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号的用法
一、用于特指问句的末尾
特指问是有所指而问,句中常用
谁、什么、怎么、怎样、哪、几 、多少
等疑问词作疑
问点,
句末有时可加语气词
呢
以示强调。
特指问要求针对疑问词所提的问题作具体的回答,
不能单纯表示同意或不同 意。
(1)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罗隐《蜂》
)
(2)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呢?
(
陶铸《崇高的理想》
)
(3)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
孙犁《荷花淀》
)
(4)
三妹,小猫呢?
(
郑振铎《猫》
)
例
(1)(2)(3)
用疑问词
谁
什么 样
怎么
构成特指问句。例
(4)
是特指问的简略式,在形< br>式上没有疑问词,但句末有语气词
呢
,是在问小猫在哪儿或怎么样。不 是所有带疑问词的
句子都是疑问句,例
(5)
的问号可改为句号或逗号,例
( 6)
的问号可为叹号。
*(5)
现在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办?他对此没有明确的答案。
*(6)
王振义呀王振义,看你这
280
多万元怎么还?
一个疑问句不能在两处使用问号。例如:
*(7)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地劝告?
这是一个疑问句,第一个问号要改为逗号,或者在
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 视的工人
那样诚恳地劝告
前头再加疑问词
为什么
, 使其成为另一个疑问句。
二、用于是非问句的末尾
是非问句由陈述句带疑问语调,或带
吗
吧
等疑问语气词构成,要求对所陈述的意见
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以用
嗯
< br>是
是的
不
不是
有
没有
对
不对
等作简单的回
答。
(1)
李有才在家吗?
(2)
李有才还在家吧?
(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
(3)
你们真的要办药厂?
(
沙叶新《陈毅市长》
)
(4)
就在这里睡觉?
(
陆定一《老山界》
)
例
(l)(2)
分别用
吗
吧
构成是非问句,用
吗
是单纯的提问在不在家,疑多于信,用
吧
含有揣测大概还在家的意思,信多于疑。例
(3)(4)
不带疑问语气词,靠升调来发问,疑问
信息由语调承担。使用降调的是非问句,疑问信息由
吗
等疑问语气词来承担。
三、用于选择问句末尾
选择问句是列出两项或几项,
让人选择其中一项来回答,
不能用单纯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的词语来回答。常用
还是
……
是
……
是
……
等句式。供选择的项目有时在前面加
是
,在末尾加
呢
以表示强调,有时不加。 供选择的两项之间有时有停顿,有时无停顿。
例如:
(1)< br>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
(2)
几年来,潘老师对王翔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爱,是怜,还是敬呢 ?
(
李
心田《永不忘记》
)
(3)
德国统一:欢乐还是忧愁?
(
《参考消息》
1998.8.12)
(4)
是虎是虫?
(
《新闻出版报》
1998.9.2)
(5)
药店骤增:是喜是忧?
(
《光明日报》
1998.6.8)
例
(1)
提供两项选择一项,例
(2)
提供三 项选择一项,这两句关联词
还是
前面有停顿。
例
(3)还是
前无停顿。例
(4)(5)
是由
是
……< br>是
……
构成选择问句,语句简短,结构紧凑,
两项之间不能加逗号表示停顿。几 个选择项也可以构成句群,以强调各项的独立性。例如:
(6)
到底是称赞我的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根本
1
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于是之《幼学纪事》
(7)
是美?是艺术?是黄金?(
《中国翻译》
199 3/3
)
例
(6)
的后三句通过
< br>是
还是
或者
构成选择句群。例
(7)
的三个问句没有关联词语,
在
形式上是并列关系,
靠意合组成选择句群。
选 择问采用句子还是句群的形式,
作者有选择的
自由。例如:
< br>(8)
照像
还是
照相
《语文建设》
1996/6)
(9)
照相?照像?
(
《语文学习》
1996/4)
(10)
里海到底是海还是湖?
──
沿岸五国为争夺石油资源争论 不休
(
《参考消息》
1998.8.12)
(11)
里海是湖,还是海?
(
《人民日报》
1996.12.6)
(12)
是海?是湖?
──
制约里海石油开发的法律症 结
(
《光明日报》
1997.12.12)
例
(8)
是句子,例
(9)
是句群。例
(10)(11)
是句子,一句在
还是
前有停顿,一句没有,因
为
还 是
与前面的
到底
连用。例
(12)
是句群 。
四、用于反复问句的末尾
反复问句又称正反问句,用谓语的肯定部分和否定部分重叠
(S
不
S)
的方式 来提问,让
人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因为是从一正一反中选择一项,
所以反复问被认为 是一种特殊的选
择问。例如:
(1)
王掌柜,晚上还添评书不添啊?
