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06:18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什么是asp)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清末民初学者


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 刘长


佑担任直隶总督时,


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 ;


而湘


军统帅、


奉命主持全盘“剿捻” 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 长佑感


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


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


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


向成功? 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还是蒋


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 /p>


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


功的领 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 于一个人的最


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


“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 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 管理的


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所谓的“圣贤”,


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


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

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



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 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 个


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


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 了太平天国起义,


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

< p>
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


成,是非常不容 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


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 是团练,也就


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


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


方武装,竟然完成了 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


有它的道理。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

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


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 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


这样一个部队的?




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


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


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


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




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 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


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 /p>


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那么,曾国藩


在战略 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还 有,曾国藩毕


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他要想做成事,就必须首先处


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


与下属的关系等,而 官场的关系,向来是极为复杂的。在任


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 都是把事


情做好、做成的前提。在这方面,曾国藩究竟表现出了什么

样的智慧?




所有这些,显然都 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


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今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


发。




所谓的“ 立言”,就是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


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中国文化的人,更主要的是 他有着非常丰


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他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人,


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


对联来,与自己的朋 友、下属和家人分享。李鸿章对曾国藩


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经对人说:“ 古人谓一言可


以终身行,


真有此理!





古人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 /p>


不悖,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


的人生 道理时也说:


“彼其所言,


字字皆得之阅历,

< br>而切于实


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


之言所能逮也。





他所说的话,


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



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


后的那些 儒生们所能比拟的。




曾国藩所总结 出来的这些


道理,往往都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也非常深刻、非常耐人

< br>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


“畏天命,畏人言,畏 君父”;天道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


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声出金石, 飘飘意远,一


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


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


者败,反复多诈者 败”;为人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


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治事五到,“身


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课身六法,“敬、恕、


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刚、明、忠、恕、


谦、浑” ;等等。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


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好人 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世事多因忙里错,


且更从容”、


“战战兢兢,


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 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


次求变化;


办事 无声无息,


既要老到,


又要精明”,


凡 此等等,


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这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

的最宝贵的财富。







大道至 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


核心的领导力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


象。曾国藩因此也成 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


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 p>



曾国藩并非天资


聪明 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


是个“书憨”,


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


在并时


诸贤杰中,


称最钝拙”,


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


在当时的杰


出人物中,被认为 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 有


自知之明,


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


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 天分均不甚高明”,我们兄


弟的天资都不高。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


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


沉吟 数时不能了”。


我性格鲁钝,


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



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

< p>
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

< br>“行


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


兵贵诈而余太直” 。


行军打


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 过于


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


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 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


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


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工夫。所谓的“困勉”,


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 勉力做出。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


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我天资愚钝柔弱,


除了困知勉行之


外,

别无下手之处。


所谓的“拙诚”,


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


他认为“天道忌巧”,


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


能胜天下之至伪;


惟天下之至拙,


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


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


“而困而知,


而勉而行,


历百


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


勤,


植之以刚,


贞之以恒,


帅之以诚,

< br>勇猛精进,


坚苦卓绝。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 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


权,


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 学的核心,


是他一生得力


之处。




在我们今天来看,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


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


朴为用人之本、以 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


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 治事之本、


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 br>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 方面是


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


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


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 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


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用曾国藩的说法, 这


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


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 流。军事的失败只


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


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


愤耿耿者,< /p>


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没有兵不必要


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


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 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


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 息的现象


啊!



要扭转这种局面,


全在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此 一二人者之心向义,


则众人与之赴义;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


则众人与之赴利”。


社会的关键,


就在于一 两个领导者的价值


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这一两个人追求大义,那么众人就会

< p>
与之一起追求大义;这一两个人追求私利,那么众人就会与


之一起追求私利 。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 ,是


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


些“抱道君子”,


以“舍身卫道”、


“杀身成仁”的精神,< /p>


以“打脱牙,


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 ,投身于挽


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




在“舍身卫道”、


“忠义血性”的驱动


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它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中兴将帅别传》

< p>
说曾国藩“履危濒死屡矣,


有百折不挠之志”,


胡 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每战亲临阵,踔厉风发”,


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 灭贼自任”、“忠义愤发,虽败犹


荣”……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敢战胜 于勇悍


愚夫”,与“忠义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曾国藩在《湘

< br>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 /p>


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


难避害 ,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


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 ,而不责人以同患,浩


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


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


群伦,


历九载而戡大乱,


非拙且诚者之效欤?




