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中国古钱币价格表(最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1 23:51
tags: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2021年1月21日发(作者:汤思退)

中国古钱币价格表

先秦-秦


名称形制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贝币天然贝

10


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 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
之功能;铜贝
--
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 此当人类史上最早之金属铸币。


贝币骨贝

25



贝币铜贝

50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


春秋早期至战 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
有铅质,以及银质者铸。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 载。铲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册

1800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



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

5000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



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

1050


春秋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铲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



耸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


春秋至战国初。晋。青铜 。起源于生产工具“耒”
,肩,足皆成
尖角状,有銎。



耸肩空首布无文

2600




釿布梁半釿

2600


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青铜,平首,
一般为圆档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




釿布梁二釿

8000




釿布晋半釿

15000




釿布晋阳二釿

8000




釿布晋阳一釿

2500




釿布安邑一釿

600




釿布晋阳半釿

6000




釿布虞一釿

2000




釿布虞半釿

22000




釿布氏半釿

22000






布币山阳

10000






布币分布

3000




布币四布当釿

30000




布币殊布当釿、十货

1400




锐角布公

100


战国中、后期,韩,魏等地,青铜,首部两端呈锐角,平肩方足。



锐角布垂

220




锐角布涅金

200




布币卢氏涅金

6000


战国中、后期。三晋地区、燕 国,青铜。平首、平肩、方足。小方
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蔺

100




方足布平阳

35




方足布安阳

120




方足布齐备

120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




方足布同是

150




方足布高都

180




方足布奇氏

280




方足布乌壤

300




方足布长安

700




方足布

550




方足布东周

1600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




尖足布邪山

1200


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平首、耸肩,尖足。





尖足布兹氏半

150




尖足布武安

150




尖足布中阳

400




尖足布商水

900




尖足布寿阴

350




圆足布蔺、五

1300


战国后期,赵国,青铜,圆首,圆肩,圆档、圆足。



圆足布离石

3000




圆足布离石、三十五

2200




三孔布北九门

50000




战国 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
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

“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




三孔布下专

50000




刀币针首刀

700


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
或单字。



刀币尖首刀

1200




刀币博山博山刀

1500




刀币八明刀圆折

70


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



刀币左二明九磬折

40




刀币明、齐化齐明刀

8000


战国晚期,齐境内,青铜,刀身多轻薄,
“明”字为方折,细
长。



刀币甘丹直刀

250


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青铜,圆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带弧意,
形体皆轻薄。



刀币晋匕直刀

10000






刀币即墨之法化齐大五字

2500






刀币齐造邦长法化齐六字刀

8000






刀币即墨法化齐四字刀

2200






刀币齐法化齐三字刀

400






环钱离石

1500




战国中后期,周王畿、魏、秦、赵等地, 青铜,圆形圆孔,制古拙,而背无郭,穿孔正面大,
背面小;钱背呈平面状,
背径大于面径。< br>背缘上及穿眼肉多能观察到范线,
而钱体外缘亦能
找到浇口痕迹。字文大篆,笔划锋劲, 俊洒不羁。



环钱蔺

10000




环钱共屯赤金

15000




环钱东周

1500




环钱西周

1200




环钱共

1000




环钱半环

10000




环钱长垣一釿

2500




圆钱币贝益四化

150


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地 。铅,铜,圆形方孔,分无郭,有两
种,后世相沿之方孔圆钱定制即源出于此。



圆钱币贝益六化

180




圆钱币贝益化

600




一化方孔币

10






明化方孔币

10






两甾方孔币

1200






蚁鼻钱君

800


战国,楚,青铜,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钱面铸阴文。





蚁鼻钱金

200




蚁鼻钱行

400




文信方孔币

5000






半两秦铸(小平)

30



公元前
221

----

206
年,秦初由于中央政 权统一铸币,至末年,社稷动荡,各地方铸、
私铸钱出焉,青铜,规范秦半两制作精好,钱文整,挺拔, 一般直径在
3.2
厘米上下,重约
8
克左右。



半两大型(小平)

50




半两秦铸
36mm 200






两两秦铸小平

600






半两秦精铸传形

500



秦并六国统一铸币,
名曰半两,
方孔圆钱从此成为定制,
古以廿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文半两二字高挺,两中人字偏下,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长,据咸阳出土:径2.3--3.8

米,重
2.8-- 8.1
克,传世径
3.5
厘米以上者少见。



半两秦特大型




-



汉初仍行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自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吕后、文帝及
武帝 初年,
曾分别更铸八铢半两,五分钱和四铢半两。汉武帝建元元年铸行三铢钱,元狩五
年则开始 铸行五铢钱,使半两钱不再成为法定货币。从实物上来看,除四铢半两外,目前对
秦汉之际的半两钱的鉴 别尚有待深入研究。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
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 转折,
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
统一。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 准,铸造精良。


王莽代汉,
托古改制,币制极度混乱。自居摄二年至天凰 元年八年间。
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
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连三十余种, 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
使用不便,
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滥借苛法强制推行,
导致经 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新
莽改制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注意器物制作的精准,遗存的新莽货币形 制精美,币文隽秀,


在铸造技术上有其独到之处。


东汉建开十六年,
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是中国货币 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
即中国铜钱由
铢两体系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三国时期 ,
各国钱制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曹魏立国之初,
一度废除旧钱,< br>改用帛交
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复使用形同汉制的五铢钱,
货值相对稳定。
吴、
蜀两国则因国力不济
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接连铸行不少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大额 铜钱。


两晋时期,
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
十六国中的前凉、后 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
但有
帛等实物交易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
南北朝埋藏铸币 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
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
而初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 地区尤为盛行。
所谓剪鉴钱,
一般
指前期旧钱鉴为内心与外圈二种型,以这应当时衰颓 的社会经济对货币单位的重量的需求。


--


< br>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
钱制的庞杂局 面
得到了整治,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



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

---------





名称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凉造新泉小平小样

3000


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
2.4CM

重约
3
克左右,
小者不足
2CM

重约
1.5< br>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
..


太夏真兴小平

15000


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 真兴年间铸。

2.35CM

重约
3.03
克,
钱文真书而见隶韵。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丰货小平隶书

400


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

2.42-- 2.48CM


2.4-- 4.8
克,分别有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



丰货小平篆书

300




汉兴小型直读

80




东晋李寿踞 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
1.2CM
,重
1< br>

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
...


汉兴小型横读

350




四铢小平

100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 。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
重如其文,径
2.25CM
,重
2.4
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



孝建四铢小平

80




永光小平小型

20000


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 年铸。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
1.6CM
,重约
1
克,永光年号行六月改 元,故此钱存世极少。
...


