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飘扬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屈原《离骚》鉴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1 13:00
tags: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申茂之)

屈原《离骚》鉴赏

一、楚辞



战 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
简称它为“ 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 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

《辨骚》
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
“楚辞”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
《诗经》的某些影响 ,但同它有直接血缘
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 前
6
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
子歌》
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
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史记》
记载,
有宋玉、
唐 勒、
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 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
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见 《宋文鉴》卷九十二
)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除此而外,
《楚辞》中屈、宋作品 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
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 化色彩。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
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版
)


二、关于作者



屈原
(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的楚 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这是前者的转
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 宗
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 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
赞助怀王,
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 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
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 ,长子顷襄王继位,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
王入秦的过错,
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
襄王诽谤屈 原。
顷襄王在一怒之下,
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
1

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 大概
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
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
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
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 史
传说,
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
而对楚国 先王的
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
“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
楚国 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
稷、文王以及齐桓 、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
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 、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
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 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
君贤相的危险性,
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
《离骚》
)

耿 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
而不以贵胄为对 象。
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
屈原在讲到贤臣时,
往往
用 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
向邪恶势力低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离骚》
)
古代贤臣“忠”的美
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
“美政”
的 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
他在
《离
骚》 《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
之茂行兮,苟得用 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离骚》
)
;“愿摇起而横< br>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
《九章·抽思》
)
。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 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
民听”
(
《孟子·万章》引
)
思想的发展。所 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
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
25
篇,即《离 骚》
1
篇,
《天问》
1
篇,《九歌》
11
篇,《九 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各
1
篇。据《史
记·屈原列传 》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
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
有人怀疑
《远游》
以下诸篇及
《九章》
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大体说来 ,
《离骚》
《天
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 卜居》《渔父》《招
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 重在表
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 铸
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 br>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
楚国祀神乐曲,
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
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
充 满浓厚
的生活气息。
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
并非作者自我抒情,
它更多地显 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
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2

(
同上
)






三、《离骚》



《 离骚》

《楚辞》
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
《楚辞章句》
题作
《离骚经》

宋代洪兴祖在
《楚辞补注》
中指出:
“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
尊之为经耳。

也有 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
品的总称。在文学 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
概括《楚辞》。



关于
《离骚》
篇名的涵义,
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
《史记·
屈原列传》
中释为
“离
忧”。班固在《离骚赞序 》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
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
则有 人据《大招》
“伏戏《驾辩》,
楚《劳商》
只”
及王逸注
“《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
转音,因 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
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 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
王世被放以后,
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
有说 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
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 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 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 的政
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
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 br>《离骚》作为长篇巨著,
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
有 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
溯了自己辅佐楚 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
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
政治态度与“九死未 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
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 ”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
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br>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
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
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 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
“忽临睨
夫旧乡”,
终于不忍心离开自 己的祖国,
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
事的追忆,
偏重于叙写现 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
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通过这样 的抒写,
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反映了诗人
实施“美政”、振兴楚国 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
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 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

《离骚》< br>是屈原用他的理想、
遭遇、
痛苦、
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
既植 根于现实,
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
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
想,
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
把现实人物、
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 在一起,
把地上和天国、
人间和幻境、
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
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从而产生了强
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
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
同上
)


四、《离骚》赏析
(
褚斌杰
)


屈原是诗国的 一颗巨星,
远在众星之前,
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
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
慕的 风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
为我国诗歌史以至 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 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
“优秀的作品无
论你怎样探测它,都 是探不到底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
它,
开掘它,
只 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
真正的渴求者,
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
“真 ”
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
卓 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 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
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 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为
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
谗远逝。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 危亡无日,自
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
?< br>诗中有云: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 不当;揽茹蕙
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 裂胆,
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 、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
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 握。诚然,
《离骚》是一首规
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
(< br>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
道而改路”二句
)
,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 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
叙写以及情节因素。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 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有可能
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 的性质,但它又
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
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
诗中 的构思,
具有某些情
节性,
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
而完全 是主观想象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
长诗
《离骚》
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
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4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七月流火的意思-政治类书籍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13: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44212.html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屈原《离骚》鉴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