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同步试卷及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4 07:09
tags: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韦力)
2014
高中化学

1.1.1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和蒸发随堂练习

新人
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主要是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br>(


)
A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的验纯

C
.气体实验装置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D
.胶头滴管不能交叉使用

解析:
A

D
项防止污染原试剂,
B
项防止可燃性气体不纯引起爆炸,
C
项防止漏气。< br>
答案:
B
2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安全问题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

A
.少量的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迅速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水冲洗

B
.取用化学药品时,应特别注意观察药品包装容器上的安全警示标志

C
.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加垫石棉网,以防止仪器炸裂

D
.闻任何化学药品的气味都不能使鼻子凑近药品

解析:
浓硫酸沾 到皮肤上,先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水冲洗,
防止浓硫酸稀释放热而灼
烧皮肤,
A项正确。取用药品时,要先观察其标志,防止发生危险,
B
项正确。有些玻璃仪
器 可以直接加热,如试管;有些需垫石棉网加热,如烧杯、烧瓶;有些不能加热,如量筒,
C
项不 正确。闻化学药品时,不能使鼻子凑近,防止中毒,
D
项正确。

答案:
C
3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有关 过滤实验的操作中不
正确的是
(


)

A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相互接触

B
.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相互接触

C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烧杯口相互接触

D
.为加快过滤,使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

解析:
A

B

C
三个选项是过滤操作中

三靠

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互相接触;
D
项用玻璃棒搅动漏斗里的液体会使滤纸破裂而造成漏液。< br>
答案:
D
4

(
对应考点二
)
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的正确操作是
(


)
A
.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B
.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
.等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D
.蒸发皿中出现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解析:
为达到提纯的目的 ,要过滤后使滤液澄清,
然后再蒸发,而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
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 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答案:
D
5

(
对应考 点三
)
为了除去
KCl
固体中少量的
MgCl
2

MgSO
4
,可选用
Ba(OH)
2
、盐酸
K
2
CO
3
三种试剂,按下列步骤操作:

加水
加过量
A
加过量
B
加适量
C
加热煮沸
操作Ⅱ固体



溶液



操作Ⅰ



滤液





KCl
溶液



KCl
固体

(1 )
写出三种试剂的化学式:
A__________

B_________ _

C________


(2)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加入过量
A
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加入过量
B
的目的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煮沸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操作Ⅰ是
________
,操作Ⅱ是
________


解析:
要使杂质一一除去,
必须考虑到所加试剂是过量的,
而且过量的试剂在后面步骤
2< br>中必须除去,
要除去
Mg
2

可用含
OH
的 试剂,

SO
2
故先加入
Ba(OH)
2

4
可用含
Ba
的试剂,




加入的 过量
Ba(OH)
2
中的
Ba
2
可用
K
2
CO
3
除去,过量
Ba(OH)
2
中的
OH
,以及过量
K
2
CO
3


中的
CO< br>2
3
,可用稀盐酸除去,最后加热煮沸可除去
HCl



答案:
(1)Ba(OH)
2

K
2
CO
3

HCl
(2)
①除尽
Mg
2

SO
2
4



②除尽过量的
Ba
2

③使
HCl
挥发


(3)
过滤

蒸发




2014
高中化学

1.1.2
蒸馏和萃取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 br>1

(
对应考点一
)
以下实验装置一般能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br>(


)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①③






D
.①②③

解析:

是蒸馏,用于分离互溶而沸点不同的 液体混合物;

为蒸发,
是从溶液中得到
固体的方法;

为 过滤,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D
项正确。

答案:
D
2

(
对应考点一
)
在自来水蒸馏实验中,下列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蒸馏烧瓶中盛满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

B
.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到蒸馏烧瓶自来水中

C
.冷水从冷凝器上口入,下口出

D
.收集到的液体取少量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解析:
蒸馏烧瓶中不可盛满自来水,
A
不正确;
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
不正确;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流向应为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C
不正确。

答案:
D
3

(
对应考点二
)
选择萃取 剂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
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
(


)
A
.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B
.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的密度大

D
.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的密度小

解析:
假设要用溶剂
A
将溶质
X
从溶剂
B
中萃取出来,
A
应具备的基本 性质是:


B
互不相溶;