(
老舍《茶馆》
)
(2)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
萧乾《枣核》
)
五、用于设问句的末尾
设问是明知故问 ,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注意。设问要作回答
,
一般是自问自答。例如:
(1)
是我故意夸大其词吗?不!我以为我倒是不折不扣地道出了客观真理。
(
唐弢《作家
要铸炼语言》
)
(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白居易《琵琶行》
)
(3)
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不是。
(
宋龙玲《谈
比较
》
)
上述三例分别是由是非问、特指问、反问构成的设问句。
六、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反问又叫激问,
是用疑问的形 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都是无疑而问,
设问是从
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从反面 提出问题,语气比设问强烈。反问从结构和语调上看是问句,
但一般不要求回答。用特指问、是非问、选 择问构成的反问句,答案已包含在反问之中:用
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 思。
(1)
我怎么知道?
(2)
我怎么不知道?
(3)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
老舍《茶馆》
)
(4)
今天依然屹立的金字塔不正是奴隶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吗?(
小学语文《埃及金字
塔见闻》
)
(5)
难道那些荷叶就不值得歌颂么?难道它们只能作为一种陪衬出现在古人的诗中么?
(
郑伯琛《 荷叶咏》
)
(6)
我跟你是亲戚,是朋友,还是我欠你的?
(
曹禺《日出》
)
例
(1)(2)
是特指问,例
(3)(4)
为 是非问,例
(1)(3)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例
(2)(4)
用否 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例
(5)
两句是非问,一句用否定的形式、一句用肯定的形式
表示反问。例
(6)
是选择问,三个选择项都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即表示都不是 。
由反复问构成的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靠语境来确定。例如:
(7)
你看弄成这个样子伤心不伤心?
(
赵树理《登记》
)
2
(8)
把车子弄成这样,人家还骑不骑?
(
《现代汉语八百词》
)
例
(7)
的意思是
伤心
,例
(8)
的意思是
不骑
。
七、用于疑问形式的祈使句的末尾
(1)
你到底赞成不赞成吧?
(
《现代汉语八百词》
)
(2)
来回总共要多少天吧?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 《现代汉语》
)
这类句子是祈使句,不是疑问句,句末均带有语气词< br>
吧
,省略了
你说
你快告诉我
没有直接说出,
有催促对方快点回答的意思。
因为祈使语气是以疑问的形式表示的,
要求回
答,所以句末要用问号。
八、用于叹词构成的疑问句的末尾
(1)
嗯?
老杨的眉毛拧了个结。
(
徐光兴《枪》
)
(2)
哦?什么时候?
(
列夫
·
托尔斯泰《穷人》
)
九、表示疑问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
疑 问句被引用充当一个更大的句子的成分,
问号可以保留。
如果这个疑问句不是出现在
句 末而是出现在句中,
它所保留的问号只表示疑问语气,
不表示句末停顿。
如果出现在句 末,
所保留的问号兼表句末停顿。例如:
(1)
说< br>
你去吗?
就符合汉语的组织规律,说汉语的人都能理解,而不能有
吗你去?
或
你吗去?
之类的说法。
(
陈望道《文法简论》
)
(2)
今天讲的题目是
怎样学习语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得先回答
谁学习语法?
为
什么学习语法?
甚至
要不要学习语法?
这样一 系列问题。
(
吕叔湘《怎样学习语法?》
)
例
(1)
的
你去吗?
吗你去?
你吗去?
< br>和例
(2)
谁学习语法?
为什么学习语法?
要不要学 习语法?
是作为句子成分出现在句中,所带的问号仅表示疑问语气,不表示句末
停顿。 例
(2)
的第一个句子中
怎样学习语法?
充当宾语,也是句 子成分,因为出现在句末,
所带的问号兼表句末停顿。
十、表示存疑或不确定
问号对某个数据、说法、词语等表示存 疑或不确定,
这样使用时不表示语气和停顿。例
如:
(1)
米海洛夫斯基先生在结束他对唯物主义者的
批评
?
)
时,又一次企图歪曲事实,
颠倒是非。
(
列宁《什么是
人民 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
(2)
作者马致远
(1250
?
-1321)
,
大都
(
北京市
)
人,
元代戏曲作家、
散曲家。(
初中课本
《语
文》
)
(3)
是不是表示作者
(
编者?校者?
