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永新民俗风情录
-
节日风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永新节日民俗活动的
重要内容。春节贴春联、吃年饭,端午节悬艾、包棕子 饮雄
黄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皆以民俗信仰为其基础。所有
的节日活动都包含了节日的准备 、习俗和仪式等内容,它们
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景象。
1.
春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 过大年”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大年初一。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神活动。
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我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日为春节。辛亥革命之后, 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传续
至今。
“百节年为首”,永新人与全国各地一样,视 过年为一
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冬
至”一 到,开始蒸酒,家家户户腌腊肉、晒牛肉干、灌香肠
等,为过年做好各种准备。年近三十日,各家各户还 要做玩
茶、剁肉、做豆腐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 br>农历
12
月
23
日为祭灶日。过去在
23
日晚餐后要 把灶
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然后在
30
日晨把新像贴
上,一送一迎 ,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在灶前烧香、
点烛、放鞭炮。叫做送灶神爷爷,寓意请灶神爷“上天言 好
事,下界保平安”。
过小年
农历
12月
24
日为小年日。旧时,有钱人家停止向欠债
人收取债款,生意老板请客吃饭, 以达到笼络顾客、生意兴
隆之目的。
农家晚上也会做上几个好菜,
一家人团聚过小年。
小年过后,
一般不再从事农活,
专在家打扫卫生,
准备年货,
是过年 的开始。
入年界
农历
12
月
25< br>日,
入
“年界”
,
加紧准备过年,
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后,
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
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在入年界前后,
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
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
洗晒被褥蚊帐,
干干 净净过年。
过年
大年三十, 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
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各家< br>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春联,谷仓门上、禽畜
栏前、厨房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 ,用以喜庆祈年,祈
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等。有的贴福字,
新春佳节贴“福 ”字,也是流行于各地的传统习俗。“福”
字可以用各种字体书写,张贴于家中物什之上,以祈新年福< br>运。
有些人有意将
“福”
字倒过来帖,
取意
“福到
( 倒)
了。
”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
等,敬 奉祖先。
除夕中午吃年饭
(南乡等地在晚上)
,
菜肴丰盛。
饭前,
放鞭炮,上三牲礼,敬天地神,请祖宗;之后,全家吃团圆
饭。
守岁
年晚饭后,各家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家家把
每个 房间点得灯火通明,有些地方的牛栏、猪舍也要点灯,
全家大小围坐在火炉旁讲故事,猜谜语;现今基本 上是一家
人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夜。夜晚十时左右,
家家放喜炮“封财门”。家 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
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清早,大人起床,放鞭炮“开财门”。
开门时,一边开栓,一边口中祝祷:“天无 忌,地无忌,人
无忌,百无禁忌。”一开门便念:“开门大吉!”跨出门时
又念:“出行大吉! 足踏四方,方方得利!”然后向大利方
向躬身三揖。过去,在年三十晚,有些地方喜欢搞恶作剧的
人把放在外面的木槁、柴火拿来搁在人家的大门缝上,初一
主人一开门,木槁柴火即向门内倒,主人惊 呼:“财来!财
来!”不怒反喜。
拜年
正月初一,吃罢早饭,邻 里互相串门拜年,互道吉祥。
民间常用的吉祥语为“四方得利,出门大吉”。
从正月 初
一开始,还有“拜新年”的习俗,即要买好香烛鞭炮,向先
一年有老人亡古了的人家拜年。已 古老人的子孙,设灵堂于
家中,并准备酒食。这种拜年,是先点烛、烧香、放鞭炮,
然后向已故 老人灵位躬身三跪拜,已故老人的子孙在旁边跪
谢。拜毕,挽起跪谢者,高呼:“贺喜拜年!”然后上桌 喝
茶。
大年初二日开始去亲友家拜年。民间有“初一崽、初二
郎,
初三初四走忙忙”
之说,
意思是初一儿子要向父母拜年,
初二出了嫁的女儿和女婿一定 要先回娘家拜年,否则就是无
礼。去时,要稍带糕点和礼酒之类物品;如果娘家兄弟有小
孩,还 要给“压岁钱”。这种习俗持续到十三日停止。
春节前后永新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有
:
春节风俗:办年货
每临春节前,农村贸 易市场空前活跃,赶墟办年货的人
群络绎不绝。年前的贸易市场,货物齐全,人山人海,呈现
出 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各类杂货,节日礼品,
简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最引人 注目的还算
是各式各样的年画、门神、花炮、焰火等。
办年货的内容,
除了吃的、用的、玩的、看的和节日礼品以外,
还有几件< br>用品是不可缺少的。过去就是请灶神,以备在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
现在大部分地方对祭灶 这一习俗比较淡化了。
请灶神,
实际上就是买灶神的画像(灶王爷),但农民忌讳“买”,而说“请”,是尊重灶神的意思。其次是年画、门神等过年
必用的物品。
春节风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的习俗,在永新由
来已 久。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
进行一次大扫除活动,务使窗明几净,家具什物一 新。有的
人家还用白粉刷墙,油漆门窗,使室内外焕然一新。这种风
俗,体现了永新人民爱清洁 、讲卫生的传统美德。
春节风俗:写春联
新中国成立以前,读书的人比较 少,人们写春联,都是
请村中的老先生及有文化的人来写,
内容多是
“辞旧迎新”、