X

A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
B
中的溶解度;

X

A
不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B
4

(
对应考点二
)
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时,正确的操作是
(


)
A
.上层液体经漏斗下口放出

B
.分离液体时,将漏斗拿在手上进行分离

C
.分离液体时,分液漏斗口上的小孔与大气相通时打开活塞

D
.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是液体,振荡后不必扭开活塞把气体放出

解析:为确保分离效果,
下层液体由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要经漏斗上口倒出;
分离
液 体时,
分液漏斗要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上;
分液时,
磨口塞上的凹槽与漏斗口上的小孔 要
对准,
这时漏斗内外的空气相通,压强相等,
漏斗内的液体自然流下;
振荡 后由于溶液体积
要发生变化,需旋开活塞放气。

答案:
C
5.(
探究题
)(1)
现有一瓶
A

B
的混合液,已知它 们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A
熔点
/



11.5
沸点
/


198
密度

/g·
cm

1.11

3
溶解性

A

B
互溶,且均易溶于水

B

17.9
290
1.26
据此分析,

A

B
相互分离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__(
填“过滤”、
“蒸发” 、
“萃取”、
“分液”、“蒸馏”等
)


(2)
除去
NaNO
3
固体中混有的少量
KNO
3

所进 行的实验操作依次为:
________

蒸发、
结晶、
_____ ___


(3)
除去
KCl
溶液中的
K
2
SO
4

依次加入的溶液为
(
填溶质的化学式
)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

B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且沸点差别较大,应选择蒸馏的方法将二者分离。
< br>(2)NaNO
3

KNO
3
均是易溶于水的固体,因此考虑 结晶法分离。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
下溶于水,得到
NaNO
3
的饱和溶液,然 后蒸发,使溶剂水减少,因为
KNO
3
的量少还没有
达到饱和,不会析出KNO
3
,而
NaNO
3
已达到了饱和,将析出
NaN O
3
,趁热过滤,就能将
两者分开。

(3)
除去
KCl
溶液中的
K
2
SO
4
,即要除去
SO
2
4
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离子,因此要加入过


BaCl
2
[

Ba(OH)
2
]
溶液,然后再加入
K< br>2
CO
3
溶液除去过量的
BaCl
2
[
或< br>Ba(OH)
2
]
,最后加
盐酸将过量的
K
2
CO
3
转变为
KCl


答案:
(1)
蒸馏

(2)
溶解

过滤

(3)BaCl
2
[

Ba(OH)
2
]

K
2
CO
3

HCl



2014
高中化学

1.2.1
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

B

1 mol
氢的质量是
2 g
C

O
2
的摩尔质量是
32 g
D
.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


解析:
物质的量是
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它不是物质的质量,
也不是物质的数量,
摩尔
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
A
项错误;
B
项中
“< br>氢

指代不明确,无法确定其粒子种类,
B

错误;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

C
错误;

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所以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
D
正确。

答案:
D
2

(
对应考点 一
)[
双选题
]
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

)
A

1 mol OH
的质量为
17 g
B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
44 g
C
.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
.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


23

g
6.02
×
10
23

解析:
A
项中
1 mol OH
的质量为
(16

1

m
e

)g

17 g(
由于
e
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不计
)

B
项单位应为
g/mol

C
项 没有指出以
g/mol
为单位,也没有指出在数值上相等;
D
项中可用
1 mol Na
的质量除以
1 mol Na
的原子数,求得每个钠原子的质量。

答案:
AD
3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
(
N
A
)
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32 g O
2
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N
A

B

0.5 mol H
2
O
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1.5
N
A

C

1 mol H
2
O
含有的
H
2O
分子数目为
N
A

D

0.5
N
A
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0.5 mol
解析:
32 g O
2
的物质的量是
1 mol,1 mol O
2
含有
2 mol O

氧原子数目为
2
N
A

A
错误;
每个水分子中含有
3
个原子,< br>0.5 mol H
2
O
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1.5
N
A

B
正确;
1 mol H
2
O
中含有的水分 子数目为
N
A

C
正确;
0.5
N
A Cl
2
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

D
正确。

答案:
A
4

(
对应考点二
)1.28 g
某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1.204
×
10
22
,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


