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1 16:08
tags: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曲金男)
2017
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语文科

□李金涛(教授)

胡家俊(编辑)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7
年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新的气象:试卷结构新、选用材料新、思路
设计新。

(一)试卷结构新

按照修订后的《考试大纲》的精神,今年的试卷结构有一定的 调整,内容版
块相对集中,不再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而是以内容为标准,分为现代文阅读、古
诗 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版块,版块分布很清晰。其中,现代文阅读
版块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古诗文阅读版块
包括文言文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名句名篇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包括成语运
用、病句辨析、表达得 体、语段补写、逻辑推断等内容。写作版块则是一道
60
分的大题,今年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 型材料作文。

试卷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版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
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都设置为必考内容,
这看似只是一个局部调整,
却 盘活了
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
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
也利于命题
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
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
针对性、
科学性与区分 度。
这一调整还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
促使语文基础教育
加 强对学生各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全面重视。

试卷结构新,但是考点基本是熟悉的,没有太大的落 差,符合稳定的心理预
期,不会给考生造成太大的困扰。

(二)选用材料新

今年的试卷选用的材料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作文材料,列举
12
个“中国
关 键词”
,这些关键词既有现实关注,又有国际视野;既有宏大的国家战略,又
有具体的民生设计 ;
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又有当今中国创新品牌。
让考生从

12
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两到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呈现考
生所认识的中国,表达 主题宏大,又贴近现实,既能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又能
引导考生对现实的关注。今年很多考生都说“备 考抓对了材料内容”
,这其实只
说对了一半,这
12
个中国关键词的材料内容 ,假如有心参加高考的同学,都会
不同程度有所了解,
有所掌握的,
因为这些都是热点 材料内容。
但是光掌握这些
材料还不行,
还要将不同的材料关联起来,
这个才 是今年作文的难点。
考生基本
上都有话可说,但是要把作文写好,则要费一番思量。

同时,除作文以外,试卷所选用材料也很鲜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四
则短材料组成非连续 性文本阅读,
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美国国
家地理频道建设的情况,
组 合很灵活,
又能考查出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梳理与整合
能力。
这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 在考试说明中已经有题例,
所以考生应该不会
陌生。
这种文本形式,
贴近碎片 化阅读的实际,
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用类文本阅
读考查的主要形式,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思路设计新

1.
全面考查语文能力。

全卷 考查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
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 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的
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 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
亮点。

2.
以“立德树人”引领思想建设。

试卷材料抓热点,顾大局,帮助青年人 把握历史坐标。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
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
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 的国际国内、
代际代
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 文学
类文本阅读反映军民团结、
民族和谐,
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
作文引 导考生
正确认识国家,
树立文化自信、
国家自信。
这些内容都是从
“ 立德树人”
的高度,
通过高考试卷引领中学生思想建设。

3.
“学科素养”要求覆盖全卷。

语文学科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 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
化理解与传承覆盖全卷,得到很好的体现。

语言建 构与运用:试题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沿用成
语使用、
语病判别和语意连 贯等题型之外,
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
的测试,全方位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建构与 运用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文要求从列举的
12
个“中国关键词”中 选择两三个关
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 好关键
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这道题,
12
个关键词都是学生熟悉的,有人可能觉得
很容易写,
其实要写好这道题,
思维要求是很高的。
首先不能选单一关键词进 行
写作,这样容易套作,而且相对思维能力考查单一。第二,如何选择关键词,需
要有严密的考 量,要形成“有机关联”
,考生自己又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思考。
第三,如何形成有机关联,这 是写好这篇文章的一个关键,颇费思量。第四,如
何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中国是个宏大的概念 ,
如何突出自己认识的中国,
不是
空泛的中国,也是不容易的。第五,这篇文章是对一 个外国青年而写的,如何适
合这个对象,如何符合这个虚拟的写作情景,也是一个难点。第六,如何让对 象
读懂中国,这个是最难的地方,一篇
800
字的文章,要让外国青年就读懂中国,< br>那谈何容易?这样复合多重的写作要求,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试题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
倾向审美能力的考查。
小说
《天
嚣》以一个没 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的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小说
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
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br>考生要理解这样结尾的效果,
需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

文化理解与传承。欧阳 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一首以科举考试为内
容的诗歌,对于正在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有着相似 的情景。古诗鉴赏“下笔春
蚕食叶声”
一句的妙处,
考生对其中的感受也是能切身体会 的。
考生对国家选拔
人才的体会会尤为深切,
这样的感受很好地体现了考生对传统文化 的传承。
另外,
实用类文本阅读,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介绍,让考生理解外国的文化。

4.
试题命制技术新


7
小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设置选项,很有新意。

试卷的不足:

(一)
参考答案不直接体现评分细则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
今年的试卷参
考答案做得异常简单,
没有任何评分的具体细则出现。
这样做的 好处在哪里呢?
估计是为了保密,
为了减少评卷细则分歧造成的矛盾。
但是,
细则不明反而会更
容易造成误会,更容易产生矛盾。翻译题哪个词语是采分关键词,
5
分的两项选
择题具体如何给分,
等等,
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引。
参考答案不 直接体现评分
细则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希望这样的做法不要延续下去。

