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人教版新课标《体育与健康 高中全一册》教师用书第一章 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22:55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praise)


第一章



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



运动参与是高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目标之一。只有积极自觉地参与,


才能实现体育运动的 目标;


科学的锻炼,


主要说明仅仅是积极地参与而不能用科学的 方法锻


炼,体育的目标也是不能实现的。“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课程标准》为什么把运动参与提高到五个方面的首要方面 ?因为只有积极的参与体


育锻炼,


才能有效地发展体能,


学会和掌握运动技能,


改善健康状况,


形成良 好的生活方式。


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十分强调运动参与,将运动参与作为重要的评价指 标之一。



有人说体育锻炼是双刃剑,如果不讲究科学的锻炼,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


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使学生懂得并教会他们用科 学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



本章教科书的内容,包括“自觉参与 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两个部


分。


自觉参与体 育锻炼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并通过自我评价表


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然后设置探究园地来帮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p>


科学锻炼,


全面


发展体能首先介绍体能与 健康的关系和如何评价自己的体能状况,


然后针对不同体能要素分


别介绍锻炼的方法,最后是制订锻炼计划的方法和程序及有关原则。



教科书中本章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学时安排



自觉


参与


体育





怎样


自觉


参与

< br>体育





体能


与健




全面发展体能



了解


与科学锻炼


你的


体能




2



3


教学建议



自觉参与



体育锻炼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结合 学时安排或


利用风雨课,选择专题讲授、实践课渗


透、组织学生 参观、讨论、观看录像等


多种方式进行。



自觉参与和



科学锻炼



发展


体能


的内


容和




制订


个人

< br>体能


发展



< br>



第一节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一、教学目标



1.

< br>使学生掌握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



2.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知道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教科书中本节 分为两个部分:



何谓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





前者是让学生对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自觉意识;


后 者引


导学生正确应对体育锻炼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力图在体育实践行为上给予一些指导。



本节导言对高中学生经过多年的体育活动进行了概述。学生进 入高中以后,对体育锻


炼的兴趣、


爱好逐步趋于稳定,


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这些构成了高中


学生能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基础。


正文首先介绍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含 义,


并着重介


绍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在心理、

学习体验等方面给学生带来的益处,


然后提供一个自我评价表,

让学生了解自觉参与有哪些要素。评价表共列出了七项自觉参与的要素:



1.


具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2.


遵守课堂常规,自觉、积极地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3.


有意识的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制订锻炼计划;



4.


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并与同学一 起锻炼;



5.


主动学习科学的锻炼方法;



6.


积极参加课外、校外、节假日的体育活动;


7.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积极与他人合作。



这七项要素涵盖了知识、动机、信念、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比较 全面地描


述了自觉参与的重要表现。


这七项要素放在教科书中,


并不是要学生去记忆,


去背诵,


而是< /p>


要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这七项内容相对照,


看看自己在哪些方 面做得较好,


哪些方面还


需要提高,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促使 自我不断进步。



为了进一步说明有规律参与运动的益处,进一 步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参与的意识,教科


书又提供了一个案例。


将 张帆和王飞在参与体育学习中的不同认识与表现进行对比,


引导学


生分析二人的自觉性和进行篮球学习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自己参与 体育


锻炼对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有什么益处。


在这一部分,


教科书对几个关键点提出了有关问题,


引导学生去主动反思,


去深入探究,


而不是简单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而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本节的第二部分是



怎样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认识到自觉锻炼的重要意义,有了坚


持锻炼的决心并不等于就是自觉进行了锻炼。


该部分通过一个探究园地引导学生结合自 己的


情况找到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切入点。


在探究园地中教科书 提出了探究的目的和问题,


引导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作为探究的 出发点,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


交流、


访 谈来收集资料,


分析


结果,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并与其他同 学交流和分享。为了帮助高中生搞好这个调查,


在教科书中还进行了提示,


对自觉性的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有助于高中学生


制订出较完善的计划。


通过完成探究园地的要求和问题,

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已得到的认识,


使其能够克服多种困难来坚持锻炼。

< p>


(二)知识点



1.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素。



2.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3.


如何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三)教与学重点及难点



1.


教与学重点: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素。



2.


教与学难点: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怎样实现自觉参与体育


锻炼。



三、教与学策略



(一)教法策略



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 课程的教学要达成引导学生自觉、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这一目


标。

本节教科书的内容是从提高学生理性认识的角度切入进行编写,


设置了一些学生活动 的


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渗透到实践课中来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而不设讲授 课;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 炼。



要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 观念,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


中,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克服那种以教师、

< br>教材为中


心的倾向,


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 空间,


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用体育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


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 趣,


体验体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


意识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 /p>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学练的目标。




允许学生对所学练的锻炼方法有所质疑和选择,从而参与到 学练过程中。




鼓励学生利用学校 以外的资源,或学习学校中没有开展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




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练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设计评价 方案和指标。




要求学生对自己学练的情况进行反思。



教师除了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自觉参与的意识以外,


还应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在课外阅读教材,


在课上结合实践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组织探


究活动。



例如,在一个单元开始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科书,了解自觉参与的


重要意义,


思考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在课 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教科书中的案例进一步进行


