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七年级下册语文RJ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2 08:13
tags: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2021年1月22日发(作者:明印)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 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并不
相同。美国有一部一百多集的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曾经吸引 了很多人。剧中三个调皮
可爱不断长大的孩子,
他们遇到过欢乐,
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 问题。
观众在轻松愉快中领略
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启示。

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
大读书 的成长过程
(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有的讲述自 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
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
,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
安徒生《丑小鸭》
)
,等等。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
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的 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要学
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
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 句,
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
者的情感。

下面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做一点具体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
选入教材,
这还是第一次。教学时,
要注意 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
学习中所具有的
童真和童趣,
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 受,
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
文思考: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 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
蕴含其中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述、过渡段的
安排等,可选择相应的语 句让学生揣摩和思考。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 上是作者自己
童年生活的轨迹。
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 br>从回忆中展
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教学这篇课文,
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 运用,
看看作者是用怎
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
本文虽然用很多篇幅回忆小时被 打的事,
但自始至终贯穿着
对父亲的挚爱,
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这一 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
“爸爸的花了”

这语带双关的标题,
不仅饱含着作 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
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
之情。
由于这是一篇节选文字 ,
教师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下整部小说的梗概,
也可以让学生课
外阅读这部小说,以便对 本文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 事,却能给我们成长
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
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 渴望,
正是这种
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使他最终从一个人人歧视、
人人嘲弄的丑 小鸭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
丽的白天鹅。教学本文,可以结合安徒生的生平,因为丑小鸭其实是作者本 人的一种自述。
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就能深入了解文章为什么把丑小鸭写得那么生动感人,将对学生的成长
有更多的启发。

《诗两首》
(
《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未选择的路》
)
是两首新诗。虽然主题是关于人
生的,
但也与成长有 关。
教学时可以不必过于强调成长这一主题,
主要还是抓住诗本身的内
容和形式来教学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应当让学生背下来。
《未选择的路》可适当引导孩
子们思考一 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伤仲永》是一篇古文,主要任务是读读背背,通其大意。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 子收录的都是
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 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
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 活写起,
点出那里曾经是

我的乐园


为什么说是

我的乐园

呢?


必说
……
也不必 说
……
单是
……”
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br>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
却充满 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
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 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

因为相
传这园里有一条 很大的赤练蛇。

于是,
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
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
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这是
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

我的乐园

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

慢慢地,



长大了,家里人要送



去读书,



不得不离开

我的 乐园

了。这里,
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 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
7年,他对当年三味
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

和蔼

、自 己的

恭敬

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
生活的深情。这一 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 拒绝回答

怪哉

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
内容, 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
喜欢提问,
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
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 游戏、
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
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 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 心理。石井栏之
所以

光滑

,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 所以知道它

光滑

,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
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

肥胖


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
而且体现了儿 童特别的
感觉。
叫天子忽然间

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
还表现出儿童
的羡意。至于写油蛉

低 唱

、蟋蟀

弹琴

,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 、色、味俱
全,
春、
夏、
秋景皆备。
菜畦的

碧绿


桑葚的

紫红


菜花和蜂的



是写颜色,

肥胖
”“

”“
臃肿
”“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 觉上写;鸣蝉的

长吟

,蟋蟀


弹琴

,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

又酸又甜

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 色、有滋有味。这
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 到秋
天才叫;
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
可见作者构思的 精巧。

三,
层次井然,
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

不 必说
……”
写百草园整体,
再写局部的

泥墙根一带

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

不必说

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 br>“
不必说

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
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 写到动物,
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
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
配合起来,使写景不 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 到长妈妈讲美女
蛇的故事,
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
这些必要的联想,使
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 多彩。

二、问题研究

1
.本文写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
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
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
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
表现了儿童的
广泛的生活乐趣,
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
表现了儿童对它的 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
为,
两部分是衬托关系,
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 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
以批判
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 为,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贯穿全
文的,
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 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这是
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
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 赤练蛇毫无关系,
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有的说是寄托
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有的说 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
观点,
重点让学生想一想 :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

我的乐园

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
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



,使



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
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
.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 ,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
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 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练习说明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 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
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
首先是读题目,< br>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

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
了解文章的结 构和主要内容;
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
情。

1
.本文 题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 br>“

……

……”
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 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
容。

2

快速阅读课文,
分别找 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

我家 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到中间

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
部分;从

出门向东

到文章结尾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

我不知
道为什 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
. 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 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 童实
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 童热爱大自然、喜欢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 br>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 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 课文内容复
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 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
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 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
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
枯 燥。
第二种说法,
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
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 ,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

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 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
语意重点。

1
.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
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 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 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
……
也 不必说
……
单是
……”
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

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
是因为站在 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到底知道不 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

也许

。< br>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
然后自己写一段话,
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
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
也试着用上一 系列
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
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br>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
学 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
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
也可以自行选择游
戏。

