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永新民俗风情录-节日风俗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4 18:39
tags: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2021年1月24日发(作者:裴澈)
永新民俗风情录
-
节日风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永新节日民俗活动的
重要内容。春节贴春联、吃年饭,端午节悬艾、包棕子 饮雄
黄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皆以民俗信仰为其基础。所有
的节日活动都包含了节日的准备 、习俗和仪式等内容,它们
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景象。

1.
春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 过大年”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大年初一。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神活动。
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我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日为春节。辛亥革命之后, 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传续
至今。

“百节年为首”,永新人与全国各地一样,视 过年为一
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冬
至”一 到,开始蒸酒,家家户户腌腊肉、晒牛肉干、灌香肠
等,为过年做好各种准备。年近三十日,各家各户还 要做玩
茶、剁肉、做豆腐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 br>农历
12

23
日为祭灶日。过去在
23
日晚餐后要 把灶
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然后在
30
日晨把新像贴
上,一送一迎 ,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在灶前烧香、
点烛、放鞭炮。叫做送灶神爷爷,寓意请灶神爷“上天言 好
事,下界保平安”。

过小年


农历
12
24
日为小年日。旧时,有钱人家停止向欠债
人收取债款,生意老板请客吃饭, 以达到笼络顾客、生意兴
隆之目的。
农家晚上也会做上几个好菜,
一家人团聚过小年。
小年过后,
一般不再从事农活,
专在家打扫卫生,
准备年货,
是过年 的开始。

入年界


农历
12

25< br>日,

“年界”

加紧准备过年,
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后,
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
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在入年界前后,
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
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
洗晒被褥蚊帐,
干干 净净过年。



过年



大年三十, 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
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各家< br>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春联,谷仓门上、禽畜
栏前、厨房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 ,用以喜庆祈年,祈
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等。有的贴福字,
新春佳节贴“福 ”字,也是流行于各地的传统习俗。“福”
字可以用各种字体书写,张贴于家中物什之上,以祈新年福< br>运。
有些人有意将
“福”
字倒过来帖,
取意
“福到
( 倒)
了。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
等,敬 奉祖先。

除夕中午吃年饭
(南乡等地在晚上)

菜肴丰盛。
饭前,
放鞭炮,上三牲礼,敬天地神,请祖宗;之后,全家吃团圆
饭。

守岁


年晚饭后,各家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家家把
每个 房间点得灯火通明,有些地方的牛栏、猪舍也要点灯,
全家大小围坐在火炉旁讲故事,猜谜语;现今基本 上是一家
人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夜。夜晚十时左右,
家家放喜炮“封财门”。家 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
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清早,大人起床,放鞭炮“开财门”。
开门时,一边开栓,一边口中祝祷:“天无 忌,地无忌,人
无忌,百无禁忌。”一开门便念:“开门大吉!”跨出门时
又念:“出行大吉! 足踏四方,方方得利!”然后向大利方
向躬身三揖。过去,在年三十晚,有些地方喜欢搞恶作剧的
人把放在外面的木槁、柴火拿来搁在人家的大门缝上,初一
主人一开门,木槁柴火即向门内倒,主人惊 呼:“财来!财
来!”不怒反喜。

拜年

正月初一,吃罢早饭,邻 里互相串门拜年,互道吉祥。
民间常用的吉祥语为“四方得利,出门大吉”。

从正月 初
一开始,还有“拜新年”的习俗,即要买好香烛鞭炮,向先
一年有老人亡古了的人家拜年。已 古老人的子孙,设灵堂于
家中,并准备酒食。这种拜年,是先点烛、烧香、放鞭炮,
然后向已故 老人灵位躬身三跪拜,已故老人的子孙在旁边跪
谢。拜毕,挽起跪谢者,高呼:“贺喜拜年!”然后上桌 喝
茶。

大年初二日开始去亲友家拜年。民间有“初一崽、初二
郎,
初三初四走忙忙”
之说,
意思是初一儿子要向父母拜年,
初二出了嫁的女儿和女婿一定 要先回娘家拜年,否则就是无
礼。去时,要稍带糕点和礼酒之类物品;如果娘家兄弟有小
孩,还 要给“压岁钱”。这种习俗持续到十三日停止。