)
A

64 g











B

64
C

64 g/mol





D

32 g/mol
1.204
×
10
22
N
解析:
1.28
g
该气体的物质的量
n



0.02
mol
,则该气体的摩尔
N
A
6.02
×
10
23
mol

1
m
1.28 g
质量
M



64 g/mol

C
正确。

n
0.02 mol
答案:
C
5

(
探究题
)
化学兴 趣小组根据反应
Mg

H
2
SO
4
===MgSO
4

H
2

(1 mol Mg
置换出
1 mol
H
2
)

设计测定镁原子摩尔质量的实验,
简易装 置如图,
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质量为
0.24 g

镁条完全反应后,用量筒收集水,体积为
0.25 L(
已知此条件下
H
2
的密度为
0.08 g/L)



(1)
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镁的摩尔质量。

(3)
若将铜丝换成铁丝,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偏小还是不变?

解析:< br>(1)
两手掌紧贴锥形瓶外壁一会儿,如观察到广口瓶中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且
放开手 后有一段水柱高出液面,表明装置不漏气。

(2)
水的体积为
0.25 L
,说明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是
0.25 L
,氢气的质量为
0.08 g/L×
0.25 L

0.02 g
,氢气的物质的量是
0.02 g÷
2 g/mol

0.01 mol
,因为
1 mol Mg
置换出
1 mol H
2
,所
以参加反应的
Mg
的物质的量也是
0.01 mol

故镁的摩尔质量为
0.24 g÷
0.01 mol

24 g/mol


(3)
铜丝换成铁丝,则铁 丝也会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生成的氢气偏多,故计算出
的镁的摩尔质量就偏小。

答案:
(1)
见解析

(2)24 g/mol

(3)
偏小




2014
高中化学

1.2.2
气体摩尔体积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
22.4 L
B

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
22.4 L

C
.标准状况下,
1 mol
四氯化碳所占的体积是
22.4 L
D
.标准状况下,
22.4 L
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
1 mol
解析:
A
项,
没有指明物质所处的状况,
错误;
B
项,
没有指明物质所处的状态,
错误;
C
项,
四氯化碳在标 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错误;
D
项,
是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应用,
正 确。

答案:
D
2

(
对应考点一
)
在标准状况下,与
12 g H
2
的体积相等的
N
2

(


)
A
.质量为
12 g







C
.体积为

22.4 L




B
.物质的量为
6 mol
D
.物质的量为

12 mol
解析:
12 g H
2
的物质的量为
6 mol
,因二者体积相等,所以
N
2
的物质的量也为
6 mol

B
正确,
N
2
的质量为:
28 g/mol×
6 mol

168 g

A
错误;
体积为

22.4 L/mol
×
6 mol

134.4 L

C
错误。

答案:
B
3

(
对应考点二
)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
H
2

C O
2
气体,具有相同的
(


)
A
.分子数



C
.质量








B
.原子数

D
.摩尔质量

解析: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 子数,
A
正确;每个
H
2
分子中有
2
个原子,CO
2
分子中有
3
个原子,原子数目不相等,
B
不正确 ;
H
2

CO
2
的摩尔质量分别

2 g/mol

44 g/mol
,其对应质量也不同,
C

D
不正确。

答案:
A
4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示意 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
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
(
其质量可忽略不计
)

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
的是
(


)

解析:
等质量的
H
2
He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
n
(H
2
)
n
(He)

2

1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其体积关系为
V
(H
2
)

V
(He)

2

1

C

D
均不正确;
B
中氦
气应为单原子分子。

答案:
A
5

(
探究题
)
对一定量气体体积的探究。

(1)
已知
1 mol
不同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

化学式

H
2

O
2

CO
H
2

CO
2

N
2

NH
3


(2)
从上表分析得出的结论:①
1 mol
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________



1 mol
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
________(
填“一定”、“一定不”或“不
一定”
)
相等。

(3)











1
mol






积< br>几








①<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
应用:在标准状况下,
4 g O
2
的体积为多少升?
(
写出计算过程
)
解析:
(2)

(1)
的数据可以看出:
1 mol
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
体积都约为
22.4 L

1 mo l
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体积不一定相同。
(3)
因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 ,任何气
条件