(二)文 学类文本阅读没有给出处。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没注明出处,这个
不够严谨,而且也对作者不够尊重。< br>
(三)语言综合运用题太简单。今年的语言综合运用题,特别是
21
小题,< br>太简单,有评说是“送分题”
,有说是“初中生中考题”
,这个不利于选拔性的考
试。
也对不符合大家对这块语言试验田的期待。
前几年的语言综合运用题太保守,
今 年的题目大家希望有点新意,但是没有,有点失望。

(四)作文题考虑城乡差距不够。高考是 全国性的考试,覆盖面广,如何平
衡城乡差距,
确实要注意。
不能说农村学生就不能写 好这个题目,
但是最起码选
择性上是有差距的。


二、试卷的设计


1.
试卷结构。


全卷分为四大版块:一、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文字运
用;四、写作。共设置
22
道小题,其中客观题
13

,43
分;非客观题
9< br>道,
107
分。

第一版块——现代文阅读。

第一 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是摘编自曹明德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
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设计了
3
道题,
都 是单向选择题,
每题
3
分,

9
分。
分别考查对原 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推断。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为原《萌芽》杂志主编、作家赵长天
的小说作品《天嚣》
,设计了
3
道题,共
14
分。一道单项选择题,
3
分,两道主
观题分别为
5
分和
6
分。
单项选择题侧重对小说 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主观题则是考查“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
“小
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采取非连续性文本组织阅读材料的形式,
分别
选取了四则材料,有三则是文字材料,一则是统计图表材料。设计了
3
道题,共
12
分。一道单项选择题,
3
分;一道两项选择题,
5
分;一道主观题,
4
分。分
别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梳理、
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对不 同材料内容的比较分
析。


第二版块——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设计了
4

题,共
19
分。其中三道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还有一 道翻译题,
10
分。三道
单项选择题分别考查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原文内容的概括与 分析。

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材料是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 br>设计了
2
道题,共
11
分。其中一道两项选择题,
5
分,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设
题点在环境、
心情、
思想感情等诸方面,
主要是理 顺对诗歌的理解。
一道主观题,
6
分,考查对具体诗句的赏析。


第三部分,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题,共
5
分,分为两道小题,一道两
个 空,
2
分,
另一道三个空,
3
分。
分别考查的是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牧的
《阿
房宫赋》


第三版块——语言文字运用

这个版块共设计了
5
道题,共
20
分,其中单项选择题三道,
9
分,分别考查
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言表 达得体。两道主观题,共
11
分,分别考查语段补
写和逻辑推断。

第四版块——写作

这个版块设计了一道作文题,

60
分 。
从材料提供的
12
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
两到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呈 现“我”所认识的中国,让外国青年朋友读
懂中国。


2.
双向细目表



























现代
文阅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论述类文本阅读

4
文学类文本阅读

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非客观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非客观


7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3
6
3
3
3
3
5
1.3055
1.3629
0.3279
1.757
2.575
0.4352
0.4543
0.1093
0.5857
0.515










1.4873
1.4937
0.9361
1.4778
1.0426






0.4179
0.0217
0.075
0.1787
0.5384
2.636
1.5194
0.439
0.5065
1.0835
1.4999
0.4578
0.5258
8
实用类文本阅读

9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非客观


5
4
3.9035
2.256
2.1464
0.7807
0.564
0.7155
1.538
1.2155
1.3536
0.274
0.5234
0.3406


古代
诗文
阅读




10
文言文阅读

11
文言文阅读


12
文言文阅读

13
文言文阅读


14
古诗阅读

客观题

客观题

3
3
1.4765
0.4922
1.4998
0.3282
客观题






客观题

3
10
1.1537
0.3846
1.4595
0.3602
6.273
5
2.0365
0.627
2.4503
0.4392
0.4073
1.477
0.1377
15
古诗阅读


16
名句名篇默写











6
2.559
5
0.426
1.4023
0.586
2.417
0.484
1.7475
0.6096


语言
文字
运用


17
语言文字运用


18
语言文字运用

客观题

3
0.8038
0.2679
1.3286
0.1387
客观题

3
1.4902
0.4967
1.5
0.4423
19
语言文字运用

20
语言文字运用

客观题






3
6
0.9144
4.717
0.3048
0.786
1.381
1.2606
0.2935
0.564
21
语言文字运用






5
3.943
0.789
1.4997
0.4017


写作

22
作文






60
43.89
0.732
5.7861
0.7029

3.
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1

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C
级。 正确答案为
D


A
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 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
候正义。
”对应原文的相应内容表述是“
2000
年 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
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
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判断这个选项的正误,
首先要看非政府组织提出了
“气候正义”
这个说法是否符
合原文意思?是这些非政府组织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 视,
气候正义
才应运而生的,
说是这些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
并不为过 。
再看看其目的: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这个表述太泛化,准确来说气候正义是对气 候变化的影
响进行伦理审视,泛化说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不准确,属于强加因果。所
以< br>A
项不正确。

B
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 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
问题。

对应原文内容是阅读材料的第二自然段。
原文认 为:
“存在气候变化的国
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表明此选项前半句是正确的,判断 此选项正确与否,
关键看后半句的概述是否准确。
原文第二自然段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 人的基本需
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如何实现控制呢?就有不同的做法:
对发展中国家,
要满足他们
“在衣食住行和< br>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对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则
要“遏制 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控制”不等于都是限制,将国际公
平和国内公平 的问题归结为“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把问题理解得过于
简单,不够准确。所以
B
项不正确。

