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6:53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花大姐)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





























钱贵成





范干忠




背景材料:


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乡民所唱的一种原生态民间歌谣 ,


因盛行于


江西省的兴国县而得名。


它 不仅广泛流传于兴国本地,


而且还传播到其周边的赣


县、宁都、 瑞金、吉安、永丰、峡江等县、市,甚至远及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地


域。在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兴国山歌曾唱遍整


个江西苏区,成为有力的战地 宣传武器,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当年,兴国的


一些著名山歌手还受到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


的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 ,


兴国山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歌唱新中国等方面更是


闻名遐迩。


它是江西民间歌曲中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山歌,

< p>
是赣南客家文化中一


朵瑰丽的艺术奇葩,


也是我国 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郁的民间艺


术特色和深厚 的历史文化蕴涵。


1996


年,文化部正式命名兴国县为“民间 艺术


(山歌)之乡”。


2006


年,兴 国山歌又进一步被文化部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兴国山歌的历史起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


198 8


年新编的《兴国县志》


称,兴国山歌的起源与兴国县境内的上 洛山木客歌有关,


“相传起源于唐代木客


(伐木工人)山歌”< /p>



[1]


甚或说它“起源于秦末兴国上 洛山中为造阿房宫而伐


木的木客之歌”


,并指称“太上隐者”所 作的《木客》诗,就是上洛山中木客所


唱的最早的兴国山歌。


[ 2]


但稽考相关文献,发现这种现今颇为流行的说法,并


无确 切的文献依据,以讹传讹的成份颇重。早在


300


年前,清康熙 四十三年(公



1704


年)任兴国县 令的张尚瑗在《潋水志林》中就曾对此说法作过稽考和澄


清,他说:

“予至兴,访上洛所在,士夫父老未有曾登临者,第指西江之右,龚


公山之左,谓上 洛在焉。既亲造搜核,冈岭纡互,无从阅实。西江邑中土,名在


儒林乡。县志称上洛山在 大足乡,道里不符。木客之诗‘酒尽君莫沽’云云,唐


诗话云:尝自称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之句,亦其所作。??木客避秦隐居


得仙,当与毛女桃 源洞人为伍,而竟以魈魅例之!又考《吴越春秋》


,越有木客


村 ,勾践使工人伐木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


。则木客越人而非

< p>


1


秦人。


《木客吟》


亦非


《沽酒》


诗矣!

< br>好事传讹,


今古类然。


存之以广谈助可也。



[3]


而兴国山歌民间艺人所传,兴国山歌“唐 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到至今”


的说法,


相对来说,


可能更为可信。


因为兴国山歌作为赣南客家乡民所唱的民间


歌谣,


它肯定是随着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发展的,


而赣南客家民系乃


来自唐末中原移民的史实则是它较为直接的证明。

< p>
并且,


山歌一词,


最早也是见

于唐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杂难


为听 。


”和《江楼偶宴赠同座》中的诗句“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相逢且同


乐,何必旧相知。


”以及唐代诗人李益《送人南归》中的诗句“无奈孤舟夕, 山


歌闻竹枝”等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山歌一词可能始行于唐代的说法。



当然,


兴国山歌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民间歌谣 ,


其源头应该不是单一的,


而是


客家乡 民在生存环境、


文化习俗、


生产劳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氤氲下而 逐渐孕育、


生成的。它既可能与崇山峻岭间从事伐木劳作的“木客”的“吭育、吭育”的 呼


号有关,也可能与山野间莳禾、砍樵的农夫自在自得的“吟唱”相联,是千百年


来经历无数兴国普通劳动者和民间艺人不断创造、继承、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 br>


据山歌民间艺人介绍,在兴国山歌的传承过程中,兴国历史上盛行的民间


“跳觋”活动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跳觋,原本是旧时兴国民间用于祈吉禳凶、


保佑平安的民间风俗,


带有较明显的迷信色彩。


这种民 间风俗活动,


据传始于宋


代,


是由闽西 一带的客家人传入兴国,


并且一直沿续至今。


跳觋的民间艺人被 称


为“觋公”