0
℃,
101 kPa
0
℃,
101 kPa
0
℃,
101 kPa
0
℃,
202 kPa
0
℃,
202 kPa
273
℃,
202 kPa
273
℃,
202 kPa
1 mol
气体体积
/L
22.4
22.4
22.4
11.2
11.2
22.4
22.4
体分子间距离几乎相同,所以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
(4)4
g O
2
的物质的量
n
(O
2
)
4 g


0.125 mol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0.125 mol
×
22.4 L/mol

2.8 L


32 g/mol
答案:
(2)

22.4 L

②不一定

(3)
①气体分子数目相等

②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几乎相等

m
4 g
(4)
V
(O
2
)

n
·
V
m

·
V
m

×
22.4 L/mol

2.8 L
M
32 g/mol



2014
高中化学

1.2.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4 g NaOH
溶于水配成
50 mL
溶液,
取出
5 mL


5 mL
溶液的物质
的量浓度是
(


)
A

2 mol/L









B

1 mol/L

C

0.1 mol/L






D

0.05 mol/L
n
4 g÷
40 g/mol
解析:
c
(NaOH)



2
mol/L
,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出
5
mL
,其物质的
V
0.05 L
量浓度仍然是
2 mol/L


答案:
A
2

(
对应考点一
)50 mL
物质的量浓度为
4.4 mol/L

密度为
1.24 g/mL
的稀硫酸的质量分
数为
(


)
A

35%








B

70%
D

0.035%
C

17.5%



50
×
10
3
L
×
4.4 mol/L
×
98 g/mol
解析:
w
(H
2
S O
4
)

×
100%

35%


50 mL
×
1.24 g/mL
答案:
A
3

(
对应考点二
)
如图表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
溶液的部分操作示意图,其中
有错误的是
(


)

解析:
定容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答案:
C
4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配制 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
A
.配制盐酸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俯视刻度线

B
.配制盐酸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C
.称量
4 g NaOH
配制
0.1 mol/L NaOH
溶液
1000 mL
时,砝码错放左盘

D

NaOH
溶解后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至刻度线

解析 :
A
项俯视刻度线,将会使量得盐酸的体积小于计算值,导致浓度偏低;
B
项 定容
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将会导致加水量增多,
使溶液浓度偏小;
C
项由于所称
NaOH
固体的
质量为整数,不需移动游码,故称得固体
NaO H
的质量是准确的,不会影响到配制溶液的
浓度;
D
项因热胀冷缩之故,会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在冷却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导致所配溶液
浓度偏高。

答案:
D
5

(
实验题
)
下图为配制
250 mL 0.2 mol/L Na
2
CO
3
溶液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①中称得
Na
2
CO3
________g


(2)
玻璃棒在②③两步中的作用分 别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
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
填“偏高”“偏 低”或“无影响”
)
A
.某同学在第⑧步观察液面时俯视
________


B
.没有进行操作步骤④和⑤
________


C
.在第⑤步不慎有少量液体流到容量瓶外
________

< br>解析:
(1)
n
(Na
2
CO
3
)

c
(Na
2
CO
3
)
×
V
(N a
2
CO
3
)

0.2 mol/L×
0.25 L

0.05 mol

m
(Na
2
CO
3
)

n
(Na
2
CO
3

M
(Na
2
CO
3
)

0.05 mol×
106 g/mol

5.3 g


(2)在第

步中,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
Na
2
CO
3固体的溶解;

在第

步中,用玻璃棒
引流,可防止
N a
2
CO
3
溶液流到容量瓶外。

(3)
在误差分 析中,一定要紧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即
c

n
/
V
。 如果在第

步观察
液面时俯视,
V
偏小,结果偏高;如果没有进行操 作步骤




n
偏小,结果偏低;如果
在第
步不慎有少量液体流到容量瓶外,
n
偏小,结果偏低。

答案:
(1)5.3

(2)
搅拌

引流

(3)
偏高

偏低

偏低




2014
高中化学

2.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
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 是
(


)

A

NaHCO
3

B

Cu
2
(OH)
2
CO
3

C

NaCl
D

Na
2
CO
3

解析:
A< br>项属于酸式盐,
B
项为碱式盐、铜盐,
C
项不属于碳酸盐。

答案:
D
2

(
对应考点一
)
对下列物 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
①小苏打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NaOH

