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餐文化”时代如何让孩子们能喜欢读书
(2013-05-10 12:34:35)
读书是要养成良性的生活方式
——温儒敏教授访谈录
(
载苏州《姑苏晚报》
2013
年
4
月
28
日)< br>
在互联网和
“快餐文化”流行时代,为什么特别要强调读书? 中小学语文
在读书方面能承担怎样的功能?面对中考和高考的现实,如何让孩子们既考得
好,< br>又不至于失去阅读的兴趣?高考作文是否真的无从准备?日前著名学者、
北
大语文教育研 究所所长温儒敏到苏州讲学,
本报特地就这些问题对他做了访谈。
别限制学生读“闲书”
晚报:温先生好!听了你的讲座,获得很多启发,一些似是而 非的问题一下
子明朗了。
从听众的反应看,
大家对你提倡的让学生多读书,
包 括读课外“闲书”
的观点,是比较关注的。
温儒敏:
语文学习重要的是提高 阅读写作能力。
而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思
维训练,
也是习惯、
品位与优雅的 言行方式的学习。
培养读写习惯是为一生打底
子,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同时多思考、勤
动笔,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素养。
< br>语文学习不能满足于教学生掌握多少知识,
做多少题,
考多高的分,
一定要注意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
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这是在养成一种良性的生
活 方式。听说读写,“读”最重要,要让学生有兴趣去尽量多读,阅读量的大小
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语文素养 的高低。
光靠做题是不可能提升语文素养的,
“题海
战术”只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 兴趣,甚至讨厌语文,不喜欢阅读。在中国,
受中考与高考制度的制约,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太 愿意学生多读课外书,
常常把
课外阅读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读闲书”。
这显然是偏见。
读“闲书”也是一种重
要的阅读方式,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这 也是学
生
“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适当关心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但没有必要过多干涉。
学生有他们自己的“语文生活”,
有他们自己的语文“圈
子”与表达形式,包括课外“闲书”的阅读与交流、上网、写博客、QQ聊天,
等等,
其实这 些都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
如果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语文
生活”有所了解,能藉此与学 生展开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能够别开生面、
事半功倍。
从中考或者高考的情况来看,凡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
课外阅读
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他们的 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
质也较高,
往往能在考试中名列前茅。
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 教辅,
读“闲书”较
少,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视野也会比较窄,思路 放不
开,往往是高分低能。所以,在应试教育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
把眼界放宽 一些,
让学生们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
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
能在相对宽松的个 性化阅读中得到发展。
警惕“百度依赖症”导致思维碎片化
晚报:
你在讲座中讲到的,
一个考研成绩拿到第一名的学生,
因为面试时发
现她《红楼梦》 都没有读过,北大就没有录取她,而让她去了另外一所大学?
温儒敏: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 案。考文学的研究生嘛,连《红楼梦》都没
有读过,
只看过电影或者听过百家讲坛之类,
是说不过去的。
现在大学中文系的
课程设置也有问题,
概论呀文学史呀一类课程多,
能提供一些知识线索,
未能要
求学生去读原著,
要读也只是些选文摘要作品选 之类,
一些基本的名著都没有通
读过。
其实现在中小学也是这样,
大都只是为 了中考高考而读书,
就读一些教材
教辅,
阅读面是非常窄的,
根本没有养成阅 读的兴趣与习惯。
所以到了大学还是
应试式读书,在文学史课上知道《红楼梦》,或者百家讲坛 听说过此书,却始终
未能沉下心来读。读书是心灵的漫游,过程很美丽,不能太多功利的要求,光看文学史教科书或者其他快餐的读物,
终究会“只有知识,
没有感觉”。
而什么都< br>靠“百度”,
得了“百度依赖症”,
就更是不读书了,
这会导致思维能力浅层化
与碎片化。
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
如何让青少年能有耐心 读
书,是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要有兴趣,前面说的鼓励课外阅读,就是引起兴趣
的途径之一。
晚报:你在演讲中说,翻开一本书看目录就大概知道,凡是追求“体系”,
很“整齐 漂亮”头头是道的,
可能不是什么好书;
而一些中规中矩,
符合“标准”
的考 卷,也许就出自思路比较死板的学生。为什么?
温儒敏:
这也就是一种感觉吧。写一本书总要有些问题意识,
能在某些方面
有一点突破或发现,就很不错了。什么都要结构 自己的“体系”,要“完整通
达”,
反而可能淹没了独特的东西。
现在我们的中小学教 育基本上就是应试教育,
要用所谓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
不让有独立思考,
想象力和创 新能力就受到抑制。
这样出来的学生考上大学,很可能对学习还是没有兴趣,或者还是“考试式思
维”,
他们的发展潜力也就给扼杀了。
在中小学当然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面对考试也是现实的需要,
但能不能同时“网开一面”,
让学生更多一些自由的思想与
发 挥?这就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长远目标。我说过,让学生考得好,
又不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 才是本事。在应试教育大的环境中,老师、家长和学
生不是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考试和素质教育也可以 取得适当平衡。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误导集体无意识
晚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现今社会上很流行,但您曾经写文
章 质疑这一提法,产生很大反响。我想这里的读者是愿意听听您是怎样质疑的。
温儒敏:那是我 在《人民日报》(
2010
年
6
月
4
日)发表的一篇短文— —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
,
因为触及了一个很实际又很敏感的话题,
引
起相当广泛的反响。
很多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
也有不少人并不赞同我的看法,
彼此发生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是有价值的,起码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我也愿意在贵报 上再提一下这个观点,
让没有看到的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参考。
我
认为,
“不要 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
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
这是
一个错误的口号,< br>没有经过科学论证,
且可能误导几代人的口号。
一个人的成长
不是短时间的,< br>是十几年几十年的,
就如同跑马拉松,
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
么紧,能跑下来 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家长有现实的考虑,< br>比如孩子是否能上名校,
以后能否找到好工作等等,
这都可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4 18:0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