,他们有固定的师承关系和流派,以师带徒,代代 相传。不同的名派,


有各自不同的谱系,每个师傅都按辈份排列“法名”


,相当于“艺名”


,类似于科


班出身,


并有一整套独特的画符作法的程式。


那时,


妇女久婚未 孕会请觋公来


“包


花”



怀孕后要保胎,


请觋公来


“藏海水”



孩子出生后怕夭折要请觋公来


“藏禁”



生了大病要请觋公来“驱白虎”


,甚至遭天灾人祸 、年景不好,也有人牵头请觋


公来跳


“太平觋”



作为一种谋生的手艺,


跳觋的觋公都是有较好的声音 和音高、


节奏感觉的职业山歌手。


为了能招徕更多的观众,


聪明的觋公将群众喜闻乐见的


山歌引入跳觋活动之中,


并使其成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法事活动,


一部分为唱 山


歌的娱乐活动。由此,兴国山歌进入了室内演唱。山歌,也就随之出现了一定的


人物、情节、故事和表演,出现了有男有女的觋公、觋婆(男扮女装,包头巾)




2


此后,又逐渐深入到 庙会、婚嫁、建房、祝寿等众多民俗活动中。兴国山歌因此


也就出现了山野田间的即兴唱 山歌和与职业歌手的室内娱乐性山歌并行的传承


模式。


当然,< /p>


这只是民间艺人的传说。


其实,


跳觋是一 种非常古老的民俗文活动,


它与山歌之间关系,究竟谁先谁后,熟为因果?现在已经很难 说得清楚。



兴国山歌,


是一种语调式 山歌,


有一套完整而固定的演唱程式,


在我国民间


音乐中呈现出卓然独立的艺术特色。


它有歌头、


歌腹 和歌尾三个部分,


在演唱时


是用方言演唱,以腔就词,即兴行腔 ;没有固定的歌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


调和歌唱习惯,


并形 成各自不同的歌唱风格,


但均以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歌头


“哎< /p>


呀嘞——哎”起唱,或高亢嘹亮,或底回婉转,或短促突兀,视歌手情绪和歌词

< p>
内容而定,一般为全首歌的最高音(或较高的音)


,然后用一、二句比兴句 起兴,


定韵之后,转入歌腹部。歌腹可长可短,少则一、二句,多则数十句,甚至是百< /p>


句。


歌尾未句前则用


“心肝格”



“心肝哥


(妹)


”< /p>


[


苏区时期才改为


“同志格


(哥、


妹)



< p>
]


等特有的称谓词相呼应,其后便是一句画龙点睛式的结束语,俗称“煞< /p>


板”


。歌手(主要是室内演唱的歌手)手执一面小锣,在中间有拖 腔之处敲击小


锣,用以休息片刻或思考下一句歌词。其旋律音调简朴而精练,音域不宽, 音调


与语调结合紧密,如说似唱,拖腔甚少,节奏灵活,起伏不大;擅于叙事,多为


对唱,


互问互答,


即问即答,


以竞胜负,


有时也用于独唱,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种独特的演唱方法和程式,在我国民间歌曲中绝无仅有,卓具特色。

