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春呐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特色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18 00:43
tags: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罗泽南)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特色

时间
:
2011-07-19 20:29
来源
:
收集整理

作者
:
汪春才

点击
:
464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皖江地域文化一座高峰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
特色

从历史上看,
中原文化逐渐 南移和吴楚文化不断北进,
从地域上看,
沿海
(海
外)文化沿江(长江)、河 (黄河)不断西进,内陆(内地)文化正是在南北、
东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形成。

处 在特殊地域环境中的安徽省沿江地区,
应包括江西沿江地区,
正处在中华
民族南北、东 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各种文化在这里互相交织、碰撞。同时,沿江
地区也是中华民族南北、东西文化交流 纽带和桥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政治、
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不断的融合、吸收、发展的过程中,使 沿江地域文化既
具有中原文化(主流)的特点,又有吴楚文化的烙印;既具有沿海(海外)文化
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特色,
又有内陆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因为,
沿江文
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所以能兼容并蓄。
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又使沿江
地域 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古老的徽州文化如果没有沿江地域文化的
呵护和遮拦,
就不可能形成并保存得如此完好。
江淮古文化,
如桐城派文化如果
没有沿江地域文化 ,
不可能走向全国,
形成中华民族清代文化的主流派;
徽商和
徽剧经徽州古道 和长江水系,借助沿江走廊(江河)出芜湖、广德、池州而风靡
全国。
至今沿江还留有许多徽商 后裔所居住的城镇。
沿江地域文化在人们的交往
中,在沿江地域的开发中不断吸取、接纳、丰富 和发展中形成了自身文化特色。

就我们今天所说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已不是原始佛教文化的含义 了,
而是自佛
教传到九华山的一千多年来,
九华山佛教文化在接纳、
吸收儒家 文化、
道家文化、
海外文化和世俗文化而形成的今天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
我们可 以从池州九
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
演绎形成的过程,
清楚地看到沿江地域文化的特点。
从这
一视角出发,九华山佛教文化是沿江地域的一个典型缩影,更是一座高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
贵池。
风景区面 积
120
平方公里。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既是善男信
女 朝拜的圣地,
又是中外游客观光的胜地。
她以独特的佛教文化称著于世。
现存
9
座名刹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有
30
座古刹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院;历
代保存下来的宗教文物
(大小佛像
6300
多尊,
各类文物
200 0
多种)
和精美的工
艺品,真正是一座佛教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在全国众多佛山、名寺 之中,九华山
佛教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色。
①真人真事化道应化。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中,

他三山都是菩萨示现,
惟有新罗大觉,
在九华山神格化为地藏王菩萨— —金地藏。
②所供奉的神像十分特别。
其他三座名山所供奉的本山道场的菩萨像,
都是 根据
佛经中描绘的菩萨本来相塑造的,唯独九华山根据真人金乔觉的形象来塑像的。
其旁立者是 在九华山出家的闵氏父子:
道明、
闵让和塑像,
为佛教之独创。

《 金
陵琐事剩录》载:西域三僧,在该国能望见大明四山之气:“九华山铁气,普陀
山铜气,峨眉 山银气,五台山金气。”虽是神话之说,从明代起,九华便居中国
四大佛山之列,
并以“大九华 ”之称而闻名海内外。
九华山钟灵毓秀,
集佛教文
化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我们 从池州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
演绎的过程,
看到沿
江地域文化的特点。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是儒、释两家共同创立的文化

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有别于其他地方 的佛教文化。
因为它在开发之初,
有两位
文化巨匠差不多同时到达九华山。一位是九华 山佛教开山之祖新罗王子金乔觉

696-794
),于唐开元末(约
740
年)到九华卓锡布道;一位是中国唐朝大诗
人李太白(
701-762
)于唐 天宝八年(
749
)上九华寻仙访友。两位大师虽未在九
华聚首,但其心是相通的。< br>
金乔觉卓锡九华,
以其严谨苦修的善果灵迹和渊博精深的佛学思想、
教化邑< br>人,备受崇敬。金氏汉学修养极高,注重自我修炼,诵《华严经》,奉“禅宗”
义,
兼采 中国佛学各派之长,
发释迦既灭、
弥勒未生之前持大宏愿:
“众生渡尽,
方证 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时“地藏大愿”的感召力深入民间。
《地藏
经》教义遍布九华境 内外。同时金氏也是一位诗僧。《金唐诗》录有其诗。

如此秀灵的九华山,在唐之前,由于交 通梗阻,游人罕至,竟被淹没无闻。虽有道教
在此留有胜迹,
亦有僧人来此驻足,
但都 未果。
唐武宗发动的

灭佛

运动,
史称

会昌法难


佛教在中国本应衰落之时,
而独九华山佛教则得到长足的发展 ,
不能不归功于金地藏。
在金
氏卓锡九华,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不期而上九华。
诗人还在大江之上一见九华,
就吟诵出:


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诗句。上山后被九华奇丽所折服,他独具慧眼写下了《改九子山
为九华山联句》:

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使荒漠无际、鲜为人知< br>的九华山而传之四海,正如清周赟《九华山志》序云:

吾不解九十九莲峰,拔江天而濯 云
汉。必谪仙一见而后,天下始之有九华。


僧人金乔觉的眼里九华山是< br>“
人境



情境

。他在《送童子下山》 诗中云:

空门寂寞
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
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