教学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 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
分,
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
(收
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 :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
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二、课文容量大,难 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
学难点的关系,
对教学难点的处 理更要多斟酌。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
难在两点:
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困难,
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
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
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 ,
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
见解不同是正常的。
教师适当引
导,学 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 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
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
此文景是
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李何林语),从语言入 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四、

这故事很 使我觉得做人之险

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

正人君子

的,
但说得较含蓄,
学生不易理解,
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
讲解。

有关资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 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
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生涯大概 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
世事也仍然是螺 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
便想起四个月以
前的离开厦门大学;
听到 飞机在头上鸣叫,
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 ,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

一觉

也没有了。

广州 的天气热得真早,
夕阳从西窗射入,
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
书桌上的一盆


横枝

,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 葱得可爱。看看绿叶,
编编旧稿,
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
真是虽生 之日,
犹死之年,
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 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
替他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
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
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 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
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 ,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
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 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
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 ,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
体大概很杂乱,
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 :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
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 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
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
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二、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
12
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
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
──
皇甫庄、
小皋埠避难,
故 学业中断。
1894
年夏间回家,
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
1898< br>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

……

这里的一切 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
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 花鹿
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
迅一道念书的同学,
解放初还有周梅卿、
章祥耀、
王福林三位健在, 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
忆,
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
好像是中国 旧式的客厅,
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
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
11
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
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
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
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
“< br>早

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
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
据说是这样的:
有一天,
鲁迅上学迟到了,
受到塾师的责备 ,
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



字,来督促自己。从此, 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
祖国文化,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启 蒙儿童,
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
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
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
向 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
即可取得入学
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 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
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

三、百、千、千
”< br>,即《三字经》
《百
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 知》等等,学生进一步
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 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

短学


长学

。教学时
间短的称为

短学


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
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 识
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

长学

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 到冬月才散馆,其



的含
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 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 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 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
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
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 上,
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
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 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
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 之书,
学生须一律背诵。另
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 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
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 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
.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
乐园似的百 草园生活来和阴森、
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
心理,表现了儿 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
《幼学
琼林》
《周 易》
《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
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
生产斗 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 塾老先生,说

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这是传言,
并不是作者的看法。
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
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 屋的生动
的对比;
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一面自己在 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
无聊文章的描写;
特别是通过写学生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
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
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
……
说明了他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
的、
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
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 。
他对学生也

大叫
”“
瞪眼
”“
怒斥


偶尔也打

戒尺
”“
罚跪

,但这些都 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
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 ,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
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 ,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
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

好景

的封建教育。

(选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

雪步认为:

作 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
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 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
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
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选自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
.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张硕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 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
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
表现了 儿童热爱大自然,
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批判了封
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 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上
海教育出版社
1961
年),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 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
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对于
《朝 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
·
小引》中说
道,
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
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 转流
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

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
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

闲静

,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
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

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

,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





来排遣寂寞。
这是一。
第二,
《小引》< br>还说明,
原来集名是
《旧事重提》

编定时,

我< br>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
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
正是浸透着儿时< br>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
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

水横枝


树叶青葱得可爱。所
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 自赏、
自慰,
而并不是直接
为了战斗。可以说,
《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 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
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其中的一篇,
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
《朝花夕拾》
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 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
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
相比



对照

,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 后一致的,不存
在褒前贬后的问题。
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
是何等欢乐,天真。
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
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 的情感,那


油的竹门



三味书屋

的大匾,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的画幅,那没有 孔
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
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
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 耍的新
鲜感。
假如说,
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 入了一个新
的天地。当然,

何曰怪哉

之类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 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
到这些时,
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
只是说< br>“
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

。并认为先生
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 愿说。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人声鼎沸


先生自己也念

,而他在念书时,

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
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
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
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这里怎么看得出

枯燥无味
的气息?
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
罚跪这些封建师道的象 征品时,
作者也是以
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 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
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读书
!?”
连续两个

不常用

和一个

总不过
”< br>,还不足以反映出作
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在 园中的戏耍,
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
画画儿,
就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 致。
直到文章结尾,
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 在这惋惜之中,
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
调和内容来看,说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离题万里。
< br>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
人的故事,赢 得了儿童鲁迅的爱;先生则以他的品行

方正、质朴、博学

以及对学生的宽 宥
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
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
他对学生和蔼,
开始严厉 ,
后来就好起来。
学生溜出花园去玩,
并不是不可以,
只是去的人

太多
”“
太久


就不行了。
他不屑于回答


曰怪哉

之类的怪题,但也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他有
点旧书生的迂腐,
但是,
这 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
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
阴影。因此,从作品对三味书屋 先生的描写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
皮的童心,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 在。
依照某种主观需要,
凡持革命的文艺
家的作品都必带

火药味< br>”
的偏见,
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
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
部 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
《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
的主题思想应该是: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