讨论。


教科书中 的案例是篮球的学练,


但并非只有篮球教学中会出现有的同学浅尝辄止,



的同学认真刻苦,


自觉参与的情况。


因此讨论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将要学练的具体项目来进行,


通过简短的讨论帮助学 生总结出所学项目的锻炼要求,


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相应运动项

目的学练过程中。


本节教科书中的探究园地比较复杂,


可以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高中体育


学习经验以后组织学生在课外分组进行研究,利用


3



4


个星期的时间 来完成。教师要做好


充分的指导工作的准备,


从最初的提出假设 ,


到最后的交流与分析都要给予指导,


特别是在


实施和分析结论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


常常会把计划设计得比较


庞大,


导致最后难以完成,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设计,


得出的结论要能够


指导自己参与体育锻炼。



(二)学法策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 一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节的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


教师在指导和布置课外自学时,


可以通过提出多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 p>
让学生带着问题


去自学。例如,对于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要素这一知识点< /p>


,


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哪位同


学认为 自己做到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什么?具体有哪些表现?让学生将自己的表现与


教科书 中的自我评价进行比较并找出其中的差距,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想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除了让他们理解自觉参与的意义以外,重要的是

让他们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


在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行为。


但是不同的人


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需要采取的 措施和行为并不一致,


教科书中也难以提供完全统一、


适用


的方法和措施,但探究园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自觉参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由于每位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其体 育的能力也各


不相同,


可以引导同学间相互交流体育学习的经验 和体会,


相互帮助,


提高认识,


更好地 参


与体育学习。


参与体育锻炼不是一天、


两天的事情,


需要长期坚持,


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自


己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共同锻炼提高的方式来达成运动参与的目标。



(三)评价与激励策略



由于本节 的学习目标不仅是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自觉参与的


学习态度,提 高参与的水平,因此对于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进行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的态度、


表现和学练 的过程,以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1.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


根据本校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




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为达到目标而反复练习?




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


< /p>


2.


情意表现。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意表现。如能 否战胜困难,坚持参


与锻炼等内容。



3.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对于评价的手段,既可以采用定量的评价,也可以采用定性的< /p>


评价。


例如出勤次数就可以作为定量评价的内容,


而教科书中提供的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要


素表就可以作为定性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价、


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

< p>
合。


特别是采用自我评价,


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 己的行为,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还可以利


用教科书中的有关评价表来激励学生进步,


例如,


教科书中提 供的自我评价表,


在一个单元


学习初始可以用作给学生提出自觉 学习的要求,而到了单元学习中又可以用于进行过程评


价,


激发 学生不断努力进步,


如果是在学期末,


还可被用作终结性的评价 。


而教科书中的探


究园地则可以作为每位同学参与体育与健康学 习的一个资料,作为档案袋评价的一个材料。



4.

< p>
鼓励有个性地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不仅仅是停留在按照教

< br>师的要求去活动,


更重要的是能够主动地选择锻炼的手段和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模式,


制订适合自己健康情况的锻炼计划,


甚至可以将所学的锻炼方法进行适当变化或改造,


增加


趣味性和锻炼的实效。


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 定,


鼓励他们有所创新,



持锻炼。< /p>



5.


课程标准中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 出了水平六的发展性目标为:在坚持参与体育锻


炼的基础上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虽然教科书中没有对这些方面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



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体育骨干、


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


引导学生带领同伴一起


参与体育锻炼,并对这样的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给予 适当的鼓励。



四、资料拓展



参考文献



1.


王荣伟



试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心态的建构【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2


2.






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 /p>


J




人民教育


2003.22


3.


季浏等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4


第二节



全面发展体能和科学锻炼




一、教学目标



1.

< br>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体能。



2.


指导学生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订和实施锻炼计划。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本节教科书共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体能与健康,首先从健康的角度说明良好体


能的重要性,以引 导学生加强锻炼,提高体能;第二部分:了解你的体能状况,主要是向学


生介绍如何评价 自己的体能状况;


第三部分:


发展体能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体能的不同要素,


特别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

< br>分别介绍如何科学锻炼,


不断提高;


第四部分:


制订个人体


能发展计划,


主要从整体上确定科学 锻炼的原则,


以及根据原则制订计划的具体步骤和实施


方法。< /p>



本节首先是向学生介绍良好体能对于健康、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 意义,帮助学生认识


到体能的重要性。


并通过一幅图对比来说明 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的不


同作用。


这幅图 包含了六张照片:


将自行车运动员比赛和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场景对照,



展现速度素质;


用体操运动员比赛中的优美姿态和成 年人困难地弯腰拾取东西进行对比,



表现柔韧性对于竞技运动 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用举重运动员的挺举和学生吃力地肩背沉重


的书包并手抱教科书的情景,


来表现力量在竞技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p>
最后还向学生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体能的重要性 。



本节第二部分,是让学生明确要发展体能,首先应了解自己 的体能状况。了解体能状


况的方法多种多样,


每一个高中学生都 要参加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


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学生 体能发展的状况,


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各校可参照


《学生体质健康 标准》


来安排体


能的测试。


因此,


在这里教科书就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介绍和测试评价体能结合起来。



先介绍高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哪些项目,


并用相关链 接来说明如何进行选测;