春节前后永新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有





春节风俗:办年货

每临春节前,农村贸 易市场空前活跃,赶墟办年货的人
群络绎不绝。年前的贸易市场,货物齐全,人山人海,呈现
出 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各类杂货,节日礼品,
简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最引人 注目的还算
是各式各样的年画、门神、花炮、焰火等。

办年货的内容,
除了吃的、用的、玩的、看的和节日礼品以外,

还有几件< br>用品是不可缺少的。过去就是请灶神,以备在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
现在大部分地方对祭灶 这一习俗比较淡化了。
请灶神,
实际上就是买灶神的画像(灶王爷),但农民忌讳“买”,而说“请”,是尊重灶神的意思。其次是年画、门神等过年

必用的物品。

春节风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的习俗,在永新由
来已 久。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
进行一次大扫除活动,务使窗明几净,家具什物一 新。有的
人家还用白粉刷墙,油漆门窗,使室内外焕然一新。这种风
俗,体现了永新人民爱清洁 、讲卫生的传统美德。

春节风俗:写春联

新中国成立以前,读书的人比较 少,人们写春联,都是
请村中的老先生及有文化的人来写,
内容多是
“辞旧迎新”
“耕读传家”,“招财进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等。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普 及教育,群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提
高,过年的春联一般都是自己写,内容也改为对党和新社会
的歌 颂,如“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社会
主义好,人民是一家”。“文化大革命”中也有把 “左”的
政治口号作为对联的。改革开放后,春联反映人民对党的政
策的拥护和劳动致富的喜悦 心情者居多。

春节风俗:除夕洗脚

在永新许多地方都有除夕洗脚的习俗, 目的是消灾免
祸、添福添寿,出门吉利,万事如意。

虽说人们天天要洗脚,但除夕洗 脚和以往有不同的含
义。每到除夕夜,一个大脚盆放满热水,一家人团团围坐,
洗脚的顺序为晚 辈开头,长辈收尾,小辈洗完脚后,把脚伸
到长辈面前,长辈仔细检查后说:“除夕之夜洗好脚,出门< br>处处有着落,来年福气一定好。”晚辈也照例祝福长辈们福
寿双全、
无灾无难。
除夕洗脚有除旧迎新,
消灾纳福之寓意。

春节风俗:守岁

农历腊 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后一个时辰。“一夜
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这 段
时光,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守住时间,
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这种 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南宋诗人姜夔专门写了《守岁》的诗,诗曰:“千门列
矩数林鸦,儿 女相思来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晓窗春色入
灯花。”北宋诗人苏轼也有一首《守岁》诗:
“欲 知垂尽岁,
有似赶豁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
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 事空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
夸!”

守岁的风俗活动,十分丰富多彩。一般从大 年三十日年
夜饭后,就作“守岁”的准备工作。这时家家户户设起供俸
祖宗的香案,贴上门神; 屋前屋后的门上,贴上红红火火的
春联。这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藉以庆祝新年的来临。
按 传统的风俗,这时债主不能来讨债了,即就是贫穷人家,
也能安心地过年了。

到了晚 上,屋前屋后,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在一阵鞭
炮声之后,全家人等都在堂前围炉取暖,共叙天伦之事。 有
讲故事的,谈经验体会的,说笑的。还举办各种杂耍,如耍
纸牌、打麻将、猜灯谜,捉迷藏等 。此刻不分男女老少,不
论辈分高低,都要尽情地欢乐,一直闹到深夜或天明,这就
叫“除夕守 岁”或“欢度除夕”。

除夕守岁对小孩来说,更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他
(她)们 尽情地玩,尽情地乐。当黎明的鞭炮声把他(她)
们从甜蜜的梦中惊醒时,发现自己的床头、枕头底下, 压着
各样的红纸包,里边包着崭新的钱币,这就是传统的“压岁
钱”。此刻他(她)们的心情, 是多么高兴啊!