景和小平小型

20000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
较永光钱更见轻薄 ,
钱文为小篆,
径约
1.6CM
,重不足一克。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 故景和钱极罕。



两铢小平小型

6000


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钱体轻薄,径约
1 .9CM
,重
1
克左右;三月废帝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



太货六铢小平

150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精品,径< br>2.5CM
,重约
3
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 之。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

200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文方折篆体,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杂,大小不一, 大者径
2.5CM
,重
3.4
克,小者径
2CM
,重
2.5
克。由于铸行有限,故传世,出土均少。
.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

200




太和五铢小平

300




太和五铢双点太

800




永安五铢背“土”

400




北魏 孝庄帝永安二年听民与官铸,铜材,大小不一,钱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连内郭,径
2.5CM
,重
5.5
克,轻小者
1.8CM
,重仅
2
克,背有四出纹 ,土字者少见。



永安五铢小平光背

15




永安五铢背四出

50






常平五铢小平光背

15




北齐文 宣帝天保四年铸,
钱文篆书直读,
笔划圆润,
平字第一笔与内郭合成一线,

2.5CM


3.5--- 4.2
克。后期所铸较前期粗糙,更有杂铅锡薄钱。
.


五行大布小平小样

40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始铸,以一当布泉十并行,形制精美,内外郭齐备,版别数种,径
2.6 ---2.8CM
,重
4--- 4.3
克,为北周三大名泉之一,另有合背钱。



五行大布小平大样

60




布泉北周铸

40




北周武帝保定 元年始铸,一当五枚五铢钱并行,钱文玉筋篆,泉字中竖不断,内外郭齐备,
与新莽布泉有所不同,径< br>2.5CM
,重
4.3
克,亦分大小两种,此钱系北周三大名泉之一。
....


太清丰乐小平

2200






五铢隋铸大样

10


隋高祖开皇元年始铸。青铜、白铜、制作多精整,宽缘,穿右有一直
划与“五”字相连。



五铢隋铸小平

3




----------------------------------------- ----------------------


-




名称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半两汉代旋读

200


秦泗水亭 长刘邦率军攻占咸阳,为收揽人心,令民鼓铸,民以营利,
钱体日渐轻小,制作粗劣。其时钱轻物贵,担 米值万钱。



半两汉代复式钱

250




三铢小平

300


汉武帝建元元年,分有郭和无郭两种,径
2.3CM,重
2.1
克上下,无郭者
铢字金旁多异字,由于三铢减重,私铸难禁,铸行四年 而止,故传世较少。



五铢异品小平

250




公元
581
年杨坚代北周 称帝,国号隋,开皇元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文篆书,外郭较宽
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径2.4CM
,重
3
克上下,后杨嗣位,朝政腐败,物价飞涨。


直至斗米千钱。



五五铢铢传形复式

400




五铢小平直读

2500




五铢铁质四出

5




五铢小平传形

25




五铢小平普品

1.5




五铢陈文帝小型

10




五铢陈文帝小平双星

60




五铢陈文帝小平

20




五金小平

600


1980
年陕西咸阳出土,系方孔圆钱中最早的黄金铸币 ,径
2.6CM
,重
9
克,含金
95%
据此形制似系宣帝五 铢。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

140




王莽居摄二年始铸,
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铢钱,
初期径2.8cm,

7
克,
后期经减重后仅
1-- 2
克,除字体各异,又有传形,合背,重轮,四出等多种,亦有钱饼等。



大泉五十小平传形

60




大泉五十小平四出

150




大泉五十小平旋读

700




大泉五十小平铁质

300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

6000




初 始元年王莽代汉帝于居摄于二年铸。
钱身由刀环,
刀身组成,
青铜浇铸,
刀环 似方孔圆钱,
一刀二字阴文系用黄金错于面上下,
俗称金错刀,
外形光灿华美,
刀身直书平五千,意值五
千通行五铢钱。通长
7.3CM
,重
20-- 40
克,厚薄不一,因其制作精美,为泉家所珍爱。



金错刀契刀五百

600


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形类金金 错刀,契刀二字横列穿孔两侧,刀身
铭五百二字意值五铢五百钱,实属虚值,传世不多见。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

10




王莽始建于国元年铸行,由于虚值的错刀,契 刀大钱遭反对,又以忌讳汉室刘姓含卯、金、
刀三字,对新朝不详,遂铸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铢,与大泉 五十并用。径
1.3CM
,重
0.7

左右,制作工整,文字清秀, 为历代小钱中之佳品。



么泉一十小平小型

3500




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简直按人的年岁称 泉了;幺泉一十,径
1.6CM
,重
1.8
克,幼儿泉二
十,径1.8CM
,重约
3
克,中泉三十,径
2CM
,重约
4 .2
克,壮泉四十,径
2.2CM
,重约
5.4
克,与大泉五十合称 六泉。从幺泉一十至壮泉四十皆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

4500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

8000




壮泉四十小平

16000




大泉五十小平

5




小布一百布币

2000




始建国 二年铸行,
王莽为了大改货币增宝货制,
货布十品亦在其中,
从小布到大布各长一分,
相重一铢,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长寸五分,重
15
铢,至大布黄千,十布之序如 五:
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次
布九百,大布黄千十种,每种中线纹分通顶,不通顶两种,大布黄千亦有铁钱,传世大布黄
千较多。


么布二百布币

2000




幼布三百布币

2000




序布四百布币

2000




差布五百布币

2000




中布六百布币

2000




壮布七百布币

2000






第布八百布币

2000




次布九百布币

2000




大布当千布币

80




五泉十布全套

80000






货布布币

40




王莽 天凤元年铸,与货泉并行,一货布当货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实正整,书体潇洒,货布二
字作垂针篆列于两 侧,通长
5.6cm,

16.5
克,传世较多,赝品亦混迹其中,望集币时 注意。



货泉方贝

1200




王莽天凤元年铸,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 ,合面,
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
2.2-- 2.4CM
,重约
2.8-- 3.6
克,初
期可达
5
克以上。传世极丰。



货泉普品

1




货泉传形

40




布泉

10




王莽后期铸,
据其钱文,
形 制仍不失莽钱之风,
布泉二字作县针篆,
内外郭齐备,
亦有决纹、
半星等。径
2.6CM
左右,重约
3.5
克上下,旧时称妇女佩此钱生男孩,又称男钱< br>


国宝金匮直万

无定价



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下以短
颈联 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纹两道,中篆书直万二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
于御府,发给国宝 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直百五铢小平光背

40


刘备于建安十九年入蜀后铸于 成都,
面文直百即值一百枚五铢钱,
实是虚值钱,面背有内外郭,多光背,亦有背铭篆书为字者 ,系方孔圆钱记地之始。



直百五铢背“为”