C
项“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 而且要为后代设
定义务。

从原文第三自然段末: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 科学认识来看,
气候
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这里已 经明确“而非
为其设定义务”否定了选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的表述。但是这其中有一
个 干扰的地方,
是原文第三自然段中
“从积极方面看,
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
代设定义务”这里有“设定义务”的表述,但这仅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
后面“实际上??”实质 跟理论不一样,前后提法的矛盾与倾向是明白的,后者
的结论是作者的判断。所以
C
项 不正确。

D
项“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
理解。
”这个选项是对原文内容的整体概述,要判断其正误,我们需要在原文中
找到相 应的依据。
可以把这个选项分成两个部分:
(一)
“已有的科学认识会影响
我 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
和体现。
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
气候
正义便应运而生 。
这充分证明了是随着对环境正义科学认识的发展,
才带来气候
正义的概念的,
科学认识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二)
“对利益分配
的认识会影响我们 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而发达国
家已 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
共基础设施 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
放。这表明分配空气排放这 样的利益分配,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综合(一)和(二)
,所以
D项是正确的。作为答案选项。

全省实际考生
667267
人,其中选< br>A
的人数为
107647
,占
16.13%
,选
B< br>的人
数为
166972


25.02%


C
的人数为
101793


15.26%
,< br>选
D
的人数为
290376


43.52%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1.3055
,标准差为
1.4873
,区分度为0.4179
,难
度为
0.4352



2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文章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 能力。
能力层级为
C
级。正确答案为
C


A项“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
方面。


文章在第一自然段提出“气候正义”的概念后,紧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和
第三自然段分别从空间维 度和时间维度阐述如何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文章
花了较多的篇幅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论述,
从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探讨代际权利义
务问题以及从实际上来理解气候正义的本质,< br>问题分析到位,
判断其达到了
“深
入”的程度,是可以的。所以
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
项“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 方面的社会正义
问题。

依据原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气候正义关注的 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
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表现为一种社 会正义或法律
正义。
”基本可以判断该选项正确与否。气候正义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理念,都是< br>建基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之下的,
假如气候容量是无限的,
就不存在分配的问
题,
也就不存在气候正义的问题了。
所以该选项前半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
按照
原文的说法,气候正义“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而原文第二、
三、四自然段 都是谈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并没有谈“法律正义”的问题。
所以该选项后半句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这样,
B
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C
项“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 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
义立场。
”原文第三自然段基本上都是在阐述气候正义中 代际公平的问题,所以
选项前半句的表述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后半句“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则未有在文中有所表述。
这是合理推断吗?不是。
从第三自然段领起句
“从< br>时间维度上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知道,气候正义涉及代际公平,也涉
及当代人代内公 平的问题,
其立场不单是立足于未来,
也立足于当代,
处理好当
代国际或地区 间的公平,也是气候正义涉及的核心问题。所以,
“彰显了立足未
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的结论不 正确。
C
项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

D
项“对于气候正义,文章 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
内涵。
”原文第一自然段交代“气候正义”的起 源,可以理解为交代背景。第二
自然段从空间维度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br>第三自然
段则是从时间维度阐述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第二自然段
与第三自然段的关系时并列的,概述为“接着逐层分析“是准确的。第四自然段
对前文内容作了 总结,并且归纳了气候正义的内涵: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
有平等地使用、
享受气 候容量的权利,
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
本。
”所以
D
项对原文论证的结构及逻辑关系分析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104358
,占
15.64%
,选
B
的人数为
2 20420
,占
33.03%
,选
C
的人数为
303151
,占
45.43%
,选
D
的人数为
38710
,占
5.80%
。此
题全省平均分为
1.3629
,标准差为
1 .4937
,区分度为
0.0217
,难度为
0.4543



3


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
级。
正确
答案为
B


A< br>项“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
义问题。
”第一 自然段“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 这是提出气候正义的前提,如果气候容量无限,
就不存在分配的问题,
公平享用的问题了。由于气候容量资源稀缺性等内在属性
决定了其带给世界各国的影响往往是不均衡、
不公正,
所以才有必要提出
“气候
正义”

第二自然段在举例时也提到
“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

要平衡国家和地
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
也 是建基于排放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的,
假如气候容量
无限,就无须限制排放或者要规划排放了。所 以,
A
项的说法正确。

B
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 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
到保证。
”原文第三自然段末“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 设定为保护气候
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
候系统,
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
气候 正
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其目的正是为了 保护地
球气候系统”
,符合后代利益。文章强调的是符合后代利益而非保证后代利益,
更非保证后代需求。
B
项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
B
项不正确。
C
项“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
态赤字 ’


原文第二自然段从空间维度阐述公平原则时,
强调
“每个人都 有义务
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第三自然段从时间维度上指出代际
公平体现为: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
态赤字’。
C
选项实际上是把这两个表述合并在一起来表达,这是与原文内容
相符的,所以
C
项正确。

D
项“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 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
种视角。

该选项是对原文整体的推断,
气候容量的公平 享有是否很复杂的问题?
我们从原文的阐述中可以知道,气候容量公平享有不但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平,
而且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公平。
要界定各方
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都有因各自的利益诉求,要
考虑不同方面的利益及 现状因素。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是准确的。另外,
原文第一自然段提到
“如何 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
法律正义。

“主要表现 为”就意味着还有别的表现,原文只是从“社会正义”这
个视角来阐述,
对法律正义并无谈论,
所以表述为
“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是准确的。所以
D项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311131


