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26 08:11
tags:

-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唐子安)
第一章

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
.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
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 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
确”的形式方面。

4.
博克:
18
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
类似情感的 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
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
美是理念

2.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
朱光潜
:
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
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


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



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
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
“自觉”


2.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



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


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
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
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 br>通过学习本章内容,
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
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
善的 关系,
培养学员的
审美能力,
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
欣 赏美,
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
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美的本质及根源

2
、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
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
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美是什么?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有人说美是泰山的日出,有人说美是雷
锋的心灵, 也有人说美是贝多芬的音乐、李白的诗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相同。宋玉
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 一位绝世佳人: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东家之子。东家 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
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看到这段文字,每个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美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能是王昭君、杨
贵妃、貂蝉、西施。宋玉认为这样一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 然
而笑的女人就是最美的女人,他眼中的美人与我们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生活中,人们
对美 的理解是不同的。同样是雕塑,有的可能认为中规中矩的屈原像很美,有的可能认为
裸体的掷铁饼者很美 。同样是风景,有人觉得江南很美,有人认为大山很美,有人认为落
霞很美,甚至有人认为大漠黄沙很美 。


其实,这些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美的感受,并没有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 br>“美是
什么?”人类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 br>出来。

柏拉图曾经在他的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 希庇
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苏格拉底:
“美是什么”?

希庇阿斯:
“美就是一位年轻
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
“一匹母马或一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但这还不是美本身。这
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 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希庇阿斯:
“黄金是使事物
成其美的。
”一件事物纵然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格拉底:
“希腊大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女神雅典娜时并没有用黄金做她的眼或面孔,用的
是象 牙。而且他雕两个眼珠子不用象牙,用的是云石。由于象牙和云石配合得很恰当,所
以雕像很美。


希庇阿斯:
“恰当是美的”
。苏格拉底认为恰当使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 它们
实际美,隐瞒了事物真正的本质。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的内容。所以
他 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
是一块石头,一块 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


两人辩来辩去,
仍然 没有能够解决“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没能准确地概括出美的根源和美
的本质。从这场讨论 中他们得出一个结论:
“美是难的。



自柏拉图来之后,人们一 直试图探索美的根源和本质,给美一个定义,但却始终未能
找到满意的答案,以至于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 说:
“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

(转
引自《美学》杂志,
1 982
年第
3
期,第
115
页。
)为什么美的本质成为一个 难解之谜?这
-
3
-
一方面是因为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正如 席勒在他的诗歌《美》中所说:
“你万
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 你的统一。
”美的个别的具体的
形态可以把握,但是美所呈现的形态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 美的这种普遍性使美的本
质很难寻求。当人们从这一种美的形式中似乎找到了对美的品质的说明时,却会 发现不能
用它来说明另一种美的形式的品质,要找到美的事物的共同品质无异于大海捞针。另一方
面,人的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使得人对美的感受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由于主体情况不同,会
对同一事物作 出不同评价。同一人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因时间、环境、心境的不同作出不同
的审美评价。这都增加了对美 的认识的困难。

然而,世界的一切都是可探究的,尽管美是“难”的,但是美的根源和本质仍 然可以
逐步被人认识、被揭示。历史上的美学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下面向大家介绍美学史上
关于美是什么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节



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
.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 斯为首的一群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认为事物的
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宇宙万物按照一定的数 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
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
不管什 么事物,
也不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都可以还原为数。他们说“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 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
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数既然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就是美的本质 。问题是,世界
上不仅有美,
也有丑,
丑不是也可以还原为数吗?那么,
什么 样的数与数的关系是美的呢?
和谐。和谐的数与数的关系就是美本身。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 称。一切立体
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再就是黄金分割比,即
1: 0.618.
这可以通过正五角星的研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边,它们的比率就是
1:0. 618
。在毕
达哥拉斯派看来,任何事物只要符合黄金分割比都是美的。

2.
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
—公 元前
399
),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认为, 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他合不合目的。比如矛和
盾,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 御的时候,盾是美的。反过来,再好的矛与盾,也是丑的。
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 用。”

-
4
-

3.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
确”的形式方面。“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

事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个质料因,
一个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高一等。比如一 块砖头,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它的
形式,砖头高于泥巴。一团泥可以变成泥塑变成艺术品, 并且具有审美价值了。形式的变
化催生了美。

4.
博克:
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 质”。例如形体大小、颜色变化、明暗对比等,这就是美所
依存的特质。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 巧、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
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5.< br>羊大为美。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也注重它的物质特性,比如大小,对称等。“美”
最初的形态和含 义:其一是“羊大为美”,其二是“羊人为美”。
(
“羊人”是头戴羊面
具跳娱神舞的 巫师。
)
《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

此外,美在大小、对称、距离上体现。楚灵王:台美夫?