然后向


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为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



800


米跑


测试指标



身高标


肺活量体


(女)



台阶试验



50


米跑



准体重



重指数



1


000


米跑


(男)




间接



部分反



反映心



在一定

程度上反


映高中生


心肺耐力


的水平




反映速


度、爆发


力、


柔韧、


反应时、


灵敏性等


综合能力



映 心肺耐


肺耐力,


反映身


评价功能



力,特别


特别是心


体成分


是肺的功


血管的功


的状况







测试指标



立定跳


握力体重


坐位体前


仰卧起坐






指数






反映



主要反



主要反

爆发


映腰腹部


映上肢的



反映人


力、协


的肌肉力


肌肉力量


评价功能



体的柔韧



调性等

< br>量和耐


和耐力,



< p>
综合能


力,以及


间接反映




柔韧性



全身力量



教科书还提供了一份案例─ ─李强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引导学生根据附录


对他进行评价,从而教会学生根 据体能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价。



第三部分,具体介绍发展体能的内容和方法。



● 发展心肺耐力。首先介绍心肺耐力的锻炼方法。长跑是最简便、最常用的发展心肺< /p>


耐力的方法。


但是学生普遍不喜欢长跑,


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比较枯燥,


没有趣味性,


还比


较艰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 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的精神;


另一方面教科书也给出了多种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有丰富的选择空间。< /p>


教科


书中列出的锻炼项目有多种,例如常见的长跑类的锻炼手段, 如慢跑、走跑交替、快走、远


足等。


远足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 式,


到郊外或公园中进行长时间的远足,


既能激发学生的


兴趣,也是一种发展心肺耐力的有效手段。



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快走、远足都应该有一定的强度,不是随心所欲的散步,


步行 的速度应保持在


120



/

< p>
分钟以上,并逐步提高;而采用慢跑的方式进行锻炼则不能跑


得过快,


当然也不能太慢,


否则对心肺耐力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

< p>
教科书中介绍的锻炼方式


很多,


对发展心肺耐力都 有各自的作用。


但是,


在锻炼中有一个共同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 要


控制好锻炼的强度,


以保证进行的是有氧运动,


从而达到发展心肺耐力的目的。


控制锻炼强


度的方法 有多种,


其中心率是评定和调控运动强度的简易指标


(参见参考 资料)



此外还可


以用吸氧量、


血乳酸浓度、


主观感受,


以及自行车功率计、


跑台功率计等多种方式来推算评


定运动强度。

< br>那么运动强度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对促进心肺耐力效果最好呢?教科书中介绍了


由最 大心率推算靶心率的方法来确定有氧运动强度的公式。


靶心率就是根据锻炼者的具体情< /p>


况而确定的适宜锻炼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


学生在这个心率范围 内进行锻炼最有利于提高


体能,


促进健康。

教科书中介绍的靶心率计算方法是通过最大心率的方法来推算靶心率。


< p>
心率是一个范围,教科书中提供的公式是:



22 0-


年龄)×65%~


80%


。对于这 个范围,有几


点要说明:(


1


)这个公 式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一部分(


220-


年龄),是根据年 龄推算


最大心率次数的公式;



2


)以往的研究认为靶心率的范围是


70%



85%


,但根据这几年的研


究认为,低 强度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在改善心脏功能和能力方面并不亚于高强度运动训


练,采用< /p>


70%



85%


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锻炼比较适合有一定锻炼基础的人,而对于普通高


中学生来说采用< /p>


65%



80%


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锻炼比较合适;



3


)对于体能基础较差的同


学来说,


进行体育锻炼一定要注意循 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采用靶心率的下限强度开始进行锻


炼,不应 急于求成。



● 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爆发力。为了便于 对比说明,教科书将肌肉力量、肌肉


耐力,


爆发力的锻炼方法一 起进行了介绍和对比说明。


教科书首先说明了这三种体能之间既


有联系也有区别的关系,


并通过一幅对比图直观地说明通过力量练习可以使肌纤维增粗,



效提高肌肉力量。


通过这样的内容引 导学生在准备进行锻炼时,


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针对性地


安排锻炼 。


对于具体的锻炼方式,


由于力量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可能 全部一一列举,



此教科书进行了较概括的说明,


基本涵盖了力量练习的各种方式,


并有简单的举例。


在实践


学练的小栏目中,


通过给学生提问,

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


并引出下文──如何调控锻炼的


强度 。


一般来说,


力量练习总是进行多次重复对抗一定阻力的一种练 习,


教科书中介绍了用


“RM”来定量描述锻炼的强度。


RM


是英文


Repetition


Maximum


的缩写,直译为最大重复次


数,


这是一个针对个人情况的强度指标,


是指在肌肉疲劳前完成一定 次数的最大负荷。


以推


举杠铃为例,如果一个人能将

< p>
25


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


10

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


10


次的负


荷重量为


25


公斤)



