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1970-01-01 08:00
tags: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柴成文)

1
《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2< br>.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

.
3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
4
.掌握本课
8
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
)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
声有色,
有情有意
.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 课文
,
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领略大自
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

2
)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
请同学们一起
读课题
.

3
)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

2
)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
)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

2
)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

2
一进山,
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
老朋友相见,
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

3
)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 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
感受到的?


4
)交流感受
.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
品质
.

5
)体会写法
.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
)听写词语
.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
)默读课文第
4
7
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
) 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
情?


3
)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
①第
4
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

②第
5
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

③第
6
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
.
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
.
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

④第
7
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 使我们感受到大
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
)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 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
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 间
.

2
)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 怀的好心情”,突出
“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
她们能跟我们 说
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

教学反思:



2
《山雨》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2
.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
3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
课前准备

1
.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
2
.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
.
今天我们要学的
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

2
)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
并理解这个词
.



t
í)啭(
zh
ūà
n



3
)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

4
)思考: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
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
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
)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
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

2
)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a
沙啦啦,沙啦啦──

b
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
近,由远而近……

c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

无比的琴键
.
d
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
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

②小结
.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
写出了山雨的 音乐美,
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
爱之情
.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

3
)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
(这里实写
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
(这是作者对雨色
的想象
.



4
)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
优雅的小曲< br>.
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
而后,
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

5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


2
)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
教学反思:


3
《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
.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抄写喜欢的语句
.
3
.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
话”
.
4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
课前准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 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
.
齐读课题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
思考:“草虫的村落”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字词检查
.


3
)交流反馈
.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
)交流反馈
.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
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
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
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
一只小虫,
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
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 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
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
各自的工 作、交往和生活
.


3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
(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
.
有 这样
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
“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 br>(生
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
.
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 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
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
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
作者认为“草虫的

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 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
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


2
)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
)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
.
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
走出一条路
.
a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
)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
(抓住“ 驻足痴望”、“攀谈地很
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
他们在这个小
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




3
)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
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
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 这
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
此时,我觉得
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
.
读好这句话
.


4
)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

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 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
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 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 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
创造着
.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
.
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


1

自由读最 后两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
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




2
)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 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 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
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br>.


4
)交流反馈
.
教学反思:


4
《索溪峪的“野”》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

课前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
)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

2
)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

2
)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

3
)抓题眼,引入研读
.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
)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 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
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 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
“野”起来
.



2
)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
)赏析
.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


a
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 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
.
是一种磅礴的美
.
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的美
.
)(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


b
赏析句子: “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
人望而生畏
.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
胆颤)< br>
c
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 着也让人
觉得害怕
.


d
有感情朗读
,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

②赏析“水是野的
.


a
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
赏析句 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
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 去了
.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 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
写出了索溪峪的“野”
.
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


.
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
是它的大 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


C
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
.
”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


a
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
b
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
.
”“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
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
)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
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
(先概括
特点,再具体描写
.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
.
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
味,读中想象
.


1
)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


2
)合作读
.


3
)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


4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
作者身处美丽的 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
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 景的游人也
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
.
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
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


2
)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 ,注意体会:他
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
2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
3
.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
4
.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
学生:
1
.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
2
.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
3
.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
课文带领我 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
声,交流感受
.
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
美景,倾听大自然的 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
.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
2
.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

成为大自然中的 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
说清楚
.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
览欣赏过程中的联 想和想象
.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
.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
2
.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
.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
2

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
.
为增强趣味性,
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
作交流
.
3
.评议
.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
.

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选择其中的一项,
展开联想和想象,

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
)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

选择“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
作材料
.
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

.


2
)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
)习作要求
.
(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


2
)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


3
)组内互读互改
.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进行赏

.


2
)学生交流评议
.


3
)教师点评
.
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 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
受的方法
.
2
.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

交流平台


1
)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 》《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
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
诉心声 ,交流感受
.
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

2
)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

3

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
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br>.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
及书籍
.

日积月累


1
)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 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
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

2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
(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
(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

a
学生自由吟诵
.
b
尝试理解
.

3
)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
a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
.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
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国效力
.
b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
初春的虫声, 可
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
信 息
.
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 物的复苏,所以
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
c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 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
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
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
中谢得最 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
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

4
)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
.
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

趣味语文


1
)自由读故事
.