)
还拿不定主意呢?
(
吕叔 湘《错字小议》
)
(4)atoll
环状珊瑚岛,
环礁
[Maldivian
﹤
?
Malayalam adal uniting](
陆谷孙主编
《英汉大
词典》
)
< br>例
(1)
的问号对能否称为
批评
表示怀疑,带有否定 的意思。例
(2)
的问号表示出生年份
不确定。例
(3)
的 问号表示也可能是编者或校者,不能肯定。例
(4)
的问号表示词源不
确定或未经证实 。
十一、叠用问号以加强语气
问号很少叠用,叠用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
(1)< br>是谁发动了这场战争呢??是掠夺者,是英国和德国的掠夺者。
(列宁《在罗戈日区
群众 大会上的讲话》
)
(2)
难道这还不是恬不知耻吗? ?(列宁《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
这两句叠用问号是为了加强疑问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愤怒情绪。
(选自林穗芳著《标 点符号学习与应用》
,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3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够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
“
能力层级
D”
。
本考点要求掌握七种常见的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和九 种
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的基本
用 法、作用以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能做到书写规范 ,使用正确。
从试题特点看,
标点使用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在?或者没 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
本站的注册会员才能阅读!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
*对应训练*
5.
下列各句中有叹号使用不当的错误,请指出来并改正。
⑴啊!亲爱的妈妈!你真关心女儿啊!女儿也一定听你
的话!
⑵奋力拼搏吧!为了我们的祖国。
⑶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更加繁荣富强!
⑷歌儿!唱起来!舞儿!跳起来!
答案:
⑴前两个叹 号都要改为逗号。
⑵叹号应为逗号,句号应为叹号。
⑶第一个叹号应
改为逗号。⑷第一 、三个叹号改为逗号。
解析:⑴前两个分句都不是感叹语气。⑵是一
个倒 装感叹句。
⑶第一个叹号隔断了前后联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⑷第一、三个语音停顿
都不是感 叹语气。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人文的核心是
“
人
”!
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
人。
B.“
赶快回来
!”
他一边追一边大声喊,
“
前面的路被堵上
了
!”
C.
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选择立意?
怎样开头
……
D.
让每一位老人
“
老有所养
,
老有所乐
”
!是我们全社会义
不容辞的责任。
B
解析:
A
叹号 应为逗号。
C
三个问号应为逗号。
D
叹号应为逗号。
考点四
顿号的使用
*考点精讲*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是停顿时间最短的句内点号。
并列词语之间用
顿号表示短暂的停顿,这是顿号最基本的用法。如:
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分析事物,全方位、透视性地进行报道。
顿号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
8
个问题:
⑴如果 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
,
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
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 号。
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
人造卫星的 发射、回收
,
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
平。
⑵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一般单音节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
兄弟姐妹都要好好孝敬父母。
4
⑶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词语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
“
和
”
或
“
及
”
等。如:
义理、考据和辞章。
⑷并列词语之间有问号或叹号的,不再用顿号。如:
这时课堂 里响起了
“
向温总理学习!
”“
向温总理致敬!
”
的口号。
⑸句中概数的中间不用顿号。如:
这个孩子有十二三岁。
⑹并列词语之间带有
“
啊
”“
哇
”“
啦
”“
呀
”
等语气词时, 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
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⑺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
情 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
整理等等,都要包括 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⑻并列成分作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
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
在大青树下,
在纺车旁边,
用传统的诗一般 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
爱慕和理想。
*对应训练*
7.
下列各句中有顿号使用不当的错误,请指出来并改正。
⑴如何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
的透明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处置有序,需要完善有关的制度。
⑵这里存在着资源等级结构比例失调,学科、地区分布不均
衡、重复率过高等问题。
⑶任何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或者评估方法的不同,都可能
培养出创新的思维。
⑷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收
取了过高的技术转移费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大量不适合
[
来源
:]
发展中国家适用的技术的指责不绝于耳。
答 案:⑴第一个顿号应为逗号。⑵
“
均衡
”
后的顿号改为逗号。⑶第二个顿号应 为逗号。
⑷顿号应去掉。
解析:
⑴
“
增强政府的危机意识
”
和
“
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透明度
”是分句,句间停顿
时间较长,不能用顿号。⑵误用顿号后,
“
学科、地区分布不均 衡
”
与
“
重复率过高
”
成了并列
短语,造成句子歧 义。⑶
“
或者
”
是连词,它的前面不能再用顿号。⑷
“
在< br>……
年代
”
表示的是
约数。
8.
