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5 03:28
tags:

-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exoto)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概述


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们
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 注或只限于耳闻的微小物体
,
这个陌生的微小世界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视野从宏观的物质及现象拓宽到微观
的细胞、微生物等
,
认识世界的视 野不断扩大
,
科学探索之路越来越有挑战性。

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 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
,
引领学生利
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 物体
,
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
进步历程
,
以及在探索微观世 界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
自观察微小物体
,
查阅微小世界相关 资料等形式
,
开阔视野
,
丰富认知。

学习内容涉及光学、 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发展史等多个方面。教学时要
把握单元学习主线
,
紧紧围绕利 用工具观察各种微小物体的探究活动
,
串联起多
领域的学习内容。
学生要通过 观察多种多样的微小物体感悟使用工具观察它们的
好处
,
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应特别指出的是
,
本单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 通常所说的“微观世界”有
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
原子、
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 粒子的领域。由于观
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
,
本单元没有从物质的分子、原子、 电子这个角度


去展开
,
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 察到的微细领域
,
如较小的昆
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 br>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7.4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7.5.1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7.5.2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微小世界”单元共
7
课。


1
课“放大镜”, 是单元起始课
,
在这节课中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
进一步了
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
,
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2
课“怎样放得更大”,学生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
解显微镜的来 龙去脉
,
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
,
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
和 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
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3
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
察微小物体
,
知道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
,
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
初步感 知科
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4
课“观察 洋葱表皮细胞”,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
认识洋葱
表皮结构。本课既是学 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训练
,
也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

,
以此激 发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
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




5
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
,
发现除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
,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 本的
结构和功能单位。


6
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学生利用 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
了解
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
进一步认识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
同时了
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br>

7
课“微生物与健康”,这一节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课。学生在查阅资< br>料和研讨交流中
,
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诸
多成果。接着教师对本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
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观
察视野 的拓展进行梳理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

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
旨在帮助 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
“在太阳系中
,
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 。本单元的学
习内容在本领域的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13.1.1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
,
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 西落
的现象。

13.1.2
知道地球自转轴
(
地轴
)
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3.2.1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13.2.2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本单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地球空间领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中
,
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
拟实验 、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主要探究方法
,
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
中不断建构和 修正自己的解释模型
,
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
协同发展的模式。< br>在“昼夜交替成因”“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等主题研究中
,
都强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具体如下面的“探索昼夜交替成因”
的学习模型图。



二是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在单元学习新知之前
,
引导学
生用概念图对相关的已知进行分析、
整理
,
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
在单元
学习结束之后
,
引入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 认知模型。

本单元共
7
课。


1
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为单元的起始课
,
为了让学生奠定后续学习的
基础
,< br>教师将带领学生从回忆地球相关知识开始
,
在分析整理原来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
找到研究方向。
本课中
,
为了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 知知识的能力和提


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
,
安排了学生制作各种 地球模型
,
观察、
分析各种地球模型
的探究活动。

2
课“昼夜交替现象”,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提出、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

后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是否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会发现有很多假
说都能形成昼夜交 替现象
,
面对这样的结果
,
学生需要分析假设的相同与不同
,

过反思和研讨
,
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关键在于明确地球运动特点。


3
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延续上一课的探究
,
本课将让 学生继续
研究和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学生将通过对比阅读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

,
知道地球的运动状态是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根据地球的运动特点
,
学生
再次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
,
并最终学习用连续组图的 形式表达
自己的解释。


4
课“谁先迎来黎明”,学生认识到了地 球在自转且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后
,
本课将依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地
球的自转方向。学生需要先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
,
然后用拉圆圈的方
法模拟地球自转
,
发现不同的自转方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
进而从生活实例中感
知相对运动的原理
,
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 个可视的证据
,
推理出地球的自转
方向是自西向东。




5
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学生将在
5


6< br>两课中
,
研究学习地球公转的
特点以及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本课引导 学生了解古人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
规律
,
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圭表。
根据四季太阳高度不同
,
利用圭表模拟测
量日影的变化
,
并通过记 录、
统计、
分析数据得出四季影长的规律。
同时
,
教材安
排 了学生时间长度为一年的持续测量活动
,
希望学生能实证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6
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在了解四季变化之后
,
提出“四季变 化是
否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的研究问题
,
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本课将引导学生< br>观察公转模型图片
,
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
然后进行模拟实验,
把地球自转和
公转的相关特征表达在地球运动模型上。
教材紧接着提供地球公转 的数据和图片
等更多信息
,
让学生通过推理
,
纠正学生的“太阳公转 时
,
太阳与地球距离远近不
同是形成四季变化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7
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
学生通过网络查找、
阅读资 料
,
了解昼
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
然后再交 流、
汇报学习成果
,
加深
对问题的理解
,
提高获取、
处理、
表达信息的能力。
最后
,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
导图总结本 单元中学习到的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工具与技术

当今世界
,工具和技术紧密相连
,
技术是工具的发明与革新的基础
,
工具是技
术的变革和更迭的保障
,
二者互相融合并互相促进
,
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 展。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5 03: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3836.html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的相关文章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概述(全册)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