46.63%


B
的人数为
72944

10.93%


C
的人数为
23677 9
,占
35.48%
,选
D
的人数为
45775
, 占
6.86%
。此题全省平
均分为
1.3279
,标准差为
0.9361
,区分度为
0.075
,难度为
0.1093



4


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 力。
能力层级

D
级。正确答案为B。

A
项“小 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
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 天嚣’的恐怖气氛。
”从小说开头第一自
然段: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
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读出风沙的狂暴、 人物的直
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风,像浪一样,梗着
头向钢架房冲撞”一句中“像浪一样”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风沙
的大而狂,同时感性地 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
“冲撞”一词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风沙 的残暴。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
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一句中“钢架房,便 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
摇晃”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风沙带来的威胁,也表现了风沙狂暴的特
点,同时也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细致具体
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觉。综合分析第一自然段这个小说的开头,
A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

B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 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
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这个选项可以 分为两
部分:
第一部分是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
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两点表述是正确的。
“被困队员深陷绝
境”的内容在小说前半部分中都有所表现,队员们严重缺水,身体处于半昏迷,
得不到援助,生命受到 威胁,这样概括为“深陷绝境”并不为过。
“个个都像喝
足了人参汤”
“摆好了下死力 的姿势”
“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瘫成一堆稀泥”
等描写都表明队员们已经“调动 起所有能量”来救助敲门人。这么大的风沙,送
瓜人是如何出现的,确实是个奇迹,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 写道:
“至于送西瓜人
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
”作者也 是将送瓜人的出
现作为奇迹来看待的。
第一部分的概括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部 分
“这都
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这一表述是对小说的分析鉴赏。
是否生命奇 迹无法解释
呢?小说结尾说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
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
弄清”
,考生很容易受到这句话的干扰,就认为“最终也没弄清”就表明“生命< br>奇迹无法解释”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我们深究下去,其实这“生命奇迹”也是
可以解释的。队员 们能“在绝境中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
,这是生命
的奇迹,创造这一奇迹,是因为他 们从内心深处激起了救助弱者的力量。
“送瓜
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是出于他对队员们的民族友爱之情,是
因为送瓜人知道当地这种天气情况可能给队员们带来怎样 的处境。
蒙古族同胞虽
然与队员们素不相识,
队员们谁也听不懂蒙语,
但送瓜 人能冲破风沙来到钢架房,
是有道可循的不是无法解释。所以说
B
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 正确的。

C
项“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
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小说善于 运用
细节表现人物”是对这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整体概括,这个表述是否正
确?只要我们 细读小说,就会注意到队员们开门前“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关门后“一伙人,都顺门板滑 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细致地描写了队员们开门
前后的不同状态。看到西瓜的时候,作者是这样描写西 瓜的:
“绿生生,油津津,
像是刚从藤上摘下,
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再 熟悉不过的西瓜,
在此时此刻,
截然不同的观感,表现了队员们惊喜的心情。
“蒙古族 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
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表现了队员们迫不及待 要吃西瓜
解渴的心情。
这些细节描写,
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更好地表现了队员 们和送瓜人
的形象。概括为“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是符合小说的实际的。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一句跟上面举得几个例子一样,
也是属于细节描
写 的一个例子。
在处于半昏迷状态,
在要紧急开门救人的一刹那,
队员们还没有
忘了房子内那些资料,
这是队员们用艰苦的劳动换来的资料,
十分的宝贵,
需要
保护。
通过队员们保护科研资料这一细节,
体现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意识,
这样的分析鉴赏是恰当的。所以说
C
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

D
项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
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 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小说主要的
内容是讲述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 间的故事,
这一点只要通读小
说都知道是正确的概括。
小说刻画的人物以及体现出来的 精神令人感动:
试验队
员为科研试验负责任的精神令人感动;
队员们在自身难保的恶劣 环境下,
仍开门
救人令人感动;蒙古族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给试验队员们送西瓜的行为令人感< br>动;
试验队员与蒙古族送瓜人之间互助互爱的精神令人感动。
小说
“揭示出一个
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这个概括是正确的。深
陷绝境 、自身难保的试验队员,没有犹豫,开门救助敲门人,得到的是蒙古族同
胞送来的西瓜,
最终使 自身脱离险境,
这正是揭示了
“帮助别人,
也是帮助自己”
的道理。
这个选项,
考生会因为对小说主题的不同理解而受到干扰,
有些考生认
为该小说的主题 是“民族和谐”
,所以认为这个“人生道理”不属于主题范畴。
其实,对小说的主题,对小说故 事揭示的人生道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符
小说表达实际,就是成立的。不能说小说主题是“民族和 谐”就不能揭示“帮助
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一个人生道理。
D
项的分析与概括是正 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96756


14.50%


B
的人数为
392306

58.79%


C
的人数为
57736
, 占
8.65%
,选
D
的人数为
121077
,占
1 8.15%
。此题全省平
均分为
1.757
,标准差为
1.4778
,区分度为
0.1787
,难度为
0.5857




5



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心和谋篇布 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参考答案为: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 br>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
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从小说文本中读出“渴”的内涵。