现 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 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
不再 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
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 人生世事,
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 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
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 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
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 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
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
情形;
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 说的一番话,
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
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
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 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
她思潮起伏,
想到爸爸的病 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
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还没有想
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 ,
我们也唱起了骊歌,
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
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
看着满院零 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 现实引出回忆,
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
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 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
下大雨,她因赖床不
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
仍然坚持要她上学,
不过拿了五 大枚铜板,破
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
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
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
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
这在她幼小 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使她在
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 盼望着孩子长大,
鼓励女儿:
无论什么
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r>
文章以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 ,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
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 爸生病住院,
结尾用

垂落的夹竹桃

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 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二、问题探究

1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

文章没有正面 提及爸爸病危、
濒死,
写得很含蓄,
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试做点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



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 且管弟弟和妹妹,
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 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
爸爸,
疑惑

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
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
“< br>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急急忙忙赶
回家去,
这恐 怕是一种预感,
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
看到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


更是以花喻人,
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练习说明

一、课文中,



从爸爸的一席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 考。阅读下面爸爸
的三句话,看看课文中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
3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对往事的回忆,既可以说是
由爸爸的话引起 的,也可以说是由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
.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2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讯时,她虽然很悲伤,
但是想到爸爸对 她说的话,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

二、重点阅读爸爸逼



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



急着 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
题。

1
.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 情感?对



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本题旨在精读本文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的深意和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
. 爸爸对



要求很严格,希望



从 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
有无限的关爱,
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
爸爸的爱使



意识到不能懒惰,
要处处严格要求
自己, 为



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
.是。



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 是小小的大人

,然后
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 定,这样的安静

,最后在心里默念

我已不再
是小孩子



三、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 怕呢
!”
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

我们

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这一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 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先理解本文主人公说这句话时
的心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 讨。

教学建议

一、可以先由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城南旧事》的梗概,其 中以小英子为重点,照顾
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宋妈、兰姨娘、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 的教学。也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自己愿意不愿意长大?为什么?从而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教学本文,老师不必过多讲解,关键是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情感,使学生
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
不要一上来就分析,
以致把整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使学生失去阅读的
兴趣 。

三、可以抓住眼前事与过去事这两个方面,让学生看看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
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

四、父亲的情是本文的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做些分析。同时要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深
情是怎样影响着



的成长的。

五、也可以从题目出发,抓住



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脉络,看看



在全文的构思
中起着怎样的 作用。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林海音(
19 18

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
本经商。
林海音于
1918

3

18
日生于日 本大阪,
不久即返台,
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 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
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
夏承楹结婚。
1948

8< br>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
年主编
《 联合报》
副刊,
开始文艺创作,
并兼任
《文星》
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 学校教员。
1967
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 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
18
本书。散文集《窗》
(与何凡合作)、
《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
说合 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
篇小说《春风》《 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
集》
《林海音童话集》 ,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
散见于台湾报刊。

二、《城南旧事》简介

20
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 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
找女儿的



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
生被警察抓走,
秀贞生下的 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
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 的身世很像小桂子,
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
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
与离散 六年的女儿相认后,
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 br>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 上
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
草 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
被警察局暗探发现,
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 非
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
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 妈的儿子两年前
掉进河里淹死,
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
心里十分伤心,
不明 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
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 驴接走。英子随
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三、冬阳

童年

骆驼队
──
《城南旧事》出版后记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
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br>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

南山高


呢?还是

乌金墨玉

呢?我常常看 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
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 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 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
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 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
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
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 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


铛、铛、铛
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 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
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 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 br>!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
走上三天三夜都 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
的人们,耐不住那长 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br>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
吗?骆驼也脱 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 反穿大
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
”< br>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
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 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 br>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 br>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 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
临于我的心头。

(选自《城南旧事》,北京出版社
1984
年版)

四、城南旧事
(代序)(林海音)

差不多快十年了,我写过一篇题名《忆儿时》的小稿,现在把它抄写在这里: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 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
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 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
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 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

唱话匣子的
”< br>,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是
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 来了;用晚香玉串成
美丽的大花篮,
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 上满室生香。再
过一会儿,

换电灯泡儿的

又过来了。
他 背着匣子,
里面全是些新新旧旧的灯泡,
贴几个钱,
拿家里断了丝的跟他换新的。到今 天我还不明白,
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
望的

唱话匣子的< br>”
来了,背着

话匣子

(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说电唱机 了
!
)提着胜利
公司商标上那个狗听留声机的那种大喇叭。
我便飞跑进家,< br>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
母亲被
搅不过,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 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


唱话匣子的
!
别走
!
别走
!”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
走掉的。讲价钱的 时候,
门口围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和老妈子。
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便会
挨挨蹭蹭地跟 进来,
北平的土话这叫做