春节风俗: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
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 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
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
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
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
以后,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
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 语,左
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 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
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
兴起了 电话拜年、
短信拜年、
网上拜年以及单位
“团拜”


形式。

2.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永新人也称“过十五”。

元宵节
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 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
五日夜(宵)举行而来。这天,天上明月高挂,地上灯火通
明,这“一轮明月打头圆”的元宵之夜,留下了许多饶有风
趣的节日风俗。

道教称正 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
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上元节 ,
盛行观灯,所以也称“灯节”,据记载“腊月赏灯”的习俗
是汉明帝从西域引进的,此俗引进 中国后逐步发展为“灯
节”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
正式定为正月十五。
据史书记载,
唐睿宗二年(
711
)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

20
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妆饰,挂上五万盏花灯,就
像一株巨大的灯树。成千 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树下唱歌
跳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元宵赏灯的规模更大,规
定 元宵前后三夜(正月十四日至正月十六日),开市赏灯永
为常式。宋代继承唐代习俗,乾德五年(
967
)太祖颁布诏
令,把元宵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
为了 招徕天下客商,于元宵节放灯十天,便于客商来往。清
太宗时,仍然规定“自十五至十七均为灯节,惟十 五日谓之
正灯耳”,开市赏灯。到了近代,元宵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了,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 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
的花灯,不仅举办大型灯展,还有放焰火、敲锣鼓、放鞭炮
等助 兴。由于元霄是春节的继续,其时人们玩兴正浓,民间
庆祝活动也到了高潮。或一村,或几村,舞龙灯( 详见“民
间艺术”一节)、赛锣鼓、放烟花,尤其是舞龙灯的习俗在
我县十分风行。玩者痛快淋 漓,观者赏心悦目。

元宵节风俗:吃元霄

永新民间在元宵节的时候都习惯 吃一种用糯米粉裹皮,
用红白糖等作馅而滚制成球形的食品。这种食品后人称为

“汤圆”,由于专在元宵节吃,所以也把它叫做“元宵”。





吃元宵,据说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
2000

以上。由 于“元宵”呈圆球形,有象征家人团圆、吉祥、美
满之寓意。
所以每当元宵之夜,
人们 都要欢聚一堂,
共进
“元
宵”。

元宵不仅味道鲜美,独具特色,还 极富营养价值和食疗
食补作用。做元宵的主料是糯米粉,据测定,糯米中含有丰
富的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钙及多种维生素。祖国医
学认为,
糯米性平味甘,
能补虚调血、开胃健脾、
益气止泻。
用糯米粉皮配上冰糖、果料与适量动植物油制成的馅心,不
仅细糯软滑、馨香可口,而且不同馅还有不同的食疗功效,
如黑芝麻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可治脱发、早 白发、腰膝酸
软、便秘;核桃仁润肺益胃、补血养神,能养颜、健脑、乌
发,治疗肾虚遗精、产 后体弱、慢性咳嗽;莲子养心安神、
健脾补虚,能治心虚失眠、脾虚泄泻;红枣补中益气、调补
气血,能保护肝脏功能、降低血脂等。因此,元宵节之夜吃
元宵,既是一份美好享受,又是保健的上乘补 品。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永新民 间的重
要节日。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
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 现。旧时,每逢清明,人们不
仅祭自家的祖先,还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
物。新 中国建立后,扫墓活动又增添了新内容,清明时节,
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的业绩,寄托哀 思。在
新的时代里,清明扫墓作为一项民俗传统活动得到传承,一
到清明前后,人们都会携祭品 上坟祭祖扫墓。要修坟、立碑
者也都在这天去做,据传清明前去修坟、立碑是无忌的。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因此,清
明时节既有祭扫坟墓的悲酸之泪,又有踏青游玩 的欢笑之
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的文化意义非同寻常。
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思先人的 情感需要,强化亲情关系。通过
祭祀祖先可以追根溯源,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教育后
代。 寻根祭祖,怀念先烈,又能团结族人,心向家乡,增进
民族的凝聚力。

清明节习俗:

踏青




又叫春游。 永新民间有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四月清明,
春回大地,草木青青,花儿盛开,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 br>勃勃的景象,
吸引着许多青年男女和老人孩子,
走向大自然,
体验着春天带来的 无限风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 时节,人们
在村外空旷的田野上,纷纷放起了自己扎制的风灯,有的人
还故意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
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
久。 过去,永新民间一般是要携家带眷,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 要在上边
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如今,人们在
清明节前就开始上地挂扫,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会想方设
法赶回家来。

