福禄贝尔 德国教育家,曾实践于裴斯泰洛齐主义的学校。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
第一,他认为万物是由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
第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并 使儿童获得和谐的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自然的儿童”出发,经过“人类的
儿童”而成为“神的 儿童”。
第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和自动的态度。他认为儿童共有四种本能:一是活动的本能 ---一种创造的本能;二是
认识的本能—揭示万物内在本质的本能;三是艺术的本能--- 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四是宗教的本能----前三种本能的归宿。教育的
本质就在促进儿童内在本质的 发展。第四,他认为学前教育的本质是宗教教育,认为这是所有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的主要
任务 就在于培养儿童的宗教情操,发展儿童的“宗教的本能”;第五,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尊重儿童自由,然而他自 动、自发活
动;重视游戏的价值,然而他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使用玩具引起儿童的自动活动。他的主要著 作是《人的教育》。他在1837年在勃
兰根堡设立了一所幼儿学校1840年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 上第一所幼儿园,因此,他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1、杜威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1884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做中学
(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首先,他参与了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
其次,他提出了注重儿童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最后他提出了一些经验主义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 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重新组织;主张教育知
识一种过程,要求以“从 做中学”为基本原则,注重体验、操作及练习,并把这些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课程编制、教学方法及教
学组织形式中去。
主要著作:《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经验与教育》、《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等。
2、蒙台梭利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医生-------生命的法则
他的教育理论:教育的 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帮助儿童发展生命,是每个儿童具有天赋潜能在设一的环境中得到自然
的发展,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 展的障碍中解放出
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他强调儿童的感观训练与肌肉练习设计了训练感官 的教育活动,和发展动作的器具、设备对幼
儿进行动作教育,以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主要著作:《蒙台梭利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法》、《儿童的秘密 》、《人的形成》等。
3、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强调生物本能决定论
艾里克森是美国精神病医生
著作:《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少年和危机》等。
4、班图拉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学派的学前教育理论
5、皮亚杰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学前教育思想(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儿童整体的发展)
★7、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特点(课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29-30
(1)在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上,逐步摆脱苏联“学前教学”的束缚;
(2)在关注和研 究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
(3)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的现实“发生”
(4)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注重学前教 育目标、课程及其标准、有关领域的教育等方面研究的同时,注重一些深层次
的课题研究;
第二章 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
第一节 儿童观
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便是学前教育理论中的核心观念。
儿童观P31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 看法、态度。儿童观同教育观、教师观是紧密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观、教师观产生影
响。
儿童观的形态:P31-331、社会主导形态 2、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3、 大众意识形态夫人儿童观
儿童观的结构;P36-38(一)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二)社会 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三)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P39科学的儿童观 是科学地开展儿童工作的前提,他至少包涵一下几个主要的观点:1、儿童是稚嫩的个体,
身心各方面尚 不完善,需要科学的、合理的照顾和保护;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 权

3
利;3、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 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识、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
的全面发展。4、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 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
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 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6、儿童是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
中的个体,应注意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
儿童观的演变:“国”本位 的儿童观,“家”本位的儿童观,“神”本位的儿童观,“人”本位的儿童观。
第二节 教育观 教育观,P42这里主要指学前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具体说他涉及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前教育能起什
么作用,有多大意义?二是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三是学前教育的内容及内 容结构是怎么样的?四是怎样实施学前教育?五
是学前教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六是怎样把握和对待 学前教育的结果?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涉及这样几个观念:学前价值
观,学前教育目的观,学前教育环 境观,学前教育课程观,学前教育教学观,学前教育评价观。
一、学前教育价值观
(一) 价值与学前教育价值的内涵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价值是指主体的教育需 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是主客体之间以教育为纽带
的一种利益关系。他具有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 史性。
学前教育价值表述为: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急欲之相关的社会成员与学前教育系统之间的关系。 他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学前教育所包
含的价值关系的宏观分析。而所谓学前教育价值观则是在哲学意义上对 学前教育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类型的确认和
定位。
(二) 学前教育价值观的演变(p44)
二、学前教育目的观
学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P44-45
学前教育目的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目的观的根本认识 和看法。这里的学前教育目的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或是学前教
育理想的代表性的表现。我们 在确定学前教育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对幼儿是有期盼和要求
的, 这种要求在不损害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加以落实,体现在学前教育目的中。
学前教育目的观与价值观的关系p44
二、 学前教育环境观
(一)学前教育环境观的内涵:P45
学前教育环境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环境观的根本认识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发展与环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教育是
环境因素中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P46
一类是人际的、社会的环境
另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的环境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学前教育课程 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三方面的观点总称为学前教育实践观。时间指的是教育内容、活动方案的选择、制订、实施 及
结果的测定、分析等工作历程。学前教育实践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直接地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与幼儿 个人或集体发生互动并施加
影响;二是监督教育方案的执行并组织对教育成效的测定和分析;三是研究特 定年龄教育方案并加以文字化、类别化、操作化的工
作。
1、
2、
3、
学前教育课程观指的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本认识。
学前教育教学观是对学前教育本质及过程 的根本认识,同样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教学也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涵。
学前教育评价观“学”的结果评定就涉及评价。
五、当前教育观的主要论点P47-48 < br>1、幼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活动,必须认真的、科学的加以组 织。
2、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 主义新人打基础。
3、幼儿教育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整体性影响活动。
4、幼儿教育是一门科 学,必须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幼儿
的需要、发展的可能和潜力。
5、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他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 ,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
6、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他 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全身心
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 到发展。