听蹭儿


我有时大大方方的全 让他们进来;有时讨
厌哪一个便推他出去,把大门砰地一关,好不威风
!
唱话匣子的 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话匣子上,然后装上百代公司的唱片。片子转动了,
先是那两句开场白:

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

,金刚钻的针头在早该退休的
唱片上 磨擦出吱吱的声音,啦啦地唱起来了,
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
片,还要加 价呢
!
不过因为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片

洋人大笑

, 还没唱呢,大家就笑起
来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更笑得凶,乱哄哄的演出了皆大欢喜的

大团圆

结局。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 妈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多么有用
的一块钱
!
),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

城南游艺园

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
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 那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

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

的教条。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文明戏《锯
碗丁》
《 春阿氏》
,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
《梅玉配》

后来去熟了,
胆子也大了,
便找个题目
──
要两大枚(两个铜板)上厕所,溜出来到各处乱闯。看 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
看扎着长辫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谷兰》。大戏场里,男女分 座(包厢
例外)。有时观众在给

扔手巾把儿的

叫好,摆瓜子碟儿 的,卖玉兰花的,卖糖果的,要茶
钱的,
穿来穿去,吵吵闹闹,有时或许赶上一位发脾气的观众 老爷飞茶壶。
戏台上这边贴着
戏报子,那边贴着

奉厅谕:禁止怪声叫好
的大字,但是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儿痒痒,非喊
两声


”< br>不过瘾。

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睡着了。我不明白那时 候的大
人是什么心理,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许入睡,坐在她们(母亲或是老妈子)的身上,打着
瞌睡,她们却时时摇动你说:

别睡
!
快到家了
!”
后来 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
睡觉?母亲说,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
然从那里经 过,
便不胜今昔之感。
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
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
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
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
乐 。

我记得写上面这段小文的时候,便曾想: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
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
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
真的,
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
的小偷儿 。
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
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
一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那时我十三岁,开始负起
了不是小孩子所该 负的责任。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
父亲的死,
是我生命中
一个 重要的段落,我写过一篇《我父》,仍是值得存录在这里的: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 多童年的事情,因为父亲死去快二十年了,他弃我们
姊弟七人而去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女孩。在我为文多 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
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 忆。

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
但我对于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
他溺爱我,
也鞭策我,更有过一 些多么不
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
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
和他日渐衰 弱的肺病身体。

父亲实在不应当这样早早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努力,对生活有浓厚 兴趣的
人,他的生活多么丰富
!
他生性爱动,几乎无所不好,好像世间有多少做不完的 事情,等待
他来动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种的嗜好也有关系,他爱喝酒,< br>快乐地划着拳;他爱打牌,到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是聪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
究,他 害肺病以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屉,就跟个小药房似的。
但是这种饮酒熬夜的 生活,
便可以破坏任何医药的功效。
我听母亲说,
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
时候, 常到酒妓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太任性了
!
母亲的生产率 够高,平均三年生两个,有人说我们姊妹多是因为父亲爱花的缘故,这
不过是迷信中的巧合,
但 父亲爱花是真的。
我有一个很明显的记忆,
便是父亲常和挑担卖花
的讲价钱,
最后总是把整担的花全买下。
于是父亲动手了,我们也兴奋地忙起来,
廊檐下大
大小小 的花盆都搬出来。
盆里栽的花,
父亲好像特别喜欢文竹,
含羞草,
海棠,绣球和菊花。
到了秋天,廊下客厅,摆满了秋菊。

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 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
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
每年他都亲自给 石榴树施麻渣,
要臭好几天,
但是等到中秋节,结
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
!
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
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 。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
的缘故。

父亲的脾气尽管 有时暴躁,他却有更多的优点,他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
助人,不吝金钱。我们每一个孩子他 都疼爱,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应该好好保重自己
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该是 最快乐的事。但是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
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目,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 然破碎。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
人伸出求援的手。
每一个进步,
都靠自己的力量,
我以受人怜悯为耻。
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
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 不是承受于
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
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
──
旧日京华的所在地。父亲好动到爱搬家
的程度,绿衣的邮差是报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 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
帘子胡同,
虎坊
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

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
我一点缅怀童年的 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

1960

7


(选自《城南旧事》,北京出版社
1984
年版)

五、双线并行,交相生辉
──
浅析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张百栋)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 落,二是象
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爱花, 是爸爸的禀性。但作品中,它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或园艺家,也没有做
泼墨的描写,只是把它作为 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小说开头写道: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是临来时妈 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
她说:


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 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


小说的中间写道: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
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 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
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小说的末尾写道: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 样,是因为爸爸今
年没有收拾它们
──
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

……
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是作为布局谋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浑然天成外,我以为
其深层意义还在于:
其一,
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
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
协调地 发展;其二,



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 内涵。爸
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与爸爸爱花这条线索并行的另一线索是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前, 写爸爸病倒了,不能参加



