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刽子手与诗人共同统治的年代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7 17:26
tags:

-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中国英文怎么写)


刽子手与诗人共同统治的年代








父子之间,很多话不知如何开口





作者:朱学勤



2015-03-13 09:40:07



1



“枪声一响,爷娘白养”




我出生于


1952

< br>年上海一个工人家庭,母亲没文化,父亲喜


文墨,会几笔书画。后来才知道,他小 学四年级即辍学,是


靠自学成才,炼成一手字画,脱产担任工会宣传委员。从五


十年代初到文革结束,


父亲工资没涨过,


大饥荒 时响应号召,


自己降了一级,



80< /p>


减到


75


元,


那 时母亲也上班,


孩子少,


日子还过得去。



星期天早上,父亲躺在床上翻《解放日报》中缝,那里有小


孩看的“早早场”影讯,见有中意的,即让我带妹妹去看。


如无中意,也会掏出零钱,嘱 我带妹妹去街上把小皮鞋擦一


擦。记得那时我和妹妹各有一双小皮鞋,棕色的,高帮,咯


噔咯噔走,很神气。



父亲有一辆自行 车,有时带我们去街上吃早点,我坐前面车


杠,妹妹坐后面书包架,他就那么推着走,一 男一女,大概


他也觉得很得意。那时物价多以“分”计,早早场电影“五


分”



小孩擦皮鞋


“五分”< /p>



阳春面


“八分”



小馄饨稍贵,


“一


角”

< p>
。出门坐三轮车,也不过两、三角钱的样子,苏州河那


几座桥在我眼里比今 天高大峻陡,工人蹬着很吃力,父亲下


来帮着推,我就从妈妈膝盖爬到父亲的空位上,返 身扒着车


背看他推,小眼瞪大眼。



孩 子眼里看到的社会只有很小的一半,另有一大半父亲是掩


在身后,不说。成年后听母亲有 一搭没一搭地说,才知道在


他们的记忆里,那一半有忧虑,有害怕,还有惊惧。


1950



她刚从乡下嫁过来,还未完全融入城 市,街上不时传来警车


抓人的声音,一听那声音,小孩就喊“强盗车来啦”


,疯跑


到外面去看,她一听见就害怕。


< p>
有一次我爷爷对她说,


“你也要个思想准备啊,下次就轮到


老大啦(指我父亲)



,她不明就里,吓得哆嗦,楼梯 都下不


来。现在知道,那是“镇反”大逮捕在城市中营造的恐怖气


氛,以致人人自危。



毛泽东答复华东局请示报告曾厉言批示 ,南京、上海这样的


城市杀人太少,要多杀!


(参见尹曙生:< /p>


“毛泽东与第三次全


国公安会议”



《炎黄春秋》


2014


年第五期。


)我居然是在这


样的时代诞生于一个“多杀”的城市?后来读霍布斯生平 ,


说他诞生于


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 队来袭,满城惊恐,他母


亲因惊惧而早产


,

方有所悟。


霍布斯成年后为何那样写作,



何将新型国家命名为《利维坦》


,这和他童年记忆、甚至胎

中记忆有关。



什么是潜意识?本人尚未形成记忆时被写进 的心理基因,也


称“胎教”


。他本人不自觉,但此后的写作基本 上是早期记


忆的注解与释放,无可救药。我后来总结


50


年代是“刽子


手与诗人共同统治的年代”


,也 理解王蒙的“青春万岁”


,每


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记忆。但实在厌 恶那样的煽情诗句——


“所有的,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所有的 日子都可以“来”



但不能以偏概全,尤其不能以“诗人”盖住 另一半。



我记事较晚,


有一块铁渣渣 沉淀在记忆底部,


似乎是个标记。


那是


1958


年大炼钢铁,街上有各种小高炉扔弃的铁渣块,


我不知 从哪儿捡来一块,


不与父亲说,


就蹲在一个犄角旮旯,


闷着头将那东西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怎么也看不明白。



那东西奇形怪状,有点像父亲喜好的假山石——“瘦、漏、


透、皱”

< p>
,却又铁冷生硬,不符合儿童视野里能见到的天然


物品,也许因为后一点, 我蹲在那儿盯着那东西看,琢磨很


久,最终还是放弃。孩提时候的玩具都忘记了,这块不 是玩


具的


“玩具”