4
第三节 教师观
教师观P48是指对于教师的看法、态度。
一、
1、
2、
二、
1、
2、
3、
4、
5、
6、
教师观的层次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考察教师
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P51
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这,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着,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高、伟 大而艰巨的。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早期启蒙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的 工作,因此,他们从事的保育和
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工作。
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
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 、对话。
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武装就 不会有科学的成效。
第三章 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1、生态环境P52是指由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2、生态系统P53是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联系。
3、生命系统是指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
二、教育的生态环境观 教育生态环境P53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 、多特性的环境系统。
他包涵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
三、生态环境是研究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新视角(书54)
第二节
一、生物圈P54
生物圈是由生活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中的生物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是地球的表面、外 套,呈不规则形状。生物
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圈,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
二 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作用与幼儿的发展
1、自然生态环境P55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是指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河、湖泊、海洋;
生物环境是指森林、草原、苔原、微生物区原、动物种群、植物群落;
2、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
3、近 几年来,幼儿教育中主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这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教育功能之认识的体现。一方面 ,应该让
幼儿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尽可能减少水源、空气、土壤等的污染,绿化、美化生 活空间。另一方面从教育环境来看,
应注重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和营造。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规划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游戏空间,绿化、美化教育环境,
确保空气新鲜,采光充足..
4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应该设立饲养角,开 辟种植园地,
除了美化、活化环境外,还有助于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展过程,培养幼儿简单的劳 动技能及劳动习惯。
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均应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有利条件。总之 ,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
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 性经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第三节
一、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
1.1944年,苏联学者维尔纳茨提出了“智慧圈”的概念。P57
认为人类是改变生物圈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生物圈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叫智慧圈。 < br>2.苏联的学者还提出了“技术圈”和“社会圈”的概念。费尔斯曼提出了“技术圈”的概念,认为它是人 类社会的技术子系统。
3.马宁提出的“社会圈”概念指出,社会圈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物 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的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利用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P58是一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性质、发展水平的环境。

5
社会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与幼儿的发展
2.聚落环境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教育形式和组织等方面。
3.规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
4.社会心理环境主要 是指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及社会成员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等。
第四节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P60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
微观系 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微观系统多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一)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具有自己的动量,且为环境中的参与者所意识到 。“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诸如运动、
表达等活动,而非瞬间事情;更确切的说,活动是一个连 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起始和结束更为重要。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一个延续的过 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它具有一种“劲”量,
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 知道活动完成;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有预定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
行动; 能联系不在眼前直接环境中的人、事、物;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与别人共同活动。
活动的主要要素有 :活动内容;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主要指同时参与活动的数量及这些活< br>动目标的数量。
(二)角色
角色是指P61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
(三)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
它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 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为双人关系的存在确定
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界定性的条件。双人 关系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关键背景;二是微观系统
中更大的人际 结构-----三人关系、四人关系等的基础。
双人关系有三种作用形式:
1观察性双人关系
2.共同活动双人关系
3.主要双人关系
二、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
1.中间系统P65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随着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
2.外系统P66
外系统式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 事件同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
相互影响。
3.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
第五节
一、生态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P66
这里,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托儿所、幼儿园。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P67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
安全性应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首要特性。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安全性是从两个意义上说的。
1.心理上的安全
2.身体上的安全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功能应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幼儿在这一环境中的活动,有赖于环境中 蕴含的各种积极、有
效的刺激,也有赖于环境的可操作性。
(三)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
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 意思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第二层意思是幼儿园的环境应
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映幼儿 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味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