30


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


7



(即最大重复次数为


7


次的负荷重量为


30


公斤),


35

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


3


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


3


次的负荷量为


35


公斤) ,


40


公斤的杠铃最多推举


1


次(即最大重复次数为


1


次的负荷重量为


40


公斤)。那么该练习者


1RM

< p>
负荷就是


40


公斤,


3R M


负荷就是


35


公斤,


7RM


负荷就是


30


公斤,< /p>


10RM


负荷就是


25

< br>公


斤。对于


RM


的理解和使用有 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


)对于不 同的人来说,由于锻炼的


基础不同,


要想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 展,


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负荷进行锻炼,


RM


充分考虑了个体的差异;(


2


)对于同一个人尽 全力去锻炼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强度进行


练习能够重复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 p>
负荷强度和重复次数还存在一种反比关系,


因此可以用重

< br>复次数来对应练习的强度。采用


RM


来描述锻炼时应采取 的负荷强度可以有利于练习者根据


统一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安排锻炼,并且同时 也说明了每组锻炼的量。



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 发力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于对抗阻


力练习的强度、


次数和组数的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一般来说发展绝对力量 的负荷强度


应该大,重复次数少;而发展爆发力的强度应该较小些,重复次数多些,并且 要快推慢放;


发展肌肉耐力的强度应该更小,


但是重复次数要更 多。


教科书提供了一个不同强度和组数力


量练习对肌肉影响的资 料,


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材料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


有针对性地进 行锻


炼,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等。



● 发展柔韧性。柔韧性也是重要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教科书首先用一幅图显示成< /p>


年人柔韧性下降,


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来 强调良好柔韧性与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注意 加强柔韧性的练习,


同时还强调发展柔韧性应针对特定的关节进行练习,


全面


发展。


同样教科书也给出了多种具体的锻炼方式,


供学生自主选择使用。


并且说明柔韧性练


习需要持之以恒,做到每周三次以上,每次练习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循序渐进。此外,教科

书还利用“实践与体验”和“试一试”这两个栏目教给学生一些实用性非常强的锻炼小窍

门,帮助学生科学发展柔韧性。



● 改善身体成分。体育 锻炼对于控制体重,改善身体成分,通俗的讲就是“减肥”也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只有科学锻炼才能有效地改善身体成分,


控制体重。


教科书中首先


介绍什么样的人需要“减肥”,


然后介 绍减肥的锻炼方法。


减肥的锻炼方式主要是有氧运动,


与改善心 肺耐力的锻炼方式基本一致,


但是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教科书中将二者进


行对比说明,


并引导高中学生进行分析,


教会他们科学地进行降体重的体育锻炼。


由于控制

< br>体重不仅需要坚持体育锻炼,


同时还应该调整饮食。


这样 一方面限制热量的摄入,


另一方面


加大运动量,


增加热量消耗,


从两个方面改善身体成分。


这个过程需 要不断坚持,


只有改变


旧的生活习惯,


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最终实现改善身体成分、


控制体重的目标。

为了帮


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教科书中利用一个 “跟我做”的栏目,


提出三项改变生活


习惯的实用方法,帮助学 生改善生活习惯。



● 提高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教科书还专

门对如何提高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进行了介绍。


并特别强调人是一个整体,


应该在全面发


展各种体能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某些体能,


以促进技术动作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对于发展


与运 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教科书还提出四条建议,


特别强调发展体能 要多和自己比,


以引导


高中生正确地进行发展运动技能的练习。



本节教科书的第四部分是介绍制订个人体能发展计划。首先设 计一个自我评测,提供


了能够有计划地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


8< /p>


种表现;


引导学生将之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

< br>思考,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科学参与锻炼的水平,


从而通过 有关内容的学习,


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锻炼


计划,


更好的强身健体。


制订和实施锻炼计划要符合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 p>
这些原则在初中


教科书中已经有所介绍,


因此本节 就没有重复讲述。


教科书中详细说明了制订和实施锻炼计


划的步 骤和程序,


学生依据这个程序就可以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了。

最后教科书还介


绍了体育锻炼的次数、强度和时间原则(


F IT


原则),这个原则对于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有


较强的指导作 用,


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高中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 运用这项原则


来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


将能有效地提高锻炼的实 效性,


并且为他们终身的科学参与锻炼奠


定了基础。

< p>
最后教科书给出一个案例分析,


让学生帮助李强制订锻炼计划,

< p>
以落实前面所介


绍的如何制订锻炼计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实际上是进一步具体引导学生制订个人体能发展


计划。



(二)知识点



1.


科学锻炼是什么。



2.


体能与健康的关系。


< p>
3.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科学评价自身体能状况。



4.


科学发展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 力和爆发力的锻炼方法、原理和实


践,以及改善身体成分的锻炼方法、原理和实践。



5.


制订和实施锻炼计划的步骤和程序及 有关原则。



(三)教与学重点及难点



1.


教与学重点:(


1


)发展体能的科学锻炼方法;(


2


)如何制订锻炼计划 。



2.