“耕读传家”,“招财进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等。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普 及教育,群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提
高,过年的春联一般都是自己写,内容也改为对党和新社会
的歌 颂,如“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社会
主义好,人民是一家”。“文化大革命”中也有把 “左”的
政治口号作为对联的。改革开放后,春联反映人民对党的政
策的拥护和劳动致富的喜悦 心情者居多。
春节风俗:除夕洗脚
在永新许多地方都有除夕洗脚的习俗, 目的是消灾免
祸、添福添寿,出门吉利,万事如意。
虽说人们天天要洗脚,但除夕洗 脚和以往有不同的含
义。每到除夕夜,一个大脚盆放满热水,一家人团团围坐,
洗脚的顺序为晚 辈开头,长辈收尾,小辈洗完脚后,把脚伸
到长辈面前,长辈仔细检查后说:“除夕之夜洗好脚,出门< br>处处有着落,来年福气一定好。”晚辈也照例祝福长辈们福
寿双全、
无灾无难。
除夕洗脚有除旧迎新,
消灾纳福之寓意。
春节风俗:守岁
农历腊 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后一个时辰。“一夜
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这 段
时光,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守住时间,
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这种 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南宋诗人姜夔专门写了《守岁》的诗,诗曰:“千门列
矩数林鸦,儿 女相思来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晓窗春色入
灯花。”北宋诗人苏轼也有一首《守岁》诗:
“欲 知垂尽岁,
有似赶豁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
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 事空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
夸!”
守岁的风俗活动,十分丰富多彩。一般从大 年三十日年
夜饭后,就作“守岁”的准备工作。这时家家户户设起供俸
祖宗的香案,贴上门神; 屋前屋后的门上,贴上红红火火的
春联。这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藉以庆祝新年的来临。
按 传统的风俗,这时债主不能来讨债了,即就是贫穷人家,
也能安心地过年了。
到了晚 上,屋前屋后,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在一阵鞭
炮声之后,全家人等都在堂前围炉取暖,共叙天伦之事。 有
讲故事的,谈经验体会的,说笑的。还举办各种杂耍,如耍
纸牌、打麻将、猜灯谜,捉迷藏等 。此刻不分男女老少,不
论辈分高低,都要尽情地欢乐,一直闹到深夜或天明,这就
叫“除夕守 岁”或“欢度除夕”。
除夕守岁对小孩来说,更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他
(她)们 尽情地玩,尽情地乐。当黎明的鞭炮声把他(她)
们从甜蜜的梦中惊醒时,发现自己的床头、枕头底下, 压着
各样的红纸包,里边包着崭新的钱币,这就是传统的“压岁
钱”。此刻他(她)们的心情, 是多么高兴啊!
春节风俗: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
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 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
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
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
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
以后,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
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 语,左
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 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
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
兴起了 电话拜年、
短信拜年、
网上拜年以及单位
“团拜”
等
形式。
2.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永新人也称“过十五”。
元宵节
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 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
五日夜(宵)举行而来。这天,天上明月高挂,地上灯火通
明,这“一轮明月打头圆”的元宵之夜,留下了许多饶有风
趣的节日风俗。
道教称正 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
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上元节 ,
盛行观灯,所以也称“灯节”,据记载“腊月赏灯”的习俗
是汉明帝从西域引进的,此俗引进 中国后逐步发展为“灯
节”
。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
正式定为正月十五。
据史书记载,
唐睿宗二年(
711
)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
个
20
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妆饰,挂上五万盏花灯,就
像一株巨大的灯树。成千 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树下唱歌
跳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元宵赏灯的规模更大,规
定 元宵前后三夜(正月十四日至正月十六日),开市赏灯永
为常式。宋代继承唐代习俗,乾德五年(
967
)太祖颁布诏
令,把元宵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
为了 招徕天下客商,于元宵节放灯十天,便于客商来往。清
太宗时,仍然规定“自十五至十七均为灯节,惟十 五日谓之
正灯耳”,开市赏灯。到了近代,元宵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了,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 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
的花灯,不仅举办大型灯展,还有放焰火、敲锣鼓、放鞭炮
等助 兴。由于元霄是春节的继续,其时人们玩兴正浓,民间
庆祝活动也到了高潮。或一村,或几村,舞龙灯( 详见“民
间艺术”一节)、赛锣鼓、放烟花,尤其是舞龙灯的习俗在
我县十分风行。玩者痛快淋 漓,观者赏心悦目。
元宵节风俗:吃元霄
永新民间在元宵节的时候都习惯 吃一种用糯米粉裹皮,
用红白糖等作馅而滚制成球形的食品。这种食品后人称为
“汤圆”,由于专在元宵节吃,所以也把它叫做“元宵”。