为什么会“渴”?缺水。主 要是天气的原因,天气炎热干燥、风沙肆虐,导
致补给跟不上。

“渴”得怎么样?水 成了人最原始的欲望。空气像液体,厚重而凝滞。喉头
有梗阻感。进入半昏迷混沌状态。
其次我们要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理解小说的谋篇布局应该包含哪些元素。
这个是我们答题的必备知 识,
很多考生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证明这些同学必备知
识的缺乏。
小说的谋篇 布局大致涉及几个方面:
小说情节的安排,
人物形象的刻
画、主题的表现,等等。
再次我们要把“渴”的内涵与小说谋篇布局的元素结合起来,看“渴”的内
涵对这些谋篇 布局要素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从小说情节的安排来看,
“渴”是环境造成的,沙漠地 带,天气炎热干燥、
风沙肆虐,试验队补给跟不上,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队员被困,都是“渴”的原因,也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前提。因为“渴”到极点,队员们才濒
临绝境;因为自己的 “渴”
,他们才更能理解“求助者”等待救援的急迫,因而
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 br>蒙古族同胞同样也知道,
如此天气环境中,

员们如果
“渴”
下去得不到救援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
这才冲破风沙为试验队员
们送来了救命的西瓜。可以说,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渴”而展开,借助“渴”
来推动,这样处理,使情节既合乎逻辑也更为集中,省却 了很多罗嗦的交代。

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小说涉及试验队员和送瓜人。人在“天嚣”这种 特
定环境中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描写真实而细腻。试验队员“水!只要有一杯
水,哪怕半杯 ,不,一口也好哇!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
食道结成硬块。会 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这些都是试验队员对“渴”
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送瓜人对“渴”的 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小说没有直接
描写出来,但是送瓜人能够体会到试验队员“渴”得难受,他才会给 试验队员送
西瓜,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写使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从主题的 表现来看,
无论把小说的主题理解为
“民族和谐”
还是
“帮助别人,
也是帮助自己”都是从“渴”的感受中生发出来的。试验队员口“渴”
,更“渴
望”得到帮助; 队员们知道“渴”的难受,所以他们知道敲门人也会是“渴”而
需要帮助;
因为想到敲门人需要 帮助,
冒着危险打开了门,
队员们才最终吃上西
瓜得到了帮助。小说就是这样,借助“ 渴”更好地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
生道理——帮助别人,
也是帮助自己,
也体现 了民族和谐的氛围,
凸显了思想主
题。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2.57 5

标准差为
1.0426

区分度为
0.5384

难度为
0.515



6

< br>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艺术进行探究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F
级。
参 考答案为: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
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 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我们首先需 要了解的是这个小说结尾的具体表现。试验队员在“天嚣”的环
境下,深陷绝境,但是得到了蒙古族同胞 送瓜解渴,因为不懂蒙语,对送瓜人一
无所知,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
永久地 留在记忆中”

这就是一个没有谜
底的“美好的谜”结尾的内容。

这样一个小说结尾会对小说整体产生怎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我们需要从作
者创作、文本表现和读者审美三 个维度来考量。

从作者创作的维度来看,这样的结尾符合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试验队员不< br>懂蒙语,所知有限,大家只能心领神会,这样的结尾更真实。

从文本表现的维度来看, 小说的情节发展突然结束,既不使情节拖沓,又留
下空白,强化了小说神秘的氛围。

从读者审美的维度来看,
读者都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但是这样一个结尾,
打破了读 者这样什么都希望清清楚楚的心理预期,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这样的处理更有张力。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2.636

标准差为
1.0835
,< br>区分度为
0.4578

难度为
0.439



7



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级。参考答案为
D


这道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设置选项,较有新意。

A
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 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的播出特点为“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 ”
,预期目标为“达到规模化的播
出效应”

从阅读材料一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主要
呈现四大主体内容、
六大主题 时段的播出特点,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就可以判断这个项是正确的。

B
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 字的形式表述就是: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节目制作方式“以央视自制为主,其优势为“节目品质 有保障”
。判断该项正确
与否,可以相应地在阅读材料三中找到答案。
“央视是纪录片 的主要制作基地”
可以理解为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制作方式以央视自制为主”

“制作出的精
品节目数量众多,可以判断”节目品质有保障”


C
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
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
供商提供节目 给“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


这个选项涉及 三个主体:

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 有线电视系统”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有
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批准下由有线电视运营商投资建立的”
“有线电视系统
运营商是指拥 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
。所以
C
项的梳理是正确的。

D
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
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
司提供片源 给“国家地理频道”
,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电视观众”


阅读材料四中,< br>“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
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
节目制作
完成后,不是就传送给电视观众了,而是交有 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来负责传送。
“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则承担把电视 信号传送到千家万
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所以
D
项的梳理是不正确的。< br>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9374


1 .40%


B
的人数为
263889


39.55%


C
的人数为
55384
,占
8 .30%
,选
D
的人数为
338037
,占
50.66%< br>。此题全省平
均分为
1.5194
,标准差为
1.4999
, 区分度为
0.5258
,难度为
0.5065



8


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参
考答案为:
B

C


A
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
能够呈现出主题化 、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材料一中有这样一句话:
“央视
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 的规划,
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
六大主题时
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 应。

“央视”就是“中央电视台”

“进
行了详细的规划”选项多 了“认真”二字“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
,虽然阅读
材料都没有提到“认真”这两个字,但是 从其收效来看,说是“认真”也没有改
变阅读材料的原意。
“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在阅读材料一末提到,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
淡化栏目概念,< br>强化大时
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这
表明
“主题化、
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在央视纪录频道认真详细的规划下已 经
呈现出来了,
“以期将来能够”达到的不是“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
方式 ”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表明“规模化”才是其目标。
A
项在对
材料的概括上将已经实现的事情当作未实现的目标来概括,所以
A
项是不正确
的。