教与学难点:用“靶心率”和 “RM”的原理与方法分别调控有氧锻炼和力量练习的


强度。



三、教与学策略



(一)教法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 了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以外,特别应注意将本课的内容渗透到实


践课的教学中,


通过实际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



注意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与上一节相比,


本节内容的重点应是提高学生参与体


育锻炼的 科学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 方法和手段,


另一


方面要教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道理。


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


体验,获得感性的 认识;同时在理论课中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而且知道为什么 要这样锻炼。



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兴趣,让学生去思考,讨论 ,总结。例如讲授体能与健康的关系


这个内容时,


由于初中已经 介绍了有关的体能知识,


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体育锻炼的体


验和生活实际来举出不同的例子说明良好体能的重要性,并进行总结,而教师主要起点拨、


引导的作用,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


正认识到体能对于健康的意义。


“ 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了解自己的体能”这个学习


内容,


也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来进行,


特别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进行教


学和讲授,


教科书中提供了一个案例──李强的测试成绩,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来对这


个案例进行分析处理,

< br>学会方法,


能够举一反三;


然后让学生分别分析自己的体 能情况,



出结论。


本节教科书的第四 部分是制订和实施体能发展计划,


可以与以上内容一并讲授,



为了解自己体能状况也是实施体能发展计划的重要一环。


在讲授 这一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关注


自己的锻炼情况,


一方面是要教会学 生科学地制订和实施锻炼计划的程序和步骤;


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体育实践。



在向学生介绍如何发展体能的 内容与方法时,可以结合实践课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以


下几种形式:


1.


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制订出自己的体能发展计划 ,每次体育课时,利用少量时


间进行专门的练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


组成锻炼兴趣小组,针对专门的体能要素进行锻 炼和发展。在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


进行练习,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进行指导。

< p>


3.


由教师组织,在一个单元中的某几节课针对 专门的体能要素进行学习和实践,也可


以在一个单元中针对若干体能要素进行专门的学习 和实践。



4.


根据实践课的内容进行 发展体能的练习。如,结合长跑的教学掌握使用靶心率来调


控运动强度。



5.


在选项学习中,为提高运动技能进行发展相应的 与运动技能有关体能的学练。



教师在实践课中进行有关体能的 学练时也要注意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对于不同的


体能要素可结合体育实践进行介绍,


从而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


例如在针对发展灵敏性的学


练时,


可以举例如下:


篮球跳起投篮而遇到对方 封盖时,


就要改变原来的投篮动作,


或者将

球传出;


在快速运球过程中,


遇到对方堵截,


就要灵活采取突然变向运球或者背后运球、



身运球 等动作绕过防守队员,


取得突破成功等等。


这些都说明灵敏性在 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


用,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二)学法策略



本节的学习内容不仅 具有理论性,同时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内容,教科书中的内容给


学生进行提高体能的锻炼 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手段,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自主


进行学练或者组成锻炼小组,


共同提高。


教科书中设置了思考 、


讨论、


提示等栏目促进学生


反思和探 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来改善学生的学法,


引导他们通过自己


的探究掌握知识。



1.


探究学习



对于“良好体能的意义(良好体能与健康的关系)”“评测自己的体能”等内容都可


以 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良好体能的意义有很多,


作为高 中学生,


特别是经常进行


锻炼的学生应该都有各自的体验,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零散的个人体验进行归纳总结,


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从而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


教师在引导时可以让学生概括地


进行叙述,


也可以针对某种体能要素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特别是后者可以结合某项体能要


素的学练进行。


探究 内容的来源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也可以是他人的感受,


还可


以是通过报刊、


书本或网络得来的资料,


有了初步的资料以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体


验和 感受进行总结,


并从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归纳。此 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


考提高这些体能需要采取哪些锻炼方法和 手段最为有效,


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评测自


己体能这一学习内容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每个学生都需要参加学 生体质健康标


准的测试,这项测试与体能的关系如何,每一项测试都反映了哪些体能要素 的状况等问题,


都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发展体能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一


般性的原理,


从多种多样的锻炼方式中选择并实施适合自己的体 育锻炼方式,


而这个选择和


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p>


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理论知识并有了多种初步的运动体验以


后,


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如何进行发展体能的锻炼,


参照教 科书中的步骤和程


序,


确定锻炼的方式以及强度、


持续时间和次数,


并加以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 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给每位学生留有探 究的空间,


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


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巩固 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体能。



2.


自主学习



由于每个人的体能状况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发展体能的自主


学 习,


坚持锻炼将更有利于自身体能的提高。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 应让学生提出各自发展体能的目标,


制订学练的计划。


教师从旁 帮助学生分析自己


的具体情况和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准确,所制订的锻炼计 划符合实际条件。



●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坚持锻炼、发展体 能、促进健康的意识和决心,加强自主学习


的内驱力。



● 学练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不断完善锻炼的策略 ,


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


锻炼效果。


教师 可引导学生通过设置适宜的短期目标、


调整锻炼的方式、


采用适 当的负荷强


度等手段不断获得成功感,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3.


合作学习



组成锻炼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促进高中生


坚 持锻炼提高体能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发展体能的学练过程中也可以组成锻炼小组,


采用合


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练,


通过同伴间的 帮助和相互鼓励将更有利于发展体能目标的实现。



外,很多体 能的锻炼方法也需要同伴的配合才能合作完成。



(三)评价与激励策略



本节的学习目 标是让学生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体能,以及有计划地科学参与体育


锻炼。学生不仅应 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制订锻炼计划;更重要的是要求学以致用,


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进行锻炼,


提高体能。


因此本节的评 价,


一方面


可以参考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进行体能的测 评,


看学生的体能及进步幅度;


另一方


面还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有关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



1.