2
)同桌自己的理解
.

3
)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
教学反思:









5
《詹天佑》


学习目标:

①学会
11
个生字
.
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
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
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
.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
2
.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
.
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
1905
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
.对于京张铁路来说
, 2005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 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
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
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
.
4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
.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 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 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
.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
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
.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
3
.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 文,请告诉老师,从
1905

1909
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领工程
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
.学生读后交流
.
教师引导概 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书边指
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 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
体的了解
.
在修筑铁路 的四年也就是
1400
多个日子里,
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
.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
.
(学生细读
4

6
自然段,圈圈画画
,
思考
,
詹天佑在修筑京
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



(二)组织交流,抓住关键 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
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 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
优秀品质
.

(三)孩 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
些!如果,我们对当时 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

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
.请大家用心地读读
2

3
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


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读,

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
2
.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 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的,谁来读读有
关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抓住以下内 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的
高山深涧;国人的期望;技术条件的落后,资金的缺乏,理解 詹天佑面临的压力)
.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对国人的殷 切期望,面对高山深涧,我们可以想
象詹天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
在压力面前,他犹豫了吗?退缩了吗?

4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 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
线路
.
5
.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 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
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6
.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 ─(教师板
书:学生接──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师: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 br>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
1909

8

11
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
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
28
万两
.
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

7
.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

写话:倾诉满腔情怀

1
.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沥血
.
在极度紧张的工
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
.
他拖着重病之身, 登上长城,面对着曾经战斗过的
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 ,命运有沉升
.

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 ,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
所幸的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算 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
事了……”

(师一字一顿地)
1919

4

24
日,詹天佑病世,享年
59

.
2
.面对着将自己的生命化为铁轨的詹天佑,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
.
拿起你的笔,把你
想说的写下来吧
.
写的时候,可以适当借助于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情感
.
(音乐《沉思
曲》渐起……)

3
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写话
.

4
组织交流
.

5
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着新落成的詹天佑铜像,表达我们的敬意!


板书设计:

人传承一种精神

詹天佑

…怀念一位伟人




京张铁路

…纪念一条铁路


1905

2005


教学反思:









6
《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

3
.积累语言
.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
.了解作者
.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 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
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
2
.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
)课件 出示: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
材,看到那简陋 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
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
上呆在母亲身边……”



2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


3
)出示课题
.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
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


4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

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
(对学生讲清 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
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
.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 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
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
.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
1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
.朗读句子
.
质疑
.
(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 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
系上下文,
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
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
“没有断过”

“一直”“十一年”等
.




(二)品读思母之情
.
1
.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


1
)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

2
)联系“
11

18
日”的日记谈理解
.

(三)品读思国之情
.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 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
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 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
)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


4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_______ ___________
,仿佛觉得
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觉 得这凄凉是甜蜜

.


5
)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
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
.
母亲成了游子梦中
一个重要的内容
.
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
1
.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
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

拓展升华

1
.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2
.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
.
这样一 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
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 赢得了
巨大的荣誉
.
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教学反思:














7
《彩色的翅膀》

教学目标


1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
条件
.

2
.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

情境导入

1
.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
.
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
瓜一个个打掉了
.
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
2
.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
、“残存”是什么意思?

B
、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
、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
.揭示课题
.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
残存的小瓜和 “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
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 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
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

海岛“尝瓜会”

1
.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 ”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
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 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
给谁尝呢?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

教师:是啊, 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种
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 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过
程,
你们说好不好?那么,
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
写一段雷达兵的
“战
功”介绍吧!
3
.课内小练笔
.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

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
.
这个小战士
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

“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这个
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
2
.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

认识升华

1
.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

2
.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
.
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
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
.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

布置作业

1
.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
发布在网站 上
.






















(杭州市拱宸桥
小学

邵宏锋)


教学反思:




























8
《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


2

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
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
课前准备
: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 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
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 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
初步感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


讨论交流


1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

2
)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

3
)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

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
)读第
1
自 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
) 默读第
2

3

4

5
自然段,想一想, 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
烂的文化)


3
) 读第
6

7
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 了怎样的
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



4
)齐读第
8
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

5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 情感体

.





