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老鼠嫁女故事一年级杜甫诗三首教案(3则)完整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19 13:01
tags: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阎同茂)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一)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
;

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 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 甫在
25
岁的时候,
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
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 br>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
得他是个沉郁寡欢 的老人
;
但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
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br>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
这些诗 像一面镜子,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李唐以来,
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br>(
今属湖北
)
,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在成都 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
后世称之为
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 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
孙。
7
岁学诗,
15< br>岁扬名。
20
岁以后可分
4
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至天宝四载
(745)
,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
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 洛
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
余首,多是五< br>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
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
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 东
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
得他是个沉郁 寡欢的老人
;
但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
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




2.
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
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
;
用韵 比较自
由,能够一韵到底,也能够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
为二二一 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状况。
《望
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句式有岱宗
/

/
如何齐鲁
/

/
未了。 会当
/

/
绝顶,一览
/
众山
/
小。



3.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
,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
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
岱宗两句 是远望
;
造化两句是近望
;
荡胸两句是仰望
;
会当两句是极 望。
)
按:
这是
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 句诠释
(
按:此诗非
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



4.
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
(
怎样样
)
上,试比较岱宗如
何和 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
加夫则惊奇、
赞叹之情更明明,
也更强烈。
)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
;
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 话是什
么意思呢
(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
泰山是看不完的。
)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形容
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
这句的意 思。
(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
;
山 后为阴,
日光不到,故易昏。
)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
泰山
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
;
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 间,须睁
大眼细望才能见。
)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
向往之至,< br>亟欲一登。
)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 两句。
绝顶,
极顶,
指玉皇顶。
问: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
但 他却能一览
(

都看到
)
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



5.
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个性是在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 多首,其中
95%
以上
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 的认识能找到他
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 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
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 诗人逃离长安前
一个月写的。




2.
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构成的 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
七言之分
;
从篇
幅上说有律诗、 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
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 、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
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
整体感知:




诗 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
;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
沉着蕴藉, 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
山河依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 字,
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
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
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 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料
;
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 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
一翻。




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
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 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 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
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 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
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 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
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
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
万金啊
!
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情绪,
这是人人心中
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 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 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
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 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
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 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完美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
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资 料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 年来一向脍炙
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
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述中,情景交融。




B.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
深字令人满目凄
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 了诗人强烈
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
---------------
思亲




《石壕吏》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 看战乱后的故乡。但是不到两
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 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 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
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 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
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三别:
《石壕吏 》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其中,< br>《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
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资
料。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 词的
由来,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
暗示老妇已被抓
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
5~16
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 不幸
;17~20
句老妇人主动
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 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
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
(
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
)
捉人。老头越过墙走,
老妇出门看
(
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
)

(
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
已矣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
夜归,急
(
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
)
应河阳役,犹 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
(
诗人独与老头告别,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



4.
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 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
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 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
怒能够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资料,
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透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 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
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 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
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
,背诵并积累名句。




4
,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 潜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潜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兴八首




一,知识积累




1

关于作者:< br>杜甫
(712770)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一生写了
1400
多首诗,
博 得后人广
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料,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
向,而 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
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 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
,关于作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
766

(
大历元年)

55
岁旅居夔府
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 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
(755)
已十一年。




3
,近体诗知识





1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 今诗。指唐代构成的格律
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





2
)律诗




#9312;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9313;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9314;
中间两联务必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 四联,依次为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务必是对偶句。又, 每联中
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9315;< br>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
常押平声韵,一韵 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
平起两式。





3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 与
律诗相同,只是不必须对仗。




4
,诗歌鉴赏指要





1.
)基本要求:鉴赏诗的资料、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基本要领:




#9312;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9313;
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9314;
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 意境?那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
;境是指客观世界(景)
,两
者融为一体便 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完 美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9315;
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透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 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
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




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 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
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
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 ,情因景而显,
景因情而深。




问:丛菊两地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
暮年飘零,羁旅江上,应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 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
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 感慨,
忧国伤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 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
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 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
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 是捣衣石,
此刻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
惯都 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但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
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 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 ,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
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 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
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
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 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
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
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
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 br>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
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小学生营养餐-儿童心理特点



本文更新与2021-01-19 13: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32691.html

杜甫诗三首教案(3则)完整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