体能的评价


体能的评价不仅应是对本节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估,更是课程标准中学生评价的重要方


面。


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的评价时,


在学期


(单元)


初和学期


(单元)


末 根据本学期


(单


元)


的实践课教学来安 排有关体能的测试,


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量表


(见教科 书附


录)来进行评分,同时参考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适当奖惩。



例如:在一个单元学习时,除了进行运动项目的学习以外。教师在单元开始时进行体


能的测试,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同时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和所选项目,


确定


本单元的体能发 展目标,


并制订体能发展计划,


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进行练习 。


教师可以


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能发展目标,

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方法,


进行测试和评价,


同时


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个成绩可以作为这个单元体育课学习成绩的一部


分。此外,学生制订的锻炼计划、实施情况也可以作为档案袋评价的素材。



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能的测试,例如可以在一个学期评定一次 ,或者将


上个单元的终结测试成绩作为下一个单元的初始成绩,


等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体


能测试时应针对本单元(本 学期)学生体能学练的内容来进行。



2.


其他方面的评价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适当的

手段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体能 测试以后,有的学生会相互比较,看谁的成绩好,如果有的同学成


绩较差,


就会有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取得好成绩。


对于这样的学生,



师应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 ,重要的是与自己相比,而不是脱离实际和其他人相比,


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体能较差的同学,


鼓励他们要相信通过全面而有重点的体育


锻炼,一定能逐步改善自己的体能状况,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努力,进而提高体能。

< p>


考查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重点应该是评价对本节知 识的理解和


运用。


例如学习完


FIT< /p>


原则以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


FIT


的原则,


针对专门的体能要素


的体能进 行锻炼,


引导学生讨论谁的运动负荷更合理,


谁的锻炼方法与效 果更明显,


对于锻


炼效果明显的鼓励其坚持锻炼,


效果不理想的帮助其进行修正锻炼方法,


促进提高。


还可以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


自己制订体能发展计划并 予以实施,


将锻炼计划和实施情况


作为档案袋评价的重要内容。


此外,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重点知识进行提问,


帮助


学生理解并运用,以及测验这些知识掌握的情况。



四、资料拓展



(一)体能的概念



体能(


Physical fitness

),也称体适能,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健康体育娱乐


协会(

< br>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AHPER


< p>
首先使用这个概念以来,


人们对于它的理解有了不断的发展,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


义,


现在普遍使用的定 义有两种,


一种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一系列能力或特性”;


另一种定义为“体能是一种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


的人们能够有活力地完成日常的各种活动,而不会因过早 出现的健康问题而发生危机生


命”。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对 体能进行了阐述,


可以互为补充。


体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


的关系,


但是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发展体能。


坚持有规律地体育锻炼可以明显地


提高人体心脏、血管、肺和肌肉等器官系统 的功能,从而使人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


生活更美好,生命质量也更高。



体能可分为两大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he alth


?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和与


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skill


?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


量、


肌肉耐力、


柔韧性、


身体成分等;


后者包括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速度、


爆发力、


灵敏 、


平衡、


协调和反应时等。


除此之外,


还有的学者提出,


除了已经确定了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以外,


还应该包括生理学上的一些指标,


例如反映新陈代谢的机能


指标,


反映身体形态 的围度指标,


以及反映骨骼强度的骨密度指标。


这一类体能通常 被称为


生理体能(


Physicological

< p>
Fitness


),与前两类体能不同,生理体能的状况不能通过体育


活动直接表现出来,


它们通常需要通过专门的测试来进行评定。


例如,


通过体育活动中肌肉


对抗一定阻力的 状况就可以判定肌肉力量这一体能的状况,


而骨密度、


腰臀比等 指标的状况


和水平就无法在体育活动中直接表现出来。


但它们与 人的生理、


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日常的


体育活动水平对这些体能要素的影响非常显著。



(二)心率与强度的关系



强度与心率 的关系图表用心


率来评定运动强度是最简便易行


的方法。特别是 对于经常参加体


育锻炼的人,一般来说在一定范


围内运动的强度 与心率基本成正


比(见右图),这个范围基本和


有氧运动的强度 范围重合。对于


同一个人来说,在这个范围内随


着运动强度的提 高,心率也相应


提高,因此在进行有氧运动时,


可以将心率作为 调控运动强度的


一个简便指标。



在使 用心率指标反映运动强


度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同一


受试者, 在一定条件下,可用其


心率来代表运动强度;


但是如果用心率来 评定各项运动的强度,


或用心率来表示不同人运动


强度的大小,


有时难免会得出错误结论。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肺耐力有所提高以后,在 进行同样强度(绝对值)的有氧运动的运动时,心率会有所下降。


