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孟子译注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之《孟子译注》】
读书笔记:孟子译注感
书名: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译注者:杨伯峻
出版发行: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版次):
2008
年
12
月北京第一版
初识
“
孟子
”
是在中学的课本中,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 鲁国人,中国
各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背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
到
烂熟于心。 确并未揣测他更深的意义。
再次走进
“
孟子
”
,又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感到孟子有一种雄辩的
气势,他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 力。感受到
他性善论、仁政、王道等重要思想。
其中民本也是其中之精华 所在。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摘自
《孟子译注
.梁惠王章句上
p11
》)提出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r>(
摘自《孟子译注
.
尽心章句下
p258
》)他认 为,决定统治者统治
地位的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所向是一统天下的决定因素。
“
桀纣之 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摘自《孟子译注
.
离 娄章
句上
p129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重要,所以他还提出
“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摘自《孟子译注
.
公孙丑章 句下
p64
》)民本这一理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
“
以人为本
”的思想是有联
系、共同点的。
“
保民
”“
富民
”“教民
”
,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
促进全面发展。但是也有所不同,
“
以人为本
”
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比起民本的范围就
扩大了,社会进步的体现,眼界也就放得更大了。
“
以人为本< br>”
就像
是孟子思想的发展进步的成果,历史文化的借鉴与继承。
< br>细细品味《孟子译注》,同时读到杨伯峻老师的注释,更加通俗地
明白儒家思想,中华千年的文化 精髓,倘佯在浓浓的
“
之乎者也
”
中,
更觉一种享受。
《孟子译注
.
尽心章句上
p233
》:孟子曰:
“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孟子译注
.
尽心章句上
p234
》译文 :孟子说:
“
无一不
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
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
而死的人所受是不是正命。< br>”
纷繁复杂,美丽奢华的大千世界,每个人的遭遇和经历相差甚远
,
怎
样的生活,是苦是累,是快乐是难过,在孟子看来,是我们无法抗
拒的命运安排。 但是他说,如果我们遵循命运发展的规律,尽到自
己最大的努力,不屈服,不懈努力,奋斗不止,无论结 果怎么样,
都符合
“
正命
”
。在主观努力中,顺其自然。相反的,如 果有人明知
危险,却偏要留恋于此,违背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最终压于围
墙,落得
“
非正命
”
。在我看来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尽管人无法与
命运抗衡,但是人 们在命运面前也不是消极的,如果我们采取积极
的心态,在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的最终结果,能够知道危 墙即将倒
塌的情况下,就会努力躲避开行将倒塌的危墙避免无谓的伤亡。同
样的道理,不违法乱 纪,不做坑蒙拐骗偷的坏事,坚持仁爱善良本
性,认真的去对待生活,这就是孟子所谓的
“知命。
”
人身难免诸多的缺憾,人生难免诸多的坎坷。如果我们一味 消极的
听命于,等待于命运的安排,生命便会在命运的锁链下枯萎窒息,
失去应有的光彩。让我 们主动的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这就是先
哲遗训的丰富内涵了。
在孟子的言语中,似乎张口便是哲理,都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可
以总结的真谛。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
突破,超越自我, 不断积淀,使自
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
业 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
“
一叶障
目
”
,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
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 。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
的
“
泰山
”
,观到事业的
“大海
”
,摒弃
“
井底之蛙
”
的心态,做一只向
往
“
井外世界
”
的
“
青蛙
”
,向着更高更 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而
“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 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译:
“
看水有方法,
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
照 到。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不再向前流;君子的有志于道,
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这里,杨伯峻老师的翻译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怎样理解原文。想
要自己能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们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不
能够盲目的寻找。有了目标、方法,我 们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朝着
已定的方向,前进、前进!
并且,在此书中,我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历史、地理等方面的
知识。谓受益匪浅。
我想流传千年的璀璨文字,是需要一遍一遍读的,反复琢磨、推敲,
然后运用、传播 。
disiye77
【篇二:读孟子译注后的一点感想】
读孟子译注后的一点感想
10
小学教育
黎泳珊
孔孟之道都主张
“
仁
”
,孟子 也像孔子一样到处游学,并经常为一些
君王宣扬仁政,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佩服他的耐心和志向的。但是据
《史记》记载,由于当时的君王不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不
再过问世务,以著作的方式, 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这样看来,其实孟子有一腔志向,但是遇到困难了,别人不服他了 ,
他也便就没有了那股冲劲了,显得有点消极。
为什么后世人所称道的孔 孟之道在当时为什么都不太受君王青睐呢?
我看完了《孟子译注》后,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孟子去到哪里 ,说
什么都会和
“
仁
”
扯上关系。确实让我有点审美疲劳了。
在《梁魏王上》这篇译注中,梁魏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利益,
孟子说只有 仁义,何必说利。孟子还提到,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
那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 弃他的亲族,重
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那时候,魏国衰落,求强之心比较
急切,因此梁 魏王一见面就问孟子获利的问题。那时候战国纷攘,
根源在于
“
利
”
,所以孟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
仁义
”
。其实,我觉得
他看问题还是 比较透彻的,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确实有必要以
“
仁
”
淡定下来。但是,一 来就跟一个求强心切的君主说不必说利,显然
也有点太急于宣扬他的主张,而没考虑到被劝说者的心理状 态,所
以,我在译注中,最终还是没看到梁魏王有明显被说服的依据。所
以,启发了我,如果以 后遇到比较急躁的学生,我可能不会先急着
给他灌输我的主张,而是先顺应他,在深入浅出,慢慢给他讲 道理,
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再者,在我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 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或捍卫利
益,而不是一味说
“
仁
”
就万事大吉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的看,我们
国家外交的最根本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能为国家谋求到利益,没有一定的国力,是无法空口说
“
仁
”
的。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电视背景墙壁画-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
本文更新与1970-01-01 08: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4429.html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