下列各句顿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
我们要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
,
促进农业规模化
,
实现产、供、
销一条龙,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B.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
C.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技术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
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D.
他们要完成
3700
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
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B
解析:
A“
产、供、销
”
三者之间联系紧密,
中间没有语音 停顿,
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5
因此,顿号应删去。
C
三个顿号表示的关系不同级,应把前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D
三个主谓
短语 构成的分句间的停顿,顿号应为逗号。
考点五
逗号的使用
*考点精讲*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要用逗号。逗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⑴表示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需停顿。如:
这次接受检阅的女队员,绝大多数是
80
年以后出生的青年。
⑵表示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需停顿。如:
应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才的背后站着无数个帮助与提携这个人才的人。
⑶表示句子内部状语后边的停顿。如:
对于学校的生活,他一点也不陌生。
⑷表示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还要用逗号。如:
“
文化大革命
”
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br>总要总结,
但是不必匆忙
去做。
*对应训练*
9.
下列各句中有逗号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
⑴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
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
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⑵在飞机翱翔于蓝天之前,有谁相信人类能在云海漫步,在
电话诞生之前,有谁相信远隔千里能够自由交谈
?
⑶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崇文门献血
点,
3
名姑娘分别献出
200
毫升鲜血。
⑷如果以花为喻,玫瑰象征春天。石榴象征夏天。争奇斗艳
的菊花象征秋天。水仙则是冬天的使者了。
答案:⑴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⑵第二
个逗号应为问号。⑶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⑷前面三个句号分别应为逗号。
解析:
⑴第二个逗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分句间又有语音停顿,
如 果用逗号,就容易产生
层级混乱。
⑵由两个疑问语气的分句组成。
⑶第二个逗号处表示 一句话的语音停顿,
停顿时
间较长。⑷前面三个句号处语音停顿都较短。
10.
下列各句中,逗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过年时,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要换新的。
B.
我常吃的水果有:苹果,核桃,香蕉,桔子等。
C.
亲爱的老师,明年再见,亲爱的同学,多多保重。
D.
上体育课时
,
同学们有的打球
,
有的赛跑
,
还有人跳舞。
D
解析:
A
第二、 三、四个逗号分别改为顿号。
B
逗号应分别改为顿号。
C
第二个逗号应
为分号。
考点六
分号的使用
*考点精讲*
分号用在句子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在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 等)
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用在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一般地说,
如果用逗
号能表达清楚句间关系,就不用分号。如:
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
*对应训练*
6
11.
在下列句子方框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强调可持续发展
,
强调以人为本
□
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
更加注
重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
解析:这段话中用几个
“
更加
”
构成一组并列复句,空白 处应用分号。
;
1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今年也是她的成名栏目
“
开心词典
”
的一道坎;用制片人
郑蔚的话说就是
“?
开心词典
?
到了做大手术 的时候了
”
。
B.
上午
11
时
30
分,中国和印度将在西藏亚东县与印度锡金邦
交界处
——
乃堆拉山口举行联合庆祝仪式;以重启中断
44
年之久的亚东边贸通道。
C .
关于当代歌词之病
,
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有人罗列了
“
十
大硬伤
”
,有人大声疾呼
“
假 大空现象何时休
”
,有人甚
至给发了
“
病危通知
”
。
D.
人可以用精神疗救肉体,使肉体获得满足;人可以用书籍
拓展延续生命的疆域,使生命不朽;人可以用诚意感动他
人,使社会更加和谐。
D
解析 :
A
分句间没有再小的语音停顿,因此分号应为逗号。
B
前后是目的关系,因 此,
分号应为逗号。
C
这里对下文有提领意义,因此,分号应为冒号。考点七
冒号的使用
*考点精讲*
冒号用在称呼语 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用在
“
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
例如、如下< br>”
等词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用在需要 解释的词语后面,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总括性话语的后面,
也可以用冒号,
以总结上文。如:
无论哪种说法,矛头都指向一点:政府应当替人民说话。
*对应训练*
13.
在下列句
子方框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
□“
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
发 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住经
[
来源
:
学
&< br>科
&
网
Z&X&X&K]
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
解析:用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
14.
在下列句子方框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物价水平进一步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未受较大影响;
股市、楼市下跌趋势放缓,投资开始回暖;固定资产投资
调控得当
□
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
形势前景看好。
解析:用冒号表示对上文进行总括。
:
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1970-01-01 08: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6636.html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