80




直一特小型

1000






三国时刘备父子铸 于蜀,
标明一当五铢百钱,
实为虚值过甚,
的小钱,

1.5-- 2CM


1.3-- 2
克,最轻者不足
0.5
克,出土多在四川,湖北等地。



直百中小型

30




定平一百小型

40


三国时期蜀汉铸币,
有大 小二种,
大者径
1.6CM


2
克,
小者径1.2CM


0.6
克,钱文夷漫不清,直读光背,出土多在四川。< br>


太平百钱小平

60




东汉末或三国初铸币,我文有篆、隶两体,制作粗疏,太有作大者,钱有作金者,亦有作水< br>波者,
据建国后考古发掘多在蜀地出土,
当属蜀钱,

2.5CM

3.3
克,
传世分大小多种,
亦有传形者。



世平百钱背水波纹

1800






大泉五百小平大样

150




三国吴钱,
孙权嘉禾五年始铸,
仿王莽大泉,
面背有内 外郭,
一当铢五百,
系高额虚值大钱,
初铸径
2.8-- 3CM
,重
7--10
克,后铸较轻、小。背无纹饰,有合背钱。



大泉当千小平大样

150



< br>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始铸,大泉当千径
3.6CM
,重
14.5
克 ,后铸轻小者径
2.5CM
,重
3.5
克,一当五铢钱千,此系高额虚值大钱 。大泉二千径
3.2CM
,重
11.5
克,尚有大泉当五
千者,径< br>3.9CM
,其数甚微,集时宜慎之。



大泉当千大样

600




大泉当千折十特大型

10000




大泉二千折二大样

1400




大泉五千折五型

无定价






唐初一度沿用隋五铢钱。唐高祖时正式发行五铢,铸行“开元通宝”
,并迅速推行, 延绵七
百余年的五铢至此结束。
高宗乾封元年铸乾封泉宝钱,以一当十,
不久即废去。 开元通宝的
使用,
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
安史之乱,
是经济由 盛至衰的转折点。唐肃宗
乾元元年发行虚价的“乾元重宝”钱,钱制渐趋混乱。中唐发行“两税法”,以铜钱征税,
货币供应不足,
武宗会昌元年铸了“会昌开元”钱后才缓解了严重的钱荒。
唐代中晚期出现


了“重宝”
“元宝”等钱名,此后中国的方孔圆 钱,形成了记年号,称“宝”的钱制。开元
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
还被沿 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古代日本、
朝鲜
及越南等国,都受到了开元钱的影响。唐



名称书体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

30




公元
617
年隋太原留守李 渊乘机起兵,攻克长安,次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武德
四年废通行
1300
年的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开元为开新朝之元,与开元年号无关。初期

2.4-- 2.5
厘米,重
3.8--4.2
克,贞观年间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后钱文四字稍 欠匀称。
德宗以后铸制粗陋,终唐近三百年,版别,样式繁多,另有金、银、铁、铅线,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桃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月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4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1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1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5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2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35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5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13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5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6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15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85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6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8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三云

180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3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4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5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4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

8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3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8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唐代

1600




开元通宝隶书当十折三型唐铸

无定价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唐铸

1




乾封泉宝隶书小平唐代

300




高宗乾封元年铸,以一当开元通宝钱十。钱体略大于开元钱,径
2.5
厘米,重
3.3 ----3.5
克,
因铸期短,传世少,出土多在陕西境内。常见多为赝品。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唐代

2




肃宗乾元元年始铸之虚值大钱,
一当十与开元钱并行,后期减重大小不一,
版别甚多,
背有
星、月、祥云,瑞雀等。当五钱径
2.5
厘米,重
4
克上下,当十钱径
2.9---- 3
厘米,重
10

上下。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唐代

10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白铜母线

8000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祥云

400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瑞雀

1100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洪”

1600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二”

1100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十”

10000




乾元重宝隶书折二背重轮

50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下月

2000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下月

200




乾元重宝隶书小二背重轮

20




乾元重宝隶书小平背重轮

40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背重轮八星

1500




大历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500




唐代宗大历四年于绛州铸造,钱文隶书,旋读光背,径约
2.3
厘米,重工业
2.5< br>克左右,因
含锡,铜色昏浊,制作粗陋。大历钱铸期短暂,故传世甚少。



大历元宝隶书小平背月

650




建中通宝隶书小平大样

1200


唐德宗建中元年复商州废炉所铸。
钱文四字隶书,

2.1-- 2.3
厘米,铜色暗红,钱体薄小,由于铸期短,传世,出土甚少。



建中通宝隶书小平小样

800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光背

300




乾元二年唐叛将史思明占魏州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溶佛寺铜器得壹元宝大钱。钱文
隶书旋读,径
3.65--3.9
厘米,重
18.8--23
克,痛月纹多种,得壹为初始 、纯正意,而非年
号钱,行未久因恶得壹非国运长久之兆,遂改元更铸顺天元宝,故世有“顺天易得,得 壹难
求”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月

400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四月

1300




得壹元宝隶书折十背四星一月

2000




顺天元宝隶书折十背月

120




唐叛将史思明公元
760
年占洛阳,自号大燕皇帝,建元顺天,铸顺天元宝,形制,色泽均同< br>于得壹元宝,钱文隶书,径
37.5
厘米,重
20.8
克,钱背多有星 ,月纹,铸行壹年有余,故
传世较得壹元宝多。
.


顺天元宝隶书折十背月星

500




高昌吉利隶书小平大样光背

2300



< br>南北朝时高昌国曲氏王朝铸。其故都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20
里处,北魏太和廿三年曲嘉 为
王,
传世至唐贞观十四年为唐所灭。
钱文隶书有北魏气韵,
内外郭齐备,< br>素背无文,

2.6--2.67
厘米,重
12.5
克,此钱 传世不多。幸阿斯塔那及陕西曾有微量出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分裂和政权的频繁更替,
使货币流通再度陷于紊乱。
北 方的梁、
唐、
晋、
汉、诸朝,因铜资源缺乏,新钱铸量不多,但制作让究,并明令禁止 铁、铅钱的流通。后周
世宗时的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
,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南方十 国铸币量大,类杂,
南唐、前蜀、后蜀、尤其如此。楚、南汉曾铸铅、铁钱、蜀钱铁钱。南唐的唐国通宝 钱、蜀
的大蜀通宝钱和齐的大齐通宝钱的行用表明,
以国号铸于钱上,
成为一时的风气 。
钱文篆隶
两种书体并行,则为南唐所首创。五代十国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价格

文字说明



开平元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无定价

后梁太祖开平年间铸,
传世仅见大钱一种,
钱文隶书近
真体,直读光背,径约
3.4
厘米,此钱传 世极罕。



开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天成元宝隶书小样官铸光背

12000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铸,此钱精整,文字清晰,元字右挑,光背无文,径
2 .3
厘米,重
3.4