B
项“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 视台
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二的图表“
2011
年中央
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这个统计 图,
是从性别、
年龄、学历三个维度来统计的,反映的是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情况,
B
项的概括
和分析是正确的。

C
项“
2011
年, 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
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 是:男性、
45~54
岁以及高中学历。”该选项主要是
考查对图表的阅读,
从性别来看,
最高值是
“男”

从年龄段来看,
最高值是

45~54
岁”。从学历来看,最高值是“高中”。可见,
C
项的概括与分析 是正确的。

D
项“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 度
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根据阅读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历的
提高,集中度 的曲线是不断攀升的。在
55-64
年龄段前,随着年龄增长,集中度
是不断攀升的, 但是超过了
55-64
年龄段,集中度的数值掉头向下。这样,该选
项的概括有例外, 不能成立。所以,
D
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E
项“美国国家 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
计、
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 到限制的问题。

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规

“以
34
种语 言转播至全球
166
个国家和地区逾
2
亿
9
千万用户”
以及其运营
模式来看,概括“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
,这 个推断是合
理的。
“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这个推断是否合理?材料没有正面的信息。
材料三在讲到中央电视台纪录< br>频道的运营模式时,
提到这是央视纪录频道的劣势,
受到了限制。
但是不能就此
就断定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这些方面就不受限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商业性更
强,
不可 能在这些方面不受限制,
只能说可能会更灵活一点。
所以
E
项的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101613
, 占
15.23%
,选
B
的人数为
593803
,占
88.99%
,选
C
的人数为
490762
,占
77.55 %
,选
D
的人数为
46514
,占
6.97%
,选
E
的人数为
90553
,占
13.57%
。此题全省平均分 为
3.9035
,标准差为
1.538
,区
分度为
0.27 4
,难度为
0.7807



9


考查考生掌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参
考答案为: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
是纪录片的主要制 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
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 br>对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运营模式,
在材料三中有了明确的
说法: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
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这两句话基本概括了基
本的观点,考生只需要稍作 提炼,改变一些句式,就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了:中
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 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
作基地。

对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运营模式,< br>阅读材料四中有
“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的字眼,提示下面是答题对应的区间。接下去的 表述,是概述,是讲普遍的运营
模式。
接着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
表示 是对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运营模
式的介绍。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 道而言,美国国家
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 制
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
体,
适 于在电视上播放;
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
则承担把
电视信号传送 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这就是对美国国家地
理频道制播运营模式 的具体介绍,
我们只需要概括好其主要特点,
就能很好地回
答问题了。
从这段 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有不
同分工,
各有任 务,
分工清晰。
提供片源的任务由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
他渠道完成。
节目制作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来完成。
播放节目的任务由有线电视
系统运营商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来完成。
其最大的特点是分工合作、
制作与播放分
开。

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一 个是制播合一,一个是制播分离。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2.256

标准差为
1.2155

区分度为
0.5234

难度为< br>0.564



10


考查考生理解 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
级。参考答案为
D


从四个选项的断句情况来看,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另一个是: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 名知人”
该如何断句呢?关键的地方在于对主语的判
断。
“所继叔父”是属于前面“谢 弘微”的范畴,还是领起后面的内容,作为后
句的主语。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时然后言”意思是 “时机适当才说话”
这说的是谢弘微,并非说“所继叔父”
,已经转换了主语,所以应该在“时 然后
言”后面断句。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意思是:
“过继家的叔父谢混因为善于辨识
人才而出名”
,然后接着是谢混对谢弘微的预判,这样理解就很合理了。

“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该如何断句呢?是在“夙敏”后,还是
“方成”后断句呢?假如在“方 成”后断句,后面就成了“佳期器有子如此”

佳器作为主语,理解不通畅。在“夙敏”后断句 ,
“此儿深中夙敏
/
方成佳器”

意为“这个孩子内心深沉早慧,将 会成为出色的人”
,理解就合理了。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11870


1.78%


B
的人数为< br>163501


24.50%


C
的人 数为
13759
,占
2.06%
,选
D
的人数为
4 77446
,占
71.55%
。此题全省平
均分为
2.1464,标准差为
1.3536
,区分度为
0.3406
,难度为
0. 7155



11


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参考答案为
B


A
项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
而不常用。
”在中国古代 ,名是由父辈所取,成年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自称其名表示谦逊;
而在社会交往中不宜 再让人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
相关的别名,称为字或表字,以表其德,在社交场合中使 用,以示尊重。名、字
往往分开分开使用。
“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之意。谢弘微原来名叫 “密”

因为过继给给别人,
导致本名与过继后的长辈姓名相触犯,
为了不改 父母所赐起
的本名而按避讳改用字来称呼,
以示尊重的。
谢弘微的字得以通行使用,< br>而他的
名反而不常用了。所以
A
项对“以字行”的解释是正确的。
< br>B
项“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
的一部分。< br>”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
系的亲属 ,
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姻亲与血亲的不同,
就在于有
否血缘 关系。选项中说姻亲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所以
B
项的解说不
正确。

C
项“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
居家守 丧。
”古时规定,官员的父母亲如若去世,从得知丧事那天起,必须回祖
籍守丧,吃、住、睡在 父母坟前,三年内不为官,不应考,不婚娶,不洗澡,不
剃头,不更衣,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阅读材料中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
逾年,菜蔬不改。”说的就是谢弘微丧母离职守丧的事迹。所以
C
项的解说是正
确的。