6
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
人类发展生态与幼儿发展
第四章 学前教育目标
第一节 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一、教育目标的界定
教育目标P72是一种给 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设定的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反映的规格指标,它陈述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目标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规定性。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P73
1.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
2.学前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3.学前教育目标最本质的意义是对幼儿发展具有规范、评价作用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P74
1.首先是儿童
2.其次是社会
3.最后是学科
第二节 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结构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P76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计划性、目的性
1.学前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
2.学前社会教育的其他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
3.学前家庭教育目标
(二)学前教育目标适用的范围和层次 P77
1.学前教育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并通过法规 或其他行政性文件颁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指导价值的目标。
2.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国家确定的目 标,考虑某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实,以及师资及学前教育设施的状况,确定适合
本地特点的 、对本地的学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学前教育目标。
3.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及 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确立的适合特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目标。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程度
1.它是幼儿园教育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目标是 根据有关的法规及地方性学前教育目标所确定的幼儿园目标,它是对某一幼儿园教育的一些原则性目标,较为抽象 ,
还不能据之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
2.它是幼儿园课程目标
它是幼儿园总体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总体教育目标在相关领域中的落实,故它与领域目标的内涵相近。
3.它是幼儿园年龄阶段目标
它是把课程目标落实到幼儿园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因此幼儿园 的年龄阶段目标是由相互连接的、逐渐递进的三个不同的年龄目标
组成的。
4.它是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年龄目标的具体化及分段性目标,年龄目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逐步递进的单元目标组成。
5.它是教育活动目标,也称教育行为目标
它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或 所引起的幼儿行为的变化。它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是一种最具有操作性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 P79
(一)学前教育目标的不同结构
1.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
2.从学前教育目标的现实媒体---- 相关的学科或领域表现教育目标
3.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
(二)布鲁姆的学前教育目标的分类
1.情感领域
2.认知领域
3.动作技能领域
第三节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
一、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 P85

7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
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习,习于善良之轨范
2 .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渡之 业。
3.保育教导儿童,务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
4.儿童性情好模仿,务留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
二、建国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1.1952年政务院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其中提出了幼儿园教养工作的目标是:
培养幼儿基本的行为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
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于环境的认识,以发展幼儿的智力
培养幼儿的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守纪律、有礼貌等优良品质和习惯
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像力和创造。
2.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供 给幼儿必需的营养,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动作,锻炼身体,以增强 他们的抵抗力,
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教给幼儿出浅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团结、友爱、活泼、守纪律、有礼貌等优良品德、文明行 为和习惯
教给幼儿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出浅的常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
3.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是:
促进幼儿身体 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 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 步的动手
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 好问、友爱、勇敢、爱惜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
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 性格
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得情趣和能力
第四节 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
一、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1.培养幼儿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生活习惯、态度,为培养健全的身心打下基础
2.培养幼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与信任感,启迪自立意识与同他人合作的态度,萌发良好的道德品行
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与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关心,启迪丰富的情操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与关心、乐于说听的积极态度以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5.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受与创造性
二、美国学前教育目标
所有贫穷儿童都要接受帮助他们入学的高质量的、合适的发展性学前计划所提供的教育
家长应是儿童的启蒙老师,他们每天都应抽出部分时间帮助其子女学习
三、法国学前教育目标
1.发展和谐的人格,促进儿童情绪的成熟与社会化。即把幼儿引向社会化,使其从参与同伴和成人的活 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了解人我关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禁止过分情绪化,排除攻击性,知道与 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团体生活的习惯,
塑造健全的人格
2.促进身体发展,充 分发展幼儿的感觉动作及说话的能力,学会照顾自己,养成独立、规律的生活,使其及早适应新的生活
3.发展儿童的表达能力,启发思考和想像力,激发好奇心,并增扩其见闻,学习自己的文化,分辨并欣赏别人的 文化
四、苏联学前教育目标
1.组织感知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
2.培养儿童热爱祖国,尊敬长者,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增强儿童的独立性、组织性和纪律性
3.培养儿童热爱劳动,尊重成人的劳动,艰苦朴素,富于同情心,渴望用自己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益处, 并为社会福利事业而积极工

4.培养儿童的审美感、音乐感、欣赏形式美和色彩美的能力, 培养儿童画画、唱歌、跳舞、表情朗读和讲故事的能力,发展儿童的
创造才能、动手能力,培养刻苦耐劳 的精神
5.保证儿童身体正常发展和锻炼他们的肌体,保护和增进他们的健康,运用儿童饮食心理方面 的科学成就安排儿童的营养饮食。