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
)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

2


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

3
)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 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
方法与规律
.
2
.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
3
.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
人交流 观点的习惯
.

4
.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查找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
.
2
.本单元学 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
散文)配乐朗诵,寻找爱国 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的爱国人物,编写以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
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
.

第一课时

朗读片段,感受演讲稿的魅力

1
.演讲稿导入
.
教师将一段演讲稿展示在屏幕上,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如果能 做到讲,
则更好),让学生以比较直观地感受演讲的魅力
.


下发完整的演讲稿供学生阅读


回顾综合性学习成果,学写演讲稿

交流演讲稿片段



合成完整的演讲稿


刚才我们以一个片段为例子,谈了怎么样将观点写具体
.
其实,一篇好的演讲稿子,也许
不仅仅只是一个观点,有可能有一组观点
.
比如,要想写写祖国值得我们深深热爱,那么,
我们就可以有很多方面来写,
大家看看黑板上的 这些材料,
哪些可以说明祖国值得我们自豪?


祖国祖国风光秀丽;祖 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达;祖国
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 国的汉字有魅力;祖国的诗歌是瑰宝;祖国人民崇尚
自由;……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
.善于和同学分享读书学文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
2
.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并进行成果展示
.
3
.积累名人名言,感悟伟人的爱国情操,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

课前准备

1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爱国的格言、古诗词
.
2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
.

交流平台

忆课文,交流收获



1
)用直线将相关的词语连起来,并说说理由:

季羡林

京张铁路

詹天佑

《怀念母亲》

雷达兵

蝴蝶

小高

授粉



2
)回忆说说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打 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和同
桌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
.


3
)引导评议: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谈活动,交流感受



1
)谈谈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 br>2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活动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


3
)引导学生说说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是怎样克服、解决的 ?由小组内指定
同学进行记录
.


4
)推荐交流活动 情况,对于还没有克服解决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提出方案
.


5
)谈谈自己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自我评定,然后引导全班进行互评,评比”最佳活动小组”、“最佳活动者”
.

日积月累


1.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自己是黄种人而感到骄傲;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为中华民族五
千年的灿烂 文化而自豪
.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民族
的热 爱,对自己祖国的钟情
.


2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


⑴自由朗读这些名人名言
.


⑵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名言,说说含义
.


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表情?



A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这是选自
1949

4
月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的 一句爱国名言
.
主要
意思是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为民 族而献身的精神,中华民族
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源于 对生育自己的
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



B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 br>这是
1981

2

14
日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 公司出版的
《邓小平文集》
英文版写的
序言中一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话语,体现了邓小 平同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
他是这
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
他这种无限高尚的
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C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这句话选自鲁迅的《华盖集续集·学界的三魂》,文中他分析中国的国魂有官魂、匪魂
和民魂三 种,他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D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这句话选自巴金的《随想录》,体现了巴金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执着的爱
.


⑷朗读并背诵这些名言,进行语言积累
.


3
.交流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


1
)朗读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


2
)介绍所收集句子或古诗词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


3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积累


展示台


1
.展示准备



1
)观察展示台中 的图片,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课本中这些学生分别展示的是什么?



2
)分组,综合性活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为一组
.

3
)以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组内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展示的特色以及分工情况.

励学生超越课文中展示的形式,自行设计新的展示形式
.


4
)各组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进行展示准备
.
(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情
况,并进行协调
.




2
.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展示会



1
)各组轮流介绍,并把自己组的作品带到展示区域进行展示、介绍
.


2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


3

评选最佳展示组,
视情况评选
“惜时奖”
“毅力奖”
“才艺奖”
“创造奖”
“能手奖”

“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教学反思:



















9
《穷人》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学习通过环境、
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
迫的农奴
.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
、读课文第
1
到第
11
自然段
.
了解 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
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
.
(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

2
、再读课文
9

11
自然段
.
(1)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
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 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
(3)
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

3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

4
、再读课文
9

11
自然段
.

5
、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6
、你从哪几个自 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
3

8
自然段),读一读,找< br>出原因
.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

1
)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2
)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3
)桑娜想:与其,不如
.
宁可,也要
.