伍举:夫美者,上下、内< br>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见,在战国时期中国也有人认为美在事物外在的属
性、形式 。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
美是理念

柏拉图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观点,他认为美来自永恒的理 念,人要到精神世界中
去寻找美。例如桌子,世界上有很多,但它们都叫桌子,也都是桌子,不管它的形 状大小
如何都是桌子。因此桌子这个概念,就是天下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
念。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念是最高层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现实是第二层
世界,是对理念 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则是第三层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
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而美便在 事物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存在的一种理念——“美
本身”。柏拉图正确地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 ”和“什么是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他
认为“美本身”派生出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是美的本源。 他说:“这美本身,加到
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 个人,一
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显然,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后来新柏拉
图的创始人普洛丁进一步把“美是理念”神秘化,甚至直接用“神”来代替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9
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发展和完善了“美
是理念”的说法。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断
-
5
-
运动着的绝对理念。它在自身的运动中“外化”出各种现象。首先是现实自然 界,然后是
人类社会,最后是人的精神。艺术就是用感性的形象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审美就是对事物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
(
黑格尔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
)
他继承了柏拉 图关于世界的三个
层次说。但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的“理念”是空洞的、抽象的,是 脱
离了个别的一般,是永恒不变的万物的模式;而黑格尔所谓的“理念”
,则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是自身矛盾着的辩证统一体。他认为美是具体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内容
和形式的统 一,主观和客观地统一。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具有合理的内核,但他
的出发点仍然是抽象的“理 念”
,因此也是唯心的。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1 8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 br>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与黑
格尔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从先验论角度出发强调:
“至于审美的规定根
据,我们 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4.
美恶皆在其心
< br>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学者把人心看作美的本源。儒家经典《礼记》
“美恶皆在其心”
。柳< br>宗元认为不存在一种客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
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 彰”

(通过人的
审美活动)发现、唤醒、照亮。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 解读:美不是天生自
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同一
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 的历史
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美,只要有人感到它,
它就 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高尔泰的主观主义)

美来自人心的观点,把美 从神秘的“理念”中解脱出来,肯定了美与人的关系,重视
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对我们认识美的本质有借 鉴。但是,它由人们美感的差异性推论出美
是主观观念,混淆了美与美感的界限。用美感来代替美,用审 美情趣,审美经验来代替美
的事物、美的属性,显然是以偏概全。这种把美说成是心灵的产物,是一种主 观唯心主义
观点,它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抹杀了物与心的关系、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割裂开主客二体就无法感受到美。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
6
-

为了摆脱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片面性,一些美学家提出:美既不在客 观自然属性,也不
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
狄 德罗的美在关系。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明确地提出“关系”产生美的效果。
他说 “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他认为美
是事物的客 观关系,是随着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客观存在的“美”
不能脱离主观体验而存在, 是与主观体验构成统一关系。由此,他提出三种“美”
:第一
种是“实在的美”
,即客 观对象自身的秩序、对称、比例和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内在关系;
第二种是“相对的美”
,即主体 把客观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构成的关系。美的对象是
否存在,依赖于它是否被主体审美感知。比如这 样的诗句“我的爱人是朵红红的玫瑰,在
初夏的五月开放,和谐而又合拍”
,玫瑰被感知才是美 的存在。第三种是虚构的美,实际
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2.
朱光 潜
:
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
在心, 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这是狄德罗的启蒙主义美学与美育思想的继承。他认为< br>“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经
不纯是自 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美感的对
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 的形象的社会的物。美学多研究的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
生,具有什么性质和价值,发生什么作用; 至于自然物(社会现象在未成为艺术形象时,
也可以看作自然物
)
则是科学的对象。< br>”

这种“美在关系”的观点,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强调了美的社会内容,强调了从
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但是,这种“关系”
论没 有完全同人类社会历史深刻地联系起来,因此,也是片面的、宽泛的,甚至模糊的。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五星红旗。他认为我们感到五星红旗美,
并不是因为一块 红布,几个黄星就觉得他美。它的美只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
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 人民和社会,而这种代表是客观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它
才美,它的美,既是客观(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 和情趣)
,又是社会(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而存在)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依存人的 主观意识和情趣。



第二节


美的根源

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作了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但是,
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受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他们对美的根源及本质的
-
7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26 08: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70868.html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