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望月思乡古诗作品原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4 16:30
tags:

斗志-中秋夜月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杨童舒)
作品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树栖鸦⑵,冷露无声湿桂花⑶。

今夜月明人尽望⑷,不知秋思在谁家⑸?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
s
ì)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在:一作“落”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1]

此 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可见是寄友人
杜元颖 的。原诗诗题下注云:
“时会琴客”
,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1]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
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 月兴叹,
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 地白树栖鸦”
,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
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
只用
“地白”
二字,
却给人以积水空明、
澄静 素洁、
清冷之感,
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 之中。
“树栖鸦”
,应该
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 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
而鸦
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 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
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br>)
“树栖鸦”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 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
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
秋桂 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
美好的形象,
说 它是月宫里的桂树,
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
(宋
之问《灵 隐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br>如果进一步揣摩,
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正是全篇点
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 br>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
“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
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
了桂花的浸 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
那树下的玉兔,
那挥斧的吴刚,

“碧海 青天夜夜心”
的嫦娥,
也是如此。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
因而 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
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
既写出了 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
又表
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 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 的一群人的
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
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普天之
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
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水
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 br>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
人怅然 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宫的凄清,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
“秋思”
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
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直接倾诉自 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
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 下离人千千万万,
怀人愁绪
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并非真不知,而是极
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 秋思落谁
家”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 也在
望月,
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
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
手法高妙。
在炼字上,
“落”
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 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
人间。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 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唐诗画谱》
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 材的版画,
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
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
而 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
在这一点上,

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 可代替性。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
特定的环境 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
尽的结尾,将别 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唐诗直解》
: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
: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
《秋思》

琴曲名。
蔡氏
《青溪五弄》
之一,
非自注
(按题下自注:
时会琴客)

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平仄相叶, 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
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
: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
: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
: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 编》
: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
今夜清光,千门共 见,
《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秋思之多,究
在谁家庭院 ?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
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 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

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
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
感慨无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

无定处,杳无 音讯,
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
声和失群 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
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
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 秋:一作“秋边”
,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
一雁,比 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2]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 元二年(
759
)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安史之乱
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 br>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引起他 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2]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
,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
秋天的图景:
“戍鼓 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
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 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
反而
使本来就荒凉不堪 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
点明社会环境,
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激 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
生寒意。< br>“月是故乡明”
,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
是融 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
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 手法却
使人觉得合乎情理,
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
突出了对故乡的 感怀。
这两
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
它要说的不过是
“今夜露白”

“故乡月明”

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
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
,就是
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
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
逢离乱,
又在这清冷的月夜,
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 杂着生离死别
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 兄离散,天各一方;
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
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 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
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 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
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
更何
况战事频仍,生死 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
首尾照应,
承 转圆熟,
结构严谨。
“未休兵”

“断人行”

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寄书不达”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 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
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
《诗人玉屑》
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
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
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
意亦 深稳矣(
《麈史》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李杜诗选》

此二句
(按指
“露从”
一联)
妙绝古今矣,
原其始从江淹
《别赋》
“明月白露”
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
《文选》真母头哉。

《唐诗归》
: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
“露 从”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刘辰翁曰: 浅浅语使人愁。周珽曰:……结联所谓“人稀不到,兵
在见何由”也。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莫, 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斗志-中秋夜月



本文更新与2021-01-24 16: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1385.html

望月思乡古诗作品原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