4.
立夏

立夏当天吃“立夏子(蛋)”,家家户户,人人要吃蛋。
有些人还会吃“立夏狗”,俗话说:“

吃了立夏子(蛋),
榔头打不死;吃了立夏狗,两脚忙忙走。”这个节日气氛不
浓,因 为正是春插季节,农事太忙。

5.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
“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

端午节时天气渐暖,病菌容易流传,故旧时有很多“避
邪除疾”的习俗。如门悬艾蒿、插菖蒲, 小孩、妇女戴香包。
香包是用丝绒线、绸布、色布绣制而成,内装雄黄和香草配
制的香料,小巧 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永新
民间端午节还有吃雄黄酒的习俗。《本草纲目》说:雄黄性< br>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之功效。雄
黄酒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制成。到了端 午节,家人团聚,喝
杯雄黄酒,
以示庆贺。
除大人喝之外,
还用来给小孩擦鼻 子、
耳朵及涂抹毒虫叮咬之处,或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起
到消毒解痒的作用。人们还用雄 黄酒在住房和厨房等处喷
洒,
杀灭病菌,
以防止病虫害繁衍。
端午节前,户户以粽子、
面条、猪肉、扇子送亲友,名曰:“送节”。从农历四月最
后一天起,民间家 家户户以艾叶、菖蒲插在大门两旁,借以
辟邪。初五日早上,吃粽子、包子、鸡子、蒜子、油子(糍)< br>等五子;午餐丰盛,喝雄黄酒。之后,房屋四周撒石灰,房
间点燃坟香,消毒驱虫;下午采草药煎 水给小孩沐浴,并在
小孩额部、脐部涂雄黄。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
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粽子包糯米、红枣或火腿,以箬叶包缚
之,先一晚煮在锅里,早晨起来吃。近年来,吃雄黄酒的习< br>俗逐渐被淡化,但吃粽子悬艾蒿、插菖蒲、撒石灰等习俗仍
一直延续下来。

端阳节风俗:吃粽子

端阳节的特定食品是粽子,它既是节日食品,也是节日
礼品。

粽子,
古时因用黍米
(黄米)
扎成尖角形状,
故又名
“角
黍”。以后随着 风俗的互相融合才流传到我国南方。南方产
糯米,
“角黍”又改用糯米做成,就形成了现代的粽 子。


原是我国古代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秉直爱
国,政绩 显著,却被罢黜,于是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自投
汨罗江而死。留下了《离骚》篇章,成为千古绝唱。屈 原死
后,楚人怀念他,每年端阳节也是他死难的日子,人民向江
心投掷粽子等食品,其意思有二 :一是让江内的蛟龙等野兽
吃,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享用
人间的美 食。





据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 投汨罗江而
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入祭之。汉建武中,
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 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云的英文-九寨沟游玩



本文更新与2021-01-24 18: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1870.html

永新民俗风情录-节日风俗的相关文章

  • 余华爱情经典语录,余华爱情句子

    余华的经典语录——余华《第七天》40、我不怕死,一点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见你——余华《第七天》4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

    语文
  • 心情低落的图片压抑,心情低落的图片发朋友圈

    心情压抑的图片(心太累没人理解的说说带图片)1、有时候很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是什么也不说,只想快点睡过去,告诉自己,明天就好了。有时候,突然会觉得

    语文
  • 经典古训100句图片大全,古训名言警句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

    语文
  • 关于青春奋斗的名人名言鲁迅,关于青年奋斗的名言鲁迅

    鲁迅名言名句大全励志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路。下面是我整理的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

    语文
  • 三国群英单机版手游礼包码,三国群英手机单机版攻略

    三国群英传7五神兽洞有什么用那是多一个武将技能。青龙飞升召唤出东方的守护兽,神兽之一的青龙。玄武怒流召唤出北方的守护兽,神兽之一的玄武。白虎傲啸召唤出西方的守护兽,

    语文
  • 不收费的情感挽回专家电话,情感挽回免费咨询

    免费的情感挽回机构(揭秘情感挽回机构骗局)1、牛牛(化名)向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报案,称自己为了挽回与女友的感情,被一家名为“实花教育咨询”的情感咨询机构诈骗4万余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