三、再读课文第
3

8
自然段,读出感受
.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自由朗读课文,从第
12
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
.
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
请找出来
.

1
)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
第一次,当丈夫走 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
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 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
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 夫说出抱回孩子
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 < br>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
想看 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

2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二、引读第
12

19
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
读懂了什 么
.

三、引读第
21

23
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
1
、读第
24
自然段
.
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
、从这句话可看出渔 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
心灵
.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
.
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
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 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

.
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

3
、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________________.
与其
__ ______________
,不如
________________.
宁可
________________
,也要
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
12

27
自然段
.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教学反思: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1
、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
.
质疑:看了这个课 题,老师想提两个
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

3
、解答问题并板书
.
(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

过渡:
通过刚才的朗读,< br>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
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
“那
匹马”了吗? (没有)


2
、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
.
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
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 br>)
“别别别……”他急了,
“碧云!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 的路,
“你
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
)“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
.
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
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
.
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
)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
、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
.
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 草前,脑中浮现出
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 一刻
会想些什么呢?


2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

3
、交流小练笔内容
.
教学反思:





11
《唯一的听众》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
3
、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
4
、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

课前准备:有关课件
.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

2
、汇报交流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

2
、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

3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
、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
.
(平静)


2
、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
)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
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
(沮丧─
─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
.
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
(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
.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

理障碍
.
b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
(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
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
.
再读课文,说 说老妇人的称赞和
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
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
.
(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
着我, 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 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
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 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
千的观众演奏
.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
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
.
齐读文章最
后两句
.
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
、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
、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 老人当时
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
、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
教学反思:









12
《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
3
、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4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

课前准备:课件









一、谈话揭题

1

教师:
生活贫困 的桑娜和渔夫,
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
只是为了能 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
信心
.
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

2
、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 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
心感受
.

二、初读感知

1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 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
.
自己
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
2
、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
3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
、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
(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
、苏珊, 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
母亲)

1
)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齐
读)


2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 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
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


3
)学生交流谈感受
.

4
)接线员工作是 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
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 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

5
)再次齐 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

2
、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
.
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

3
、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 你发现了
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
活……)


4
、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交流练笔
.

四、总结深化

1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 的笑容
!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
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
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
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
、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
2
、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
、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

2
、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 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
5
分钟
.
小组辩论


1
)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

2
)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

班级辩论


1
)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 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

2
)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
.
出示习作要求:


2
、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
、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
)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
.
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

2
)教师总结、点拨
.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
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
的故事
.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
(家里、学校 、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
老师同学……)等角度去 搜索题材
.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
、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
.
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
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
──海明威


2
、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 且注意动作、语言、
心理等细节描写
.
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
1
、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
.
学生自评
.

2

听了这篇作文,
你最欣赏的 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
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

3
、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

三、指点迷津

1
、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

2
、动手修改


3
、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

2
、积累谚语
.

3
、推荐课外读物
.

课前准备

1
、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

2
、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
< br>3
、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









对话导入

1
、读着一篇又一篇 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
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 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
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

2
、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

3
、总结 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
为“演说家”
.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
、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

1
)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

2
)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

3
)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
在文 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
朗诵家、演讲家< br>.
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
(1)
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
(2)
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

(3)
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
(4)
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

比拼二:读悟警句

1
、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

1
)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 表示懂
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

2
)教师适当启 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

3
)至少背诵
5
句中的
2
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

2
、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

1
)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

2
)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

3
)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

4
)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

5
)全班参与评选
.

3
、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
、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

2
、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
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

3

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 中,
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
说出你的理由
.
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 br>)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

.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

2
)自练
.

3
)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

4
)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

5
)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

6
)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

7
)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

8
)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

9
)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




13
《只有一个地球》

学习目标

学会
10< br>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
矿物、恩赐、破 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
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
.
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
要我们付出真情
.
今天,
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课文,
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
.
谁 来说说,
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自由读课文
.
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
1

2
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
3

4
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
5

7
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
8

9
自然段)
.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
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 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
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
.
她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破坏,人
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
有一个地球)
.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
.
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
.
让我们再 次朗
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动你心
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的痕迹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
感悟地球的渺小
.


1
)指名读
.


