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6 01:47
tags:

murder-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葛天民)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




一.

骄傲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 现在思维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绩拔尖,活泼好动,较受老师表
扬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 干部、竞赛获奖、父母有权力的等尤为明显。他们对
待问题常常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 ,
“半罐水响叮当”
。这一部分学生一挨
批评,就与教师赌气,

不 听课,不回答问题,不完成作业。自傲和自卑一样,都源于错误的
自我估计,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
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类学生心理 承受能力往往更差,一但受挫,会感觉
“没面子”
,变得较为自卑。



应对:
对有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应施以”
挫折教育”

不 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
“一帆风
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同时要引导他们变挫折 为动力。注意培养学生养成
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当学生在交往中 遭遇挫折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如果学生独自克服
不了困难,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
并提供一定的帮助,
以免他们过分紧张,
影响身心健康。
教育他们把挫折与失败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



二.自卑孤僻心理



自卑心理 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
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 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
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 实际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
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 这样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
的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单亲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干部 、富家子弟、有特长的
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自尊心异常强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 耿于怀,
影响学习。
自卑孤僻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
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和黏液质。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
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心重的学 生往往很善于发现他
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 奋起直
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

“自卑型”这 类学生也有自
强、自重的愿望,也发上进,摘掉后进生的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由
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
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
心理压力又过大,
不了解自身 的优点与长处,
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
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
指责多于 鼓励,
惩罚多于引导,
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 不如人”的自卑心
理。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 因为
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自卑的学生在交往中,虽然
有良好的愿望,
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
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
很想得到别人的 肯定,
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
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的格格不入。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
由自卑引起 ,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
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 ,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
有孤独感。



应对:
对于自卑的学生,
要教育他们自尊,
自信,
不畏难 。
中学生会碰到困难是肯定的,
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当学生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教师应鼓励、 肯定。这样,学生就能体验
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于自卑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赞扬为主。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 赞扬,可以说这是人
的一种天性。赞扬赞扬可以增加人生的动力,它是一种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可以 导致自
信心的高涨,
可以使人获得动力,
发挥其潜力。

心理健康教 育要始终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
“赏
识教育”原则,多给掌声,少呵斥。多赞扬学生,用他们的优 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
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实际上,对于这类学生,批评是有弊无利的。例如对 待一个非常自卑
的学生,他好不容易举一次手,但回答是错的,教师说,
“不会你举什么手?” 这样的指责会
让他越来越越自卑,
最终可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再也没有信心回答问题 了,
假如说,
“错了,
坐下。
”这个学生的唯一的一点自信就回一扫而光。再 假如说,
“不错,今天某同学表现很积
极,请大家为他鼓掌!


这 一次掌声可能会给这位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深刻地体
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会倍增,渐渐走出 自卑的阴影。所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克服学生
自卑感的强心剂。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 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实践证明,具有
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 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
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 到自己的
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摆脱自卑就是要让他们多体验成功,让他们获得一种“原来我也能
成功,成 功竟是这样美好”的内心体验。教师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
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 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
促其上进。心理的认知是一种体会, 一种感悟,只有真正体会到了,才会感悟到,只有真正
感悟到了,才能真正提高心理水平。在心理健康教 育中要坚持“赏识教育”原则,少进行负
面刺激。



三.胆怯畏惧心理。



部分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主要是女生 ,羞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沉溺于内心活动和笔
头表达。内心活动不能外显,妨碍了思维素质的深入发展。 这类学生在心理学上和自卑的学
生一样,属黏液质或胆汁质的气质,情绪发生缓慢,不强烈,语言动作不 迅速,也易执拗,
缺乏灵活性和果断性,
也易多疑,
有高度的情绪敏感性和体验的深刻 性,
经受不了大的打击,
显得脆弱。



应对:对有自卑 、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要施以“磨难教育”
;注意不嘲笑他们。不要责怪
他们这错那错。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 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
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 似担忧的反应。焦虑对学习既有促进也有抑制,是促进
还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 括学习者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
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机械的学习,不太困难 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
习,焦虑会激起个体力求达到目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当学生遇到新的学 习情境,尤其
是遇到难度较大,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高度的焦虑往往对解决新的问题有破坏作用。处在
高度焦虑状态下的学生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
身体 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
,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
中学生 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学习焦虑。他们害怕
考试、害怕学校、害 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
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 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
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 排队、中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
因。

对人焦虑。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

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
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
到过 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考试焦虑是焦虑心理的典型表现,担心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担心成绩不好
会对自己的意像带来损害,也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担心个人对应试缺乏准备等。考试焦虑
往往受三方 影响:家长老师的期待,这是导致焦虑的外因;自信心不足是内因,它或许是家
长教师期望过高或过严与 自己能力不足的直接产物,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
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准备,
实际 上是学生为自己找
“退路”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最 终形成
“考试恐慌症”

于是焦虑心理就转为了恐惧心理。
后进生由于品德不 良或学习成绩
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
的“恐学”

“恐考”

“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 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
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 责罚等方面。
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成绩向来优秀的学
生在家长的苛刻要求之下,造成严重的焦虑和恐慌心理,成绩急速滑坡,最后不堪重负,出
现弑 母的犯罪行为。由此恐惧心理的严重程度及承受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应对: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在组织测验考试时,要从知识的基本点
出发,让 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兼顾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让他们都得到正确的评价,使各层
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 喜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要
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 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
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 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
联系,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 生选择升大学习或就业,使
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



五、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变时期,身高体重剧 增,性发育开始。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
儿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
“成人感”增强。随着生理 的变化,学生心理产生“独立”
,力
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 ,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增强。心理
学上称
“心理断乳期”

即离开父母的保护而 取得本人独立自主的时期。
思维上发展了批判性,
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含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行为 上出现“独特性”和“受暗示性”乃到“抗拒
性”

即逆反心理;
情绪上带有 冲动性,
不善于克制自己;
兴趣和愿望上带有随意性、
多变性、
狂热性,常为 了所谓讲“义气”而庇护同伴,或为同伴打抱不平;感情上具有“闭锁性”
,而
对于艰苦的学习 活动特别重要的意志品质,
则还处在比较软弱的状态。
他们有强烈的独立心,
自尊心和 好胜心。要确立自我,要求具有成人平等的地位和人格,独立决定和处理他们个人
的事,并在各种场合表 现自我。但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
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 ,对父母的管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满。对当别人的面
揭他们的短相当反感,以至顶牛,明知自己错了, 也不承认。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
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 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
找麻烦整他,
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
同学的帮助是瞧不 起他,
因此产主一

种对立情绪和
逆反心理。他们为了证实自己不在是小孩, 力图通过优异成绩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树立自
己的威信。
实际上,

他们还 没有成熟,
还处在半成熟,
半幼稚阶段。
他们自觉知识经验日增,
兴趣也日益 广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活动的欲望也就虽之增强,特别是对学校的规章
制度和社会治安,
纪律所不允许的那些个人活动欲望,
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也就产生“不让他 干什么他偏干什么”的逆反行为。



应对:

教师首先 要尊重学生,
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
学生才会尊重自己,
珍惜自己的
成绩和 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和
他们建立平等关系,
放下老师的架子,
蹲下来和他们说话,
把微笑带给学生,
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即使是批评,也注意不当其他学生的面,以说服为主,摆事
实,讲道理,
使学生觉得老师的确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为了他们好。
这样学生才会信任 老师,
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而不是“对着老师

murder-


murder-


murder-


murder-


murder-


murder-


murder-


murder-



本文更新与2021-01-26 01: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8441.html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