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
标签
:
标题
]
篇一: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 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
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
、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 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
年农历
10
月
31
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
名“女真”为 “满洲”
,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后,把每年的阳历
12
月
3
日定为
'
颁金节
'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 彩灯和吃元宵的
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 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
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
二月二:
俗称
“龙抬头日”
。
当日晨,
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
灰道弯曲如龙,
故称
“引
龙”
。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
这天不能 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 坟上插“佛朵”
。
“佛朵”是满
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 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
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
场,燃 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 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
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 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
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 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 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
“小年”
。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
俗称“ 送灶王爷”
。
满族风俗
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
身着旗袍,
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
只是长袍 外面常
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 ”
,亦称“马蹄底鞋”
。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
3
寸多厚
的木头, 用细白布包上,
木跟不着地的地方,
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
形, 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
;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
穿旗鞋以 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
袜子多为布质 ,袜底也纳有花纹。
男式旗鞋是满族及爱新觉罗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
又叫
“兀拉”
,
是用兽皮或家畜皮制成。
帮底相连,
形状前平后圆,
口方,
前脸上聚皮纳褶,
四周安有六个小耳,
穿皮条或麻绳系紧。
冬 季鞋内放兀拉草,轻便、暖和。贵族则穿靴,上朝穿方头朝靴,平时穿一种薄底短筒轻便
靴,俗称“快靴 ”
,也叫“爬山虎靴”
。还有一种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帮、圆口或方口
式,鞋脸 上镶着皮条制成的单梁或双梁。
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满语为“ 衣介”
,也就是长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无领(也
有圆领的)捻襟、窄袖
(也称箭袖 、
马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
平时挽起,
冬季打猎或作战 时放下,
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
动作。
开衩本是为了上 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
衩。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 称“一裹圆”
。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
坎肩
( 又称背心、
马甲)
,
是一种无袖短衣。
有单、
夹、
棉、皮等几种。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边镶有彩条。另外,满
族坎肩的 样式也很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
还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 ,
称为巴图鲁坎肩。坎肩也正是以这种独有的魅力,
流传至今,
成为
各民族人 民喜爱的一种服饰。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 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
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 几道花纹或彩
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 几种。随
着社会的发展,
男旗袍逐渐废弃,
女旗袍则不断演化,
由宽腰直筒式 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
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
,
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
的习俗 ,也是来自女真遗风。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
顶,分成两 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
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
髻,压 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 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
(旗头)
。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
而来 的。
满族男子一般戴礼帽。大凡礼帽,一般都在顶珠之下装有短翎管,
用来佩饰羽翎 。
日常满族
男子戴的,还有圆形瓜皮便帽。
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 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
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 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
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 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
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 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满族歌舞始于
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
< br>“渤海乐”的《新靺鞨》
,
“女真乐”的《鹧鸪》
、
《臻篷篷歌》,满族民歌《出征歌》
、
《子孙
万代歌》等,后被宫廷用以典礼、祭祀、宴飨而日 趋高雅化。如渤海乐舞成为渤海国、日本
国的宫廷乐舞;女真乐舞用于大金朝宫廷;满洲“莽式空齐”演 变成清宫廷“庆隆舞”
。在
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 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
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
、山歌《开山调》
、牧歌《溜 响鞭》
、
《挖人参》
、
《蚕姑姑》
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 》
、
《轱辘冰》
、
《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
、《红绒线》
、
《烟荷包》
、
《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
、
《拍手歌》
;反映出征内容的
有《出征歌》
、
《八角鼓咚咚》< br>;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
、
《酸枣颗棵》
;儿歌有《干草垛
插金 刀》
、
《风来咯》等。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 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
容歌曲。
其歌词语言通俗、
活泼,其旋律质朴、
简明。
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
乐的主体。
在丰富多彩的歌舞中,
“莽式空齐”和“鞑子秧歌”最具典型。
一、
“莽式空齐”是满族盛传之传统歌舞,
“满洲大宴会,主家男女,也必 更迭起舞。大率
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
?
莽式
?
。
”
“中一人歌,众皆以
?
空齐
?
二字和之,谓
之< br>?
空齐
?
。
”由此观之,
“莽式”为舞,
“空齐”为 歌。
“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势,九折: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 、双奔马、
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十八式:手、脚、腰各三式,肩、转、走各两式,鼓三式。< br>“莽式空齐”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其喜爱之程度正如杨宾诗中所说:
“马闲 青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
”乾隆年间,被宫廷乐舞吸收后发
展为“庆隆 舞”
。
二、
“鞑子秧歌”就是东北满族秧歌。满、汉皆有秧歌, 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发展。满
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
表演者前有持伞灯似卖膏药 之人,
后有扮演各式角色,
手
持圆木相击对舞,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
篇二: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纲要
选营小学
徐检
一、
一般项目:
1
、
主讲教师:徐检
2
、
教学材料:
《走进满族文化》
、
《民族常识》
、上网查询、社会
访问。
3
、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4
、
授课时间:一学期
5
、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二、
具体内容:
(一)理论依据:
按《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
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有一定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
和民族文化 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
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结合丰宁满族自治县教
体局关于《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
及我校的地理位置、
教学< br>资源拟定此校本课程。
现在有很多人一味追求外国的节日,
而忽略 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
作为满族的后代,
应更多关注我们民族自己的节日,做一个充满民 族活力的青年。
(二)课程目标:
1
、学习通过初步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领略富有特
色的民族风 情,
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历史遗产,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
具有世界性。
2
、学生通过叙一叙,问一问,查一查,用多种感官,用 不同方式,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学
生收集、分析、处理中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3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
第一学期(< br>18
课时)
:以春、夏两季节日为主,包括(立春、春节、元宵节、填仓节、吃
肉节、春龙节、清明节、柳神节、浴佛节、端午节、虫王节、三伏)
。
第 二学期:以秋、冬两季节日为主,包括(七月七节、中元节、八月节、重阳节、颁金节、
冬至、腊八节、 过小年)
三、
实施建议:
第一,
开展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满族节日的了解程度。
第二,
教师多方收集资料,丰
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新生军训-三本院校有哪些
本文更新与1970-01-01 08: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5577.html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