却印象深刻,


这大概就是我好钻牛角尖的开始。



那时城里 也办过街道人民公社,还办街道食堂。大食堂不知


为什么解散,各人回各家,苦日子就开 始了。大城市还不至


于饿死人,


但口粮锐减,

< br>搭配红薯、


麸皮面,


南方人叫山芋、

黑面粉。现在时兴的麸皮面疙瘩、红薯,小时候都吃过,而


且是吃得害怕,


留下心理障碍,


现在再怎么宣传也绝口不碰。



那时中小学还流行培养小球藻,就放在厕所尿槽里,现在知


道这 也是用来填饥的东西,那时不知道这玩意有什么意思,


小男孩一下课就盯着那一排桶尿, 还比赛谁尿的准,正中校


方下怀。



家 里的填饥物则是豆腐渣,搭配胡萝卜,奶奶不知从哪儿搞


来,就放在饭锅头上蒸,隔三岔 五地蒸,一股药腥味,难以


下咽。那也是吃伤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健康食品。

< p>


如今孩子不可能对社区粮店有印象,那时我们放学走过弄堂


口粮店,


都会张望一下,


店里有块小黑板,


上面写着米、


面、


薯配给比例,常有变动,小黑 板连接着每家每户的锅与碗。



有一个日子至关紧要,真像刀刻 一样,现在想忘也忘不掉,


即每个月的


26

号:从这一天起居民可以买下一个月的粮,


提前四天。奶奶好像连一天都等不起,没 到这一天,就念叨


还有几天,


26


号一 到,立刻让我跟着去粮店,把下个月的粮


买回来,似乎真到了“家无隔夜粮”的地步?卡 车来粮店卸


粮,麻包扛完后,车底板总还留一些残屑,男孩们就站在卡

< br>车旁边等,一看货卸完,立刻跳上去哄抢,打成一团。



此外还有两个细节,可以贡献给今天的文学家?过年时去父


亲单位看他们演现代戏叫《一 支枪》


,不外乎老乡掩护新四


军,军民鱼水情,演到那个女主角 偷偷煮烧饼喂伤员,一边


搅调羹一边唱,孩子们就像听到口令,刷一下全体起立,伸


长脖子,盯着台上那只碗看。回来路上还要争,那碗里是真


烧饼还是 假烧饼?最后达成“共识”


(其实是渴望)


,一致认

< p>
为那是真的,


于是就产生今日网语所谓:


“羡慕、


嫉妒、


恨”



一起流口水。



邻居家有七个孩子,晚饭后抢着洗碗,尤其要争 着洗那口粥


锅,鸡吵鬼喊,声声可闻。后经大人介入“政治协商”


,规


定一人洗一天,一周一轮换。那不是学雷锋,而是抢锅底残


留的那一点粥汤,曲起小食指,兜底一刮,再那么一舔,那


个美味!

< br>


我们这一代普遍不长个,就是因为那几年饿的,营养不良。

我还算好,没耽误长个,是靠父亲、爷爷重男轻女,从自己


的口粮中一口一口省下来 ,有时还悄悄带我出去吃个烧饼、


面条什么的,至今我妹妹说起,还愤愤不平。父亲那时 就演


那个新四军伤员,却说他在后台排练时饿晕过两次,小腿上


一按一个坑,浮肿,可见那烧饼是假的。



我虽小,

< p>
但也能感受到人心浮动,


社会不安,


用今天话来说 ,



“维稳”


形势严峻。


老人们总在传言哪条马路上有人被


“剥


猪猡”


(沪语,遭抢劫被剥光)


,哪条河道漂出无名浮尸,天


一黑,就不许我们出去。街上不断出现枪毙人的布告,红笔


一勾,人头落地,体 育老师比较糙,如此评论:


“枪声一响,


爷娘白养!

< p>



我有一个从家乡失学流窜出来的同龄玩伴,他 教会我一些乡


下儿歌。后来学历史,才知道那是历朝历代都会出现的“荒


岁歌”


,成年人道路以目,不敢言,孺子却在城乡道路旁唱,

< br>皇帝听见都害怕。


“大跃进”之后上海地区流传的“荒岁歌”

也这样,都很反动。然童言无忌,我们或私下唱,或在放学


回来的路上扯着喉咙喊,


其实是瞎叫唤。


尤其是下面第三首,


跺 着脚齐声喊,还要拍着屁股后面的书包“伴奏”


,很有节


奏感。 现在权当史料,辑录如下:












莫激动 ,激动要变长方形的马桶。


(宁波口音,以


谐音影射,估计是从 溪口蒋介石家乡传来?)