的毕业典礼。爸爸病得怎样?能否治好?作品在此设置了悬念。接着宕开一笔,采用插叙的方法,把爸爸多年来对子女的严厉管教,
对子女真 诚的爱,
通过不让



上学迟到这件事,
作为重点进行描 写。
这些材料看来很琐细,
并不伟大,
但却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



在其外、



在其内的爸爸形象。
孩子逃学 ,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

抄起鸡毛掸子,

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


,这是够狠的了。但却出人意外 ,在



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


来了,

我走出
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 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
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真是

道是无情却有情

。真、善、美在此时
此地,在爸爸这一形象中得到了具体 的体现。

毕业典礼中,作者又疏密有致地叙述爸爸叫



到银行汇款的事。汇款,本是大人干
的事,可是爸爸又出人意外地让



去干,还说这是

闯练



作者之所以选取以上 这两件事作重点的铺写,我想其意重在表现教孩子热爱学习和学
会生存,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毕业典礼后,英子听到了爸爸辞世的消息,表现出了惊人的

镇定
”“
安静

。再联想到
英子在毕业时成为优秀生,

代表同学们领毕业 证书和致谢词


这样看来,爸爸的花儿虽然
落了,
但所结出的果实 却是硕大的。
小说把因果关系表现得如此显眼,
如此突出,
因此我们
完全有理 由说,这就是作者力图要表现的主题。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前者应是主线,因 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
爸爸,
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后者则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 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
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然而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 的展开,又
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3
丑小鸭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
的嘲弄和歧 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 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丑小鸭长得太丑
了,所有的鸡、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 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他,看不起他,最后连自
己的妈妈也不得不劝他走远些。
在巨大的压力 面前,他被迫离家流浪,
几经风险。
在野鸭群
中,他“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 ,
“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面”,没有任何
更多的企求。雁对他虽然不错,但不料被猎人 打死。丑小鸭死里逃生,来到一间农家小屋。
他忍气吞声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
不断受到鸡和 猫的奚落排挤。
最后他不堪忍受,
独自来
到他心驰神往的大自然当中。
秋天到 了,
丑小鸭看到一群南飞的幸福的天鹅,
从此他再也无
法忘记这些美丽的鸟儿。
冬天到了,
天是那么冷,
丑小鸭几乎被冻死在冰冷的湖边。又是一
个美丽的春天,< br>他又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鸟儿。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丑小鸭抑制不住内心的
向往 ,
决定不顾生死飞向美丽的天鹅。然而,
这时水中映出的不再是那丑陋的灰色鸭子,而
是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

这篇童话中,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如果 说一开始他还是
被迫离家流浪,
还是不得不逃离野鸭和追逐的猎人,
那么当他已经在农 家安定下来而仍然不
满足,
仍然要
“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那完全 是出于对美好大自然、
美好生活的努力追求。
为此,他经受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当他一见到久 已仰慕的天鹅,便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这篇童话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
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 鸣,
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
只要不懈追求,
努力进取,
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由于这一童话的广泛流传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丑小鸭”
已经成为
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
象。

二、问题研究

1.
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 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经历的
艺术写照。
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
他家境贫寒,
没有受过教育。
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
后来又想当一名歌 剧演员,
但都没能实现。
他开始从事创作,
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
的嘲 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
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
于这种深 厚的生活体验,
丑小鸭的形象才塑造得生动感人。这正应验了作者本人的话:
“生
活本 身就是童话。”

2.
怎样理解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
丑小鸭离家 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
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 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
在农家小屋,他
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 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
“有了一些朋
友”

他应该满足了 。
但是他偏不,
他不愿意享受这种
“安逸”

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 去。
于是他走了,
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
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 的天鹅了。
后来,
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 他们飞
去。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了。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
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呢
?
练习说明



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 态度,有什么追求
?
设计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丑小鸭这一形象的思想内涵。

在鸭群和鸡群 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姊妹
也不欢迎他。
喂鸡鸭的那 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
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地,
讨好那些野鸭们,
但野鸭也不喜欢他 。
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在黑夜里,他顶着狂风跑到一个农舍。
但因为他
不能生蛋,< br>发不出咪咪的叫声和迸不出火花,
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
丑小鸭还受尽严
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 待艰难困苦。他
相信即使身处逆境,
经过不懈追求,
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幸福一定会来到身
边。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文字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
“我要飞向他 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
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
居然敢接近他们 。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
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
鸭场的那个 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
”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
这些动 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
!
”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
把 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
2.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
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
3.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 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
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
“一颗好的心”是 指什么样的心
?)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精华,培养理解能力。

1.
丑小鸭之所以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恒久的梦想:
向往美好 ,
不懈追求,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

2.
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 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
总是要发光的”。

3.
丑小鸭感到难为情,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卑微、无力和渺小,另一方面是只有他自己
清楚,他还是原来的 他,只是环境不一样了。“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
有追求的心。