⑤液态氧


KClO
3

A
.碱

①④








B
.纯净物

③④⑤

C
.盐

①⑥






D
.混合物

②⑤

解析:

为纯净物,属盐类;

为混合物;

为混合物;

为纯净物 ,属碱类;

为纯
净物,属单质;

为纯净物,属盐类,故分类正确 的为
C
项。

答案:
C
3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

Na
2
CO
3


NaOH


C

NaNO
3


NaCl





B

CaCO
3

Ca(OH)
2

D

FeSO
4


CuSO
4

解析:
Na
2
CO
3

Ba(OH)
2< br>、
Ca(OH)
2
等反应可一步生成
NaOH


答案:
A
4

(
对应考点二
)
某同学在 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
5
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 应。
你认为“五连环”中物质间发生的反应,
没有涉及的基本反
应类型是
(< br>

)

A
.复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D
.置换反应

解析:
Fe
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
NaOH
溶液与稀盐酸、
CO
2
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
CO
2

C
能够发生化合反应, 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答案:
B
5

(
实验题
)
请按图所示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完后对试剂及实验现象归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比较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有: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
(2)
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 br>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
上述
8
个实验所涉及到的物质类别分别为 :稀硫酸和稀盐酸代表酸类;铁锈
(

要成分为
Fe
2
O< br>3
)
和氧化铜代表金属氧化物
(
或碱性氧化物
)
;铁 、铜、镁、锌代表金属;石灰

(
主要成分为
CaCO
3
)

BaCl
2
代表盐。所以这
8
个实验就是验证酸的三种化 学通性。它们
的反应情况分别是:

酸与金属氧化物
?
?
F e
2
O
3

6HCl===2FeCl
3

3H
2
O
的反应
?
?
CuO

H
2
SO
4
===CuSO
4

H
2
O< br>?


Fe

2HCl===FeCl

H

?
?
Cu
与稀硫酸不反应
酸与金属的反应
?Mg

H
SO
===MgSO

H

?
?
Zn

2HCl===ZnCl

H

2
2
2
4
4
2
2
2



?
?
BaCl
2

H
2
SO< br>4
===BaSO
4


2HCl
的反应
?
酸与盐
?
?
CaCO
3

2HCl===CaCl
2

CO
2


H
2
O

答案:
(1)
①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②酸能跟某些盐反应

③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反应

④酸并不是跟所有金属都反应

(2)
①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②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
H
2


BaCl< br>2
溶液可用于检验
SO
2
4
的存在

④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
CO
2
(
合理即可
)



2014
高中化学

2.1.2
分散系及其分类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
.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A
项,胶粒带电,而胶体是电中性的。
B
项,
溶液中溶质若是蔗糖,
通电时不向两极移动,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带 电时,
不向某一极移动。
C
项,溶液中溶质粒子运动也无规律。
D
项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

答案:
D
2

(对应考点一、二
)[
双选题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直径介于
1

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
.电泳现象可证明同种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
.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
A
项,胶体属 于分散系,其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
1

100 nm
之间;
D
项,胶体粒
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
BC
3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应 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
A
.清晨的阳光 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
(
美丽的光线
)
B
.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C
.向
FeCl
3< br>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
.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易形成沙洲

解析:
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 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是丁达尔现象;
用石膏或盐卤
点制豆腐是胶体的聚沉;
F eCl
3
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是复分解反应;海水
与河水交界处形成沙洲与胶体的凝聚有关。

答案:
C
4
(
对应考点二
)
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D
.胶体粒子直径在
1

100 nm
之间,粒子小,不受重力作用


解析:
由于胶体中同一种胶粒 带有相同的电荷,
胶体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因而在一般情
况下胶体粒子不容易凝聚,而 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故可长时间保存。

答案:
C
5

(
实验题
)
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
Fe(OH)
3
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
1 mol·
L

1
FeCl
3
溶液中加少量
NaOH
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
FeCl
3
溶液。

丙同学:

25 mL
沸水中逐滴加入
5

6
FeCl
3
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________


(2)
证明有
Fe(OH)
3
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利用的胶体性质是
________