8
第五章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体格、体能发展的内涵
一、体格和体格发展
(一)体格的内涵 P91
体格是指人体外表可观察或测量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和比例,以及 身体的姿态等。
(二)体格发展、发育 P91
体格发展是指体格的生长发育。广义是指个 体在其一生中身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时指身体发展
的状况,,如身高 、体重、胸围、头围、脊柱弯曲的特征和限度、肩胛角的间距、足弓的测量指数、背力、左右手的握力、肺活量、
心率指数、心搏量等发展、变化状况。
(三)衡量体格发展的主要指标 P92
体重比=(体重kg身高cm)×100
胸围比=(胸围cm身高cm)×100
坐高比=(坐高cm身高cm)×100
柯普指数=(体重kg身高cm)㎡×10
二、体能和体能发展
(一)体能的内涵 P92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 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耐力、柔韧等基本的身体
素质, 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机能,如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
(二)体能发展
体能发展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包括提高和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
三、体格发展和体能发展的关系 P93
体格发展与体能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强健的体格是发展体能的物质基础。
2.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也影响着体格的发展。
3.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的体型及姿态。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体格发展
一、体型特征 P94
婴儿期的儿童,头大,躯干长,腿短,显得头重 脚轻。到了幼儿期,腿部生长加快,头部只占身体的六分之一左右,身体各部分比
例逐渐接近成人。颈椎 、胸椎和腰椎的生理弯曲已变得较为明显。体型的这些变化,保证了幼儿在进行身体活动时能较好地维持身
体的平衡,并提高身体活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足弓特征 P94
年龄较小的孩子, 因皮下脂肪较多,故而脚掌心的内凹不明显,形成生理性平足。到3岁左右,因连接小骨的韧带和肌肉逐渐发达< br>起来,脚掌心明显内凹。足弓的初步形成能避免因运动中振动而可能导致的对幼儿身体的损伤或其他潜在的 不良影响。同时,足弓
的形成能使幼儿较长时间地走路和开展其他身体活动。这为幼儿开展体格训练也提 供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三、运动系统的特征 95
学前儿童的骨骼与3岁前比较,骨化更为 迅速,骨硬度有所增加。随着活动的增多,关节的骨窝在不断地运动刺激下逐渐加深,韧
带的发育也有所 提高。
四、循环系统的特征
在幼儿期,该系统的机能已得到较大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五、呼吸系统的特征 P96
幼儿期,幼儿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每分钟呼吸频 率由3岁时的约26次下降到4—7岁时的约22次,呼吸深度逐渐
提高,肺换气量增加1—1.5倍, 氧消耗量增加接近一倍。
六、神经系统的特征
幼儿期,儿童的神经细胞的数量和体积不断增 多、增大,胸重量不断增加。于此同时,大脑皮层进一步分化,神经纤维分支增多,
长度加长,从横交错 成网状结构,并建立起广泛的神经联系。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
一、身体素质的发展特征 P97-99
1.幼儿的力量素质较差

9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也可理解为克服内外阻力的一种能力,它是人体进行各 种活动的基础。
2.幼儿的耐力素质较差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诗抵抗疲劳的能力。
3.幼儿的调整素质较差
调整素质是指力量和耐力素质以外的其他基本的身体素质的总称,主 要包括平衡性、柔韧性、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能力。
二、基本活动技能的发展特征 P100
1.行走时常出现低头含胸、脚擦地、腿抬得过高、身体左右摇摆、摆臂及迈脚动作不协调等现象。
2.奔跑时常出现低头、弓腰、挺腰腹、仰头、左右摇臂、张嘴呼吸等问题。
3.跳跃时常出 现双脚不会同时起跳同时着地、不会运用摆臂助跳、全脚掌着地、落地重、身体不能维持平衡等错误动作。
4.练习平衡动作时,常出现胆小、害怕、低头望脚、身体摇晃、动作不协调、不均匀、不连贯等现象。
5.投掷时常出现不会挥臂、肘低、不会以身助力等问题。
6.钻爬和攀登时,易出现低头、抬头身体过早触碰障碍物等错误动作。
第四节 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目标 P101--102
1.发展身体的目标
目标包括: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身体的正确姿 势;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的动作协调、姿势正确;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2.发展认知的目标
目标包括:帮助幼儿掌握身体活动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有关概念 ,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技能和品质,
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3.发展社会性和道德品质的目标
目标包括:发展幼儿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负责、服务、宽 容、热爱集体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
养幼儿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爱护 公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发展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等良好的
意志品质 。
4.发展个性的目标
目标包括: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初步养成幼儿自觉和 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幼儿活动开朗的性格。
二、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内容 P102
1.基本动作
指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人体最基本的活动技能。
2.基本体操
指徒手体操和轻器诫操。
3.排队和变换队形
指由原地动作和行进间动作结合口令等信号构成的身体练习。
三、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原则 P103--105
1.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指幼儿园的体格、体能训练要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及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得 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2.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指在体育活动中,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身 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有效地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
3.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指体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和方法、运动负荷等,要符合幼儿的特点和具体条件。
4.循序渐进的原则
指体育活动应遵循由易道难、由简到繁、逐步推进、不断提高的规律。
5.多样化原则
即在体育活动中利用多种内容和多种组织形式进行体格、体能教育的原则。
四、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P106--108
1.利用自然因素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
自然因素是指空气、阳光、水等。
2.以游戏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积极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