反复阅读本文,完成下面练习。

1.
本文是作者的 自我写照。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
中成才的。不妨在班上交流。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

3.
讨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设题目的是,从课文出发,深入理解作 品的思想意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
育。

这三小题涉及搜集资料、
口语交际和写作三项内容的训练,
可以糅合在一起进行活动。

教学建议

一、可以请一两位同学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安徒生的童话,由此导入本文的教学。

二 、先让学生速读本文,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然后由老师简单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
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 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三、在了解故事主要情节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丑小鸭对自己 遭遇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
努力,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

四、可以做些扩展阅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安徒生的童话。

五、有条件的学校,不妨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安徒生的材料,然后展开讨论、交流。

有关资料

一、安徒生的三篇童话
(
节选
)
安徒 生用他那富于想像的活泼文体写下的《丑小鸭》,反映了当时丹麦社会生活的内
容;
称赞了不顾 别人讥笑和歧视、
一心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人。
“丑小鸭”
在两个鸭家族
“争
食一个鳝鱼头”的“可怕的喧闹声”中,步入了社会。只因为他“丑”,便“处处挨啄,被
排挤 ,被讪笑”,遭遇“一天比一天更糟”。于是,他不断逃奔,去追求自由。在“一个简
陋的农家小屋”里 ,他遇到了自称“聪明人”的猫“绅士”与鸡“太太”,他们借以生活的
本领不是向主人献媚地“咪咪”
叫几声,
就是把自己的孩子
(
鸡蛋
)
供主人食用。他们可悲 地
生活着,却洋洋自得地教育“丑小鸭”:
“注意学习生蛋,或者咪咪地叫??”以便在“这< br>个世界”──破屋中生活下去。然而,尽管他们喋喋不休地教育,尽管破屋外充满歧视、排
挤、艰 险,
“丑小鸭”
“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享受自由生活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经受了
“ 严冬”的“困苦和灾难”,迎来了“一个美丽的春天”,他终于成长为一只“飞得很高”
的“最美”的天 鹅,受到了人们的赞美。这篇童话的语言十分朴素,使用了群众的口语,朗
读出来人们都能听懂,
而且无论读的人还是听的人都能感到故事真实动人,
总要进一步去思
索故事的内容,从中领会 一定的教育意义。

(
节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
二、“丑小鸭”和“志”
(
叶君健
)
“人各有志”,这是过去一 些旧小说之类的文章中常见到的一句话,最初它大概是出
自旧小说中某些英雄人物之口。
它曾被 广泛引用,
因而流传甚广。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30
年代,这句话不再在一般文字中出现了。可能人们觉得它多少带点“封建”或“个人英
雄主义”
的味道,
而与当时被革命浪潮所激起的时代精神不相称,
于是把它舍弃了。< br>事实上,
如果把“志”这个字作广义的理解,它倒不一定为时代的精神所“局限”,也不一定具有 想
要“出人头地”的意思。个人的兴趣和对某种理想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志”。根据这个意
义 ,
它就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了。
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
就是因为他活着并非单是 为
了吃饭、维持生命和享受人生,他还有理想──这也可以解释为广义的“志”。

这 样解释“志”就联系到本文的主题了。“丑小鸭”原是世界知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
徒生写的一篇同名童话 中的主人公,
这位作为主人公的小鸭子被其他动物视为丑得出奇,

而处处受到歧视。
安徒生用同情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

“丑小鸭”
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 br>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
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事实上,
这篇故事就是“言志”
的作品。
安徒生通过它象征性地描绘了他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和难以想像的 困难,
以及他如何
在这种逆境中奋斗不懈去实现他的
“志”

因而这 篇作品也就一直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我写
照──一篇自传。

安徒生是一个穷苦鞋匠的 儿子,母亲是一个濒于讨饭境地的、靠为人洗衣过活的寡妇。
安徒生小时不仅经常和饥饿打交道,
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
但他却有一个在当时被认
为是与他出身不相称的、“异想天开” 的“志”──他想当一个艺术家,一个芭蕾舞演员,
一个歌唱家,一个在舞台上表演人生、创造“美”的 艺术家。为此,他在一般庸俗人的眼中
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但他却一点也不感到气馁。
< br>安徒生
14
岁就离开了家乡奥登塞市,带着祖母和母亲所积蓄下来的几十个铜子,
只身
去那举目无亲的京城──当时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
去追求他的理想。
不难想像 ,
在当时那
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打击与他结了不解 之缘。
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由于贫困和由此而带来的疾病折磨了他的身体,
毁坏了他的体形和声音,
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
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最后还是达到了< br>他的目的:他成为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
成为人 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有类似之处。他原是一个 不知来历的、被遗放在牛蒡丛中
的天鹅蛋。
一只野鸭把它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
由于 这个
“小鸭”
的体积太庞大,
太特别,
一般野鸭就对他说:“你真是丑得厉害
!
”野鸭们说。“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人结
婚,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
”世俗的偏见已经把它推到社会之外,
使他成为化外之
民。“呸
!
瞧那只小鸭的一副样儿
!
我们看不惯他
!
──于是马上就有一只鸭子飞过去, 在他
的头上啄了一下。”虽然他随时都受到歧视和凌辱,他却怀有一个理想:他热爱“美”,他
要飞。