D
项“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 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
钱财营葬。

“禄”专指官吏的俸给,
“私禄 ”则是指自己的俸禄。阅读材料末,
“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 取,自以私
禄营葬。”东乡君去世,遗产不菲,但是谢弘微用“私禄”营葬,此处用“私禄”
一 词,特别与东乡君家的钱财加以区别。
D
项对“私禄”的解说是正确的。

全 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226350
,占
33.92%
,选
B
的人数为
328462
,占
49.22%
,选
C
的人数为
51202
,占
7.67%
,选
D
的人数 为
60515
,占
9.07%
。此题
全省平均分为
1.47 65
,标准差为
1.4998
,区分度为
0.3282
,难度为0.4922



12



着重 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
C
级。参考答案
为:
B



A
项“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 为
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 br>该选项通过两方面的事迹概括出“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我们要
判断这个选项 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
首先要验证所述事迹是否属实,
再看看事
迹是否可以支撑概括 的观点。第一个事迹,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
为后嗣。
”从原文“谢弘微 ,陈郡阳夏人也。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
以弘微为嗣。
”可知 所述事情属实。第二个事迹,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
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 留意。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
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 豫。
”这个事迹也属实。再看这两个事迹是否可以
概括出“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这个 观点。第一个事迹可以概括出“弘
微出继从叔”,第二个事迹可以概括出“一心只爱读书”。所以
A
项的概括和分
析是正确的。

该项的概括都能够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依据。
从可以判断
“弘微出继从叔”
“从
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概括正确。可以判断 “他是陈郡阳夏人”概括正确。
“弘
微家素贫俭,
而所继丰泰,
唯受书数千卷 ,
遣财禄秩,
一不关豫。

可以判断
“一
心只爱读书”“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
留意。
”概括正确。A
项的概括和分析都符合原文意思,所以是正确的。

B
项“弘微简言服 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
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
又极有文才口才,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
称为微子。


该项第一个 事迹: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
乌衣之游”从原文
< br>“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 故谓之乌衣之游。


我们可以读出这里是
张冠李戴,主语是谢混,不是谢弘 微。这个事迹不属实,这个分析不正确。

第二个事迹:
“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 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原文没
有直接写谢弘微极有文才口才,但是“瞻等才辞辩富”一句,承上可知“ 瞻等”
就包括谢弘微。
“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可以读出“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 为
微子。”

该项的观点
“弘微简言服众,
此举受到重视”
概括是正确的,
可以从原文
“弘
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可以读出来。但是整个
B
项,因为存在其中一个
事迹的表述不属实,所以
B
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

C
项“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 替
公家办事,
账目分明;
九年以后,
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
人们见 后无不感叹。


该项第一个事迹: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 家办事,账目分
明”我们从原文中: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
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
簿。
” 可以知道这个事迹的概括是准确的。

第二个事迹:“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 见后无不感叹。”
我们从原文: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 平
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
..
感弘微之义也”中找到依据。


谢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在原文 中没有直接的表述,但可以从
这两个事迹中概括出来。所以
C
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 。

D
项“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
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该 项第一个事迹: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
不食荤腥。
” 从原文中: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
礼,
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
事兄如父,
兄弟友穆之至,
举世莫及也。

可以证实事迹属实。

第二个事迹: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 他一无所取。
”对应原文:
“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 取,自以私


营葬。”可以证明该事迹的表述属实。


这两个事迹都属实,细究能够概括出“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这
个观点。所以
D
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36944


5.54%


B
的人数为
256689


38.47%


C
的人数为
264582
,占
39.65%
,选
D
的人数为
1 07514
,占
16.11%
。此题全省
平均分为
1.1537,标准差为
1.4595
,区分度为
0.3602
,难度为
0. 3846



13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参考
答案为:< br>(
1

(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
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
)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 br>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1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该句翻译 重点字词为:
“循”
“事”
“过常”三个,是必须翻译出来的。
“循”

可翻译为“遵守”
“遵循”
“遵照”
“按照”
等;
“事 ”
,可翻译为“事奉”
“侍奉”
“服
侍”
“伺侯”

“过常”
,可翻译为“过于常礼”
“过于
/
甚于常人”
“超过平常
/
常人”
“多过常人”
“比平时更加”
“比一般人更加”等。句子大 意理解时,
“继亲之党”
翻译为“过继家的亲族”
“入继家的亲族”
“嗣家的 亲友”
“继父的亲戚”
“继亲的
族人”
“继亲的亲人”
“出继从叔( 谢峻)的亲友”
“过继家那边的人”等都是可以
的。但假如翻译成“朋党”
“党羽”< br>“党派”
“党人”
,就属于翻译不恰当。


2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该句翻译 重点字词为:
“臧否”
“言论”
“乱”
三个。
“臧否”
可以 翻译为:
“褒
贬”
“品评”
“评论”
“评价”
“评定”“评比”
“议论”
“说??的好坏”等。翻译
为“批评”
“诋毁”
“表扬”等则属于翻译不恰当。

“言论”
可以翻译为:
“发表言论”“发表议论”
“发表意见”
“议论别人”
“评
论别人”
“谈到某 人如何时”
“说到这些时”
“这样说到”等。翻译为“说话时”
则属于翻译不恰当。< br>
“乱”
可以翻译为:
“打乱”
“扰乱”
“干扰”
“ 打断”
“岔开话题”
“转移话题”
等。翻译为“使??混乱”
“胡说八道”< br>“叫他不要乱说话”
“作乱”
“乱来”
“停
止说话”
“让他住 口”等,则属于翻译不恰当。