(3)
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能使胶体微粒沉淀出来。丁同
学利 用所制得的
Fe(OH)
3
胶体进行实验:①将其装入
U
形管内,用 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
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
Fe(OH)
3
胶体微粒带
__________(
填“正”
或“负”
)
电 荷。②向其中加入饱和
Na
2
SO
4
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_ _______________


解析:
FeCl
3
溶 液与
NaOH
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生成
Fe(OH)
3
沉 淀;
直接加热饱和
FeCl
3
溶液,会生成沉淀;获得
Fe(OH)
3
胶体的正确方法即是丙同学的操作。验证胶体的最简单的
操作是采用丁达尔效应。由 于
Fe(OH)
3
胶体粒子带正电,因此通电后,带正电的
Fe(OH)3

体粒子向负极区靠近,
导致负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
由于加入的
Na
2
SO
4
中的
SO
2
4
带有

负电荷,易中和
Fe(OH)
3
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而使之发 生聚沉。

答案:
(1)



(2)
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
从侧面观察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达尔效应

(3)
①正

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014
高中化学

2.3.1
氧化还原反应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物质

C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物质首先被氧化,另一种物质再被还原的反应

D
.只有氧化没有还原的反应是不存在的

解析: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答案:
C
2

(
对应考点一
)
氧化还原 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
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


)

A

Cl
2

2KBr ===Br
2

2KCl

B

2NaHCO< br>3
=====
Na
2
CO
3

H
2
O

CO
2


C

4Fe(O H)
2

O
2

2H
2
O===4Fe( OH)
3

D

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2
(
提示:
Na
2
O
2
中的氧为-
1

)
解析:
阴影部分表示排除四大反应类型后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D
3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电子 转移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A

Fe
2
O
3
被还原;
B
项不用

+、-

号表示;
C
项得到
2
×
3e< br>,失去
3
×

2e
,标注错误。

答案:
D
4

(
对应考点二
)
已知以下 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nO
2

2KClO
3
=====

2KCl

3O
2

< br>高温

2Al

Fe
2
O
3
=== ==
Al
2
O
3

2Fe
(1)
用单线桥法表示反应②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反应①中每生成
1 mol O
2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__


解析:
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从上式中看出,每生成
1 mol O
2
转移
4 mol
电子。


答案:
(1)

(2)4 mol

5

(
探究题
)(1)A
图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请在A
图中用

阴影部分表示反应:
H
2

CuO =====
Cu

H
2
O
所属的区域。

(2)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可用
B
图表达。
其中Ⅰ 为化合反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H
2

CuO=====
Cu

H
2
O
属于置换反应,而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 反应。
(2)

为化合反应,则

为分解反应,

为复分解反应,

为置换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
解反应,且有水生成,如
H Cl

NaOH===NaCl

H
2
O


答案:
(1)

(2)
分解

NaOH

HCl===NaCl

H
2
O(
或其他合理答案)



2014
高中化学

2.3.2
氧化剂和还原剂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双选题
]

A
B

C

D
四种物质,已知它们能发生下列反应:


A
2

B===B
2

A






A
2

C===C
2

A





B
2

C===C
2< br>+
B





C
2
+< br>D===D
2

C
由此可推知,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
A
.氧化性:
A
2
>B
2
>C
2
>D
2





B
.氧化性:
D
2
>C
2
>B
2
>A
2





C
.还原性:
A>B>C>D
D
.还原性:
D>C>B>A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比较的一般规律是

强氧化剂

强还原剂


弱还原剂

弱氧 化剂

根据上述关系,由

知,氧化性:
A
2
>B
2
,还原性:
B>A
;由

知,氧化性:
A
2
>C
2




,还原性:
C>A< br>;


知,氧化性:
B
2
>C
2
, 还原性:
C>B
;由

知,
氧化性:
C
2
>D
2









还原性:
D>C
。综合



可得,氧化性:
A
2
>B
2
>C
2
>D
2
,还原 性:
D>C>B>A


答案:
AD
2

(
对应考点一
)
根据反应式:

(1 )2Fe
3

2I
===2Fe
2

I
2





(2)Br
2

2F e
2
===2Fe
3

2Br





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

Br

Fe
2

I





B

I

Fe
2

Br







C

Br
I

Fe
2








D

Fe
2

I

Br




解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 产物的还原性。由反应式
(1)
知,还原
性:
I

Fe2
;由反应式
(2)
知,还原性
Fe
2

Br
,故还原性
I

Fe
2

Br









答案:
B 3

(
对应考点二
)
下列微粒中,只有氧化性的是
(< br>

)