左右,历来所出甚少,系五代钱中珍稀品。





天福元宝隶书大样官铸光背

13000




五代后晋高祖天祖三年铸,许民间设炉 并铸,故大小不一,钱文多夷漫不清,径
2.2
厘米重
1.7
克左右,另有一 种官铸大样制作较精。



天福元宝隶书小平官铸背月

1600




汉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背月

40




五代后汉隐新闻社乾佑元年铸,制作精良,隶 书四字稍露真书气韵,径
2.4
厘米,重
3-- 3.5
克,钱文面星及背星月纹,或光背无纹者,此钱传世较丰。



汉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

220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合背

150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废天下佛寺,毁铜像铸,周元通宝仿唐于元,制作精美,径
2.4 --2.5
厘米,重
3.5----3.7
克,钱文四字为八分隶书,背多星月纹,布 于穿孔上下左右,亦
有合背钱,民间广传此钱可治难产等症,故甚为老人喜爱,以元字右挑为贵。
.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

10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8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

80




周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巨月

150




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20000


十国蜀王建永平元 年铸,钱文隶书旋读光背,永平二字已
近真书,径
2.3
厘米,重
3
克左右,传世罕见。
..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

150




十国前蜀王建通元年铸。形制近似永平元宝 ,钱文隶书,旋读,径
2.3
厘米,重
2.8
克,多
光背亦步亦有背 星月纹,另有一种元字右挑者,较少见。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右挑大字

280




通正元宝隶书小平背星月

300




天汉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35


十国前蜀王建天汉年间铸 ,形制较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
为王建五钱中最清秀者,径
2.3
厘米,重
3
克,传世光背及上仰月较多见。





天汉元宝隶书小平背月

40




光天元宝录书小平光背

35




十 国前蜀王建光天年间铸,此钱制作粗劣,面文草率,径
2.3
厘米,重
2.5
克,背穿上有时
可见一星或一月纹,光天元宝铸量较大,故传世甚多。
.


乾德元宝隶书折十光背

50000


十国前蜀后主王衍 咸康年间铸,制作粗陋,钱文四字中康
字独大,径
2.2
厘米,重
3.1克,此钱传世较多。
.


乾德元宝隶书小平大字光背

20




乾德元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

70




咸康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50




后梁太祖开平年间铸,传世仅见大钱一种,钱 文隶书近真体,直读光背,径约
3.4
厘米,此
钱传世极罕。
尚有
“ 开平元宝”作珍。铜质浑厚,书意在隶,
真之间,笔势洒脱,
大似当五,
幕平,几不分 肉好郭,存世各一品,元宝下落不明。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闽”

60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殷”

3000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背星

40000




永隆通宝隶书折五背“闽”月

2500




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分铜、铁两种,径
3.8--4
厘米,重
20-- 25
克,背穿上闽字,穿
下仰月,因铸行不足一年,传世极罕。



天德重宝隶书折五铁质前“殷”

5000




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
分铜、
铁两种,
一当小钱百,
钱文真书,
因王延政一度改国号殷,
故背穿上殷字。铜钱径
3.2
厘米,铁钱径约
3
厘米,此钱传极罕。



天德重宝隶书折十光背

35000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20000




十国楚王马殷于乾化元年铸,铜钱大如 当百,钱文真书含隶韵,径
3.8
厘米,重
33
克,大
样径
4.2
厘米,此钱传世及出土均极少。
.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

2000




乾封泉宝行书折十光背

6000




十国楚王马殷铸。分铜、铁两种,径约
3.8
厘米,重
22-- 33
克,钱文隶篆兼备,背文为:天
府、天策、天,策,乾封泉宝以铜钱难得。
...


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府”

60000




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

50000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30000




广政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0000


十国后 蜀孟昶广政年间铸,分铜、铁二种,钱文隶书,径
2.4
厘米,重
3.5
克, 铁钱略大,传世均罕。
..


大蜀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5000


十国后蜀铸,钱文四字隶书,光背无文,径约
2.4
厘米,

3.5
克左右,此钱传世绝少。



保大元宝隶书折十光背

50000


南唐李景保大年间 铸,分铜、
铁两种。径约
3.25
厘米,钱
体制作精好,四字已近真书背穿上 一天字,传世极罕。



永通泉货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12000


南唐李景中兴年间铸,一当十。钱文隶,篆二体,隶
书径
4
厘米,重
14
克左右,铸期只有半年,故传世甚少。



永通泉货篆书折五光背

14000




唐国通宝篆书折十光背

2200




南唐李景交泰年间铸。大小三等,钱文篆书,隶,真三体,小平径
2.5
厘米,重
4
克折二径
2.65
厘米,重
5
克,当五 径
3.2
厘米,重
9
克左右,传世以小平最多。
.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光背

25




唐国通宝真书小平小字光背

45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大字背巨星

220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背巨星

400




唐国通宝篆书折二宽“唐”背巨星

1200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点贝

500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异唐圆贝

1000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小样光背

25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铁质大字光背

600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长大字

4000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背月

200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4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小型光背

50


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钱文真书含隶意,制作
较粗 ,大、小不同,一般径
2.4
厘米,重
3
克左右,传世不及唐国通宝数量大,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中样光背

100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大样光背

200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4




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系我国最早出现 的对钱,与唐开迥异,此钱阔缘,小字,制
作较粗,很少有精美者,径
2.4-- 2.5
厘米,重
3.1--3.5
克,尚有大样篆、隶对钱。当十大钱,
径< br>4
厘米,重
12.2
克,为传世仅见。图见
53
页标廿元开元 通宝钱。
.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2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处

30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背星月

300




大齐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十国徐知浩封齐王时铸,
四字隶书,
径约
2.3
厘米,
重未详。
传世大齐仅见两品,
一为缺角,
一为四眼,今又发现第三枚,经实测径
2.5
厘米,宽穿
0.6
厘米,重3.125
克,通身黑漆古
锈。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

500




南汉刘龚乾享年间铸,分铜、铅两种,钱文真书,对读光背,径
2.4
厘米,重
3.7
克,铜一
当铅钱十用。铝钱文字歪斜,径
2.3
厘米,重
3.8克左右,传世铅钱较多。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

10000




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光背

无定价



五代初 刘仁恭铸于幽州有铜,铁两种,其中铁钱远多于铜钱。以一百,一千两种罗丰,出土
多在北京居雍关附近 大王山附近,文字俱五代气韵,传世大铜钱多赝品,集币时宜慎之。



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铁质光背

2000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光背

2000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铁质光背

50000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50000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

3000




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光背

6000




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铁质光背

280




应圣元宝行书折十背“拾”

无定价

五代初期刘守恭自称大燕皇帝 ,改元应天后所铸。径
3.45
厘米,背穿铭拾字,此钱传世绝少。



乾圣元宝行书折十背“百”

无定价

五代初期刘守光铸 ,形制,书体与应天元宝雷同,钱文
真书,旋读,径
3.5
厘米,背穿上铭一“百”字 ,以一当百。此钱传世绝罕。



应天元宝行书折十大样背“万”

