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记-余高

[
我的家在哪里
(
教案
)]
我的家在哪里
——《历史与社会》案例一则
[
课程标准
]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我的家在哪里
(< br>教案
)
。
1-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2-2
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
教学目标
]
1
、通过读、析、画平面图的活动,能运 用三种定向法判断方向,能用比例尺计算某两地的距
离,选用合宜的比例尺,说出一些常用的图例代表的 意义,能用地图的语言表示一定空间的
地理事物,认识到地图三种语言的重要性。
2
、
通过观察、
描述自己社区生活的环境、
特点,
感受丰富有益的社会 生活,
体会社区的功能,
并能正确看待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
教学设计
]
◆
内容简析
《 我的家在哪里》以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叙述了“从社区看我家”
、
“在社区中生活”两个部分内容,其间涉及了社区、区域、地图三个核心概念。
◆
教学重难点
“地图的语言”
是学生认识 世界的工具,
运用它来获取信息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
也是学好本学科的必备前提, 所以,
“地图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实际看,初一学生
的观察、比较和动手的能力,空 间位置、方向感相对薄弱,所以,在地图上判断方向、比例
尺的计算和平面图的作画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
◆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熟悉 的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景,以启发式谈话、讨论为主要教法,引
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
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学生有 社区生活的体验,或者说正感受着社区所提供的
服务,
只是缺少有意注意和理性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也都熟悉自己家的环境和位置,
只是没有用相应的地图知识来表注说明,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作
为学习的基础,把学习内容置于学生个人生活的具体情 景之中,对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作了一
定的处理,组织“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等学习活动,着力体现 新课程源于生活,又为
了生活的人本主义理念。
过程预设
内容和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源于生活,
生成话题
1
、
我们的家在哪里?
2
、
说一说自己的家在余姚的哪一区域?
3
、
呈现课题、余姚地图,教案《我的家在哪里
(
教案
)
》
。< br>
1
、
介绍自己家的社区环境。
从日常的话题入手,形成谈话式的学习氛围。
学习新知
在社区中生活
1
、
提供江南新城社区有关图片。
2
、
例析该社区的社会公共生活。
3
、
归纳社区生活的共同点。
4
、
组织相关讨论内容。
1
、
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材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内容?
2
、
比较自己家所在的社区环境。
3
、
议一议人的生存和发展能不能离开社区生活?
4
、
引议“孟母三迁择邻”的道理。
5
、
谈谈“在美化社区生活中,中学生可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活到知识,理解社区的概念、特点,并感悟人与社会的关系,增添社会< br>责任意识。
从社区看我家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风土记-余高
本文更新与2021-01-20 05: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36683.html
-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人教版
下一篇: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