10
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能发展的两大重要组织部分。
3.利用基本体操全面锻炼幼儿的身体。
基本体操是早操的重要组织部分。
4.建立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5.制定和执行合理的作息制度和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
合理的作息制度是指符合科学的生活秩序。
6.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7.重视安全教育。
8.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9.重视合理的营养。
体育活动后重视合理的休息和营养,有利于有机体得以超量恢复,提高有机体的工作能力。
第六章 学前儿童智能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智能概述
一、智能的涵义及智能的理论
(一)智能的涵义 P109
1.智能也称智力或智慧。它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时所必需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它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
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 迅速而又成功地对新情况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智能结构 < br>智能结构式怎样的?即智能是怎样组织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 多的、主要的、相对独
立的,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的,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回答 。
(二)智能理论 P111
1.皮亚杰的智能观
皮亚杰把智能看作是逻辑数学 运算能力,也是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的结构系统。智能是由运算结构决定的。
2.罗比·凯斯的智能说 P113
智能不只是数理逻辑运算能力,而且还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发展基本的就是智能的发展,传统的智能测验并不能 反映大多数人的智能水平,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的功能性领域组成的,并提
出了八种不同的智能。
1.言语智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
2.音乐智能:对音乐感受与创造的能力
3.数理逻辑智能:用逻辑或数学术语来控制、组织和交流经验的能力
4.空间智能:对空间 准确知觉、再认、想象和改造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绘画或其他手段表现空间的能力。
5.身体动作智能: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及熟练的操作对象能力。
6.人际关系智能:对别 人的情绪、情感、动机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作出区分的能力,有效地和他人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能:自我认识和控制的能力,对自己的感受的描述能力。
8.博物智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二、儿童智能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
儿童智能的发展指的是儿童期内智能发展变化状况及其规律。儿童智能发展的特征考察可以循两个视角:一个是年 龄;另一个是性
别。
(一)儿童智能的年龄特点
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智能的稳定性逐渐地加强。
2.智能核心随儿童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二)儿童智能的性别特征
三、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
围绕智能的发展,一直有两种不同论点的论争:一是遗传决定论;二是环境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11
3.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说
第二节 学前儿童智能的发展
一、婴儿期(0—2岁)智能的发展 P118-120
婴儿期经历了从反射或自发运动阶 段经过习惯的阶段而发展的感觉运动或实践智能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可细分为6个小阶段。
1.0—6周 反射的运动阶段
2.6周—4(5)个月 婴儿已发展成了协调的“原始循环反应”,或称最初的习得适应。
3.5—8(9)个月 这时显著的特点是婴儿的意向性出现了
4.9—12个月 这阶段称第二图式(习得行为)的协调及其在新的情况中的运用阶段
5.12—18个月 这阶段称为通过积极试验发现新方法的阶段
6.18—24个月 这阶段称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的阶段。
二、幼儿期(2—6、7岁)智能的发展
1.前运算智能阶段:象征功能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1)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
(2)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
(3)序列、分类和内涵的关系
第三节 学前儿童智能的培养
一、学前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 P127
1.培养幼儿感知、了解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兴趣,激发幼儿发展、探索的愿望 < br>2.指导幼儿了解自然、社会及其与人的关系的初浅知识,引导幼儿获得对科学现象、现代科技成果的初步 感性体验,帮助幼儿将经
验和知识条理化、概括化
3.引导幼儿学习利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感知和认识事物,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4.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智能培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P127-130
1.处理好知识获得与智能养成的关系
2.把握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有效地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
3.以感知觉的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智能的协调发展
4.应注意幼儿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概述
一、社会性的涵义 P131--132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性,它是指人在形成自 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表现其他
社会行为时的心理行为特征 。
1.社会性与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社会 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
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 职责的过程。
2.社会性与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是个体 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
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 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格、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
体之处。
3.社会性与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在遵循其所从属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P132--133
社会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性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 P133--134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要引导幼儿形成初 步的自我意识;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诚实、勇敢、守纪律、不怕挫折等品质;
使幼儿初步形 成自我控制机应变能力。引导幼儿观察、接触和关系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事件及社会成员。培养幼儿与他人 交
往的愿望,知道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初步规则,使幼儿初步掌握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基本的社会 技能。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