他正视生活。在四面八方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生的意愿和对美的追< br>求。

一天晚上,当美丽的太阳正在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 。
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们白得发亮,脖颈又长又柔软。这就是天鹅。
他们< br>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
展开他们美丽的长翅膀,
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
飞向不结冰
的湖泊。

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他在水上像一个车轮
似的不停地旋转着,同时把自己的脖子高高地向他们伸着,发出一种响亮的、奇异的 叫声,
连他自己也害怕起来。啊
!
他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 br>
他向往这些美丽的生物,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忧郁,却
不 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
可是 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
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
!
这比被 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
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
”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
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 死我吧
!
”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
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但是他在这清亮 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
?
他看到了自己的倒
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 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

一只天鹅
!
他进入了“美丽的行列,美的境 界”,他攀上了他所向往的美的高峰,他感到幸福,
感到生活的真实意义。
这就是这篇故事的主 题。
这篇故事不仅概括地描写出了安徒生青少年
时代的苦难和斗争,也表达出了他在面临困境的 时候所坚持的信念。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换一句 话说,只要
你本来就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一心向上的意志,
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
不管 是多么厉害,

不能阻止你前进和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

过去他遭受过那么 多的不幸和苦难,可是现在他感到非常高兴。
他现在清楚地认识到,
幸福和美正在向他招手。─ ─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丑小鸭”终于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安徒生也 是一样,他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童
话作家,创作出了那么多充满了爱和鼓舞人们向真、善、
美追 求的美丽的故事,给人们带来
快乐、
希望和幸福。
在他年老的时候,
他的故乡 奥登塞市的居民赠他以
“奥登塞市荣誉公民”
的称号。
在授予这个光荣称号的那天晚上 ,
他们举行了火炬游行,
庆祝他们饱经沧桑的儿子
安徒生归来。面对着故乡的人们,安 徒生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感情:

我觉得我自己很卑微、无力和渺小。我好像是站在我的上帝面前 一样。我在思想、言
语和行为各方面的弱点,
现在都在我面前展开。
这一切都在我的灵 魂里突出地直立着,
好像
这个纪念日就是我的审判日似的。
当人们这样称赞和尊重我的 时候,
上帝一定会知道我是感
到多么卑微。
(
安徒生:《我的一生的童话》< br>)
这就是具有“大志”的安徒生的本色,也是“丑小鸭”的本色。他虽然通过一生的努
力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世人的尊敬,但“在上帝面前”却感到非常卑微。这里

“ 上帝”

对安徒生说来就是人民;
对丑小鸭说来,
就是那些美丽的天鹅。只有在这个
“上
帝”面前,只有得到这个“上帝”的承认,我们的成就才能表现出它所具有 的真正的价值和
意义。《丑小鸭》这个故事,虽然是写在一百三十多年前
(1844

)
,看来今天仍然能带给
我们新的启示。





























4
诗两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
·
谢尔盖耶维奇·
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

俄罗斯文
学之父< br>”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
主家 庭,一生倾向革命,
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
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
他曾两度被流放,
始终不肯屈服,
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 下与
人决斗而死,年仅
38
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 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
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 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
执著地追
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
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
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 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
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
欢乐不会永远 被忧伤所掩盖,
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
二节,
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 生态度,
并告诉人们,
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
回首那段往事时,
那过去的一切 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
也是生活的
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
──
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
避免的,
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 br>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
味和哲 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
《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 作家,对



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

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

的志向,晏殊有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的感叹,鲁迅也有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
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 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
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
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
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
助 。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
生之路如射出的 箭,
无法收回,
因为时光不会倒流。
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
小 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诗人选择了
其中的一条路, 这条路是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很少留下旅人的
足迹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 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
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
择的小路,
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 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
他知道只
能选择一条路,
却舍不下另一条路,
因为他 虽然作出了选择,
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
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

难以 再返回

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 回顾:
在一个小树林中,
选择了其中一条路,
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
路。这里 ,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
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 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
到呢
?
诗人显然有 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
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
选择,为什么重点 又要写未选择呢
?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
不满,才更加 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 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二、问题研讨

1.
怎样理解

而那过去了的,
/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的含义
?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 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
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
“< br>镇静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那么,将来回想 的时候,
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反对悲 观消极的人生
态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
积极乐观的,< br>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
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

未选择的路
”?