因此用心率来评定运动 强度,


也可以认为心率是一种反映运动强度的相对指标,


是针对 个体


的运动强度指针。




第二章



促进身体健康





健康与生活方式、


营养、

< p>
体育锻炼、


心理平衡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而高中 阶段正是身体


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加强体育锻炼,

< p>
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仅对 学


生现在的身心健康有裨益,


而且还会对学生一生有深远影响。


本章就是通过上述基本观念内


容的教学,


为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生活,


学会怎样使自己健康,


打下知识理论和健康行为习


惯的基础。



教科书中本章内容构成及教学时数建议









学时安排











关系


< /p>






2



3

















< br>与



















营养与运动





1



2










大< /p>









影响



1



2

< p>






















发展







< p>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


结合学时数安排或利用风


雨课,选择专题讲授、实


践课 渗透、组织学生参加


讨论、参观、观看录像等


多种方式进行。< /p>



教学建议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0.5



1




方法


< /p>


注:促进身体健康的教材内容,概括起来可包括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


健康的基石


”“



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及第二、三、四节的主要内容。下列具体内容包括、反映了上列

内容的具体要求。




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

< br>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2.

< p>
使学生全面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3.


帮助学生掌握确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解读



1.


健康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随着生产科学技术、



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变化而其内涵也发生演变。


回顾历史,


医学模式经历了神灵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 式、


机械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


式和现 代三维医学模式几个发展阶段。



在古代,

人们认为生命系神所赐,


患病是神灵的惩罚,


保护健康和治 疗疾病主要依赖于求神


问卜。


古代人相信健康神,


单纯认为健康是眼睛看不到的神的力量来支配的。


随着生产力的


提高,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Hippo crates


)认为:人体


存在血液(


Haima


)、黏液(


Phlegma


)、黄胆(


Choie


xanthe


)、黑胆(


Choie


melania


)四


种体液。如若各种 体液配合正常,人就健康;如配合不当、比例失调,人就生病。



中世纪(公元


4



5


世纪),由于基督教的支配,认为人的灵魂比肉体更为重要。


15


世纪文


艺复兴时期,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 p>
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


盛行以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生

< br>命活动的观点,


将人看成是一部自己驱动自己的机器,


这 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


解决健康问题的状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倾向,这就是 机械论医学模式;


16


世纪中叶,自


然 科学已有了快速发展,


许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分门别类地研究了人体结构、


生理和各种生


命现象,


逐步探明生命过程中许多内在 复杂的联系,


并深入认识健康与疾病,


探讨治疗对策,


因而产生了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


)。这一模式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


和 形成规律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指导、促进和保护人类健康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


生物医学模式是将人作为生物人来研究,


在处理人体健康 时,


仅重视生物、


理化因素


和躯体疾患 ,


常见人体结构及功能的完好程度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标准,


而 忽视非生物因素


的重要作用。


18~19


世纪,由于发生了产业革命,人口集中于城市,生活环境恶化,流行病


不断扩展,


为此公共卫生事业活跃。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开始不仅从个人角度,< /p>


而且从社会学


角度来认识健康。从而使健康模式又产生巨变。



1978


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公布 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



健康不仅是疾病和衰弱的


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明确提出:



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新世纪,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 活方式,人们更加重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有科学家明确指出:健康是生态条件的函数。



2.


什么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


经济、


风俗、


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


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p>



生活方式是由个人和社会群体、整个社会的性质和经济条件以及 自


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个人社会群体和整个社会的方式和特点。



可以将生活方式理解为不同


阶层人群在其生活圈、文化圈内所 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人们的行为表现直接显现在外,


构成生活方式的显现部分,


但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却隐含


在内,


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总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是传统的,


也可


以是现代的。


然而,


不管何种生活方式,


总要受许多因素制约。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是由生


活的行为习 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组成。



3.


生活方式与健康、体育关系



当前,


在世界范围内,


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 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称生活方式病)



仅在发达国家蔓 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以至在世界各国蔓延。


1997


年世界卫 生组织公布一


项研究报告表明:


心脏病、


中风、


癌症是世界各国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学者曾预 测,


使美国成人平均寿命增加一年需花费


100


亿美元,


然而如果人们做到经常锻炼、


不吸烟、



饮酒、合理饮食,几乎不花分文就能期望平均寿命增加


11


年。可见健康与生活方式有多么


密切的关系。< /p>



中国每年在健康方面开销巨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却逐 年上升,糖尿病、高血压、


肥胖症越来越多。


特别是由于不良生 活方式等原因,


引发各种疾病,


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


严重影响。


抽烟、


饮食习惯不良、


酗酒和缺乏体育锻炼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体育学者对医疗

卫生系统中的医生、编辑和教师的抽样调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者仅占总数的


8.9 %




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常见的死因中所起的作用



死因



心脏病



癌症



中风







不良的环境










方式



因素



因素



条件



54


37


50


9


24


22


18


31


20


0


9


35


35


19


25


29


21


1


4


39


60


18


2


2


20


12


10


7


12


14


18


6


3


8


0


10


车祸



69






51


事故



23


流感


/


肺炎



34


糖尿病



70


肝硬化



60


自杀



63


他杀



51


总计



说明:各种不良因素在不同死因中的作用比例(


%


< p>


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当我 们手握遥控器用红外线代替手臂时,


是否意


识到我们的肌肉正在 萎缩,


肢体的功能正在退化?当桌上的文件报表堆如山,


电话、


手机铃


声不断,


是否感到力不从心,< /p>


甚至心力交瘁?面对种种压力,


我们的身心能否跟上时代的节


奏?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


我们的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如何跳跃前进?当我们的生活


空间越来越大,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我们 又如何来把握生活质量?