< br>


从音乐形式上来说,


兴国山歌可分为歌谣体山歌与叙事 体山歌两大类。


歌谣


体山歌原为山野田间的唱和,因情因景因有 而异,情歌、生产歌、生活歌、时政


歌等均有,多为即兴而歌,歌手随口而出,出口成歌 ,无须任何道具。叙事体山


歌则为演唱于室内,多为连唱数百句的长篇山歌,它有故事、 有情节,还有某些


特定的角色,


这是民间歌曲的一种新创造,< /p>


有着说唱艺术的特点。


而从表现形式


上说 ,兴国山歌又可分为对花、猜花、锁歌、赞歌、丢关音、捡脚跟、绣褡裢、


藤缠树等不同 的形式。


若从演唱内容上说,


则兴国山歌还可分为情歌、


生活歌谣、


民俗歌谣及杂歌等等。








兴国山歌经过长期的民间传唱、


发展 ,


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来


自山野的民众之歌,


由一个人或多个人触景生情而唱,


内容取材 于人们身边生活,


多为现场编词,即兴而歌。除了独唱,更常见于对唱。虽然是心口相传 ,即兴而



3


歌,但其唱词也颇见巧 妙的构思,常常使用比兴、夸张、对比、拟人、谐音、双


关语等手法,

< br>将歌词编得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有些老歌手,


文化水 平虽然不


高,在“对歌”或“山歌擂台”时,多能应变自如,对答如流,一连唱上几个小


时,且歌词不相雷同,赋、比、兴手法运用自如,歇后语等群众语言随处可见。


在劳动的间隙聊天、


情人之间打情骂俏,


常常能 见景生情,


由情生歌,


即兴抒怀,


出口 成章。还有生活中诸如斗智称强、打古猜迹、劝架骂人等等,兴国山歌可谓


无处不在,无 所不包,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的民间歌曲。



兴国山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 现


代科技的发展和农村传统生产、


生活方式的改变,

< p>
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的不断丰


富,


其传承和发展已 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鉴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护机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这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 充分的保护,并努力将它传承发展下去。



< br>访谈缘起:


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保 护和传承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


2006



10



17


日至


19


日,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政

< p>
府联合江西省群众艺术馆、


江西省艺术研究所,


在 兴国县红都广场共同主办了


“赣


粤闽桂客家山歌邀请赛”暨“赣 粤闽桂(兴国)客家山歌学术研讨会”


。我们江


西省艺术研究所 的部分研究人员观摩了来自四省民间的客家山歌手的山歌比赛,


并参加了此次客家山歌学 术研讨会。


其间,


为了调查兴国山歌当前的传承与流行


状况,


我们对代表兴国县参加山歌艺术节的五位民间职业山歌艺人进行了 此次专


门的调查、采访。



被采访人: 郭德京,


47


岁,有“兴国县山歌大王”之称,兴国县良村镇上


迳村人。电话:



(手机)




(宅)



谢观莲,


50


岁,已故著名兴国山歌手谢文棱之女,兴 国县方太乡


方太村人。电话:



(手机)




张声荣,


44


岁,

< br>兴国县兴连乡下埠村人。


电话:



(宅)



张继贵,


45


岁,兴国县兴连乡下埠村人,电话:



(手


机)




(宅)




4


谢先明,


36


岁,郭德京的徒弟,兴国县枫边乡圩上人



时间:


2006


10



18


日晚

< br>


地点:江西省兴国县品禄园宾馆




问(郭德京,下同)


:郭师傅是“兴 国县的山歌大王”


,你对兴国山歌是什么


时候起源的这一情况, 可能有所了解吧?



答:我们兴国县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说兴国 山歌是“唐时起,宋时兴,世代


流传到如今。




问:郭师傅你看起来,年龄并不大,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唱山歌的?



答:


我是


1959< /p>


年出生的。


1979


年我从农村考进县文 化站,


每月拿


33


元工资,

< p>
开始拜师傅专门学唱兴国山歌。


那时安排我跟随


6


位山歌老师傅学习唱


山歌,每位师傅各跟学半年,共学习了


3


年。



问:那你 应该算是“科班”出身的了。你的那


6


位师傅叫什么名字?



答:我的这


6


个老师傅是:谢文棱、刘承达、俞忠禄、曾宪芳、邱隆椿、夏


功甫。


问:现在这些老师傅还在吗?



答:现在都去世了。



问:你们老一辈 的山歌手,都是职业山歌手,而且是兼带“跳觋”的。你也


会“跳觋”吗?



答:我会“跳觋”




问:那你是哪年学习“跳觋”的?



答 :我是


1980


年开始学习“跳觋”的。



问:现在兴国县的山歌手中,会“跳觋”的人还多吗?



答:不多了。



问: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人?



答:还有 李良汉,今年


60


岁;张贤清、张声荣、张继贵他们几个也会“ 跳


觋”




问:现在会唱兴国山歌的职业歌手,还有多少人?


< p>
答:兴国县的老百姓几乎人人都能唱几句山歌;但现在能职业唱山歌的只有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2494.html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的相关文章