这首 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
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 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
为何要这么写呢
?
这 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
往只能走一条路,
而还有 其他许多条路,
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
然性、随意性。那些 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
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 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关于练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
没有什么具体的 形象,
它却是一首著
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
?
为 什么
?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 br>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 生能
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 br>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



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 什么人生的哲
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 一步提高欣赏新诗
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
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 ,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题旨在让学生积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 他们,教
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 ,可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
《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 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
这恐
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 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四、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有关资料

一、诗人简介

1.
普希金

普希金
(1799< br>—
1837)

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生 于莫斯科一崇尚文
学的贵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
1 2
岁随父赴彼
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
1814
年写下《 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
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1817
年毕业 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

阿尔扎
玛斯社



绿灯社

,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
诗作 ,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1817

1820)
冲破贵族传统文 学语言局限,大量运
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
1820

5
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
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
途中患病,
前往高 加索、
克里米亚旅行疗养,
9
月抵基希尼奥夫,
1823
年调往敖得 萨。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
(1821)
等诗。
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
(1822)
、《茨冈》
(182 3

1827)
描写文
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叙事诗 《强盗兄弟》
(1821

1822)
、《巴赫
切萨拉伊的泪泉》< br>(1821

1823)

1924

8
月 ,因与敖德萨新任总督关系恶化,受陷害被革
职放逐到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 政府、教会和父母的三重监督。
1826

9
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这一时期普希金潜心研究历史,
创作历史剧
《鲍里斯
·

都诺夫 》
(1825)
、叙事诗《努林伯爵》
(1825)

1828年因长诗《加甫利里亚德》
(1821)“
亵渎

上帝而受传讯。
1830

9
月与莫斯科美女冈察罗娃订婚,前往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为霍
乱所困至
12
月。此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
奥涅金》,叙写贵 族青年奥涅金的生
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

多余的人

的形象;以 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
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 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
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 为

波尔金诺之



1831

3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编写《彼得大帝
史》
时为农民起 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
游访起义故地,
1833

10
月重返波尔 金诺编写
《普
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 小说《黑
桃皇后》

长篇叙事诗
《青铜骑士》

中篇小说< br>《杜布罗夫斯基》以及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等童话诗。
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 会的应酬,
家庭经济紧张,
沙皇授予

宫廷侍卫

头衔使他
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1837

1
27
日与法国贵族逃亡者丹特士
决斗负伤,
29
日辞世。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

多余的人
”“
小人物

等俄
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
18
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
欧文学的因素,
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 语言精华,
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
俄罗斯文学语言。
他曾先后参加
《文学报》
《现代人》
的创办工作,
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
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 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
19
世纪文学的繁荣
创造了条件。

(
选自《中国小百科全书
·
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
1995年版
)
2.
弗罗斯特
(
李文俊
)
弗罗斯特
(1874

1963)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
11
岁时去世。母亲
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
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 许多地方,被认为是

新英格
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
1912
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
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
·
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
(1913)
与《波士顿以北》
(1914)
,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
1915
年回到美国,在新罕
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
1924

1931

1937

1943
年四次获得普利 策奖,并
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
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
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 方的桂冠诗人。
在他
75
岁与
85
岁诞辰时,
美国参议院作 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
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
唯美派诗人 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
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
渐 渐进入哲理的境界。
他的诗朴实无华,
然而细致含
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 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
《修墙》
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 有形的和无形的墙。
除了短篇抒情诗外,
他有一些
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
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
调子比较低沉,
亦颇有特
色。在格律方面,弗罗 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
时常押韵,
在节奏上
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

交替性的诗人

,意指他处在传统诗 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
《山间》
(1916)

《新罕布什尔》
(1923)

《西去的溪流》
(1928)

《又一片牧场》(1936)
等。
1949
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
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
年版
)
二、这两首诗的另外两种译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
查良铮译
)
没有走的路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
飞白译
)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
伍厚恺
)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 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则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诗人却以
饱满的乐观情绪鼓舞我们: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
这种力量来自对未来的信念,因为我们
始终要相信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接着诗人在第二节里表达了

永远向往着未来

的积极人
生态度,
并描绘了人们在越过坎坷之后再来回顾过 去的心情,
那时一切艰难困苦都会改变面
貌,
变得可爱起来。
这首诗是普希金 人生体验的结晶,
他本人就曾屡遭坎坷,
被流放、
幽禁,
最后被阴谋杀害,但 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

四、《未选择的路》赏析
(
伍厚恺
)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 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
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在这 首诗里,
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
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
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诗人选择
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 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 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
意义,
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
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
性。

诗人以含蓄清 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
的描写,
反映人们内心深 处的情感波澜。
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
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
短诗之中,
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
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
抒情表 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 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
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 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 并没
有写出,
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 体验,

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
犹如一个巨大的 构架,
其中的内容有待
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 索。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好看的符号网名-热爱祖国的歌曲



本文更新与2021-01-22 08:1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49153.html

七年级下册语文RJ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