无定价

五代初期刘守光铸,背穿上铭一“万”字,以一当
万。钱文真书,对 读,径约
3.8
厘米,此钱传世极少。


北宋


北宋时的钱币存在着三大特点。
一,
钱文中出现了年号,
先后铸行的年号有四 十五种,
版别
之多为历代所罕见。
二,
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区域铜铁钱 兼用,
显示了一种割据的局
面。三,钱币的形态、
钱文书体以及币材呈现多多样性,南 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开始添铸
纪年和监名且书体渐趋单一,
咸淳年间为了应付通货膨胀产生的 财政因难铸行了地方上的代
有币“钱牌”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

8




公元前
960
年后周殿前都点捡赵匡胤于今陈桥(河南开封县东北
40
里)兵变,黄袍加身,


代后周称帝,定都东京(开封)建元建隆,是 为宋太祖,废周帝为郑王。虽建立了统一的中
央集权国家,但也是历史上国力最弱的朝代,终宋一代(< br>960-1279
)无一位明君能治国安邦
平天下。宋元通宝即铸行建隆元年,乃宋代开 朝钱,钱文仿唐开元钱,隶书直读。径
2.5

米。重
3.6
克左右 ,背有星、月纹,有铜铁两种,传世以广穿铁母、元字右挑稀有。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6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星

100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

150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元

800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铁母

3000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广穿

700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普品

2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676--983
年)铸,宋年号钱由此始,有铜铁两种,径2.4
厘米,重
3.4
克左右。钱文隶,真二体,背有星、月纹,以铁母,广穿钱 为稀有。



太平通宝录书小平背星

20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15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合背

300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铁母

3500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

600




太平通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巨星

22000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0.50




太宗淳化元年(
990
)始铸,有铜,铁两种,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开御书钱之
先河,亦草书入钱文之始。旋读光 背,径
2.4
厘米。重
3.8
克左右,以缩小淳化为稀有。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背星

80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铁母

6000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缩水

1500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0.50




太宗至道年间(
995-997
)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 行、草三体书为太宗亲书。径
2.4
厘米。重
3.8
克左右,传世以合背钱为 稀有。



至道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合背

300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




真宗咸平元年

998
年)铸,有铜铁,轮廓精整,
另见有各式宽缘厚肉之大型钱。钱文真书,
旋读光背,径
2.5
厘米,重
4
克左右,咸平无珍惜钱。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合背

300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背四出

250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阔缘厚肉

180




咸平元宝隶书折二阔缘厚肉

500




咸平元宝隶书折五阔缘厚肉

1000




咸平元宝真书折十大样光背

45000




景德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始铸。有铜、铁两种,铁氏只见
折三。径
2.5
厘米,重< br>4
克,铁钱径
3.5
厘米,以铁钱折三少见。



景德元宝真书小平铁质光背

50




景德元宝真书折二铁质光背

100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始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书,旋读。小平有大、小样版别 数
种,径
2.4-2.5
厘米
,

4
克左右,光背 及背有星月纹。传世以背星月纹为少见。铁钱折三稀


有。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星

180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星月

250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合背

300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阔缘厚肉

500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范铜

3000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母

10000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阔缘厚肉

1000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光背

3000




祥符元宝真书折十光背

45000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巨星

200




天禧通宝隶书小平缩缘小字

2




真宗天禧年间(
1017--1021
)铸,有铜、铁两种,小平径
2.5< br>厘米、重
3.8
克,折二径
2.8

米,重
4.7< br>克,铁钱亦有折二。其时斗米十钱。天禧以铜、铁折二及合背为稀有。



天禧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0.5




天禧通宝真书折二光背

20000




--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天圣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




仁宗天圣元年(
1023
)铸,天圣钱文来源于天为二人,乾兴元年(
1022)二月,真宗死,太


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二人同理国事,即二人圣 。分铜、铁两种,面文真,篆二体
旋读光背,小平径
2.5
厘米,重
4.1< br>克左右,又有大小样之分。铁钱有折二钱,径
2.7-2.8

米,制作精良。



天圣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天圣元宝真书折二铁母光背

20000




明道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1




仁宗道元年(
1032
)铸。 钱文明道,明指日、月明者属阳,代表皇帝赵祯,月属阴,代表皇
太后刘氏,
二者同朝听政,< br>故曰:
日月之道明。
有铜铁,
面文真篆两体,
旋读光背,
径< br>2.5-2.6
厘米,重
4.3
克,铁钱折二径
2.85
厘米 ,重
7.5
克,为它谱所不载,因明道一年改元较其它
钱少。



明道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1.50




景佑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仁宗景佑元年(
1034
)始铸,分铜、铁,钱文有真,篆二体,旋读。光 背无文,径
2.5
厘米,

4
克,版别较多。铁钱有小平,折二径< br>3.2
厘米,传世以铁钱折二为少见。



景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




皇宋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仁宗宝元二年(
1039
)始铸,为避钱文重“宝”而造的非年号钱,应与南宋“皇宋元宝” 相
区别,有铜、铁两种,钱文真,篆二体,直读,光背,小平径
2.4
厘米,重
4
克左右,折二
篆书罕见,新发现一枚隶书折二,径
2.8
厘米,重
6.4
克,据悉日本尚有一枚真书折二,惜
末见拓图。小平以九叠篆为珍稀品,铁钱有小平、 折二钱。



皇宋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




皇宋通宝篆书小平九叠篆

14000




皇宋通宝篆书折二光背

12000




康定元宝隶书小平铁钱

500


仁宗康定元年始铸,径
2.3
厘米,重
5.75
克,因行用一年,
所造又为铁钱,故传世极少



庆历重宝真书小平直读光背

100






仁宝庆历年间(
1041--1048
)铸,有铜、铁两种,钱 文真书,为宋氏重宝之始。庆历二字分
直读,旋读,小平径
2.5
厘米,重
3 .2
折十径
3--3.2
厘米,重
6.6-7
克,当十铜钱初铸未久 即
作折三,折二钱用,传世旋读较少,铁母更稀。



庆历重宝真书小平旋读光背

300




庆历重宝真书折二直读光背

7




庆历重宝真书折二直读光背

15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范铜

3000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母

10000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250




仁宗至和年间(
1054--1055
)年铸,元宝钱文为真,行、篆三体,旋读,通 宝钱为真,篆二
体,直读,重宝为折二,折三,钱文真书,小平径
2.4
厘米,重3.8
克,折二径
3
厘米,重
8.8
克,折三径
3.4
厘米,重
10
克上下。传世元宝,通宝易寻,重宝钱为泉界所珍爱,尤以
背文 虢,坊者更足珍贵。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左挑

350




至和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至和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1




至和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1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隶通

250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隶宝

300




至和元宝真书折二光背

1700




至和元宝真书折五铁母光背

5000




至和重宝真书折五背“坊”

