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1970-01-01 08:00
tags:

-

2021年1月23日发(作者:dear什么意思)

篇一: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
、了解作者及文体
特征。

3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 道理,
领悟作者的情怀,
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
标:

1

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2

锻炼小组合作能力,
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考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
(学生列举)
那 么,
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
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教师讲述: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
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 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
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 的车,挽住千
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 我们来学习《马说》
,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
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1
、指名介绍
2
、教师投影强调
:
< br>韩愈(
768
——
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 文家、诗人,散

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作品都
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解题(过渡后投影)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 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
题。


四、朗读训练
1
、听读


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骈死

槽枥

粟一石



才美不外见


2
、指名读。
(一人一段)
3
、自读

五、疏
通文意

1

结合注解自译,
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2.
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

教师强调。


1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

一词多义

策之
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六、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问题
,
学生思考讨论:
1
、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耶

2

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
其真不知马也

5
、过渡
:
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同情。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
他那复杂的情感 还寄托
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
“也”
字上,
你能从这三个也字看 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
(自渎每段末句,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愤怒、谴责)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
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深刻嘲讽)

再读
,
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遭冷遇。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
依附于一些节 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 《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八、难点突破


教师提问:

1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
“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
“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 统治者”

“伯乐”
比喻
“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
里马”比喻“人才”


2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
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埋没摧 残人才的现象,
也表达作
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物寓意

九、拓展延伸


有人说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
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
身上。如果你是千里马,要发挥自己 的才干,得到重用,该怎么做?

十、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说课

惠安堡中学

关瑞芬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惠安堡中学的关瑞芬。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 题目是《马说》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
用托物寓意的 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
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 、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
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 ,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
意在让 学生学习名家名篇,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
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 依赖于伯乐?

二、说目标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 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 ,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 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持之以恒,就能
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
“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
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成为坚毅、
执着、博学、谦 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生动形 象而寓意不言自明,
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原则: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
学、教会 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 思考踊
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 中的韵
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 精神。

3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课前预习

1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 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
难字词;

五、教学过程

1
、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知识
.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 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
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还将他们带入了
文章情境。

2
、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
3

了解作者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
如有欠缺,
教师作补充。< br> 4

解读标题


题为“马说”
,实则为“说说马 ”
,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
裁的介绍。
(用多媒体展 示)
5
、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篇二: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
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1970-01-01 08: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648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