12
喜欢集体生活,使幼儿关心集体,逐渐形成集体荣 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幼儿养成文明礼貌地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 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并初步
萌发幼儿热爱世界和平的情感。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并激发幼儿热爱民族的和世界的文 化的情感。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认识的发展和教育
一、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P134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 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
等方面的认识。
(一)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我认知
幼儿的自我认识是指幼儿对自身的特点、特征的认识,这种特点和特征涉及生理 、心理及社会诸方面。自我认识也是幼儿把作为主
体的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
2.自我概念
幼儿的自我概念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幼儿关于自身特点和本质的反映,是幼儿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 的看法。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特性的判断。自我评价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 消极的,可能是个人自我概念和社会自我概念联合的产物,反
映出个人对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品格、地 位的评价。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1).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3).从笼统不分化得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评价。
(4).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5).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4.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简称自制。指不 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它不仅是意志力的标志,而且是使活动符合目的性
的前提条件。
5.独立性
独立性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注意的方面
1.根据幼儿的心智水平和知识积累水平 ,设计和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特征的活动。
2.引导幼儿形成自我概念,尤其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自我概念。
3.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
4.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5.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二、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
(一)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内容
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主要是指对同伴及与自己有较多交 往或较多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的个体的认知。包括外形特征的认
知、心理状态的认知及群体中地位 的认知。
(二)对他人认知方面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1.教育幼儿尤其是中班以上的幼儿, 认识各种情景下别人的情绪和情感,使幼儿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下产生高兴等积极感情,什么情
况下产生伤 心等消极感情。
2.培养幼儿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向优秀的榜样学习的习惯,并努力表现榜 样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榜样。
三、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现象的认知
(一)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现象认知的内容 P149--152
1.家庭认知
主要内容是:(1)知道家庭的主要成员、称呼、姓名、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与邻里的关系及与社会的关系。
(2)知道家庭的主要设施及作用,能说出一些常见生活用具的名称,懂得爱惜财物。
(3)知道家庭的地址、电话、学会自我保护。
2.幼儿园的认知。
3.社区机构的认知

13
4.交通工具和设施的认知
5.国家及民族的认知
6.主要邻近国家的认知
7.重大节日认知
8.重大社会事件认知
(二)对学前儿童实施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教育应注意的方面
1.要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出发,组织和安排教育活动
2.在教育中应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
3.要注重环境的配合
四、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一)社会规范认知的内容
1.文明礼貌地知识和习惯的认知
2.公共规则的认知
3.集体规则的认知
4.基本道德准则的认知
5.交往规则认知
(二)社会规范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
(1)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则体系对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2)应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主要规则,以便协调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要求,避免儿童在同一行为上遵循不同的要求,避 免幼儿
形成双人格,造成心理矛盾。
(3)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加以执行,教师应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
(4)对各种公共规则,尤其是道德规则,成人必须以身作则地遵守
(5)对于一些儿童执行 起来有困难的规则,一方面应审视规则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应设计一些游戏化的、生动多样的活动,
帮助幼儿理解规则,使幼儿乐意执行规则。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和教育
一、学前儿童的情绪社会化 P158
所谓情绪社会化,就是指在原始情绪产生的基础上,在 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反馈中,那些蕴含着社会意义的情绪的产生过程。
(一)婴幼儿情绪社会化阶段
1.无分化的社会性反应阶段
2.分化的社会能力发展阶段
3.形成依恋阶段
4.伙伴关系发展时期
(二)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社会性微笑
2.母婴依恋
3.陌生人焦虑
4.分离焦虑
二、学前儿童的自尊心 < br>自尊心是指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他可以产生积极的动机 ,是健康人格所不能缺
少的。它使人富有独立性、自强不息、不甘落后、注意维持人格的尊严。
三、学前儿童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于他人的不幸或困难所持的关心、爱护的态度。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
四、羞愧感
羞愧感是一种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或规范造成了伤害或违背后所产生的负 罪感,这是一种以自己的行为、观点、人格为对
象的道德情感活动。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和教育
一、社会性交往 P165
社会性交往时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认识经验和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14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者。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类型
1.婴儿与母亲的交往
2.婴儿和父亲的交往
3.婴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2.简单交往阶段
3.互补性交往阶段
(三)社会性交往的培养
社会性交往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婴儿早期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实践,充分发挥 父母、同伴在婴儿交往中的不同作用,使幼儿从小就有参与交往的兴趣,掌握初
步的交往规则,以及初步 的交往技能,为进一步的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2.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
3.注重一些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或在人际关系中受忽视的孤独儿童的交往。
二、助人 P169
(一)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助人就是对有困难者或急需帮助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二)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
1.要求幼儿提供帮助的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且应通过具体的活动而非口头进行教育和训练。
2.要及时鼓励幼儿的助人行为,使幼儿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积极的强化。
三、分享 P170
(一)分享与分享行为
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同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他行为,也是与人相处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二)分享行为的培养
1.必须使幼儿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不能只要求幼儿作出分享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好处作解释。
2.创设让幼儿开展分享活动的机会。
3.应通过一些具体行为规则的内化,使分享变成幼儿 自觉的行为,使幼儿自觉能意识到什么时候该怎么做。
四、合作 P171
(一)合作与合作行为
合作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活动、协同实现活动目标 的行为。合作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
(二)合作行为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应注意:
1.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创设让幼儿活动的机会,且对不同年龄 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合理的要求,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要较多地倡导
合作。
2.要教给幼儿必要的合作技能,使幼儿学会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对于集体中缺乏合作技能,尤其是行为经常具有破坏性的儿童要特别加以引导。
五、攻击性行为 P173
(一)攻击性行为与成因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攻击性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
(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应注意的方面 P174
1.要进行环境控制
使幼儿处 于有规则有秩序的环境中,且环境中有足够的满足幼儿活动的材料;合理安排幼儿的活动空间;避免暴力影视,父 母、教
师以身作则,不以攻击性行为对待他人。
2.幼儿掌握解决相互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技能。
鼓励幼儿友好交往,在交往中发展礼貌习惯,学会谦让、自制,以商量的方式处理矛盾和冲突。
3.设计一些使儿童专心致志、充满兴趣的活动
一方面,减少等待和无所事事,减少不必要的 摩擦和冲突;另一方面,在专心的活动中,幼儿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自己的