共产


党、毛主席,拆散多少好夫妻。


(苏北口音,过于直白,只


敢背着老师、家长私下唱。












谁放的臭屁,震动了大地,穿过了 彼得堡,到达了


意大利。


(国语,穿过了彼得堡,指“批苏反修 ”


;到达了意


大利,喻“论陶里亚蒂同志与我们的分歧”


,陶氏时任意共


总书记。


< br>


这么复杂的寓意,孩子不懂,估计有长胡子的人在阴暗角落

里教,是从北京传来?只有那地方的人有政治情结,而且关


注理论。后来听说此首童 谣流传极广,直至东北,到


70



代, 长春的孩子还在传唱。



2.


“学文科不是犯罪,就是受罪”




1960


年进小学,因长子开蒙,父 亲又重视教育,全家出


动,去南京路永安公司买书包、铅笔盒,我还多要了一块小


黑板。此后他不断与我讲他少年失学、又渴望上学的故事,


说有一次他 从马路上捡回一片彩色字纸,上面有招募图画,


以为可以免费上学,高兴极了,爷爷告诉 他,那是教堂的传


单,人家是招募义工!一下子跌入冰窟窿。



我上学不久,有一个女老师姓钱,对我很关注,老打听父亲


在哪 儿,现在怎么样?回来与父亲一说,他回忆起那是他辍


学前的同学,就坐一张桌子啊,还 是校董的女儿!想不到她


今天来教我儿子了?开家长会时他特意去看望了钱老师。我


估计父亲那时的心情,只恨没听到


90


年代 才流行起来的那


首校园歌曲,高晓松填词谱曲:


《同桌的你》< /p>




三年级前,父亲给我订《儿童时代》


,三年级后订《少年文


艺》


,一直到文 革前家境渐窘,他停了自己的《解放日报》



也没有给我停这份 杂志。


《少年文艺》我曾经拥有全套,现


在很怀念,却被弄堂里 的孩子东借西借,一本都未留下,但


无形中给我形塑文科偏好,再难散去。



从那时起,父亲开始带我去南京路“朵云轩”看字画,一笔


字、一张画反复琢磨,还要在手心临摹,一泡就是一个星期


天下午。这就苦了我 ,年龄小,看不懂,耗时间又长,遂起


厌腻,以致我很长时间对字画古迹、文人情趣格格 不入,就


跟吃红薯吃伤了一样。



那时 电影院新片公映,会提前给各单位宣传干部发两张招待


票,免费,父亲即带我去。早早场 电影不看了,跳过同龄人


都爱看的少年电影,一下子进入成年人阶段,又造成一个反


差。



很多同龄人看过的如《七十二家房客 》


《三毛学生意》


,父亲


不屑。他厌恶 本地滑稽戏,认其为油滑、低劣与地域偏见,


充满上海人的恶俗气,格局狭小,一如他后 来厌恶赵本山;


同龄人从未听说过的那些西方译制片,



《木木》


《复活》


《天


堂里的笑声》




“小众”



他却在我不适宜的年龄带我去看。



他尤为欣赏老舍和北京人艺的《茶馆》


,认为那才是舞台艺


术,大气。三十年后这家剧团来上海首演,我咬咬牙给他买


美琪大戏院前排居 中最昂贵的座位,他那个高兴,还特意在


演出前与演员攀谈了一会儿。

< br>


但他不知道我少年时的尴尬:那时与同龄玩伴聊戏聊电影,

我看过的他们闻所未闻,他们耳熟能详甚至能模仿的我都没


看过,双方都觉得怪异。 这种教育带给我的面容显老,与年


龄不相称,看上去比同龄人大几岁,以致高年级同学称 我为


“留级生”


。因为老得早,成年后反而不显了,于是自嘲为


“水洗布,自来旧”




还有两件事,对我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也造成“负能量”




一是爷爷得罪本单位官僚,被克扣了两级工资,从六十元降

< br>到四十八元,这在今天微不足道,但在


60


年代初不是小 数。


父亲不服,


给各级机构写申诉,


一 直告到上海市委、


华东局。


但他毕竟是干部,知道这种告状信最 后还会落到被告状的官


员手里,一旦辨认出字迹定会打击报复,于是他将这些状纸


修改定稿,交由我誊抄再发出。



这对一个小 学生是苦役,往往要抄一个星期天,我就这样记


住了柯庆施的名字。那么小的年龄参与“ 信访”


,成了“上


访户”


,这对一个孩 子心灵会带来多大影响?(注


5



< /p>



5



两个月前 在上海见


80


岁朱正老先生,


问杨小凯 生前多


次提及他在狱中的启蒙者刘凤翔,后人后事如何?朱正


5 7


年在长沙,恰好与刘凤翔同一报社,还一起打成右派。朱先


生 说起刘凤翔逆境中再婚,牵线者是一个十岁左右小女孩。


那孩子为家中冤案上访,冒险进 京,一定要见毛主席,结果


见到陈伯达,后者接过状纸并承诺:


