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7 21:27
tags: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virgil)


.


高考常见


18


个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高考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将其意义和用法一一归类。


大家可 将文言虚词的词类复习法与一词多义复习法结合起来。



1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 托身,


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


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


就会智慧明达,


行为没有过


错了。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p>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 、“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 /p>



2


)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 br>(


3


)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


)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 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 /p>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 能使它发出声


音,何况是石头呢?



2.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1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


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




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


.作动词或介词 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p>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



.


.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




2


)用作疑问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 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

< p>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作语助 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4


)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 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


论》)



【何 如】


【奈何】


【若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


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 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


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 p>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 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 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


【乎】



1


)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 /p>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


.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涉世家》)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


)介词。相当于“于”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


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


就会智慧明达,


行为没有过


错了。


.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 /p>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 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4.


【乃】





1


)用作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这


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却”“竟


(然)


”“反而”


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


< br>(


2


)用作代词。


< p>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


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


.【其】




1


)代词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


.



用 作第三人称,


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王恐其破璧,乃辞,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 语,


相当于“我


(的)


”、

< p>
“自己


(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 br>(


2


)语气副词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 禅山记》)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


也可以无所悔恨了,


难道谁还能讥笑


我吗?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或许”、“不概”、“可能”



.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


)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送东阳马


生序》)



——如果学业 有不精通,


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


不是天生资质低下,


就是心


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 p>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6


.【且】




1


)连词




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p>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


)副词



.


.



表 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


)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论》)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殽山、函谷关的险固,还


和原来一样。



7.


【若】





1


)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21:2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76113.html

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