S
2


Fe
2


Fe
3


S


H


Na


Mg





A
.①⑦






B
.②④

D
.②④⑤⑥




C
.③⑤⑥



解析 :
元素在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
S
2
在最低价,
Fe
2处于中间价,
Fe
3
是最高价,
S
在中间价态,
H在最高价,
Na
在最高价,
Mg
处于最低价,所以选
C


答案:
C
4

(
对应考点二
)

0.1
mol/L

Na
2
SO
3
溶液
30
mL
恰好将
2
×
10
3

mol

XO
4
还原,




则元素
X
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
A
.+
1


C
.+
3






B
.+
2
D
.+
4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设元 素
X
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x

则有
0.1 mol/L
×
0.03 L
×
(6

4)

2
×
10
3
mol
×
(7

x
)
,解得
x

4



答案:
D
5

(
探究题
)
现 有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

O
2


Mg


CO


WO
3


W


CO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①、②、③、④四种物质中常用作还原剂的有
________(
填序号
)


(2)
请将③、④、⑤、⑥对应物质填入下列横线上,以组成一个氧化 还原反应方程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许多汽车都已经装上了如图所示的尾气处理装置。在催
化剂的作用下,
尾气中两种主要的有毒气 体反应生成两种无害气体,
两种无害气体均为空气
中的成分,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
________< br>是氧化剂。


解析:
(1)Mg
是活泼金属,
CO
是低价态的化合物,二者常用作还原剂;
(2)
据题干中四

种物质 可判断,
该反应为
3CO

WO
3
=====
W< br>+
3CO
2

(3)
由示意图知两种有毒气体为
CO

NO
,两者反应生成的无害气体均为空气中的成分,即为
N
2
CO
2
,化学方程式为
2NO

催化剂
2C O
=====
N
2

2CO
2
,在该反应中
CO
作还原剂,
NO
作氧化剂。

答案:
(1)
②③

(2)3CO

WO
3

W

3CO
2

催化剂
(3)2CO

2NO
=====
N
2

2CO
2

NO



2014
高中化学

3.1.1
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随堂练习


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一小块金属钠长时间置于空气中,可能 有下列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
先后顺序是
(


)
①变成白色粉末

②变暗

③变成白色固体

④变成液体


A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解析:
钠在空气中发生如下变化:
Na
Na
2
O

NaOH

Na
2CO
3
·
10H
2
O

Na
2
CO
3
。反应
现象为:钠由银白色变暗,之后变成白色固体
(NaOH)< br>,白色固体潮解变成液体,与空气中

CO
2

H
2
O
结合形成白色晶体
(Na
2
CO
3
·
1 0H
2
O)
,最后晶体风化,变成白色粉末
(Na
2
CO< br>3
)


答案:
B
2

(
对应考点一
)2.3 g
纯净的金属钠在干燥的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
3.5 g
固体,
由此判断
其产物是
(


)
A
.只有
Na
2
O










B
.只有
Na
2
O
2

D
.无法确定

C

Na
2
O

Na
2
O
2




解析:

2.3 g
钠全部生成
Na
2
O

质量为
3.1 g


2.3 g
钠全部生成
Na
2
O
2
,质量为
3.9
g
,因为
3.1 g<3.5 g<3.9 g
,故氧化产物应为
N a
2
O

Na
2
O
2
的混合物。

答案:
C
3

(
对应考点二
)
在烧杯中 加入水和苯
(
苯的密度为
0.88
g/cm
3
,与水互不 相溶,且不与
钠反应
)

50 mL
,将一小粒金属钠
(
密度为
0.97 g/cm
3
)
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为

(


)
A
.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
.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

C
.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
.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浮下沉

解析:
苯与水互不相 溶,
且钠的密度介于苯和水之间;
加入钠后,
钠处在苯与水的中间。
由于钠能 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氢气附着在钠的周围,浮力增大,钠上浮进入苯层,氢气放
出后,浮力减小,钠又 回到水层,

