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旅鼠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1 04:22
tags: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乌兰夫)











精品文档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 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
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 孔子“为政
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

1
为政以德

1
.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 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
一处。

2
.分析

这段 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
会自动围绕 着你转。
这是强调
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德治
,而非
严刑峻法< br>。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 子
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

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
.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
没有羞耻心
,与“有耻”相 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
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 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
不能自 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
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
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 中有品德方面的问
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
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 子弟家道中落
沦为劳动者
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
道德水平低

,含义比古代窄。

3
.格

《礼记·缁衣篇》: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
则民 有遁心。”
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
文,
“遁”逃避的意思
。逃避的反面应该是
亲近、归服、向往
,所以用“人心归服 ”来译它。

4
.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
两种截然不同 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
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 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
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 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
2.1 2.3
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
13.9 12.7 11.17 12.9)
13

9
富民、教民

1
.庶:人多。

2
.又何加焉

3
.富:使动

4
.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
“富民”和 “教民”
的思想,而且是
“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
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
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
题。所以,在这里,一定 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

梁惠王
上》

(赡(
sh
à
n
):足,及。

奚:何。暇:空闲时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篇》

12

7
富民

1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2
.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

民无信指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3
.分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
富民、正己
思想。

4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这二者有 没有
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 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不注意
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 料和其它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 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
的,
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 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
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 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孔子认为,于统
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 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
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然子适卫,告冉有:
“既庶矣,当富 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 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
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 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
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 立身有舍生
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李泽厚

《论语今读》)

11

17
1
.鸣鼓而攻之

敲起鼓来声讨他。后这个词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2
.分析

这与当时的田赋制度有关。孔子反对对贵族有利、对百姓有害的新财政制度,所以大发
脾气。反 对强征暴敛,主张
藏富于民
,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孔子对季氏“ 聚敛”,极为痛恶,除了上面讲到的一点,还因为“季氏富于周公”本身就与
礼相违,还要“聚敛”,这 就更不合理了。

此处孔子说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反映了“为政以德”的 一个方面,即
举贤去恶
。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12

9
富民

1
.如之何

2
.君孰与不足

3
.分析:

《朱注》:民富, 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
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br>
这一章,可以联系上一章来看,讲得都是
富民
问题。现代经济学认为,
经济当以人为

,而有若的这一番高论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怪不得西方社会亦主张学习儒家 经典。儒家

民本思想


思考:有若与哀公的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儒家与统治者的分裂。

“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己 之不足,此岂君道哉?”
(李光地

《论误札记》)

小结思考:

1

13.9 12.7 11.17 12.9
这些章节的关键词是什么?





2
、儒家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

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

富与信:去食留信

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

3
、“藏富于民”是否意味着“民富于君”或“与君 同富”?(结合
16.1
回答这个问题)


均无贫

16

1
1
.古今异义:


1
)有事

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2
)以为

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3
)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 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意为把远人
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代只 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
心来。句子成了主动句,“之”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有 填被音节的作用。

2
.成语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
)既来之,则安之


2
)分崩离析


3

祸起萧墙


4
)季孙之忧

谓忧患将发生在内部,而不在外部。


5

陈力就列


陈力:贡献才力。就列:担任职位或官职。谓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官职。


6

开柙出虎


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7

大动干戈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
.均寡二字

“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 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
以财言,财宜乎均,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 ,不安亦以人
言,人宜乎安,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下文云“均无贫”,此承上句
言。又云“和无寡,安无倾”,此承下句言。观“均无贫”之一语,可知此文之误易矣。《春秋
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可据以订正。”(俞樾《群经平议》)

4< br>、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
分),你认为有 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
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富”实际含义在
劫富济贫
,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
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 合孔子的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 在词典中的意义
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
语境
,词的意义就由 语言义变为言语义,
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 “均无贫”
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 的解释。

5
、再次小结孔子的“富民”政策

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

富与信:去食留信

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

均无贫

6
、“藏富于民”思想的作用?

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庶之富之 ”),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它对政
府过头的财政搜刮、苛征重赋,有时可起某种缓冲、制衡的 作用。尽管“百代皆沿秦制”(毛
泽东),政制和政策基本上的中央集仅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系,以强制 性的剥削、强迫为特
征,但儒学的温情脉脉,强调“爱民如子”“宽徭薄税”总是作为

这一体系的补充、制衡、解毒而起着某种平衡作用。

(三)
12.7
章节中提到“民无信不立”,那么除了“富民”,怎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1

5
这一部分,孔子谈的是为政者
正己
的问题。此处的正己包括三个方面:

1
.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守信用。

2
.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

3
.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性,不妨其生业。

13

6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
.虽:即使

2
.分析

这一章讲的是
正己


言教不如身教
,自古而然。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

司马迁为李广父 子作《李将军传》,描写李广这个人,嘴很笨,好像乡巴佬,但身先士
卒,忠勇可感,其中就引用了这段 话。李广带兵,与程不识不同,靠的不是军法军令,严加
管束,而是身先士卒,有个人魅力。

12

19
1
.无道,有道:形容词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道德高尚的人。

2
.就:靠拢,接近。

3
.风,草:名词作动词,好比风,好比草。

4
.成语: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5
.分析

这一章,孔子强调的仍然是
正己、教民
的问题, 这里他指出政治责任在上而不在下。不
主张“杀”,而主张端正自己,从而教化百姓,“子欲善而民善矣 ”。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事
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秦始皇,外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 ,最终都留下千
古骂名。

2

20
1
.劝:努力

2
.忠以劝:以,而,并且

3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4
.善、不能:形容词作名词。优秀的人,能力差的人。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这一章谈到的是
正己、教民、举贤
的问题。

要使百姓敬、忠并且劝,即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 ,为政者应该“临之以庄”,即用庄重的态度面对百姓,作为统治者能恭庄严肃地对
待百姓,百姓自然也 会敬其上,这是人心美德相互间的感应。

其次,为政者应该“孝慈”,即对父母孝顺,对幼小 慈爱,这样百姓自然也是忠于上,对
统治者尽心竭力。

最后,为政者应该“举贤而教 不能”,即先用优秀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这都体现了统
治者爱民、正公的一面,那么百姓自然会劝勉 努力,以奉其上。

这三个方面,重在指出为政者教民,首在于正己,举贤。也就是前一章讲到 的“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

5
1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主谓倒装。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主谓倒装的作用是表达强烈感情。

2
.分析

孔子为什么赞扬南宫适?

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 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
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因之孔子称赞他。

这部分讲的还是
正己
。强调领导者的德行,逞力量者,穷兵黩武,常自食其果,南宫适
之言深合孔子之 意。

3
.南宫适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论语·公治
长》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公治
长》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凶狠的近义词-美发店活动方案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04: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42371.html

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