40000




嘉佑元宝真书折五背
“号”

30000


仁宗 嘉佑元年

1056

铸,
钱文真篆二体,旋读光背,
径< br>2.5
厘米,重
3.8
克,为小平对钱,传有铁钱,然未见存世。





嘉佑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




嘉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




嘉佑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




嘉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




治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




英守治平年间(
1064-10 67
)铸,钱文真、篆二体,有直读,旋读两种,径
2.4
厘米,重
3.8< br>克,光背小平,未见折二以上大钱。偶有背四出传世,实为稀品



治平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




治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




治平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




熙宁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30




神宗熙宁年间(
1068--1077
)铸,钱文真篆二体;旋读,径
2.5
厘米,重
4
克,未见折二,
折三钱。多为光背,以背卫,衡者为少见。重宝年 代同元宝,钱文有篆,真二体,为折二对
钱;
旋读,

3
厘米,
8
克上下,
以直读罕见。
通宝年代同元宝,
通宝唯有铁钱,< br>分小平,

2.5
厘米,折三,径
3--3.4
厘米,钱文真 书,旋读,多为光背,以背穿上月为希有,集币
时如遇通宝铜钱均为铁母,万勿错过。



熙宁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30




熙宁元宝篆书小平背“衡”

250




熙宁元宝真书小平背“衡”

180




熙宁元宝篆书折二光背

0.5




熙宁重宝真书折二光背

1




熙宁重宝行书折二连飞点

10




熙宁重宝篆书折二长冠“宝”

15




熙宁重宝真书折三光背

20000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光背

0.3




神宗元丰元年(
1078
)铸,有铜、铁、两种,钱文分篆、隶、行三体, 小平径
2.5
厘米,重
5
克。折二径
2.8
厘米,折三径< br>3-3.2
厘米,版别可达百种,为宋钱中最多一种,隶书体、
背穿上仰、
俯月 为贵。集隶书体元丰钱时须注意丰字头,
另有一种日本曲字头元丰,最易鱼
目混珠。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0.3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背月

200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背月

200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背星

10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

100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大字

1000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大字

400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背星

5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背月

4




元丰通宝篆书折二长字

10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长字

10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

1500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母

2800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

1500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母

2800




元丰重宝篆书折十光背

40000




元丰通宝半文钱篆书

50




元佑 元年(
1086
)宋哲宗继位后,励精图治,经济渐有好转,平钱已不足计数(无法找零)

而铸的半文钱。形制与平钱相同,只是钱径缩小,径
2.1-2.2
厘米,重
1.4-2.4
克,大部分为
2
克。尚有绍圣元篆,行对钱,圣宋元 宝篆行对钱,元佑通宝篆书钱,元丰通宝行书体等。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光背

0.3




哲宗元佑年间(
1086-1093
)铸,钱文有篆,行二体。旋读,小平径
2.5< br>厘米,重
4
克,折
二径
3
厘米,重
7.8
克 ,折三为铁径
3.2--3.4
厘米,以折三铁毋稀有。背陕列罕。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0.3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背星

10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背星

8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合背

180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背“陕”

25000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背“陕”

25000




元佑通宝行书折二光背

0.8




元佑通宝篆书折二光背

0.8




元佑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

1800




元佑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

1800




元佑通宝行书折五铁母

4500




元佑通宝篆书折五铁母

4500




北宋
(
续上
)

--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绍圣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0.5






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
年)铸,元宝钱文为篆,行,隶三体,分铜、铁。小径
2.5
厘米,

4
克,
折二径
3
厘米,
折三钱径
3.3
厘米。
通宝钱文真书;
直读,细小工整,
今铜者好寻,
铁钱难 得。绍圣以元宝隶书体稀有。广罕亦罕。



绍圣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




绍圣元宝行、篆书小平背星

5




绍圣元宝行、篆书小平背月

5




绍圣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0




绍圣元宝行、篆书折二光背

1




绍圣元宝行、篆书折五铁母光背

6000




绍圣重宝隶书折二光背

50000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小字

45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铁母

4000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铁母背“施”

15000




元符通宝行、篆书小平光背

0.5




哲宗元符年间(
1098-1100
)铸。通宝钱文有篆、行,真三体,有 铜、铁两种,小平径
2.5
厘米,重
4.2
克,折二径
3
厘 米
,

7.8
克,折三为铁钱径
3.4
厘米,重宝唯见样钱 ,径约
2.9
厘米,元符钱以小平铁母,折二铁母,稀有。重宝样钱更是凤毛麟角。



元符通宝真书小平铁母旋读

4000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铁母背“上”

15000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铁母

12000




元符通宝行、篆书折二光背

1




元符通宝篆书折五铁母

10000




元符通宝隶书折二牙雕

无定价





建国重宝篆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微宗建中靖国年间(
1101
年)< br>,初期铸。钱文隶体直读,背无文,径约
2.35
厘米,重不详。
因与前朝年号 相抵,改铸非年号钱圣宋元宝,由于铸量少,传世仅有廖廖数枚,极珍罕



建国重宝真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2




微宗 建中靖国年间(
1101
)铸,系皇宋通宝后又一非年号钱,元宝钱文有篆、行、隶三体。分铜、铁两种,小平径
2.5
厘米,重
4
克,折二径
3
厘米,重
7.8
克,平钱中佳品,灿若群
星,折三唯见铁钱,径
3.2
厘米,通宝以背当五尤其珍贵。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2




圣宋元宝行、篆书小平美制

10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结“宋”

50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结“圣”

25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中冠“宝”

60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通“宝”手

3000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字

850




圣宋元宝真书小平长点“宋”

1100




圣宋元宝真书折二长点“宋”

1500




圣宋元宝隶书小平隶书

10000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冠“宝”

18000




圣宋元宝行书折二铁母

0000




圣宋元宝行、篆书折二光背

1.20




圣宋元宝隶书折二铁母背月

10000






圣宋元宝行书折五铁母光背

8000




圣宋元宝行书折五铁范铜

2400




圣宋通宝行书小平光背

15000




圣宋通宝隶书小平铁母直读

20000




圣宋通宝隶书小平背“当伍”

30000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200




崇宁重宝背藏文四字译读为穿上:
地,
穿左,
水,
穿右;
火穿下,< br>风,
其意蕴含着两层意思:
(一)祝愿地水火风彼此相全,众生康泰安居乐业,
(二)把个人的祝愿引伸到国家社会范
围,祈祷民族团结亲睦共处,
,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同进 并寓有警戒的涵义;否则,将招致
灾难临头,祸患无尽。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瘦金体

150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抽示

160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阔示

600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折十书体

250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二私铸

15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普品

2.5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短尾异“崇”

3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错范重文

10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隔轮

8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广穿

2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背四决

5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合背

20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铁范铜

1400






崇宁通宝楷书折三铁母

2200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大字

180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异重

5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高足贝

10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月

10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星

150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十”