这样上浮下沉至反应完全。

答案:
D
4< br>.
(
对应考点二
)
将金属钠分别投入下列物质的稀水溶液中,
能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
A

HCl









B

K
2
SO
4

D

CuCl
2

C

MgCl
2




解析:
在考虑钠与碱、盐水溶液反应的问题时,注意钠与水反应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成

Na OH
与溶液中溶质的反应。钠与四种溶液反应都生成氢气;
CuCl
2
溶液中 会有蓝色沉淀
生成,只有氯化镁溶液中可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
C
5

(
实验题
)
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有氢气生成,现用如图 所示装置进行铁在高温
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并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检验生成的氢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写出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
干燥管
C
内盛放的药品是
__ ______

________(
填化学式
)
。干燥管的
______(

“m”

“n”)
端与
g
导管相 连接。

(3)

D
处画出用试管收集氢气的装置图
(所需其他仪器自行选择
)


(4)
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检验收集 到的气体是氢气,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
考虑到
H
2
的 密度比空气的小,
因此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检验
H
2
可采用< br>“



实验。


答案:
(1) 3Fe

4H
2
O(g)=====
Fe
3
O4

4H
2

(2)CaCl
2

CaO

n
(3)

(4)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试管口向上,靠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能燃烧或发出爆鸣
声,说明收集的是
H
2< br>


2014
高中化学

3.1.2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物质的量在化
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1

1

(
对应考点一
)
下列金属中,遇到盐酸或强 碱溶液均能放出
H
2
的是
(


)
A

Cu











B

Mg
C

Fe






D

Al
解析: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溶液反应放出
H< br>2
的为
Al



答案:
D
2< br>.
(
对应考点一
)
质量相同的两份铝粉,第一份中加入足量的
NaOH
溶液,第二份中加
入足量的盐酸,在同温同压下放出气体的体积比是
(


)
A

1

2


C

1

4








B

2

1
D

1

1
解析:

2Al

6HCl===2AlCl
3

3H
2


2Al

2NaOH

2H
2
O===2NaAlO2

3H
2

可知
Al

H
2
的数量关系相同,质量相同的铝与足量的酸碱溶液反应生成的
H
2
相同。< br>
答案:
D
3

(
对应考点二
)
标准状况下,
3.25 g
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
x
L
氢气,下列比例式正
确的是
(


)
A

Zn

2HCl===ZnCl
2

H
2

1 mol



3




1 mol
25 g

x
L
B

Zn

2HCl===ZnCl
2

H
2


65 g



1 L
x
L
3

25 g


C

Zn

2HCl===ZnCl
2

H
2


1 mol



22.4 L
0

05 mol


x
L
D
Zn

2HCl===ZnCl
2

H
2< br>↑

65 g



1 mol
x
L
3

25 g


解析:比例式应注意单位要

上下一致,左右对应



答案:
C
4

(
对应考点二
)

500 mL NaOH
溶液中加入足量铝粉,反应完全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
下的气体
33.6 L
,该
NaOH
溶液的浓度为
(


)
A

1.0 mol/L


C

1.5 mol/L






B

2.0 mol/L
D

3.0 mol/L
解析:
2Al

2NaOH

2H
2
O===2NaAlO
2

3H
2




2 mol

67.2 L


n
(NaOH)

33.6 L
2 mol
×
33.6 L
n
(NaOH)


1 mol


67.2 L
1 mol
c
(NaOH)


2 mol/L


0.5 L
答案:
B
5

(
实验题
)< br>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铝镁合金中铝的
质量分数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1)A
中试剂为
________


(2)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实验用铝镁合金的质量为
a
g

测得氢气体积为
b
mL(

换算为标准状况
)

B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c
g
,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______


(4)< br>实验过程中,
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
则测得铝的质量分数将
______ ____(
填“偏
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


解 析:
铝镁合金中二者与酸都反应,但铝和碱反应镁不反应,所以
A
中的试剂应选择a

c
33 600
?
a

c
?NaOH
溶液。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利用产生的氢气求解,
A
r

m
/
n




3
b
b
×
10
2
×
22.4
3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未洗涤 固体,则残留物质量偏大,铝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

答案:
(1)NaOH
溶液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工作报告ppt-父亲山母亲河



本文更新与2021-01-24 07: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59423.htm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同步试卷及答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