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大火歌词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高考模拟训练语文试题附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19 03:02
tags: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韩敬)

2019
年高考模拟训练试题


语文

2019.05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
页。时间
150< br>分钟,满分
150
分。

2
.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
(35

)
(

)
论述 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我们读经典,
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人文情境,
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 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
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
传统智慧依然
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 野,人们说“开卷有益”
“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
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再结合《诗经·衡
门》
“岂其食鱼,必 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
“通”
,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 ”
,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
精神力量 。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
“时习 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 br>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善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
埃”
,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
,后则倡“顿”
,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子惠能,成为六祖。顿 悟启迪智慧,激发
主观能动性,揭示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 典,获得容易,舍得
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 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
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 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
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
,与孔子的“安贫乐道”
、 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
理解经典,
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
这种互为,
是艺术情境。
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
“人面桃花”
“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咎,非常形象而
精彩。这三段故 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
!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 br>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
认识经典并付诸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
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
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北梦 琐言》
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
“流水何太急,宫中枣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
”原来这
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
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
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 ”为“象征”
。例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 情境。
“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
速享节选自许 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2016

9

29
日《光明日报》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

)
A
.人文情境是指阅 读经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学术情境”
和“艺术情境”




B

“学术情境”
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 真认知,

“艺术情境”
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是创“形象”为“象征”
,如崔护的“人面桃花”写的虽然是情事却< br>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D
.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 葭”
“人面桃花”
“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
美趣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 段提出论点,
引出话题;
当中三段分别谈了
“学术情境”

“艺术情境”
,最后总结两种情境的不同。

B
.文章列举《诗经·关雎》和 《诗经·衡门》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二者有共同的学术背景——古老
文化的生殖崇拜。

C
.林语堂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或许是故意歪曲了老子“圣人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原意,作者用此
例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D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 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分析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些分析论证是以经典阅读为前提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如果我们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 和理解
“红叶题诗”

我们就可以获得在人生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
量。

B
.如果我们能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力求全面通晓,就可以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 br>
C
.渐习能求得知识,增进学养;顿悟能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因为顿悟而 替代神秀被
传衣钵,这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D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与“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
象化 成“别情”的象征,这是经典阅读中的艺术情境。

(

)
实用类文 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 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
以下简称
“传承学校”
)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 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
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 活动的过程中,
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
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 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
(
市、

)全覆盖,
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
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 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
%。三是凸显育 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
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 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
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 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的校园文化。

(
摘自
2018

2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
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 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
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 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
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 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
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
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
以展开。

“当前,
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
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
是 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
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 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
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
摘自
2018

12

17
日《中国教育报》< br>,有删节
)
山东省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 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
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 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
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
“术”
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
,文化将成为 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
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 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
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 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
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 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
教育,形成有学校特 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
“互联网
+
”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
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
摘 自
2018

12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第二批传承学校 全覆盖了
31
个省
(
市、区
)
的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传 承项目种类丰富,凸显
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育人特质。

B
.学校与 课堂,课程与教材,教师本身的素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
着传统文化进校园 的成效。

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 因素,而袁济喜教授则
不赞同这个观点,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 元素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
进校园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
60
%的教师对传 统文化仅了解
一点点,
32
%的教师仅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 最关键的因素。

C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
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D
.整合 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
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可能

联盟
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

6
.材料一、 三、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存在哪些障碍。
(6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本题共
3
小题,
1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对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
他极
目望去,竞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 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的天生机敏,此时
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它 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
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
岩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 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
指掌。

这些年来, 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
自己将此称为巡山。< br>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
将草地翻 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
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
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
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
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
那家伙没 有丝
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 br>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
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
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
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 等待它满载
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 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恩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
说以岩羊的机警,早 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拴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 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
!
真是匪夷所思
!
那只岩羊丝毫没 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 雪山上的雪线已
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竞。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 ,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
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
物 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
?
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 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
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 ,没吃也是血。



现在,
他的心情很沉重。
他不忍心就 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
生命总该有个尽头。
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 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
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
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
用枯草揩净手
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
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
落在大圆石上 开始争
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小说中的“他”原来是一个猎人,自持 枪证和猎枪被收缴后,
“他”成为知法懂法守法、山林动
植物的守护者。

B
.对山上各种野物的描写,细致而生动,突显了禁猎以后山林的美好,表达了人类和动物可以和
谐共存的主题。

C

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

“他”
走近岩羊后,
一句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

体现了
“ 他”
的仁慈与善良。

D
.有关“山脊的风”
“秋黄的草”
“雪线”的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推动了情节发展。

8
.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岩羊“生性机敏”的特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请简要说明。< br>(5

)
9
.小说的结尾写道:
“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 么。
”结合全文,说说他“彻悟”的内容,并简析
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6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
(

)
文言文阅读
(
本题共
4
小题,
1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陈 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
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
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

曰“三俊”
。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 入,饥
寒且死。希亮曰:
“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 皆其疏属,
无罪。
”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
“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 父母乎
?
”遂画希亮像祠

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 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
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 人。数上章请老
,不允,移知凤翔。仓粟
..
支十二年,
主者以腐败为忧,< br>岁饥,
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
有司惧为擅发,
希亮身任之。
是秋大熟,
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 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
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
“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 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
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
”乃使教练使持符告 译者曰:
“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

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 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
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
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 第。

(.

.
享节选自《宋史》
)
注: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10
.下列对文中吾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 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B
.吾尝主契丹使 /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C
.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 使/不敢动矣


D
.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 /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 br>“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

B
.闾泛指门户、 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
“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

C
.祠 指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D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
“乞骸骨”
“移病”等。< br>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 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
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
.陈希亮敢于伸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 br>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

C
.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 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事后
朝廷追究此事,陈希亮主动承担了擅自动 用官粮的罪责。

D
.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 亲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
儿嫁给宋辅之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
(1)
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2)
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

)
古代诗歌阅读
(
本题共
2
小题,
1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15
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大家东征逐子回
,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
迎船出,白白江鱼
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

“帝召
(
班昭
)
入宫,号曰大家。
”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
《东征赋》
。逐子,跟随着儿子 。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

“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
林中号,笋为之生 。
”③江鱼,典出《后汉书》

“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
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 br>B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
“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 接抒情。

C
.颔联用叠词“青青”
“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E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15
.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请简要分析。
(6

)

(

)
名篇名句默写
(
本题共
1
小题,
5

)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
(1)< br>在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面对一轮高悬空中的孤月,
发出疑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 轮明月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搞笑年会节目-免费制作网站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03: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30141.html

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高考模拟训练语文试题附答案的相关文章

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高考模拟训练语文试题附答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