君子之道,


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 ”更大的了。世道混乱的时候,上上


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用奸伪之心相互吞 并,用


变诈之心相互争斗,各自图谋自己的安全,而不惜把别人置


于最危险的地方。畏难避害,就连捐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


的力量也不想出。得到忠诚 之人起而矫正这种风气,克己爱


人,去伪崇拙,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共患难,浩然献身如 同


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


以 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我们同乡几位君子之所以


能够鼓舞群伦,纵横天下,戡平 大乱,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


效用吗?




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


结。可以说,他的信 念、他的抱负、他的道德、他的品格、


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 执着地将


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

的核心。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挽救了大清王朝,而且改变了


那个时代的风气。




因此,曾国藩的领导力,从根本上来


说,就是他把以理念为核心(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卫道”、


所 谓的“以道德、气节、廉耻为提倡”)的抱负,激励起一批


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 他所谓的事业,从而使湘军成


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百里语)


,成为一支


“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军队。这是他 能最终


完成戡平“大乱”事业的根本原因。




这一点,也是历代的


共识。梁启超说 :曾文正生雍、乾后,举国风习之坏,几达


极点,而与罗罗山诸子,独能讲举世不讲之学 ,以道自任,


卒乃排万险、冒万难,以成功名,而其泽至今未斩。今日数


踔敦笃之士,必首屈指三湘。……则曾文正所谓转移习俗而


陶铸一世之人者,必 非不可至之业,虽当举世混乱之极点,


而其效未始不可观,抑正惟举世混乱之极,而志士 之立于此


漩涡中者,其卓立而湔祓之,乃益不可已也。




曾国藩生


于雍正、乾隆之后,举国风 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极点。唯


独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讲求举世都不去讲求的学说,以 传


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


最终排除千难万险,


成就了功业,


而他们的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断绝。今天一谈到独立


特行、敦朴笃实的志士,人们一定首先提到三湘大地。由此


可见,曾 国藩所说的“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才”,


并不是不可达成的事业。虽然在举世 混乱之极的时候,它的


效果都未必不为壮观。


抑或说,


正是在举世混乱之极的时候,


仁人志士立于漩涡之中,其卓立独行、洗涤 人心的功效,才


更加不可阻止啊。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


儒家思想。


儒家的理念,


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


就是“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


一理念 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


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与一般儒 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


总是无益,< /p>


必须躬自入局,


挺膺负


责,乃有成事之可 冀”。因而他以“忠诚为天下倡”的信念,以


“拙”、“诚”的“力行”的工夫,以“知 一句便行一句”的精神,把


儒家的理念转化为强有力的行动,从而完成了他的功业。




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认 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


人,


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 /p>


而曾国藩是“办事兼


传教”之人。


毛泽东 认为,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


样的境界,

< p>
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


一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


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


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毛泽东所说的


“传教”,点出了曾国 藩的领导特质与成功因素。研究领导力


问题的著名专家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曾 说:“理念影


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们的道德判断,我们对他人


行为的反应,我们对个人标和组织目标的投入程度,等等。


理念为我们每天要做 出的各种决策设定了坐标。与理念相反


的意见很少付诸行动,即使付诸行动了,也不会很 投入地去


做。理念是我们个人的‘底线’。”①事实上,这也是伟大的领


导力的共同特点:伟大的领导力,一定是以清晰的理念为核


心、


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的,


一定是大中至正、


可昭日月的 。


曾国藩的明道以救世、修己以治人,正是领导力中真正的大


智 慧。





( 美)


詹姆斯·库泽斯、


巴里·波斯纳


.


领导力


(第


4


版)


.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41-42.








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




对于领导者来说,清晰


而执着的理念 非常重要,但光有理念还不够。所有的领导行


为都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展开的,成熟的 领导力,除了理


想的追求之外,一定还需要清醒的现实取向,需要有在现实


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曾 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说,曾国


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 而为


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程朱,即程颢、程


颐兄弟与朱熹,是 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


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 别称。欧阳


兆熊的这段话,很好地点出了曾国藩的领导力从“儒”到“法”


再到“道”——实际上是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


轨迹。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的时候,是以理学为自己 的修


养之道。理学对其领导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


学何为?理学就是要“学做圣贤”。


曾国藩一生以“做圣贤”为自


己的追求,他的格言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认为


人生只有两个境界,要么 是圣贤,要么是禽兽。所以他逼着


自己一定要进行品格的提升,要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 达到


圣贤的境界。


可以说,


追求卓越是 他一生最大的价值驱动力。


只有具有这样追求的人,才会真正成就伟大的事业。





学对曾国藩的另 一个影响,就是“卫道”的强烈使命意识。“士


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真正的儒生都会有强烈的担当


意识、责任意识、


传承孔子以来道统的意识,


所谓的“民物命

何以立,


圣贤道何以传”。


然而太平天国信仰的是天主教,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6: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4466.html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