150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精铸细缘

10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普品

1.5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小字

无定价



崇宁元宝隶书小平银质

30000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大字

50000




宗宁元宝隶书折二铁母

20000




--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普品

2




微宗 大观元年(
1107
年)铸,大观年号,取《易》

“大观在上”之意,分铜 铁两种,钱文
微宗亲书瘦金体,小平有行书体,径
2.5
厘米,折二轻
2.8
厘米,折三径
3.1
厘米,折五径
3.5
厘米,
折十径4.15
厘米,
以当十大钱最精美亦最多。
小平钱因通字部位不同,
可分 昂通、
降通、斜通、大字小通等多种版别,传世以合背,铁母为珍品。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昂通

20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分头“通”

15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斜“通”

10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楷“通”

80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大样楷“通”

300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宽“观”精铸

80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大样样钱

6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40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40




大观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5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合背

7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崇宁大观”合背

500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25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合背

450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铁母

120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铁母

36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铁母铜

14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铁母

3600




大观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楷“通”

550




微宗政和年间(
1111--1117
年)铸,政和年号,取“庶政惟和” 之意,通宝有铜、铁二种、
钱文人篆、隶、真三体,直读光背;小平径
2.5
厘米,折 二径
3.15
厘米。重宝为折二铁钱,
钱文瘦金体,直读光背,径
3
厘米,传世以折二重宝铁母数种珍品。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真“政”楷“通”

400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文“政”

80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文“政”

85




政和通宝篆、隶书小平光背

1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大字

50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大字

55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锐禾

400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背“陕”

10000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

25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文“政”

70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银质大字

6000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

6000




政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

2




政和通宝隶书折五铁母

26000




政和通宝篆书折三铁母

3000




政和通宝楷书折五铁母宽缘

8000




政和通宝楷书折三银质

40000




重和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0




微宗重和年间(
1118)铸,年号重和,系取“和之以和”之意大敌当前不知励精图治,却一
再割地赔款,屈辱求和,名符 其实的求和。钱文有篆,隶两体,直读光背,径
2.6
厘米,重
4
克。篆少于 隶,皆精美可爱。



重和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300




重和通宝隶书小平小字

400




--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字

400




微宗宣和年间(
1119--1125
)铸,钱文宣和乃皇上常处宣和殿名其年号,通 宝分篆,隶二体,
直读;小平径
2.5
厘米,折二径
3
厘米,折三径
3.3
厘米,小平背陕者钱文为瘦金体。元宝
制作。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字

1000




宣和元宝隶书小平中字

1000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中字

1000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大字

1500


元宣和元宝隶书小平大字

1700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昂“通”

200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楷“宣”

40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

500




宣和通宝隶、篆书小平普品

7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短宝开足

1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短宝开足

12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小字

15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小字

5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真“宣”广穿

5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真“宣”广穿

50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圆贝“宝”

70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圆贝“宝”

600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离“宝”

12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离“宝”

150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隔轮

5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隔轮

12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巨头“宝”

700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巨头“宝”

100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背星

600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旋读银质

7000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背“陕”

600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陕”

1200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

8000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铁母

8000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型金质

无定价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小型金质

80000




宣和通宝楷、隶、篆折二光背

2




宣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

2




靖康元宝篆书折二光背

1000




钦宗靖康年间(
1126--1127
)年铸,钱文系宰相提议,取“日靖四方承兆康 民”二句,定年
号曰,
“清康”
。分铜、铁两种,钱文篆、隶二体,通宝小平直读;光 背,径
2.3-- 2.5
厘米,
折二径
2.7
厘米,折三径
3--3.15
厘 米。元宝书体与通宝同,旋读;光背,小平径
2.4
厘米,
折二径
2.8厘米,折三径
3
厘米。靖康钱均被泉家视为瑰宝。小平更为珍贵。
.




靖康元宝隶书折二光背

700






靖康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30000




靖康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15000




靖康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15000




靖康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15000




靖康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光背

100000




靖康元宝隶书小平铁母

30000




靖康元宝篆书小平铁母

30000




靖康元宝楷书折二光背

8000




靖康元宝篆书折二光背

6000




靖康元宝篆书折三光背

50000




应运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400000




北宋淳化安五年

994
年)
李顺起义军所建大蜀国应运元年铸于成都,
小平旋转,
钱文隶书,

2.4
厘米,背上隐有孕星纹,此钱至为珍贵。



应运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250000




南宋



--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淳熙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12000




孝宗淳熙元年铸,元宝钱文为真,篆二体,铜钱小平径
2.3--- 2.5CM
,折二径
2.7--2.8CM

背有星、月纹,记地,淳熙七年 起记年,自七至十六。又有各种大小铁钱,以铁母者少见。
通宝只见铁钱,有篆书小平径,
2. 4CM
,背月。折二径
2.75-- 2.8CM
,背文自春十至春十六,
同十五至十六,以铁钱小平为少见。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背星月

5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背“十六”

5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背“十”

5




淳熙元宝楷书小平铁母

8000




淳熙元宝篆书小平铁母背巨月

15000




淳熙元宝篆、楷书折二光背

15




淳熙元宝楷、篆书折二背星月

5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正”

700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柒”

4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捌”

4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十二”

4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背“泉”

25




淳熙元宝篆书折二背“泉”

240




淳熙元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同”

8000




淳熙元宝篆书折二铁母背“利”

8000




绍熙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5




光宗绍熙元年铸,元宝铜钱面文真收;旋读、小平径
2.3--- 2.4CM
,折二径
2.8--3CM
,背记
年元至五,铁钱有真,篆二体, 小平径
2.5CM
,折二径
3CM
,以铁母痛篆书春为罕见。
.


绍熙元宝楷书小平背“二”

“四”

5




绍熙元宝楷书折二背“元”

“三”

2.50




绍熙元宝楷书折二背“五”

2.50




绍熙元宝篆书折二铁母背“春三”

10000




绍熙元宝篆书折二铁母背“定三”

15000






绍熙元宝真书折二铁母背“四七”盈星

1.2




绍熙元宝真书折十背“四”

40000




绍熙元宝真书折十背“四”

40000




庆元通宝楷书小平背“元”

“二”

3




宁宗庆元元年铸,通宝分铜,铁两种,铜钱面文楷书,旋读,小平径
2. 4CM
,折二径
3CM

折三径
3.3CM
,背记年。小平 、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铁钱品种多于铜钱。元
宝只见当五铁钱径
3.1--- 3.2CM
,庆元钱以元宝铁母精美珍贵。



庆元通宝楷书小平背“六”

3




庆元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三”

1.50




庆元通宝楷书折二背“六”

1.50




庆元通宝楷书折三背“四”

“五”

8




庆元通宝楷书折三背“六”

8




庆元通宝楷书折三背“永”