在我们强调改革生活方式,注重生活 质量时,体育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


在以往的年代里,


一个人能够天天刷牙、


经常洗澡,


不随地吐痰就可以说 是一位文明人的话,


那么在当代,


如果你不进行体育锻炼,


那你就不能称作现代文明人。


现代社会,


体 育已成为


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br>体育运动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不可代替的成分,


它调节和改善 着人们由


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健康效应。因此, 在世界上,


一些新的概念,如



体育就 是一种生活方式


”“


体育进入生活方式


”“


生活体育



等正在形成。缺


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


就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开始推行


《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


的时候,


明确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对改善生活方式,

< p>
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


和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br>



1


)体育运动可以使我们更 接近自然、接近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体育体现出自由开


放精神,使其成为人们和睦 相处的良方,起到净化人们身心作用。



2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健康行为,促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防止疾病发生。




3


)体育运动可 以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与生活质量。



< br>4


)体育健身可以充实人们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多彩,使人们的心理 空间宽


阔而深邃。




5


)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体育可以舒缓现代社会竞争给人们 的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6


)体育为现代人提供丰富、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可使体育健身休闲 方式向创造型、


开放型转变,造就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总之,


在现代社会,


体育运动是健康文明生活 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运动同


生活方式有着紧密 联系。



(二)知识点



1.


健康和现代健康观念。



2.


何谓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3.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危及人类健康。



4.


健康的四大基石。



5.


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



6.


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



7.


终身体育思想。



(三)教与学重点及难点



本节内容从 讲明什么是健康作为切入点,


进而讲解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


理 解树立现代健康


观念和建立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本节课讲授的重点。



明确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是本节教学难点。

< p>
在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体育与生活方式的


关系不甚 了解,甚至有人认为生活方式和体育不发生关系,是两个人文领域的社会学问题。


所以在 讲授中让学生深入领会现代社会体育即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但因问题较复


杂,所以不经过较深入的讲解和讨论是不易将问题弄清楚的。



三、教与学策略



(一)教法策略



1.


教师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和方法,内容必须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思


想性是结合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


讲授要层次


分明,


重点突出,


并且具有启发性,


适时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 br>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讲到什么是正确健康观念时,


教师可 以采用


《从一个阿拉伯寓言谈起》


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


的故事。



1882


年 ,


马克思在给女儿劳拉


·


拉法格的一封 信中,


曾经介绍过一则意味深长的阿拉伯寓言:



有一个船夫在激流的河中驾驶小船,上面坐着一个想渡到河对岸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


面对话: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



船夫答:不懂!



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



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



船夫又答:没有!



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 br>哲学家刚刚说完这句话,风就把小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双双落入水中。于是


─ ─


船夫喊


道:



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答道:不会,不会呀!



船夫说 道


──


那你就失去了你整个生命!


”< /p>



这个寓言寓意丰富深刻。


教师讲完这则 寓言后,


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为创立无产阶级学

< p>
说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想通过这个寓言告诉自己女儿什么?



2.


讲授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生动性,并且注意吸取当今国内外的最新研 究成果,增强内


容的先进性和可接受性。


3.


尽可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主要可采用幻灯、投影仪、录像、


VCD


和计算机等


设备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 理解深、记忆牢。



(二)学法策略



本节内容由于同每位学生的学习、


生活、


锻炼实际问题发生紧密联系,


所以学生学习适于采


用讨论式、


探究式学习方法。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做作业、写文章、编写科普文艺作品,等等。具体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方案参照本章第三 节《保护环境,维护健康》案例。



(三)评价与激励策略



1.


对于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是一个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


可以采取课堂提 问或测验的方式


进行考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和有待深入讲解的部分,进一步进行教学 。



2.


对于健康的基石,也是一个重 要知识点,一方面教师应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情况,更重


要的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方式,


可以采用自评、


同伴互评的方式进行。

< br>例如,


可以要求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的方案并实施,


并建立档案袋进行


记录。


同时由学生自由组成评价小组


(或在全班范围 内)


进行互评。


具体实施采用匿名的形


式,将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进行抽签;由抽到者对纸条上的同学进行评


价,


并提出改进建议;


由被评价同学保留评价及改进建议,< /p>


也同样存入档案袋中,


并予以实


施。


到了学期末,


再进行对照检查,


看看有哪些 建议被贯彻实施,


有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已经


被纠正。进行这种评 价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应用于自身的生活,


并坚持下去。



四、资料拓展



参考文献



1.


裴海泓



体育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 3



5




2.


刘清黎



体育与健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 3



5




3.






健康新概念



海拉尔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3



1




4.


罗兴华



科学健身新概念



广





花城出版社



2 003



8




5.


卢元镇



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p>



1




6.


刘学铭



挑战力与美的人生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8< /p>



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2: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3308.html

人教版新课标《体育与健康 高中全一册》教师用书第一章 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的相关文章

人教版新课标《体育与健康 高中全一册》教师用书第一章 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