金氏从
719
年入唐,
在二十一年的时间里,
他游历中华大地无数的名山,
至今这些地方都留有胜迹,
如何独选九
华山而卓 锡?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因山崖顶峰似乳,列峙九子峰,状如九子,回环向背,团
聚嬉戏。
金僧 一见:
九子恋母,坐听其崖,静听泉声,
思情缕缕,
人性复归。
以小
(九子崖)
概大,佛为



而生,如是卓锡九华而定居。不能不说 地藏的慧眼。

在李太白的眼里九华山是

佛境



仙境

。他在《地藏菩萨赞》诗云:

本心苦虚空,
清 净无一物。梵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
因华为花,佛教
为莲花为佛相,李白自身又号青莲居士。见其山状如莲花,以大概小,峰 峰如莲,整个九华
山似飘浮在云海中

出污泥而不染

的莲花,升入 佛国仙域,飘飘渺渺,成仙得道。九华山的
定名不能不说李白的慧眼。

金僧以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出世
而成佛。李白以

乃相与卷其丹
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 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变,海县清一。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洲 ,不足为难矣。

(《代寿
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

入世

而仙。后在采石揽月而去。

金僧和李白,
他们有对大自然优美的雅兴和向 往,
对幽丽清静的自然界产生超凡脱俗、
净化心灵的特殊感受,
他们清高自洁的心态,
他们有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执著的追求,
是十
分相似的。所以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九华山,自唐古新罗王子僧地藏



了,才成就了今天这座 重要的国际化佛教道场;
又因唐代诗仙李白



了才使九华山誉播 天下。

山因诗而名传,佛依山而显灵

。所以讲九
华山是儒释共同 创立的佛教圣地。

二、儒释共同发展了九华山佛教文化

据史料记载,金乔 觉卓锡九华七十五年,被认为地藏转世,因金僧是外籍僧人,又具
有王子身份,千百年来,引得天下佛教 信徒顶礼膜拜。各方信徒朝山进香、捐款建寺、修桥
铺路,以积

善德
。历代名僧在此弘扬佛法和信士、香客的开发经营,形成了以佛教为特色
的文化氛围,
提高 了九华山的知名度。
随着历代高僧的修道,
九华山佛教寺庙也在不断扩建。
继化城开山 寺后,寺庙从宋末的二十余座,增到清末的一百五十余座,
僧众达三、
四千人之
多,< br>形成了
园寺、
东崖寺、
百岁宫、
甘露寺四大丛林。
并留下了大 批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使九华山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佛教文化色彩。


人籍山之钟秀,山籍人以传奇。

自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文人学者慕名来山,络绎
不绝。他们用妙笔,多角度地体察山情,描绘风光,为九华胜景、传奇添彩,为九华山川增
辉生色。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游九华时,
惊叹

奇峰一见惊魂魄

,< br>“
自是造化一尤物


《九
华山歌》

宋代 文学家王安石赞誉它

楚越千万山,
雄奇此山兼。


《和 平甫舟中望九华山》

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历代文人在此吟诗作画,
留下作数 千篇珍贵的诗文书画,
成为我国文艺
殿堂珍贵财富,他们中有许多人钟情于九华,流连驻足,建 起了许许多多的书堂、书院,隐
居在九华山中。
有史记载的遗址二十多处。如李白书堂、
唐隐士费冠卿的费拾遗书堂、
杜荀
鹤书堂、腾子京书堂、王守仁的阳明书院等。名人书堂遍九 华,十万丛林满九华,构成了九
华山独特的名胜景观,
积淀着丰厚的儒释文化底蕴。
正 是这丰厚的文化,
影响九华山及周边
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仅贵池、
青阳两处小邑,明 清两朝科举中进士者达二百人以上。
九华
山不仅佛学深厚,
儒家士子文化也丰富多彩。
所以讲,
儒释两家共同发展了九华山佛教文化。

三、僧侣同乡民、香客共同创造了九华山佛教文化

九华山佛教文化不仅为儒、释两家所创立,更是众僧同山民、香客共同创造的文化。

1
、沿江经济开放与佛教禅农思想是开发沿江地域经济原因,也是创造沿江(九华)地
域文化的 源头。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到唐代,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这同禅宗的久远流传与教义< br>及修行办法简易分不开。禅宗的简易体观在

见性成佛



顿悟成佛

的主张上。众生是否成
佛,
关键在自性的迷悟,
就是把心外的佛变成内心的佛。
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无需阶梯层次,
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
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 佛。


安史之


后,百姓为避战乱,逐渐南迁,沿江肥 沃的河谷平原和丘陵正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去利
用。
金僧和李白到九华所处的时期正是沿江开放 的真正意义的早期。
一方面需要百姓的艰苦
创业,
同时百姓又需要精神支持,
而此时九华山僧众;

畲田采,
薪自给


坚持

农禅兼修


主张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参禅打坐,自食其力。农禅之风符合百姓的意愿。第二方面,
皖江地域(池州)地处南北战略要冲, 历史上为争夺池州(九华山)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据史记载:南宋初,宋金对峙,刘世光、岳飞曾三次 收复池州。元末,朱元璋同陈友谅大军
在此征战达七年之后,
先后四次血洗池州;
清中 叶太平军同清军反复征战池州,
使皖南池宁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爱抚的近义词-袁氏当国



本文更新与2021-01-18 00: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25603.html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发展及其特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