吃元宵,据说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
2000
年
以上。由 于“元宵”呈圆球形,有象征家人团圆、吉祥、美
满之寓意。
所以每当元宵之夜,
人们 都要欢聚一堂,
共进
“元
宵”。
元宵不仅味道鲜美,独具特色,还 极富营养价值和食疗
食补作用。做元宵的主料是糯米粉,据测定,糯米中含有丰
富的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钙及多种维生素。祖国医
学认为,
糯米性平味甘,
能补虚调血、开胃健脾、
益气止泻。
用糯米粉皮配上冰糖、果料与适量动植物油制成的馅心,不
仅细糯软滑、馨香可口,而且不同馅还有不同的食疗功效,
如黑芝麻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可治脱发、早 白发、腰膝酸
软、便秘;核桃仁润肺益胃、补血养神,能养颜、健脑、乌
发,治疗肾虚遗精、产 后体弱、慢性咳嗽;莲子养心安神、
健脾补虚,能治心虚失眠、脾虚泄泻;红枣补中益气、调补
气血,能保护肝脏功能、降低血脂等。因此,元宵节之夜吃
元宵,既是一份美好享受,又是保健的上乘补 品。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永新民 间的重
要节日。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
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 现。旧时,每逢清明,人们不
仅祭自家的祖先,还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
物。新 中国建立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清明时节,
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 思。在
新的时代里,清明扫墓作为一项民俗传统活动得到传承,一
到清明前后,人们都会携祭品 上坟祭祖扫墓。要修坟、立碑
者也都在这天去做,据传清明前去修坟、立碑是无忌的。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因此,清
明时节既有祭扫坟墓的悲酸之泪,又有踏青游玩 的欢笑之
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的文化意义非同寻常。
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思先人的 情感需要,强化亲情关系。通过
祭祀祖先可以追根溯源,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教育后
代。 寻根祭祖,怀念先烈,又能团结族人,心向家乡,增进
民族的凝聚力。
清明节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 永新民间有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四月清明,
春回大地,草木青青,花儿盛开,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 br>勃勃的景象,
吸引着许多青年男女和老人孩子,
走向大自然,
体验着春天带来的 无限风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 时节,人们
在村外空旷的田野上,纷纷放起了自己扎制的风灯,有的人
还故意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
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
久。 过去,永新民间一般是要携家带眷,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 要在上边
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如今,人们在
清明节前就开始上地挂扫,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会想方设
法赶回家来。
4.
立夏
立夏当天吃“立夏子(蛋)”,家家户户,人人要吃蛋。
有些人还会吃“立夏狗”,俗话说:“
吃了立夏子(蛋),
榔头打不死;吃了立夏狗,两脚忙忙走。”这个节日气氛不
浓,因 为正是春插季节,农事太忙。
5.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
“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
端午节时天气渐暖,病菌容易流传,故旧时有很多“避
邪除疾”的习俗。如门悬艾蒿、插菖蒲, 小孩、妇女戴香包。
香包是用丝绒线、绸布、色布绣制而成,内装雄黄和香草配
制的香料,小巧 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永新
民间端午节还有吃雄黄酒的习俗。《本草纲目》说:雄黄性< br>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之功效。雄
黄酒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制成。到了端 午节,家人团聚,喝
杯雄黄酒,
以示庆贺。
除大人喝之外,
还用来给小孩擦鼻 子、
耳朵及涂抹毒虫叮咬之处,或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起
到消毒解痒的作用。人们还用雄 黄酒在住房和厨房等处喷
洒,
杀灭病菌,
以防止病虫害繁衍。
端午节前,户户以粽子、
面条、猪肉、扇子送亲友,名曰:“送节”。从农历四月最
后一天起,民间家 家户户以艾叶、菖蒲插在大门两旁,借以
辟邪。初五日早上,吃粽子、包子、鸡子、蒜子、油子(糍)< br>等五子;午餐丰盛,喝雄黄酒。之后,房屋四周撒石灰,房
间点燃坟香,消毒驱虫;下午采草药煎 水给小孩沐浴,并在
小孩额部、脐部涂雄黄。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
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粽子包糯米、红枣或火腿,以箬叶包缚
之,先一晚煮在锅里,早晨起来吃。近年来,吃雄黄酒的习< br>俗逐渐被淡化,但吃粽子悬艾蒿、插菖蒲、撒石灰等习俗仍
一直延续下来。
端阳节风俗:吃粽子
端阳节的特定食品是粽子,它既是节日食品,也是节日
礼品。
粽子,
古时因用黍米
(黄米)
扎成尖角形状,
故又名
“角
黍”。以后随着 风俗的互相融合才流传到我国南方。南方产
糯米,
“角黍”又改用糯米做成,就形成了现代的粽 子。
屈
原是我国古代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秉直爱
国,政绩 显著,却被罢黜,于是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自投
汨罗江而死。留下了《离骚》篇章,成为千古绝唱。屈 原死
后,楚人怀念他,每年端阳节也是他死难的日子,人民向江
心投掷粽子等食品,其意思有二 :一是让江内的蛟龙等野兽
吃,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享用
人间的美 食。
据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 投汨罗江而
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入祭之。汉建武中,
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 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本文更新与2021-01-24 18: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