“毛主席不在家,他回


来后我一定代你转交?”那时刘凤翔也在京上访,认识了这


个小女孩,是刘凤翔帮这孩子写的状纸,进而认识她全家。


此后,是那 孩子在自己母亲与刘凤翔之间牵线,竟成一段姻


缘,亦为奇事。




另一件事是父亲有个表弟,政治上积极,性格上倔强,一


巴掌能把家乡来逃难的生父(地主)呵斥回去。单位里动员


职工“除 四害”


,冬天也要打苍蝇,他发牢骚抵制。于是开


除团籍、公职 ,发配至四百里外的安徽劳改农场,也是不断


申诉,父亲暗中协助。

1961


年他在那里啃树皮过活,捡了一


条命,也不知用什 么办法逃离劳改农场,昼伏夜出,步行四


百里,潜行至上海,入夜来敲门。



门开处,老哥俩惊认、相认,抱头痛哭;灯光下,表叔囚首


垢面,


饿得脱了形,


背上还长着个大疮,


那样子恰如电影


《归


来》一开场陈道明扮演的逃犯, 有过之无不及。他们怕惊动


邻居,用旧报纸把电灯泡裹起来,交头接耳说了一夜话,就< /p>


像地下党。那天晚上我被惊醒,躺在被子里假装睡着,他们


说什么 我记不住,


也未必听懂。


但人间有官僚,


官僚会害人,


这样的印象有如烙铁烙在一个少年人心底,再也抹不去。



如此耳濡目染,与我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构成强烈反差,

< br>会造成什么后果父亲也许没有估计到,或者估计到了,估计


不足。


从三年级起,


这些


“负能量”


就开始在我心里


“发酵”



屡屡犯事。 那时课外作业不重,下午有大块时间自由支配,


同学们疯玩一阵,也会去学校附近的棚户 区瞎转。我指着穷


苦人居住的“滚地龙”窝棚,模仿当时党报上开出的一个长

< p>
期栏目“在资本主义大墙下”


,却是反过来说:


“ 看,这就是


社会主义大墙下!




这就是我“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的开始?其实是人生识


字闯祸始 。



那一年命题作文,我将老师定下的题目划了大叉,大叉下又


另拟反题:


“评我班三好学生评选”


, 以幼稚笔触极尽讽刺挖


苦之能事。


用今天的话来说,

< p>
这是与主旋律不合,


公然犯上,


应该严惩。但班主 任庞老师教语文,她对我偏爱呵护,竟給


了一个“良”


,没有惩 处。现在想来那是我人生最早的岔路


口,如果庞老师能将“动乱因素扑灭在萌芽阶段”< /p>


,也许就


不会有后面的事发生,我还有药可救?

< br>


后来爷爷病逝,父亲悲愤难抑,做了一件很冲动的事:披麻

戴孝,将白纸挽联糊上了单位党支部书记的办公室。这在当


时可谓造反,大逆,肯定 记入档案内控,成为他后半生难以


升迁的政治障碍。



那一年我初小升高小,受家中气氛感染,期终大考闯了一个


祸。在“难忘 的一件事”这一命题下,我没有写“好人好事”


“春游”


“秋游 ”



而是写生活中的阴暗面——爷爷含冤去世,


全家笼罩在悲愤压抑中。写得还很长,分出“一、二、三”


小章目,煞有介事。



那时校园氛围已经很紧张,老师们下班后不能走,加班加点< /p>


学“社论”



“突出政治”


,一个个面容严肃。庞老师看到我


那篇“文章”再也不敢做主,上交校长判卷 。结果我又碰上


好人,那校长是民盟委员,


60


年代初还戴金丝眼镜穿旗袍,


有点


“民国范”



她看完后居然也给了一个


“良”



放我过关,


没有留级。



但庞老师想想不敢大意,


也许是校长的交代,

< br>她写信给父亲,


郑重其事约他星期天去她家谈一次。那时家访很寻常,但都


是教师来学生家,反过来约家长去教师家面谈,则从未听说


过。父母穿 戴整齐,像去开什么严肃会议,乘电车去市中心


庞老师家。


< /p>


那个下午我忐忑不安,等父母归来,准备挨训。父亲回来一


言不发 ,但从脸色看,他们谈得很不轻松,估计提到了那个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7 17: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2672.html

刽子手与诗人共同统治的年代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