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六国论
苏洵
——读写结合
教学设想
1.
学生的文言基础 层面:
《六国论》编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列于必
修教材之后。从基础能力方 面来看,通过对必修教材中古代诗歌散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知
识的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较为深刻。因 此,这堂课对基础知识只作点拨,不深刻分析阐述;
2.
教材的单元目标层面:《六国论》位于教材第五单元,单元目标为“散而不乱,气脉
中贯”。首先,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文 章的行文脉络和结构的安排,因此,本教案将《六国
论》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重点分析其论点的提出 、论点的切分、论据的使用以及论证的
严谨;其次,在理解层次脉络的基础之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作 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
方面的艺术魅力,这一个教学目的放在第一堂课完成。
3.
写作的能力发展层面: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篇文章
的 创作一定有作者的目的。《六国论》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将六国的破灭作为一个典型
的历史事件来阐 述,挖掘其灭亡原因,更多的是将六国因赂秦而破灭作为前车之鉴,告诫宋
仁宗不要重蹈覆辙。从这个角 度看,这篇史论又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时评文写作有异曲同工
之处,因此,通过本文教学,巩固和拓展时 评文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论证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
2.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3.
读写结合,强化写作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时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文章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
读写结合,强化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
提问法;
2.
朗读法;
3.
讨论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页
共
5
页
一、回顾课文,导向时评
上一节课中,我们理解了文章字词, 理清了全文的脉络。苏洵以“赂”贯穿全文,深入
分析六国破灭,
最后借古讽今,
真正 达到白居易所说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
作为一篇史论,苏 洵关注时事,针砭时弊,我们时下盛行的时评文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六国论》
,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写作启发。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一)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二)读写结合,强化写作训练;
(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时人。
(出示
ppt
)
三、通读全文,分析论证层次,巩固写作要点
(一)回顾第一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1.
苏洵是如何分析后提出观点的?
总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
1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分论点
2
:以赂者丧,不能独完
(边请同学回顾边出示
ppt
)
2.
这样提出观点有何特点?
明确:
观点鲜明——弊在赂秦
(出示
ppt
)
3.
我们在时评文中也应该做到:
明确:
提观点——鲜明:赂
(出示
ppt
)
(二)回顾第二段——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1.
上节课我们讲到苏洵为了找 出六国的破灭,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证,这节课我们来探讨
一下这六个对比之间的关系。
出示六个对比:
(出示
ppt
)
①赂之所得——战胜而得
②赂之所亡——战败而亡
③祖父艰难——子孙轻易
④今割五城——明割十城
⑤土地有限——贪欲无厌
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明确:
在论证韩魏楚的破灭,先进行数量对比,再进行程度对比,层层深入,由赂秦—
—力亏——破灭,根源 准确而深入。
(边请同学回顾边出示
ppt
)
2.
这样挖掘根源有何特点?
明确:
根源深入:层层递进。
(出示
ppt
)
第
2
页
共
5
页
数量对比
程度对比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会计学习计划-你并不孤独
本文更新与2021-01-22 21: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1805.html
-
上一篇: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测试
下一篇: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