在对句子大意翻译中,
“以它语”可以翻译为“用其它 的话”
“说其它的事”
等,翻译成“因为他的话”
“认为他胡说八道”
“把它 当作胡言乱语”等则属于翻
译不恰当。句子大意翻译中,要特别注意:句子主干要正确,人物关系要清楚 ,
事实要准确。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6.273

标准差为
2.4503

区分度为
0.4392

难度为
0 .627



14



考查考生理解 作品内容,
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参考答案为:
B

E


A

“诗的 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
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该项的赏 析对应的诗句是:
“紫案焚香暖吹轻”
“紫案”指京都贡院。
“暖吹”
意为暖 风,代指春风。这一句描写的是考场的环境:在暖风轻吹的初春时节,礼
部进士试之日,一大清早,贡院 阶前已经设好香案,焚香礼拜,准备考试。该项
认为这句是“写出了肃穆而怡人的环境”
,这个 赏析是恰当的。这句是否衬托出
作者的喜悦心情?确实不易从该句中读出来,
但是联系整首诗的 情感基调,
人才
济济一堂,任凭国家挑选,作为主考官,作者有喜悦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所

A
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B

“第三句重点在表 现考生奋勇争先、
一往无前,
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该项的赏析 对应的诗句是:
“无哗战士衔枚勇”
“衔枚”
,指的是古代军旅、
田役时,令 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
,以禁喧哗。这句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
理解为写眼前情景,
写出了考场内人人肃静,
没有喧闹嘈杂之声。
另一种理解是
作者的联想对比。
联想到将士的安静与英勇,
跟眼前考场的安静作对比,
文武人
才,都为国家作贡献。 无论作何种理解,此项的赏析都不甚恰当。重点都不在表
现考生奋勇争先、
一往无前,
而是要表现考场的安静。
所以
B
项的赏析是不恰当
的。

C
项“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
据。”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
“乡里献贤先德行”

“乡里”指郡县。这些举子
都是从各地推荐上来的,
“先德行”强调了推荐的标准,推荐的都是道德高尚之
士。所以C
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D
项“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 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
材。”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
“朝廷列爵待公 卿”
“列爵”指分颁爵位。意思是
朝廷虚位以待给参与选拔考试的人才。所以
D
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E
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 他考官来完
成。”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 鉴裁精。

“耗”是
尽的意思。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的官员人。
“鉴裁”指赏识人才。这两诗句,
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幸亏有同仁可以阅卷挑选人才,希望大家作为 考官,能
以慧眼认真鉴别。这里说自己年老多病,更多的是一种自谦,并非写实。这透露
出作者 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
同时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E
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全省考生中选
A
的人数为
3985 07
,占
59.72%
,选
B
的人数为
225852
,占
33.85%
,选
C
的人数为
120912
,占18.12%
,选
D
的人数为
171588
,占
25. 72%


E
的人数为
403569


60.48%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2.0365

标准差为
1.477

区分度为
0.1377
,难度为
0.4073



15


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参考答案为: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 切;②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下笔春蚕食叶声”

考生众多,他们一起在考场里应试,由于众人都专心
致 志,考场肃穆而寂静,众人用毛笔在纸上作答,奋笔疾书时发出的声音,就像
是春蚕啃食桑叶发出“沙沙 ”的声音。这个比喻形象具体、生动贴切。考场肃穆
而寂静,
无人喧哗,
细微的考生作 答写字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
这是以动
写静,以“有声”衬“无声”
,突出考场 的肃穆庄严以及寂静无声的氛围。春蚕
食叶吐丝,自然丰收可期,也喻示了欧阳修觉得可以通过考试为国 家选拔贤才,
心中充满欣慰喜悦的情感。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2.559
标准差为
1.4023

区分度为
0.586
难度为
0.426



16



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
参考答案为:

1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
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本题内容分别出 自曹操《观沧海》和杜牧《阿房宫赋》
。其中曹操《观沧海》
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 荐的背诵篇目,杜牧《阿房宫赋》为《普通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建议的诵读篇目。题目 是以情景式默写的形式出现。
要回答好这两道题目,首先要锁定名句的大致位置,然后理解名句的内涵提 示。


1
)曹操《观沧海》中“
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首先锁定是曹操的《观沧海》
,然 后理解“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
的景象。
”然后锁定“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进行 默写。


2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 姓,就
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
?”

首先锁定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句子,而且位于文章的“结尾 处”
。如
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相应的句子是:
“使六国各爱其人 ,
则足以拒秦”
,紧接着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锁定了这三个句子,进行默写。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
2.417

标准差为
1.7475
,< br>区分度为
0.6096

难度为
0.484



17


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参考答
案为
B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 集合力量再干。第①句的语境是比赛过后,教
练对队员没的鼓励,鼓励大家要“再创佳绩”
,言 下之意,就是这次比赛取得了
一定的好成绩,
希望下一届赛事能够继续保持甚至创出佳绩。并没有失败之后积
聚力量,重新行动的意思。在这样的语境下,
“重整旗鼓”在句中的使用 不恰当。

意味深长,意思是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第②句中用成语“意味深长”修饰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甲状腺结节食疗-朗钜御风庭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16: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44950.html

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