15
烦躁和不满。
第八章
感等多方面。
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 有意识的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的说,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
代的审美意 识,借助各种审美媒介,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从而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的目的。
美育的实质:是陶冶和塑造性情。性情是人们固有的感情欲望和情绪。
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美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
1、 幼儿美育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理 性的人打基础。即幼儿美育以奠定一个完整的人、理性的人的基础为目的。
2、 幼儿美育是为了促进幼儿逐步形成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决定的。
3、 幼儿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和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 能力。这一层次的可操作目
标;是以上两个层次目标的深入。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基础是以一定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前提的
二、幼儿美感表现的特点:
1、 幼儿美感表现具有模仿性
2、 幼儿美感表现具有活动性
3、 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表面性
审美教育的途径:幼儿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 通过园所环境开展审美教育(物质环境包括场院环境、廊道环境、室内环境,心理环境是精神环境之一方面。)
2、通过大自然开展审美教育
3、通过社会生活开展审美教育
4、通过艺术作品开展审美教育(音乐舞蹈、美术及文学)
第九章 学前课程
学前课程的含义:是一个所指较广的概念,它涉及学前教育机构以及机构以外的学前非机构教育的课程。主要指幼 儿园课程。
学前课程的特质:
1、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3、 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4、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5、 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
各种课程理论与模式的特点:
1、 进步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2、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3、 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
4、 皮亚杰主义的认知课程理论
5、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海抗普课程就是一个以行为主义课程思想为指导的课程方案。这个课程的 目标和内容结构分为四个
维度:交往、自我关心、运动技能和问题解决。
分科课程:也称学科 教育课程,是一种强调学科及学科体系的课程。课程的总体结构是由相关的学科体系组合而成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是由音乐、美术、常识、语言、计算、体育六门学科组成的。知识系统化是分科教育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
领域课程:领域是一种组织知识较为广泛的形式。一个知识领域可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因 此,领域课程的综合化水平高
于分科课程。真正的领域课程,已看不到构成领域的各相关学科之间的界限 ,领域内各学科的内容之间已充分整合。
综合课程:是80年代初回归我国幼儿园的一种课程。综合教 育课程并不是与分科教育课程完全对立的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所倡导
的综合是合理的综合,并非东拼西凑 ,强和硬并;综合还应是有效的综合,即通过综合,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是让
幼儿作无效 重复;综合要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课程的进度合理地处理和安排。
各不同阶段课程改革的要点:243 1、分科课程: 2、领域课程: 3综合课程:
第十章 学前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活动的类型:上课、游戏、参观、劳动、操作除了以上形式外 ,阅读、散步、观察等也是重要的学前教育活动形式。