28000




庆元通宝楷书折二铁质背“同七”

60




嘉泰通宝楷书小平背“元”

“三”

5




宁宗嘉泰元年铸,通宝铜钱小平径
2.5CM
,折二径
3CM
,折三径
3.5CM
,背记年元至四,
折三光背。铁钱有小平、折二, 背记年自元至三,记监为同、汉春等。元宝只见铁钱,面文
楷书,
有直读,
旋读之分。
直读为元宝钱之始。
小平径
2.4CM


4.5
克左右,
折二径
2.8CM


7
克上下。折三径
3.1CM
,重
8.2
上下。



嘉泰通宝楷书小平背“四”

5




嘉泰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三”

150




嘉泰通宝楷书折二背“四”

150




嘉泰通宝楷书折三旋读光背

150




嘉泰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汉三”

8000






嘉泰元宝楷书折二铁母背“二川九川”

1.2




开禧通宝楷书小平背“元”

“三”

10




宁宗开禧元年铸,通宝为楷书旋读,有小平径
2.4--2.5CM
,重
4 --4.5
克,折二径
2.8CM
,重
6--7
克,背记年元至三。 铁钱制同铜钱,背文记年复加记监,面文直读为珍品。元宝楷书旋
读,只见铁钱折三径
3.1 --3.3CM


开禧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10




开禧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二”

2




开禧通宝楷书折二背“三”

2




开禧通宝楷书折十铁母背“利”

50000




开禧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利”

12000




嘉定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0




宁宗嘉定年间铸,钱文楷书直读,通宝小平径
2.5CM
,折二径
2.8-- 3CM
,背文记年自元至
十四。
铁钱形制与铜钱同,
面文楷书,
有直 读,
旋读,
小平径
2.5--2.6CM

折二径
2.8 --3CM

折五径
3.4CM
,背文记年,记监。记年自元至十七,另有光 背者,嘉定铁钱在南宋钱中最
多者。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十四”

5




嘉定通宝楷书
`
折二光背

15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十四”

1.5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同三”

8800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春十”

7000




嘉定通宝楷书折五铁母背“西四五”

1.2




嘉定通宝楷书小平铁母背“利州一”

5000




嘉定通宝楷书折二铁母背“利州二”

6500






嘉定通宝楷书折三铁母背“利州五”

7000




嘉定通宝楷书折十背“折十”

1000




嘉定通宝楷书折十背四出“折十”

1500




大宋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100




理宗宝庆年间铸,非年号钱,面文楷书直读,有小平径
2.5CM,
折二径
2 .8--2.9CM
,背文记
年自元至三,亦有光背。铁钱有小平径
2.5
背 汉三,折三径
3.2--3.3CM,
通宝为当十大铜钱,

5.2CM,重
31
克,制作精美,传世珍罕,铁钱背汉三亦不多见。





大宋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三”

20




大宋元宝楷书折二背“元”

“二”

10




大宋元宝楷书折二背“三”

10




大宋元宝楷书折十背“当拾”

35000




绍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四”

5




理宗绍定年间铸,楷书直读,小平径
2 .4CM
,重
3.2
克,折二径
3CM
,重
5.5
克左右,背文
记年自元至六。
铁钱有小平,
分直读与旋读二种,
元宝只见折三 钱,

3.2
厘米,
面文楷书,
旋读光背。
.


绍定通宝楷书小平背“六”

5




绍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二”

2




绍定通宝楷书折二背“六”

2




绍定万岁楷书小平银质

8000




端平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220




理宗端平元年铸,元宝唯见铜钱小平,面文楷书旋读,背穿上元,径
2.4CM
,铁钱 面文直
读,折三径
3.2CM
,背穿上邛,折五径
3.5CM
,背文 有记地,记值及记范等。通宝折五铜
钱,径
3.5CM
,重
10.5
克左右,铁钱分小平径
2.5CM
,折五径
3.4CM
,重宝唯见当五铜钱,

3.4CM
,面文楷书,直读光背,制作精美。
.




端平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80




端平元宝楷书折三铁母背“定伍东下”

1.2




端平元宝楷书折五铁母背“定伍此下”

1.2




端平元宝楷书折三光背

2500




嘉熙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




理宗嘉熙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小平径
2.5CM
,背文记年元至四,折二径
2.8CM
,背记
文元至四,铁钱当五径
3.5CM
,重宝为折三径
3.5CM
,此钱品相端好。另有重宝背四出者
为罕。
.


嘉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元”

“四”

8




嘉熙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三”

2




嘉熙通宝楷书折二背“四“

2




嘉熙重宝楷书折五光背

50




嘉熙重宝楷书折五背四出

1200




淳佑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十”

5




理宗淳佑年间铸,元宝钱文楷书旋读;小平径
2.4CM
折二径
2.8CM
,背文记年自元至十二。
通宝钱文楷书直读,小平径
2.5CM< br>,折二径
2.8CM
,折三径
3.5CM
,当百大钱为宋钱一绝,有大中小样之分,大样径
5.3CM
,小样仅
3.6CM
,淳佑通宝铁钱 均罕见。



淳佑元宝楷书小平背“十一”

100




淳佑元宝楷书小平背“十二”

2.5




淳佑元宝楷书折二背“元”

“八”

2.5




淳佑元宝楷书折二背“十二”

25




淳佑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5000




淳佑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8000






淳佑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10000




淳佑通宝楷书折五背“当百”

350




淳佑通宝楷书折十大样背“当百”

400




皇宋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三”

8




理宗宝佑元年铸,
因避宝而行用的非年号钱,
钱文楷书旋读,< br>有小平径
2.5
折二径
2.8CM

右,背文记年自元至六; 以光背者罕见。



皇宋元宝楷书小平背“六”

8




皇宋元宝楷书折二背“元”

“四”

3




皇宋元宝楷书折二背“六”

3




开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元”

60


理宗开庆 元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分小平径
2.5CM

折二径
2.8-- 3CM
,两种,此年号仅用一年,背文记年唯见元字。



开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元”

25




景定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20




理 宗景定年间铸,为一宗朝十五种钱币最未者,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径
2.4CM
,折二径2.8CM
,背记年自元至五。景定钱无珍稀钱。
...


景定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三”

10




景定元宝楷书折二背“元”

“二”

3




景定元宝楷书折二背“五”

3




咸淳元宝楷书小平背“元”

“四”

15




度宗咸淳元年铸,度宗身后五年三帝未见铸钱。此钱为终宋一代最后钱币。钱文楷 书直读,
分小平径
2.4CM
,折二径
2.9CM
,背文记年自元至 八另有铁钱。



咸淳元宝楷书小平背“八”

25




咸淳元宝楷书折二背“元”

“三”

4




咸淳元宝楷书折二背“八”

4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典型的反义词-有连山



本文更新与2021-01-21 23: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46804.html

中国古钱币价格表(最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