2
)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 有道理吗?根据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 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
小了
.
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
(1)
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


2
)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
.
(“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 了
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
a.
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
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

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


1
)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
< br>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
40
万亿公
里”
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
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
科学家 还不能确定
.

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
40
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太阳离地球是
1.5
亿公里,坐飞机去的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
40
万亿公里坐飞
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


2
)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
.
(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白,
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 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
存提供保障;说地 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
.

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
.
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 球母亲说,对人类
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14
《大瀑布的葬礼》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2
、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找出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
.
3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

课前准备

1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

教学过程

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老师今 天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花圈,
准备把它送给一条大瀑布,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
们读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

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
.
齐读课题
.

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到课题,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

读完课文后,是不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读书?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思考)


回到课文中,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看能不能解决你的疑问
.

2
、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

直奔重点,体会情感

1
、提示学生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根据提示再读课文
.
2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态度
.
(瀑布雄伟壮观,人们流连忘返)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
.
3
、汇报几年后的大瀑布的状况
.
对比前后两次描写大瀑布景象的不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
说说面对大瀑布的悲剧,人们的反映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4
、了解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

1
)交流
.

2
)体会关联词“……而且……再加上……”,并用这个联系词概括大瀑布悲剧的原 因
.

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
、让我们穿越隧道回到 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果你是菲格雷特,

会说些什么?

2
、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学习目标

1
、会 写
8
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
的词语
.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

3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

4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

课前准备: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
、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
.
他们会自豪地告
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
、齐读课题
.

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
、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
.
那么印
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
2
、介绍文章背景知识
.
(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
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

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
2
、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
、自由读文章第
2
自然段,边 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
)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
(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




2
)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


3< br>)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
1

2
自然段
.

2
、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
如此重要?自由读第
3
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

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
、引读第
3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
提示语: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学生不必回答,随即引导全班齐读课文前三自然段
.
2
、各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下来
.

第二课时

读“神圣”,回想画面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 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
护大地
.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1

文章第
3
自然段不是强调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吗,
为什么说
“大地不属于人类”

(因
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 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
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



2
)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 是大地的一部分”吗?(因为
大地拥有着各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 延续)



3
)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

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





16
《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
、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 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
意思
.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3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 迹,
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领悟老人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
、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
执著的追求
.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
词语
.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
、抓“奇迹”
.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
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
年啊,绿化了
8
条沟,造了
7
条防风林带,
3 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

2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
.
(第
1
自然段和第
5
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

预设:



1
)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
2
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


2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
(学习第
3
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

























《口语交际·习作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
.通 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
保,关爱家园.

2
.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

3
.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 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
灾情况统计数字
.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 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
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
.
(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 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
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
境的问题
.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
.自读“口语交际
?
习 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
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

2
.师 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

组内交流讨论(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

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
.
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
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
行交流
.


2
.进行组内交流
.

3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
⑶评议
.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见资料
.
(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

组内交流讨论(二):“怎样珍惜资源”


1
.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

2
.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

3
.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
①节约每一张纸
.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
见和建议
.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祖勤)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 br>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2
.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

交流平台



1
)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 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

《青山不老》
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 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
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 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的密切关系,懂
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 己
的力量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 对课文的
理解
.


2

联系
《只有 一个地球》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
体会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
的读书方法
.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 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
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
)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 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
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

日积月累


1
)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 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
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


(地 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
无节,则常不足< br>.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


2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
(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

a
学生自由吟诵
.
B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
(略)


3
)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

4
)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
)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
而渔”这个成语?


2
)再读故事,讨论:
“竭泽而渔” 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
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
)全班交流
.

4
)文中“雍季所说的, 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
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 是怎么体会的?


5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 br>(
6

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
想一想:
还有什么也关 系到长久之计,
也需要长远规划?






17
《少年闰土》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

3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理解作者
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
通过联系上下文、
时代背景、
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4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









第一课时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

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
(抓住人物的特点)


2
、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
(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
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年少、健康

天真、活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 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
农村孩子
.
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 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
了闰土的哪些方面?(语言)

请你们细细地品味< br>6

16
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
、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2
、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
、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 br>成语描述一下
.
(眉飞色舞等)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去细纹眼霜-花非花雾非雾吧



本文更新与1970-01-01 08: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358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