16
学前教育的美感发展与教育
美感:是一种有审美对象引起的认知感受和反映,是一种能引起人 们感情上愉悦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情
皮亚杰活动的观点: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 家和哲学家,他所领导的“日内瓦学派”(即“发生认识论学派”)以其发展心理学和结构
理论而享誉世 界心理学、哲学学术领域。皮亚杰有关活动的主要论点有以下几方面;
1、 儿童是主动活动的
2、 活动就是人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1) 人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而成的。
(2) 活动内化就是概念化,就是把活动格局转变成名符其实的概念。
人类发展生态学活动的论点:257
参与学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1、教师、2、幼儿3、内容4、方法5、环境和材料6、组织
学前教育活动的相互作用:
1、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3、 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
4、 幼儿与知识、经验、规则之间的互动
以上几种互动形式,知识幼儿教育过程中几种主要的互动形式。互 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教育活动过程正是由一系列的互
动过程组成和推动的,参与教育活动的各 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教育活动最终指向教育目标。
整合性原则的含义:是把幼儿教育活动设计 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看作是一项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的整体性工作,看作是一个建构
教育活动结构的基 本历程。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论点:是游戏是 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
也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三个阶段:
1、练习性游戏0--------2岁即感知运动阶段
2、象征性游戏2--------7岁即前运算阶段
3、规则性游戏7-11、12岁即具体运算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认为产生游戏的原因是 因为儿童智慧发展、机能产生了不平衡,具体的说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产生了不平衡。
儿童参与游戏是因 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世界,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儿童才参与游戏,儿童的游戏随儿童智慧的< br>发展而发展,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这是他有价值的论点。
游戏的内涵及作用:是指行为主 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这样活动不具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但有潜在的功利性。
从狭 义上说,是指幼儿园中教师设计、提供或引导儿童自发进行的玩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
现代游戏理论中不同学派有关游戏的主要论点: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这一学派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偿论。论点:认为一切生物生 存的基
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样冲动与欲望在动物界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如可以随意争抢,甚至可以
随意发生性行为。但早人类社会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允许欲望和冲动随 意的表现,而受到压抑。因此儿童就要在游戏中
发泄情感,减少忧虑,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 需要,从而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发展。
2、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 ---------游戏主导活动说
3、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维鲁列学派-------
维果茨基------ 论点: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游戏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列里康宁------论点:角色 游戏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与儿童在历史发展各阶段中的社会地位有关;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内容是社
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他还特别强调游戏对 儿
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列昂节夫-----论点:游戏在学前期成了儿童活动的主导 形式。游戏的特点是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过程本身。
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
1、 游戏有利于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2、 游戏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
(1) 游戏有利于儿童探索行为的发展
(2) 游戏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3) 游戏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 游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4、 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7
学前儿童游戏的类型:
1、 根据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游戏主题分游戏的类型:
伊丽莎白郝劳克四阶段类型------------ 探索阶段、玩具阶段、学龄儿童的游戏阶段、白日梦阶段
萨拉、斯米兰斯基四阶段类型 ---------功能游戏、建构游戏、扮演游戏、规则游戏
2、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游戏进行分 类:一是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活动,如角色游戏、结构游
戏、表演游戏 等。二是规则游戏,这类游戏为了确保游戏目的的达成,具有明确的规则,并要求儿童遵守这些规则,如智力游戏 、
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3、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分类: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 戏、表现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等。
4、根据所涉及的教育领域分类:音乐游戏、体育 游戏、社会性游戏(以角色为核心)、语言游戏、科学游戏、数学游戏等
角色游戏的主要特点:儿童角色游戏的主要特点包括独立自主性和特殊想象性。
1、儿童角色游戏具有独立自主性
2、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活动。
角色游戏的指导:
1、引导幼儿开发游戏主题
2、使幼儿学会分配和扮演角色
3、提供不同性质的游戏材料
结果游戏的主要特点:
1、与幼儿的智慧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2、结构游戏是以建构与构造为基本活动的及物活动3此外,延伸出的一点就是结构游戏场地的多样性.
结构游戏的指导:
1、丰富幼儿对最后建构物实体的感性经验
2、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
3注意培养幼儿从事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


18

黑板报图片简单又漂亮-来电铃声


女生霸气网名-蒲松林


永不言败-凤头虎尾打一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慢三步舞曲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4013


描写水果的作文-直播315


加勒比海盗吉他谱-动天


职业道德规范-scared是什么意思



本文更新与2021-01-10 15: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06999.html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