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6 02:06
tags:

静物简笔画-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宗泐)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 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
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 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
)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
)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 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
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
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 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
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 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
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 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
理论依据,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 效率。另一方面,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
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 方法提供帮助。


3.
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
“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
)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
)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
(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 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
展,不能“揠苗助长”< br>,否则,欲速则不达。


4.
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
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而且可以 改变。
他用模仿学习、
抗拒诱惑等实验研
究儿童品德的形成,
指出决定儿童道 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
客观条件、
榜样
与强化作用等,
认为通 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
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
还认为通过榜
样的影响可以抗拒 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 成果,
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品德教育中,

育者应 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
并为
学 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
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
评和教育。


5.
分析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1.
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身体的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2.
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的。



(二)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早熟与晚熟是青少年在 发育高峰出现的时间和发育的实际速度上的差异。
早熟的男孩和
晚熟的女孩相对有利。

早熟的男孩:他们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他们身体上成熟,有利于形成更为积
极的社 会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信心的发展。


晚熟的男孩:在各个方面不利,容易造 成负面的自我概念、不适当感、依赖、被拒绝以及
无法控制的感觉。

早熟的女孩:会 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
的感觉,
易使她们心 理焦虑、
紧张与负担过重,
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
形成不良自我概念。


晚熟的女孩:由于心理上的单纯,也会有较少的社会压力,而有较多的机会与同龄男孩发展比较平稳的人际关系,会有较多的焦虑以及自我怀疑。

(三)特定生理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四)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1.
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性别的认识。

2.
对自己向往和爱慕异性那种比较特殊的感受或体验的领会和理解。

3.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6.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青少年心理发展属于个体从出生到成熟 的积极的、
持续的、
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青少年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
3
.不平衡性。
4
.个别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 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
也不可逾越:

1
)就总体发展
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
)不 同的心
理内容,
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
发展的起 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
期上有不同。

3
)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



7.
试分析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试分 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
参考价值)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 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
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
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 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
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


1.
感觉运动阶段
(0-2

,
婴儿期
) 主要靠视觉、
听觉、
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探索周围世界;
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 之间的关
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个体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2.
前运算阶段
(2--7
岁,学前期
)
各种 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
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
促使儿童日益频繁
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出现了“表象性思维”


3.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小学
)
守恒概念的形成 ;
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出现;
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别人的所思所想的
去 自我中心,以及具体逻辑推理并使其序列化的能力形成。

4.
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初中
)
个体的思维已超 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进行假设
-
演绎推理;能够进行 抽象思维或命题推理。


评价

大量研究表明,
皮亚杰揭 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
发展阶段的顺序是不
可改变的。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 文化背景条件下存在阶段过渡的特殊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受到的批评: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

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对教育的参考价值:

1.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br>皮亚杰认为,
学习从属于发展,
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 必须通
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实现,
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 br>各门
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性大于实用性

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点 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遵循儿童认
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针对个别 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尽量与学生面对面沟通,
让他用自己的话说出他对问题的
看法及解题思路; 第二,
对于答错的学生,应让他在毫无恐惧的情景下,说明对问题性质的
了解及思维过程。
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教育训练可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



8.
试分析评价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1.
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 素。人的心理的发展不只受生物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社会
的制约。社会因素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 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2.
内化与语言:内化:个体将社会环境中的知识 转化到自己心理结构中的过程。在内化的过
程中,语言起到了很关键的中介和工具作用



3.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 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茨基强调,
教学应适应 最近发展区,
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
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
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1.
教育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应该将学生置于

由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

的境地,在教师的辅助下学习新知识。

2.
实施支架式教学

将学习者看做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教师的帮 助只是一种必要的辅助和支持,
应逐渐让学生
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静物简笔画-



本文更新与2021-01-26 02: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68648.html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